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1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雨晗 杨晓聪 +4 位作者 杨柳 卢金平 马娇娇 许中旗 贾彦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高氮沉降地区,研究该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对氮沉降的响应非常重要。在燕山北部山地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7个水平...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高氮沉降地区,研究该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对氮沉降的响应非常重要。在燕山北部山地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7个水平氮添加处理(0、5、10、20、40、80、160 kg N hm^(-2)a^(-1)的施氮量)模拟氮沉降,施肥两年后采集土壤样品,在15℃和25℃下进行土壤呼吸培养实验,采用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1)15℃和25℃培养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均随氮添加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160 kg N hm^(-2)a^(-1)处理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在15℃和25℃下分别降低23.94%和21.64%;(2)Q_(10)的范围为2.60—4.92,随氮添加增加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于80 kg N hm^(-2)a^(-1)水平氮添加下达到最高值;(3)冗余分析发现氮添加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惰性有机碳(NLC)与硝态氮(NO_(3)^(-)⁃N),而不同温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4)氮添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氮有效性及改变土壤碳稳定性来提高Q_(1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Q_(10)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研究可为大气氮沉降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动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呼吸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东北人工幼龄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3
作者 曹星淼 郭超群 +3 位作者 张新娜 王娟 程艳霞 张春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74-3886,共13页
测定并比较短期氮添加下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析环境条件对幼龄林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揭示未来氮沉降对东北地区幼龄林的土壤呼吸及碳循环影响。以东北舒兰人工混交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模拟... 测定并比较短期氮添加下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析环境条件对幼龄林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的影响,以期揭示未来氮沉降对东北地区幼龄林的土壤呼吸及碳循环影响。以东北舒兰人工混交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模拟氮添加处理:对照(CK,0 kg/hm^(2))、低氮(LN,50 kg/hm^(2))及高氮(HN,100 kg/hm^(2)),于2021—2023年生长季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土壤pH值及细根生物量密度,分析不同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pH值、细根生物量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氮添加水平对土壤呼吸组分有显著影响,但未显著改变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贡献率。其中低氮处理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呼吸速率都有促进作用,高氮处理则主要通过加强土壤酸化制约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来抑制土壤总呼吸速率。(2)氮添加改变了土壤环境(如土壤温度、土壤5 cm体积含水量、土壤pH值等)和植物细根的生长。低氮处理显著促进了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土壤中的细根生物量密度,而高氮则呈现出相反的作用。不同氮添加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酸化程度,但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的作用更强。(3)土壤温度、细根生物量密度以及土壤pH值都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温度与土壤总呼吸及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20.2%—45.4%,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强调了氮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及植物细根生物量密度而显著作用于土壤呼吸速率的驱动机制。不同氮添加处理中,低氮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高氮处理则降低,表明了未来氮沉降的改变会对土壤碳循环产生巨大影响。实验期内,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解释较差,氮添加作用下土壤酸化加重,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氮添加、土壤pH值及细根生物量密度对土壤异养呼吸的贡献率都未产生显著影响,未来需要做进一步地探索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模拟添加 细根生物量密度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期火山熔岩台地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4
作者 阴红彬 黄庆阳 +5 位作者 沙刚 谢立红 杨帆 张超 姜明月 曹宏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92-6303,共12页
氮沉降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和微生物养分代谢过程。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由于自身养分匮乏,植被恢复受到养分条件的制约,但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养分限制的协同响应机制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香杨(Populus k... 氮沉降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和微生物养分代谢过程。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由于自身养分匮乏,植被恢复受到养分条件的制约,但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养分限制的协同响应机制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香杨(Populus koreana)矮曲林为研究对象,模拟5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CK(0 g N m^(-2)a^(-1))、N1(2 g N m^(-2)a^(-1))、N_(2)(4 g N m^(-2)a^(-1))、N_(3)(8 g N m^(-2)a^(-1))和N4(16 g N m^(-2)a^(-1)),施肥两年后测定土壤养分和微生物C、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采用生态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微生物代谢对碳、氮、磷的限制模式,旨在探究外源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氮后土壤中C-获取酶,N-获取酶和P-获取酶的活性均显著升高,随着氮添加量的递增,三种酶的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呈先上升后下降,N_(3)处理C-获取酶和P-获取酶活性最高,而N_(2)处理N-获取酶活性最高;(2)土壤胞外酶的EEA_(C∶P)和EEA_(N∶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_(2)处理达到最高,而EEA_(C∶N)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N_(3)处理最高;(3)矢量模型分析发现所有氮处理土壤矢量角度均大于45°,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多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养分是影响胞外酶活性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TP与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氮沉降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沉降 火山熔岩台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年氮添加对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5
作者 李淑卓 马维伟 +2 位作者 李广 杜佳囝 贺万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0-368,共9页
[目的]为探究在全球长期氮沉降的背景下,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尕海湿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3年氮添加处理试验平台[CK(未添加氮)、N1(4.14 g NH_(4)NO_(3))、N_(2)(6.12 g NH_(4)NO_(3))]... [目的]为探究在全球长期氮沉降的背景下,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尕海湿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3年氮添加处理试验平台[CK(未添加氮)、N1(4.14 g NH_(4)NO_(3))、N_(2)(6.12 g NH_(4)NO_(3))],研究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1)与CK相比,N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NO_(3)^(-)-N)的质量分数(15.76%),N_(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NH_(4)^(+)-N)的质量分数(19.19%)(p<0.05)。2)不同氮添加处理下均表现为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密度最大(106.14kg/hm^(2))、NO_(3)^(-)-N密度次之(92.41 kg/hm^(2))、NH_(4)^(+)-N密度最低(91.18 kg/hm^(2))。3)N1处理下的NO_(3)^(-)-N、NH_(4)^(+)-N、SON密度占全氮(TN)比例变化较N_(2)处理下变化更为显著,N1处理能更好地提升土壤氮素供应潜力。4)PCA分析显示,氮添加对尕海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有重要影响,N1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主要受TN的调节,N_(2)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主要受SOC及MBC的调节。[结论]3 a氮添加处理下低氮处理提高高寒湿地草甸的可溶性氮组分,促进土壤氮素转化,高氮添加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草甸 外源添加 可溶性组分 硝态 铵态 土壤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盐渍化草地植物-土壤微量元素对氮添加的响应
6
作者 梁雯君 光睿琳 +7 位作者 王袼 武帅楷 高阳阳 郝杰 刁华杰 王常慧 苏原 董宽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6,共9页
为探究不同氮沉降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中氮添加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以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8个水平氮添加处理下晋北盐渍化草地的植物-土壤微量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氮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有效铜浓度... 为探究不同氮沉降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中氮添加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以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8个水平氮添加处理下晋北盐渍化草地的植物-土壤微量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氮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有效铜浓度、有效铁浓度、Cu:Mn和Fe∶Mn显著降低,而土壤有效锌和锰浓度无显著影响;(2)氮添加显著提高叶片Cu和Zn浓度,降低Fe浓度,而对Mn无显著影响;(3)氮添加显著提高赖草叶片的Cu∶Fe、Zn∶Fe和Zn∶Mn,降低Fe∶Mn;(4)叶片Cu和土壤有效Cu显著负相关,叶片元素与土壤元素有效性无显著相关性,而土壤Cu∶Zn、Cu∶Fe和Cu∶Mn与叶片Cu∶Zn、Cu∶Fe和Cu∶Mn呈显著负相关,土壤Fe∶Mn与叶片Fe∶Mn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改变植物微量元素浓度与化学计量比,而植物微量元素化学计量比受土壤元素计量比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添加 化学计量学 微量元素 植物-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短期影响
7
作者 刘春雅 胡敏杰 +4 位作者 倪冉旭 吴辉 王景涛 廖浩宇 黄佳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14-5925,共12页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相较于对照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P<0.05),其中单独添加氮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升了313.66%和78.38%。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呈现相反的响应趋势,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提高了19.49%和6.35%,但在氮磷复合添加下降低了8.27%;相反,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降低了34.17%和21.32%,而在氮磷复合添加下显著增加了66.87%。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氮添加下提升了2.47%,而在单独添加磷和氮磷复合添加下分别下降了18.3%和4.66%。此外,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酶碳氮比和酶碳磷比(P<0.05),其中,氮添加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②酶化学计量分析显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微生物受到氮和碳的耦合限制。尽管短期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但未能完全解除氮限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碳限制。③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外源氮、磷及氮磷复合输入通过土壤碳氮比、有效磷、微生物碳及有机质等因素共同调控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该研究深化了对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机制的理解,为预测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制定湿地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雨减少与氮添加耦合作用下毛竹林土壤磷组分转化机制
8
作者 王博 王一 +4 位作者 尤业明 贺明霞 童慧 苏仕权 黄雪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和96-荧光微孔板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结果】(1)穿透雨减少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无机磷(树脂芯磷、超声氢氧化钠无机磷、闭蓄态磷)和有机磷组分(氢氧化钠有机磷、盐酸有机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有机磷含量。(2)氮添加显著降低土壤闭蓄态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无机磷含量。(3)除碳酸氢钠有机磷外,穿透雨减少和氮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p H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毛竹林土壤磷组分对穿透雨减少的敏感性高于氮添加,二者通过调节酶活性与p H间接影响磷有效性。与CK相比,两种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及酶矢量特征变化表明,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得到缓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管理应优先调控水分条件,并谨慎评估氮沉降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磷组分 穿透雨减少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及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向雪梅 德科加 +4 位作者 张琳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3,共13页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壤温度增加0.61℃)、W2(空气温度增加0.92℃,土壤温度增加1.09℃)、W3(空气温度增加1.44℃,土壤温度增加1.95℃),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16 kg N/(hm^(2)·a)、32 kg N/(hm^(2)·a),探究植物、土壤及酶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增温相比,增温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全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磷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显著降低植物地上部碳氮比、土壤酶碳氮比及土壤酶碳磷比。与不施氮相比,氮沉降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和根系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酶碳氮比,显著降低根系碳氮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氮沉降及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通过计算植物组织对土壤元素和酶活性响应的化学计量动态平衡指数,发现增温及氮沉降下植物组织化学计量稳态指标属于严格内稳态。土壤全氮、碳氮比、β-1,4-木糖苷酶对植物营养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短期增温及氮沉降处理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及酶化学计量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获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沉降 高寒草甸 生态化学计量 酶活性 土壤养分 植物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和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鲁文德 李广 +1 位作者 刘帅楠 张馨月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7,共9页
[目的]为探究BC添加对高N沉降下土壤N素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N0BC0)、高N(N9BC0)、BC添加(N0BC20)及其复合处理(N9BC20),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组分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N... [目的]为探究BC添加对高N沉降下土壤N素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N0BC0)、高N(N9BC0)、BC添加(N0BC20)及其复合处理(N9BC20),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组分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N9BC20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TN、NH_(4)^(+)-N、DO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95、1.70、1.44倍;相较于N9BC0处理,N9BC20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土壤TN、DON、DT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39、1.35、1.22倍;不同处理下土壤NH_(4)^(+)-N、NO_(3)^(-)-N、MBN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2)N9BC0处理降低0~40 cm土层土壤DON/DTN,但N9BC20处理提高0~40 cm土层土壤NO_(3)^(-)-N/DTN和DON/DTN,促进土壤NH_(4)^(+)-N向NO_(3)^(-)-N转化。3)N9BC20处理下,0~40 cm土层NH_(4)^(+)-N、DTN、DON的NPMI均为最大,且分别是N9BC0处理的1.08、1.36、1.60倍。4)回归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解释TN变化的22.6%,土壤全磷和pH共同解释TN变化的53.7%。[结论]BC添加可通过改变黄土高原土壤非生物因素调控土壤N库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未来高N沉降背景下黄土高原土壤固N培肥和地力提升的潜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生物炭添加 黄土高原 撂荒草地 土壤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冠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魏经纬 肖向前 +6 位作者 卓寿佳 蒋文婷 孙宏洋 陈有超 李永夫 余兵 蔡延江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5,共13页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的一个重要全球变化因素。以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通常采用林下喷施无机氮的方式来模拟氮沉降,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林冠对氮的截留吸收,且未考虑大气中有机氮的影响,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氮沉降的...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的一个重要全球变化因素。以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通常采用林下喷施无机氮的方式来模拟氮沉降,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林冠对氮的截留吸收,且未考虑大气中有机氮的影响,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同步对比分析林冠、林下不同形态氮沉降对土壤磷的影响,可为更准确地评估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磷的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浙江农林大学毛竹林林冠氮沉降试验平台(包括林冠对照、林冠无机氮沉降、林冠有机氮沉降、林下对照、林下无机氮沉降和林下有机氮沉降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等,探究不同模拟方式氮沉降和不同形态沉降氮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林下模拟氮沉降下土壤全磷、难利用磷和易利用磷含量分别显著高于林冠模拟氮沉降下相应的磷组分15.1%~26.5%、18.3%~21.5%和9.7%~38.3%。但是,土壤磷组分在林冠有机氮和无机氮沉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林下无机氮沉降较林下有机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树脂磷和易利用磷含量。酸性磷酸酶、pH是影响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主要因素,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并未对氮沉降产生显著响应。综上可知,林冠方式模拟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毛竹林土壤全磷和磷组分中难利用磷和易利用磷的含量,而用传统的林下方式模拟氮沉降则会低估该削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冠沉降 林下沉降 有机 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植被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对氮添加的响应——全球控制实验Meta分析
12
作者 吴传敬 张雨雪 +1 位作者 肖杨 孙建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52-2161,共10页
氮添加会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理化性状,导致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输入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也会受氮添加影响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然而不同气候、植被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 氮添加会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理化性状,导致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输入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也会受氮添加影响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然而不同气候、植被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氮添加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为更进一步明晰全球尺度上气候如何影响森林、草地土壤及其微生物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整合了涉及氮添加实验的137篇文献中188个实验样点共530组配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对不同条件下(植被类型、温度分区、干湿分区)主要土壤和微生物性状进行了系统性解析,揭示不同植被、温度、水分条件下氮添加对土壤以及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导致全球尺度土壤pH显著降低4.16%,微生物总生物量降低5.05%,真菌生物量降低7.29%,细菌生物量降低7.92%;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提高4.63%,总氮(TN)含量提高5.27%,β-葡糖糖苷酶(βG)活性提高8.2%。氮添加在不同植被、温度、水分分区均导致SOC显著增加,除热带地区外TN均显著增加。氮添加导致草地、温带、半干旱区等地区pH效应值下降幅度更大,表明初始pH值较高的地区氮添加引起的酸化作用更加明显。而微生物生物量仅在森林、热带、湿润区显著降低,表明氮添加对降水较高的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抑制更加明显。氮添加对森林、热带、湿润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土壤及微生物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受到气候、植被因素的影响,因此全球范围内土壤、微生物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强度和机制存在不同。研究结果这有利于提高土壤物质循环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植被 土壤 添加 微生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增温及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
13
作者 向雪梅 德科加 +3 位作者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5-1457,共13页
气候变暖及氮沉降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然而,尚不清楚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对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因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进行了不同水平的增温[W_(0)(不增温)、W_(1)(空气温度增加0.47℃,... 气候变暖及氮沉降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然而,尚不清楚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对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因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进行了不同水平的增温[W_(0)(不增温)、W_(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壤温度增加0.61℃)、W_(2)(空气温度增加0.92℃,土壤温度增加1.09℃)、W_(3)(空气温度增加1.44℃,土壤温度增加1.95℃)]及氮沉降[N_(0)(0 kg·ha^(-1)·a^(-1))、N_(16)(16 kg·ha^(-1)·a^(-1))、N_(32)(32 kg·ha^(-1)·a^(-1))]试验,明确增温及氮沉降下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_0相比,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均在W_(3)处理下显著增加;短期增温及氮沉降下土壤温度、土壤氮磷比是影响土壤呼吸及土壤异养呼吸的关键因子;土壤自养呼吸会受到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温度、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植物香农-威纳指数的影响。综上所述,增温和氮沉降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而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增温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异养呼吸 土壤自养呼吸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高寒退化草甸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氮添加的响应
14
作者 孙煜佳 陆梅 +6 位作者 赵旭燕 冯峻 刘国庆 郭础鸟 王明柳 黄敏超 陈志明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6,共14页
为探明土壤细菌群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以纳帕海高寒退化草甸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设置对照(0 g·m^(-2)·a^(-1))、低氮(5 g·m^(-2)·a^(-1))、中氮(10 g·m^(-2)·a^(-1))... 为探明土壤细菌群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以纳帕海高寒退化草甸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设置对照(0 g·m^(-2)·a^(-1))、低氮(5 g·m^(-2)·a^(-1))、中氮(10 g·m^(-2)·a^(-1))和高氮(15 g·m^(-2)·a^(-1))等4种氮添加量的模拟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氮添加下植物和土壤环境变化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门属水平群落组成。随氮量增加,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甲烷氧化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先增后减;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绿弯菌门、粘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酸杆菌属、芽单胞杆菌属、Vicinamibacter、RB41先增后减,微球菌属、黄杆菌属先减后增,Candidatus Solibacter增加。2)氮添加显著影响植物与土壤环境。随氮添加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而植物多样性降低;土壤速效钾、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增加,全钾、pH降低;全磷、速效磷呈先减后增趋势。3)氮添加下植物变化通过影响土壤养分而间接调控土壤细菌,土壤环境变化则直接影响细菌群落。结论:氮添加主要通过改变植物多样性、土壤pH和土壤养分含量,直接或间接对土壤细菌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高寒退化草甸 土壤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纳帕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异养呼吸组分的影响
15
作者 朱涛 汪東方 +3 位作者 陈光平 姜晓涵 黄承玲 夏国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目的】土壤氮素的可用性是影响土壤异养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对评估未来全球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库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贵州国有扎佐林场六屯林区15年生柳杉人工林内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 【目的】土壤氮素的可用性是影响土壤异养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对评估未来全球氮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库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贵州国有扎佐林场六屯林区15年生柳杉人工林内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对照CK(0g·m^(-2)·a^(-1)),低氮LN(15g·m^(-2)·a^(-1)),中氮MN(30g·m^(-2)·a^(-1))和高氮HN(60 g·m^(-2)·a^(-1)),每一处理又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去除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和根系处理3种处理,于2021年9月—2022年8月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分析不同氮添加下矿质土壤呼吸及凋落物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氮添加对矿质土壤呼吸影响显著,其中LN显著促进矿质土壤呼吸,而随氮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降低,HN略微抑制矿质土壤呼吸;氮添加对凋落物呼吸速率促进作用显著,凋落物呼吸对异养呼吸的贡献率为15.83%~27.54%。矿质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呼吸月均最大值大多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矿质土壤呼吸与5cm深处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1),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线性相关(P<0.001),氮添加降低了土壤温度敏感性;以土壤温度和湿度构建的双变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均好于单因子模型,土壤温湿度共同解释了矿质土壤呼吸变化的59.0%~81.3%。【结论】土壤异养呼吸及其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凋落物呼吸作用,对矿质土壤呼吸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土壤异养呼吸 凋落物呼吸 Q_(10) 柳杉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土壤理化性质及CO_(2)排放的影响
16
作者 邹鹏程 董达 +2 位作者 杨博涵 吴兵 哀建国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5-31,53,共8页
为探讨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以2年生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杉木土壤CO_(2)通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处... 为探讨模拟氮沉降和磷添加对杉木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以2年生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杉木土壤CO_(2)通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处理可提高杉木土壤含水率并增加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添加氮可使土壤中NH_(4)^(+)-N和NO_(3)^(-)-N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添加磷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氮、磷添加处理均可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其中氮、磷添加浓度分别为120 kg·hm^(-2)、40 mg·kg^(-1)时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82.06、92.39 mg·m^(-2)·h^(-1),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5.61%、18.91%。杉木土壤中CO_(2)累积排放量与可溶性有机碳、温度之间显著相关(P<0.05),与含水率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NH4^(+)-N、NO_(3)^(-)-N以及MBC、MBN均无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添加 杉木 CO_(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7
作者 杨博涵 哀建国 +1 位作者 董达 邹鹏程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氮浓度升高,土壤中Conc.HCl-Pi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磷处理及氮磷复合处理下的土壤Resin-P(含量为25.73~27.08 mg/kg)、NaHCO_(3)-Pi(含量为79.91~83.95 mg/kg)及NaOH-Pi(含量为81.71~90.39 mg/kg)显著高于CK(P<0.05),而Residual-P(含量为27.49~30.58 mg/kg)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变化;磷处理和氮磷复合处理后的土壤植酸酶活性(含量为31.50~34.52 mg/(kg·h),显著高于CK和单独氮处理(P<0.05),但磷酸酶活性(含量为6.14~6.66 mg/(kg·h)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氮磷复合添加可显著提高土壤中不同活性磷的含量,且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土壤中难利用的磷向更高活性磷转化。氮磷添加量在120 kg/(hm^(2)·a)及20 mg/kg处理后的土壤养分条件更有助于杉木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杉木幼苗 磷组分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
18
作者 刘畅 陈积山 +3 位作者 朱瑞芬 孙万斌 姚博 董世魁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8-2089,共12页
为了探究不同氮添加状态下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影响,采用Meta分析方法,选取65篇文献、416组数据,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氮添加状态(氮素处理... 为了探究不同氮添加状态下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影响,采用Meta分析方法,选取65篇文献、416组数据,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氮添加状态(氮素处理持续时间、年施氮量和施氮类型)、草地类型[高寒草原(草甸)、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甸草原]和气候因子[年均温(MAT)、年降雨量(MAP)]对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SOC以及MBC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草地生物量、SOC;尿素、NH4NO3两种施氮类型均可显著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SOC含量(P<0.05);氮素处理持续时间5年以上,生物量、SOC、MBC含量均增加。在MAT>0℃的草地中,施氮后地上、地下生物量、SOC含量增加。因此,在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氮添加时,应考虑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科学制定草原保护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土壤有机碳 草地生态系统 生物量 年均温 年均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莴笋吸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镉的影响
19
作者 吕文强 朱峰 《南方农业》 2025年第5期54-58,共5页
氮沉降作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土壤的酸碱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较高的镉背景值,镉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毒性与其形态密切相关,而土壤p H值是影响镉形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氮沉降对地质高背景区镉的迁移转化,不... 氮沉降作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土壤的酸碱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较高的镉背景值,镉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毒性与其形态密切相关,而土壤p H值是影响镉形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氮沉降对地质高背景区镉的迁移转化,不仅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以莴笋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控制,在镉污染土壤上喷施硝酸铵钙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了3个氮添加水平,低氮(N5,5 g·m^(-2)·a^(-1))、中氮(N15,15 g·m^(-2)·a^(-1))、高氮(N30,30 g·m^(-2)·a^(-1)),同时设置1组对照(N0,0 g·m^(-2)·a^(-1))。施氮处理结束后,采集土壤和莴笋测定土壤p H值、镉形态、土壤和莴笋中镉含量等指标,研究氮沉降对莴笋吸收土壤镉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添加水平对土壤p H值的影响不显著。2)对照处理下,土壤可交换态镉占比为40%,而氮沉降处理下其占比范围为24%~27%,相比对照组,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可交换态镉含量有明显下降。3)不同氮添加水平处理下土壤镉含量无明显差异,而莴笋镉含量均下降明显。4)氮沉降通过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镉含量,减少莴笋对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镉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地质高背景 土壤镉含量 莴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蒋行健 欧芷阳 +5 位作者 谭长强 何琴飞 郑威 谭一波 何峰 沈浩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为了解大气氮沉降下猫儿山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以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设置4种不同施氮处理[0(CK)、50(Ⅱ)、100(Ⅲ)和150(Ⅳ)g·m^(-2)·a^(-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 为了解大气氮沉降下猫儿山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以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设置4种不同施氮处理[0(CK)、50(Ⅱ)、100(Ⅲ)和150(Ⅳ)g·m^(-2)·a^(-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特有土壤细菌OTU数量最多。随施氮量增加,辛普森指数降低,处理Ⅱ的辛普森指数最高;随施氮量增加,香农和Chao 1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Ⅲ的香农和Chao 1指数均最高。土壤细菌群落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NMDS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施氮处理未造成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分离。LDA分析表明,处理Ⅲ的差异性物种数量最多,绿弯菌门可作为氮添加后的指示性物种。100 g·m^(-2)·a^(-1)施氮量最有利于土壤细菌生长,150 g·m^(-2)·a^(-1)施氮量对土壤细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土壤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猫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