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晓凤 吴文良 +3 位作者 潘志勇 陈淑峰 刘光栋 夏训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741-745,共5页
以山东省桓台县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00、200、300kg·hm^-2氮水平和喷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 以山东省桓台县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00、200、300kg·hm^-2氮水平和喷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在1.16—1.34kg·m^-3之间,喷灌处理略高于漫灌处理。随着施氮量由0增加到200kg·hm^-2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施氮处理(100、200kg·hm^-2)间差异不显著;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不受施氮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 冬小麦生长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秸秆还田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陆岩 孟繁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期298-299,共2页
在辽西地区套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对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二者均以秸秆覆盖还田4 5... 在辽西地区套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对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二者均以秸秆覆盖还田4 500 kg/hm2时最好,该还田水平较适宜在当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花生产量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生长期黄淮海平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如泰 陈焕伟 +1 位作者 李保国 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38,共6页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建立并验证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的土壤水、热、氮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在1999年黄淮海平原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壤、气候等条件背景下,运用基于G IS的联合模型对夏玉米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和氮素损失...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建立并验证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的土壤水、热、氮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在1999年黄淮海平原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壤、气候等条件背景下,运用基于G IS的联合模型对夏玉米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和氮素损失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自然条件和农田管理措施的差异,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素利用效率(NUE)及土壤氮素淋失情况的空间分布在各地貌区划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 m土体的氮素淋失量与施氮量、饱和导水率(K s)、积温、降水和灌水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WUE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NUE与降水和灌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施氮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氟素利用效率 模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干旱下四种地被植物对土壤水分利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苏敏 王艳荣 +1 位作者 赵文丽 杨景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70,共6页
于2010年6~11月期间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持续干旱胁迫对德国景天、中华景天、早开堇菜、草地早熟禾四种地被植物种群的日均蒸腾量及其动态、萎蔫系数、土壤水分利用率、耗水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景天种群的日均蒸腾量都显著低于草... 于2010年6~11月期间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持续干旱胁迫对德国景天、中华景天、早开堇菜、草地早熟禾四种地被植物种群的日均蒸腾量及其动态、萎蔫系数、土壤水分利用率、耗水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景天种群的日均蒸腾量都显著低于草地早熟禾和早开堇菜,存活时间都远远大于后两种植物。德国景天、中华景天、草地早熟禾种群的萎蔫系数无显著差异,三者均显著低于早开堇菜。景天种群的平均土壤水分利用率为72.35%,显著高于早开堇菜。德国景天、中华景天的耗水指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植物,不同植物的抗旱性为德国景天>中华景天>早开堇菜>草地早熟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 草地早熟禾 早开堇菜 持续干旱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高效利用苜蓿品种筛选研究
5
作者 张康柱 李志骞 +3 位作者 白杜娟 白岗栓 尚永孝 王孟刚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184-184,185-189,共6页
为了给关中平原筛选产草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关中平原的主栽苜蓿品种关中苜蓿为对照,监测巨能601、巨能耐湿、雷霆、丹农VNS、北极熊等9个苜蓿品种不同刈割期的产草量以及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利用效... 为了给关中平原筛选产草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关中平原的主栽苜蓿品种关中苜蓿为对照,监测巨能601、巨能耐湿、雷霆、丹农VNS、北极熊等9个苜蓿品种不同刈割期的产草量以及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降水量丰富的年份且可灌溉的关中平原,不同苜蓿品种从返青至最后一次刈割期前的田间耗水量基本一致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巨能601的产草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关中苜蓿的产草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关中平原应以产草量高、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巨能601作为主要推广品种,淘汰产草量低、水分利用效率低的关中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品种 产草量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免耕技术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庆杰 李洪文 +2 位作者 何进 李慧 Khokan Kumer Sarker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46-150,共5页
该文以 2006 年建立的垄作少免耕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垄作和碎秆全量覆盖垄作少免耕和高留茬垄作少免耕 3 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以及作物产量等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玉米垄作体系的垄作播种技术。5 a 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垄... 该文以 2006 年建立的垄作少免耕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垄作和碎秆全量覆盖垄作少免耕和高留茬垄作少免耕 3 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以及作物产量等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玉米垄作体系的垄作播种技术。5 a 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垄作少免耕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垄作模式相比,碎秆全量覆盖和高留茬覆盖 2 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作物产量分别增加了 4.1%~10.7%和 1.9%~6.4%,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 5.4%~10.2%和 4.1%~7.9%,其中碎秆全量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辽宁省垄作播种模式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土壤 秸秆 免耕 垄作 玉米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7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