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田土壤水文特性计算解除旱情需水量研究
1
作者 赵军 代璐璐 赵红艳 《农业工程》 2024年第9期147-153,共7页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新县)为辽宁省的农业大县,受所在的气候区和地理位置影响,阜新县多旱情发生,春季旱情尤为频发。为能更好地做好精细化服务,测定大田土壤水文特性(常数),结合阜新市《气象干旱定义与分级》标准,计算得到各...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新县)为辽宁省的农业大县,受所在的气候区和地理位置影响,阜新县多旱情发生,春季旱情尤为频发。为能更好地做好精细化服务,测定大田土壤水文特性(常数),结合阜新市《气象干旱定义与分级》标准,计算得到各层次(10~20、10~50 cm)旱情解除所需降水量的理论下限值、各层次试验作物(玉米、大豆)解除凋萎旱情所需降水量的理论下限值、试验区和两个对比试验区的气象干旱标准的相对湿度表示形式。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和相同种类不同品种的作物,解除凋萎旱情所需的水量不同。试验对阜新县大田作物抗旱精细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土壤水文特性 干旱 凋萎湿度 土壤墒情 阜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什河源头不同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及其土壤水文特性 被引量:36
2
作者 梁晓娇 王树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45,152,共7页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松花江干流南岸支流阿什河源头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其土壤水文特性。结果表明: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总储量从大到小顺序为红松纯林(12.57t/hm^2)、水曲柳—红松林(9.96t/hm^2)、黄...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松花江干流南岸支流阿什河源头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其土壤水文特性。结果表明: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总储量从大到小顺序为红松纯林(12.57t/hm^2)、水曲柳—红松林(9.96t/hm^2)、黄檗—红松林(8.27t/hm^2)和胡桃楸—红松林(6.35t/hm^2)。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91.87%~573.93%,降雨有效拦蓄率为262.71%~409.61%,大小排序均为胡桃楸—红松林、黄檗—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和红松纯林。各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量及持水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形式增长,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呈幂指数关系下降。在0—30cm土层,土壤平均容重以胡桃楸—红松林(0.99g/cm^3)最小,红松纯林(1.04g/cm^3)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均值以胡桃楸—红松林(58.77%)最大,红松纯林(56.22%)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值范围为2.96%~5.85%,从大到小依次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红松纯林和黄檗—红松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的均值以胡桃楸—红松林最大,分别为587.67,58.47t/hm^2;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渗透系数的均值也以胡桃楸—红松林最大,分别为3.64,2.78,1.10mm/min。综合4种类型红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特性,林分保水蓄水能力以胡桃楸—红松林最强,红松纯林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地区的水土保育提供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什河 红松人工林 枯落物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放牧草场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史小红 樊才睿 +3 位作者 李畅游 赵胜男 孙标 桂满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49,214,共6页
为探究草原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试验,分层测定0-80cm土层不同放牧草场的土壤水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休牧、轮牧及自由放牧草场植被各项生态指标差异显著,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土和砂壤土;3种放牧草场土... 为探究草原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试验,分层测定0-80cm土层不同放牧草场的土壤水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休牧、轮牧及自由放牧草场植被各项生态指标差异显著,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土和砂壤土;3种放牧草场土壤容重、有机质、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随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为休牧草场>轮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土壤总孔隙度顺序为休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轮牧草场。根据土壤持水性能分析,休牧草场供水性能较好,对植被生长最为有利,轮牧次之,自由放牧草场最差,同时休牧草场及轮牧草场对水分涵养、保持水土等方面的能力高于自由放牧,建议将部分自由放牧草原转变为休牧草场及轮牧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放牧制度 土壤水文特性 土壤贮水量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林生态功能恢复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迪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1年第4期3-5,共3页
为了恢复板栗经济林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辽东山区丹东板栗园为例,分析板栗园修筑池台田、板栗套种红松、紫穗槐穿带、自然生草覆盖等水土保持技术对板栗经济林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板栗园实施不同措施,不... 为了恢复板栗经济林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辽东山区丹东板栗园为例,分析板栗园修筑池台田、板栗套种红松、紫穗槐穿带、自然生草覆盖等水土保持技术对板栗经济林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板栗园实施不同措施,不仅改善了板栗园土壤水文功能,也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降低了土壤密度,增加了孔隙度,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促进板栗经济林的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经济林 生态功能 恢复技术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细根变化及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普思媛 张景峰 +10 位作者 侯贵荣 任定桥 陈睿萱 廖望东 魏涵 李贤伟 范川 谭波 徐振锋 何淑勤 张云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重度-1 000株/hm^(2)、中度-1 500株/hm^(2)、轻度-2 000株/hm^(2)、CK-3 000株/hm^(2))为研究对象,结合微根管监测和土壤调查等方法测定柏木人工林细根性状和土壤水文特性等数据,分析间伐对细根生长和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结果】(1)根系性状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细根性状随水平距离和垂直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根系表现出其特有的可塑性。(2)间伐抚育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与持水情况;中度间伐下土壤水分稳渗速率极显著大于其他间伐强度(P<0.001),为对照组的4倍;间伐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增加,在中度或重度间伐时最丰富。(3)RDA分析表明根长密度、比根表面积和比根长是影响土壤水文性质的主要因子,总贡献率达96.6%,其中又以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间伐后细根形态变化通过多种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水文功能调控网络,基于土壤水文性质考虑,建议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采用中度间伐进行林分密度管理,林分保留密度约为1 500株/hm^(2),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人工林 间伐 细根性状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南沟谷森林土壤水文—物理特性与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吴建平 袁正科 袁通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74-77,81,共5页
为了研究湘南沟谷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物理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采取野外挖掘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测定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21个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是:林中空气湿润系数(K1.84)>1.5,落叶阔叶林群... 为了研究湘南沟谷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物理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采取野外挖掘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测定和室内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21个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是:林中空气湿润系数(K1.84)>1.5,落叶阔叶林群落土壤结构体破坏率(6.1%)比针叶林杉木群落结构体破坏率(18.9%)低12.8%,土壤容重平均为1.01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为62.05%、毛管孔隙度平均为50.72%,非毛管孔隙度为11.72%,土壤通气度平均为28.83%;土壤水分特征值的变异系数大小为有效水含量>自然含水量>土壤有效水含量范围>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一次最大土壤有效贮水量平均为863.1t/hm2。研究区内土壤过湿,腐殖质化过程偏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61.83g/kg,具有肥力高,质地好,通透性好,持水保土能力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南 沟谷森林 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水源涵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中低丘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贾秀红 曾毅 +3 位作者 周志翔 高大雄 谢经荣 郭国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29,共5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鄂中低丘区太子山林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3个不同演替阶段(共8类林分)林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结果表明:太子山林场3个演替阶段的林下凋落物总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介于9.76~12.01t/hm2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鄂中低丘区太子山林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3个不同演替阶段(共8类林分)林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结果表明:太子山林场3个演替阶段的林下凋落物总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介于9.76~12.01t/hm2之间),林下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以落叶阔叶林最高;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较高,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其中麻栎混交林的有效拦蓄量最大(16.81t/hm2);各林分类型0-40cm土层滞留贮水量与饱和贮水量排序均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混交林的饱和贮水量最大(2 145.8t/hm2)。综合分析表明,落叶阔叶林的持水效果最优,该区植被恢复时要注意促进林分向落叶阔叶林的方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凋落物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枣园人工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马晓燕 王志鑫 +2 位作者 郝康伟 席琳乔 韩路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4-1195,共12页
【目的】探讨人工生草对南疆枣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演变特征,为极端干旱区改进果园土壤管理措施与推广生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南疆枣园为研究对象,在枣树行间间作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早熟禾(Poa annua L.)... 【目的】探讨人工生草对南疆枣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演变特征,为极端干旱区改进果园土壤管理措施与推广生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南疆枣园为研究对象,在枣树行间间作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早熟禾(Poa annua L.),以清耕为对照(CK),于种植后第3年分别测定0~60 cm土壤容重、颗粒组成、持水量、贮水量、渗透速率与有机质、速效养分等性状,分析生草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1)生草栽培降低土壤容重,改变颗粒组成,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孔隙度与通气度,明显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2)生草栽培提高土壤持水量和贮水量,降低最佳含水量下限和灌溉定额,土壤持水贮水性能及有效性水分供给、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生草区最大、毛管、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吸持、滞留、饱和贮水量分别较清耕高4.02%、3.54%、3.49%和8.42mm、0.96 mm、9.42 mm,最佳含水量下限、灌溉定额则分别降低2.37 mm、3.84 mm。(3)生草栽培提高枣园土壤入渗性能,水分快速入渗转化为土壤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生草区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系数分别较清耕高0.73、0.29、0.32、0.10 mm·min^-1。(4)生草栽培提高枣园土壤品质,生草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清耕高4.10 g·kg^-1、18.48 mg·kg^-1、49.58 mg·kg^-1、61.12 mg·kg^-1。(5)早熟禾对0~20 cm土壤改良效应大于三叶草,其他层次三叶草优于早熟禾,种植三叶草更佳。【结论】人工生草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入渗性能和有机质、养分含量,提升土壤品质。南疆枣园以种植三叶草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 人工生草 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土壤养分 土壤品质 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及其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雅楠 杨振奇 郭建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土壤物理性能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为荒漠草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区,采用原位监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度、中度...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土壤物理性能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为荒漠草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区,采用原位监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度、中度、轻度和无放牧4种不同放牧强度样地的植被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土壤侵蚀过程开展了研究。[结果](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平均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土壤砂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层土壤(0—10 cm)容重及入渗性能更易受放牧影响。(3)相同降雨强度下,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的侵蚀产沙量随之增加。土壤初渗速率、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土壤砂粒含量是影响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侵蚀特征的关键因素。[结论]放牧显著影响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水文物理性能,因此,建议该区放牧强度控制在中度(2羊单位/hm^(2))及以下,对于受重度放牧破坏的草原区,围栏封育的同时还可适当进行人工补播或利用微生物改良土壤来提升土壤抗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土壤侵蚀 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