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型治沙措施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1
作者 谢尕藏卓玛 马瑞 +3 位作者 张富 刘腾 张睿杰 谢爱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4,共10页
[目的]“机械沙障+梭梭”是沙区常见的复合治沙措施,为探究生态垫沙障+梭梭(El+H)、塑料网沙障+梭梭(Pc+H)、编织袋沙障+梭梭(Wn+H)、草方格沙障+梭梭(Gs+H)与黏土沙障+梭梭(Cy+H)措施区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民勤沙咀墩... [目的]“机械沙障+梭梭”是沙区常见的复合治沙措施,为探究生态垫沙障+梭梭(El+H)、塑料网沙障+梭梭(Pc+H)、编织袋沙障+梭梭(Wn+H)、草方格沙障+梭梭(Gs+H)与黏土沙障+梭梭(Cy+H)措施区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民勤沙咀墩规模精准固沙造林示范区5种措施布设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梭梭人工林地土壤为对照(CK),测定分析土壤碳氮储量及其与电导率、pH、体积质量、水分体积分数等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5种治沙措施对土壤电导率、水分体积分数和体积质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对土壤pH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2)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于0~1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40~60 cm土层达到峰值。3)5种治沙措施均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壤碳固持速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Gs+H治沙措施下的碳固持速率达到最高,氮固持速率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4)治沙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p<0.05),且治沙措施与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Gs+H治沙措施在改善土壤性质和提升碳相关指标方面表现最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土壤 阻沙固沙措施区 土壤储量 土壤固持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磷储量空间分布与驱动因素研究
2
作者 张勇 秦赫 +3 位作者 魏玉杰 姚赫 李依潺 杨丽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1,共8页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受水地区供水保障工作。氮(N)、磷(P)是土壤中的关键养分元素,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防控及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丹江...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受水地区供水保障工作。氮(N)、磷(P)是土壤中的关键养分元素,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防控及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345个采样单元,通过野外采样、理化分析与地统计方法,探讨了土壤氮磷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土壤氮磷储量总体呈现“西北和南部高、东部低”的分布趋势,土壤氮储量的空间结构性较强(块金效应<25%),磷储量的空间变异性相对更复杂。②氮磷储量分布与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碳酸盐母质和碎屑沉积物母质区域土壤氮磷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类型。③从自然因素影响来看,河流/湖泊沉积物长期更新导致其氮磷累积水平较低;从人为因素影响来看,旱地和果园的长期施肥导致氮磷储量高值聚集,湿地和水田区域则因养分流失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储量。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库区氮磷流失风险评估与水土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并对优化土地利用和农业施肥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储量 水土保持 成土母质 土地利用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年限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
3
作者 戴楠 王寅 +1 位作者 王梓静 李天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99,共8页
【目的】揭示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机制,为人工林固碳、保肥功能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塞罕坝不同恢复年限(15、25、36、52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退化沙地为对照,通... 【目的】揭示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影响机制,为人工林固碳、保肥功能精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塞罕坝不同恢复年限(15、25、36、52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退化沙地为对照,通过测定0~1 m土层碳、氮、磷储量及相关环境因素,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恢复年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平均值分别为(211.5±46.1)、(16.0±3.1)、(5.8±0.8)t/hm^(2)。土壤碳、氮、磷储量随恢复年限增加显著增加(P<0.05),土壤碳和磷储量于36年达最大值,而氮储量在52年时显著大于其他恢复年限(P<0.05)。(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土壤和植被因素共同解释土壤碳、氮、磷储量84.46%、82.73%和65.29%的变异。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单独解释率分别为25.79%、28.08%和34.16%;植被地下生物量单独解释率分别为58.67%、54.65%和31.13%。(3)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磷储量仅具间接作用,恢复年限既可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间接提高土壤碳、氮、磷储量(占总效应的58.6%、53.0%和35.3%),又可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层现存量来改变土壤机械组成,从而提高土壤磷储量(占总效应的38.3%)。【结论】植被恢复年限通过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和改善土壤机械组成有效提升土壤碳、氮、磷储量,故人工林管理实践需加强土壤机械组成改良与根系生物量维持,同时注重土壤固碳保肥功能的长期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年限 土壤储量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碳氮储量及固碳固氮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许菁 李晓莎 +4 位作者 许姣姣 刘玲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1-196,共6页
在收集整理2005—2014年连续10a黄淮海平原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整合分析长期保护性耕作下麦—玉两熟农田表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变化特征及不同耕作措施的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密切相关,变化趋势... 在收集整理2005—2014年连续10a黄淮海平原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整合分析长期保护性耕作下麦—玉两熟农田表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变化特征及不同耕作措施的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密切相关,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10a间,不同年份不同耕作处理和有无秸秆还田各处理间土壤碳氮储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2009年,PC(常规翻耕秸秆还田)、PZ(免耕秸秆还田)、PS(深松秸秆还田)、PH(耙耕秸秆还田)和PR(旋耕秸秆还田)的碳储量分别比AC(常规翻耕无秸秆还田)、AZ(免耕无秸秆还田)、AS(深松无秸秆还田)、AH(耙耕无秸秆还田)和AR(旋耕无秸秆还田)高6.45%,13.51%,32.52%,34.42%和37.94%,PC、PZ和PS的氮储量与AC、AZ和AS的最大差值分别为1.56t/hm2,2.50t/hm2和1.57t/hm2;各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常规耕作AC,PZ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呈先低于其它处理,2009年以后高于其它处理的趋势。各处理固碳潜力由高到低依次为PZ>PS>PC>AZ>AC>AS,固氮潜力由高到低依次为PZ>PC>PS>AZ>AC>AS,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各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也均显著高于常规耕作,PZ处理的固氮潜力和固氮潜力均最高,说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土壤的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PZ更有效。长期保护性耕作下,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农田表土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固碳潜力和固氮潜力总体呈上升趋势,秸秆还田更有利于增加表土碳氮储量,PZ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氮储量 固碳固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 被引量:4
5
作者 覃祚玉 罗星乐 +2 位作者 杨家强 程飞 何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0-85,共6页
依据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栽植和分布状况,于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标准样地;在每块标... 依据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栽植和分布状况,于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标准样地;在每块标准样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60 cm<h≤80 cm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将同一样地同一土层样品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并粉碎过筛后,测定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用环刀法采集各土层原状土,测定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依据试验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邓肯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0~8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加深而下降、随林龄增加而增大。②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土壤(0~8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2.47、144.42、151.90、160.64 t·hm-2,全氮储量分别为12.34、12.92、14.41、15.11 t·hm-2,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③不同林龄土壤,土壤碳质量分数(w(C))∶土壤氮质量分数(w(N))在8.23~13.43之间,随林龄增长而减少、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④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w(C)∶w(N)、土壤密度4个指标之间,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全氮质量分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也均与w(C)∶w(N)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但两者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⑤综合试验测定结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生物积累,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 人工林 林龄 土壤有机碳 土壤 土壤储量 土壤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氮磷储量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武俊喜 程序 +5 位作者 焦加国 肖红生 杨林章 王洪庆 张福锁 Ellis Erle C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09-6322,共14页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33%的面积是耕地类型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8.6%(-16.0×103km2),其中稻田面积减少21.5%(-18.5×103km2),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面积减少1.7%(-1.5×103km2);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5%(3.0×103km2)和2.0%(1.7×103km2)。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其仍是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1940-2002年,有98%的可能性区域耕地0-30cm土壤全氮储量净减少,而其0-30cm土壤全磷储量则无明显变化。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储量明显减少(-7.2Tg N),主要受稻田土壤全氮储量显著减少(-8.0Tg N)的影响,而稻田面积大幅减少是导致稻田土壤全氮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氮储量减少了0.7Tg N;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分别增加1.3和0.7Tg N。区域耕地土壤全磷储量变化不明显,主要受稻田土壤全磷储量无明显变化的影响。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由于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增加了29%(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6%);加之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变异较大,所以稻田土壤全磷储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净减少的可能性仅为64%。与此同时,有75%的可能性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磷储量净减少,但仅减少了0.3Tg P;而种植木本作物的水浇地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土壤全磷都有少量增加,分别为0.7和0.4Tg P。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结合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揭示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耕地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密度 土壤储量 土壤全磷密度 土壤全磷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7
作者 王艳丽 字洪标 +5 位作者 程瑞希 唐立涛 所尔阿芝 罗雪萍 李洁 王长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96-4105,共10页
森林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林型、林龄以及环境因子(海拔)的差异,至今对于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估算依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估算了青海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林型、林龄以及环境因子(海拔)的差异,至今对于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估算依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估算了青海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海拔3100-3400 m达到最大34.33 kg/m^2;氮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范围为1.39-2.93 kg/m^2。2)在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范围分别为3.84-4.63 kg/m^2、0.22-0.27 kg/m^2。3)青海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1098.70 Tg,氮储量为61.78 Tg。4)海拔与氮含量和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1)。土层深度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密度、氮密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1)。说明海拔和土层是影响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储量 土壤氮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 有机碳密度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养分对土壤碳氮储量及阳春砂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永鹏 张广宇 +4 位作者 陈兵 刘敏 覃姜薇 胡聃 张永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54-63,共10页
【目的】基于橡胶-阳春砂生态系统,探究外源养分对林下土壤环境及作物养分转化的影响。【方法】设不施肥(CK)、施农家肥(M)、施化肥(F)、施有机肥+无机肥(O+C)4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养分输入,分析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阳春砂养分吸... 【目的】基于橡胶-阳春砂生态系统,探究外源养分对林下土壤环境及作物养分转化的影响。【方法】设不施肥(CK)、施农家肥(M)、施化肥(F)、施有机肥+无机肥(O+C)4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养分输入,分析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阳春砂养分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自然生长条件下土壤碳、氮储存量和输出量随阳春砂种植年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其中不施肥对照2019年土壤碳、氮储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4.08%、3.57%,植物样地上部分碳、氮储量分别显著增加32.03%、40.20%,地下部分碳、氮储量分别显著增加35.47%、42.58%。外源养分的输入加快了作物养分吸收和土壤碳氮固化,与CK相比,M、F、O+C处理总生物量增加显著,增幅分别为5.52%、9.61%和11.89%;M、O+C处理土壤碳储量分别提高9.90%和12.72%,土壤氮储量分别提高2.75%和4.09%,差异显著;O+C处理对土壤养分转化吸收的影响最为明显,土壤碳、氮输出量均表现为O+C>F>M>CK,土壤碳、氮固化量均表现为O+C>M>F>CK。【结论】阳春砂长期林下栽培会造成土壤固有的碳氮储量下降,输入外源养分能有效提升土壤碳氮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维持土壤碳氮库容平衡,其中有机物质起主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春砂 外源养分 土壤储量 养分吸收效率 土壤固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磷储量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义玲 李太魁 +1 位作者 顾令爽 杨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1期133-137,共5页
[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 [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结果]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林地>旱地,旱地和水旱轮作田的硝态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684 t/hm2)>旱地(448 t/hm2)>林地(372 t/hm2);土壤全磷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水旱轮作田土壤全磷储量(389 t/kg)最高,其次是旱地(373 t/hm2)和林地(153 t/hm2);林地与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硝态氮储量具有显著差异,且表现为旱地(104.68 kg/hm2)>水旱轮作田(79.70 kg/hm2)>林地(14.81 kg/hm2)。[结论]紫色土丘陵区林地土壤养分固持潜力较大,而耕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储量 土壤全磷储量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焦克强 段建军 +3 位作者 王小利 易香 陈祖拥 卜通达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性分析,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大小依次为:草地(29.59±1.06 g/kg、2.87±0.07 g/kg)>耕地(25.73±0.93 g/kg、2.50±0.06 g/kg)>林地(23.99±1.63 g/kg、2.26±0.11 g/kg)。在该小流域中,草地SOC、TN密度分别为7.04±0.25 kg/m^2、0.68±0.02 kg/m^2,显著高于耕地与林地,SOC密度耕地(5.76±0.16 kg/m^2)最低,TN密度林地(0.55±0.03 kg/m^2)最低。SOC储量与TN储量变化规律相似,耕地(4.38×103t、4.25×102t)显著高于草地(2.18×10~3t、2.11×10~2t)与林地(1.99×10~3t、1.87×10~2t)。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TN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其土壤碳氮比值(C/N)均在10.00左右。经相关性分析表明,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分别与碱解氮(AN)、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密度及储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单位面积的碳氮储量来看,草地是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表层土壤 土壤含量 土壤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黄壤旱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邦喜 李渝 +4 位作者 罗文海 秦松 蒋太明 李国学 郑元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0-756,共7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对黄壤旱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表层(0~20cm)土壤碳氮质量分数,碳表现为M>NPKM>N...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对黄壤旱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表层(0~20cm)土壤碳氮质量分数,碳表现为M>NPKM>NPK,氮表现为NPKM>M>NPK,其质量分数均随土层增深而递减;CK、M、NPK、NPKM模式下黄壤旱地0~100cm土层碳储量依次为122.55、218.57、161.95和177.76t·hm^(-2),氮储量依次为11.55、15.08、12.25和13.19t·hm^(-2),其施肥模式下耕层(0~20cm)土壤碳氮储量占总储量的38.31%~42.95%和33.64%~38.20%。有机肥、化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氮质量分数,有利于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农田系统碳氮损失的潜在风险。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物料的输入可以提高黄壤旱地土壤碳氮贮量,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 土壤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柳叶 任悦 +4 位作者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王家源 郭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4,共8页
土壤碳(C)、氮(N)和磷(P)浓度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其储量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由于种植... 土壤碳(C)、氮(N)和磷(P)浓度在调节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其储量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由于种植地区和年限不同,其土壤碳氮磷储量可能存在差异。为揭示引种地区和林龄对沙地樟子松林土壤碳氮磷储量分布的影响,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不同龄组(中龄、近熟和成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算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储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储量差异性并阐明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氮、磷储量分别为1.78~34.38、0.33~2.09和0.48~1.83 kg/m^(2);2)引种地区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林龄对土壤碳氮储量影响显著(P<0.05);随着林龄的增加,碳储量先增加后减小,氮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土壤碳氮储量与孔隙度、蔗糖酶和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降水量、pH、温度等呈负相关关系;氮磷储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磷储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与氮储量相反。引种地区和林龄对沙地樟子松土壤碳氮储量影响显著,而磷储量受引种地区和氮储量影响较大,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可适当施加磷肥并注重对成熟林的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储量 沙地樟子松 引种地区 林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方式下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储量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关伟涛 郑志荣 +4 位作者 刁兆岩 马普 靳三玲 王旭 吕世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59-2966,共8页
为阐明不同干扰方式对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储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8月末在多年围封、刈割和放牧草地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均以围封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3种干... 为阐明不同干扰方式对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储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8月末在多年围封、刈割和放牧草地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均以围封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3种干扰方式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土层,放牧干扰下土壤容重最大,土壤含水率最低;3种干扰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干扰草地中三者含量最低;围封和刈割干扰草地土壤C/N高于放牧干扰草地,而C/P和N/P均以放牧干扰草地最高;放牧干扰草地碳氮磷储量在0~30 cm土层的分布占比最高,呈现表层聚集;干扰方式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能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计量特征。综上,适度干扰更有利于温性草甸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草甸草原 干扰方式 土壤储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方式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燕明 马红彬 +4 位作者 马菁 马子元 刘进娣 周瑶 彭文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7,共10页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0.32 g·kg^(−1)和0.32±0.01 g·kg^(−1),自由放牧最低。随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含量在暖季轮牧处理中增加,封育和自由放牧变化不显著;氮含量3种处理垂直变化均不显著。自由放牧碳氮比最高,达到26.98±1.05,暖季轮牧最低。0~40 cm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2)以封育为对照,碳氮固持量和固持速率呈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固持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认为,从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考虑,暖季轮牧的草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研究区荒漠草原碳汇能力提升和草地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储量 固持 放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香凝 脱云飞 +4 位作者 王昭仪 黎建强 向萍 何霞红 杨启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88-2900,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水肥调控及土壤碳氮固定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选取3年生三七为研究对象,设3个灌...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水肥调控及土壤碳氮固定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选取3年生三七为研究对象,设3个灌水水平[W1(5 mm)、W2(10 mm)和W3(15 mm)]和4个按生育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配比的施肥水平[F1(360-360-360-360 kg/ha)、F2(288-360-432-360 kg/ha)、F3(216-432-432-360 kg/ha)和F4(144-576-288-432 kg/ha)],以不进行灌溉施肥为对照(CK)。测定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及理化性质,并于2021年11月采集新鲜三七植株测定其产量和皂苷含量,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探讨土壤碳氮储量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相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土壤碳氮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生育期推进基本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花期最高,最大值分别为82.07 t/ha(W1F4处理)和4.41 t/ha(W2F3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关键期在苗期—花期,全氮储量积累关键期在根增期—苗期。各土壤养分含量以W2F3和W3F4处理较高,降低根增期施肥比例并增加苗期施肥比例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氮储量变化主要依赖于全磷、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碳氮储量增加能提高三七产量及三七皂苷R1含量。主成分降维分析结果表明,全磷、全钾、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对碳氮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结论】土壤碳氮储量与养分含量变化具有趋同性,其中以W2F3和W3F4处理有利于土壤碳氮累积与养分增加,适当增加苗期施肥比例有助于增加土壤碳氮储量并提高三七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水肥耦合 土壤储量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皂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和ESM法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宇涛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肖列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为准确估算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基于网格法在王茂沟流域挖掘202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基于固定深度法(FD)和等效质量法(ESM)分析了王茂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为准确估算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基于网格法在王茂沟流域挖掘202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基于固定深度法(FD)和等效质量法(ESM)分析了王茂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坡耕地转变为梯田、林地和草地后,0~20 cm土层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坝地各土层SOC含量略小于坡耕地,但20~100 cm各土层TN含量显著高于坡耕地。基于FD法和ESM法的计算结果均表明,坡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后,SOC和TN储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坝地SOC储量与坡耕地无显著差异,TN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FD法计算的王茂沟流域总SOC和TN储量分别为694.97 Mg和24.18 Mg,而ESM法计算的流域总SOC和TN储量分别为665.03 Mg和23.30 Mg,FD法高估了流域总SOC和TN储量。该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SOC和TN储量,坝地具有较高的土壤SOC和TN储量,尤其是TN储量。未来估算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储量时,应考虑计算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安磊 谢小立 +2 位作者 文菀玉 王卫 童成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059-5065,共7页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在降低常规施用氮量的33.3%而不明显减产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长期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含量,氮储量与试验前相比平均提高了18.8%,仅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减量施肥处理(JS)对耕层土壤氮的积累效应一直优于仅施化肥的处理(NP、NPK)。17a的JS处理并没有降低稻谷产量,与常量NPK储量相比年际产量相对误差仅为3.2%,而输入N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2%。在半量稻草还田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180kg·hm-2是可行的,红壤稻田产量可维持在10t·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施肥模式 表层土壤氮储量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竹万宽 许宇星 +1 位作者 王志超 杜阿朋 《桉树科技》 2018年第3期16-19,共4页
为探讨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选取8、10和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碳氮储量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林分0~60 cm土壤碳氮储量分别为8 a(98.45和7.87 t·hm^(-2))、10 a(113.21和8.29... 为探讨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选取8、10和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碳氮储量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林分0~60 cm土壤碳氮储量分别为8 a(98.45和7.87 t·hm^(-2))、10 a(113.21和8.29 t·hm^(-2))和15 a(80.36和7.43 t·hm^(-2)),各林龄之间碳氮储量无显著性差异。3个林分土壤碳氮比范围为8.47~14.64,林龄引起的变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林龄 土壤储量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根系和凋落物对滨海沙地3种防护林土壤碳氮库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林宝平 何宗明 +5 位作者 郜士垒 桑昌鹏 温秀萍 林宇 黄志群 林思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61-4071,共11页
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上3种人工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和对照3种处理,观测1年后分析改变地上、地下有机质输入对沙地土壤碳氮储量、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和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的... 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上3种人工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和对照3种处理,观测1年后分析改变地上、地下有机质输入对沙地土壤碳氮储量、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和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碳氮储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活性碳氮组分差异显著,木麻黄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纹荚相思,纹荚相思土壤DON显著高于木麻黄和尾巨桉,尾巨桉土壤MBN显著高于木麻黄和纹荚相思。改变地上地下有机质输入对滨海沙地土壤碳氮库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树种而异。去除凋落物后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碳储量分别下降38.0%、25.1%,氮储量分别下降12.9%、12.5%;去除凋落物后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DOC分别下降37.5%、30.6%、52.9%,MBC分别下降31.0%、56.9%、29.7%,MBN分别下降50.7%、34.9%、42.2%;去除根系后尾巨桉、纹荚相思土壤MBC分别下降57.7%、15.4%。回归分析显示,滨海沙地土壤DOC、MBC与土壤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DOC和MBC分别能够解释土壤碳储量变化的47.7%和57.7%。研究表明:树种通过调控地上、地下输入影响可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进而影响土壤碳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储量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去除根系 去除凋落物 滨海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后的土壤碳氮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懂懂 李奇 +5 位作者 邹小艳 赵新全 徐世晓 蔡海 邹婧汝 赵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4,共6页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及N_(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草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草地;退耕还林草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草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草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草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农场 退耕还林草 土壤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