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以燕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43-1553,共11页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环境 土壤水 土壤干化 植被生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环境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延平 张海 +3 位作者 刘生禹 杨荣慧 雷玉山 马义旻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树盘内 0~ 6 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 ,明显好于单植杏 ;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也优于单植杏 ,但 12 0cm左右...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树盘内 0~ 6 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 ,明显好于单植杏 ;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也优于单植杏 ,但 12 0cm左右深处产生了明显的土壤干层 ;杏与苜蓿的间作间距大于 12 0cm后 ,0~ 10 0cm土层的含水量趋于稳定 ,但明显低于对照 ,适宜的间作间距应大于 12 0cm ;在退耕坡地采用杏苜蓿覆盖措施 ,幼林枝稍生长发育加快 ,栽植后 7年内 ,杏平均较单植杏纯收入增加 7987 5元 /hm2 。年平均侵蚀量仅为 3 0 6t/hm2 ,较单植杏下降5 3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苜蓿 复合系统 土壤水分环境 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分环境效应 被引量:64
3
作者 刘贤赵 黄明斌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8,共4页
塬面苹果园、农田和其它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表明,苹果园的水分环境效应表现为土壤高入渗率、降雨低产流率和强烈的蒸腾耗水作用形成的土壤低湿层,使土壤水库对干旱的调节作用丧失,导致苹果产量随年际降雨呈现较大波动。随着苹... 塬面苹果园、农田和其它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表明,苹果园的水分环境效应表现为土壤高入渗率、降雨低产流率和强烈的蒸腾耗水作用形成的土壤低湿层,使土壤水库对干旱的调节作用丧失,导致苹果产量随年际降雨呈现较大波动。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扩大,这种水分环境效应将加强土壤、植物、大气间的水分小循环,削弱降雨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比例,最终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和果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土壤水分环境效应 苹果园 土壤低湿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水分环境及植物水分含量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胡承兴 《福建茶叶》 2023年第5期34-36,共3页
在西南地区,因喀斯特地貌,水分利用效率极低。本研究利用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水分环境的管控,提高茶水的水分利用率,降低茶树的耗水系数,加速茶树的快速生长。在茶树的生产管理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的茶园土壤水... 在西南地区,因喀斯特地貌,水分利用效率极低。本研究利用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水分环境的管控,提高茶水的水分利用率,降低茶树的耗水系数,加速茶树的快速生长。在茶树的生产管理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的茶园土壤水分,茶树新梢生长的变化规律,对茶树耗水系数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茶树耗水系数方面与产量的相关性,得出茶园水分管理的最优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土壤水分环境 水分利用率 耗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张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769-3778,共10页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区35~45°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年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补偿恢复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极为严重,贫水年0~10m土层...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区35~45°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年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补偿恢复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极为严重,贫水年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2.0%,丰水年贮水量也仅占田间持水量的27.0%~43.3%;亏缺次序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油松〉荒坡〉杏〉枣〉农地。年际间同一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0cm以上土层内,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一生长季,各种植被0~12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系数都较大,但植被间差异较小;120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较小,但植被间差异较大。陡坡地多年生植被均有永久干层存在,但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因植物种类和生长年限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雨季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深度为1.0~1.4m,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贮水增量和补偿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植被丰水年的雨水补偿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贮水亏缺状况不能得到改善,土壤干化现象也不可能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陡坡地 多年生人工植被 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蔡进军 韩新生 +3 位作者 张源润 董立国 季波 李生宝 《宁夏农林科技》 2015年第8期55-57,60,共4页
黄土高原是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限制因子。本文着重于从土壤水分性质、土壤水分环境、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分异质性等方面研究及分析土壤水分研究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 黄土高原是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限制因子。本文着重于从土壤水分性质、土壤水分环境、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分异质性等方面研究及分析土壤水分研究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性质 土壤水分环境 土壤水量平衡 土壤水分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水文变化分析
7
作者 李善才 马理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5-47,共3页
通过设置3个灌水梯度(相对田间持水量:70%、50%、不灌水),研究了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水文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灌溉的土壤持续时间内储水量、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以及高含水区范围都要明显大于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文。试验得出... 通过设置3个灌水梯度(相对田间持水量:70%、50%、不灌水),研究了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水文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灌溉的土壤持续时间内储水量、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以及高含水区范围都要明显大于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文。试验得出:对植被进行分段灌溉补水使其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可以有效的改变土壤水文性质,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含水量 储水量 土壤水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氮肥提高波罗蜜嫁接成功率
8
作者 沐杨 《中国果业信息》 2023年第11期66-66,共1页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报道,来自日本国际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施用氮肥对波罗蜜嫁接成功率和接口处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通过施加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氮肥,测定并记录了嫁接成功率和接口处愈伤组织的形成情况,同时测定...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报道,来自日本国际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施用氮肥对波罗蜜嫁接成功率和接口处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通过施加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氮肥,测定并记录了嫁接成功率和接口处愈伤组织的形成情况,同时测定了不同施肥频次下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并分析了其与嫁接效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用氮肥 愈伤组织形成 波罗蜜 土壤水分环境 嫁接 不同施肥 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