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袁鹏飞 刘文瑜 +6 位作者 杨发荣 刘欢 黄杰 魏玉明 谢志军 杨富民 赵保堂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4-1723,共10页
以藜麦、蚕豆、油菜和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设置连作藜麦(HLMA)和藜麦轮作马铃薯(HLMLS)、油菜(HLYC)、蚕豆(HLCD)4种不同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对4种种植模式下藜麦根际土壤的基因组进行测... 以藜麦、蚕豆、油菜和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设置连作藜麦(HLMA)和藜麦轮作马铃薯(HLMLS)、油菜(HLYC)、蚕豆(HLCD)4种不同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对4种种植模式下藜麦根际土壤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轮作种植模式下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较连作种植模式显著下降。HLCD模式提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种植模式下占优势的细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HLCD处理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50.48%、13.17%、11.90%、7.42%和4.50%,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44.21%、56.36%、36.19%、224.24%和53.16%。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为主,但不同种植模式所占土壤各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大小存在差异。HLCD处理下,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7.08%、5.48%、4.35%和3.49%,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51.99%、64.86%、49.89%和71.85%。聚类分析显示HLYC和HLMLS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HLCD,HLMA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全钾、有效氮和速效磷是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变化的驱动因素。综上所述,连作藜麦后轮作蚕豆、油菜和马铃薯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高通量测序 土壤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在核桃树体上的应用及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治浩 郭松 +5 位作者 王阳 罗立新 陆斌 刘小勇 张锐 张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58-1973,共16页
探讨缓释肥对核桃树体应用效果,以实现核桃种植的“减肥增效”和施肥方式转变为目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16 a生‘温185’核桃树为研究对象,常规化肥施用1720 g/株为对照(CK),分别设置缓释肥400 g/株(F1)、600 g/株(F2)、800 g/株(F3)、1... 探讨缓释肥对核桃树体应用效果,以实现核桃种植的“减肥增效”和施肥方式转变为目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16 a生‘温185’核桃树为研究对象,常规化肥施用1720 g/株为对照(CK),分别设置缓释肥400 g/株(F1)、600 g/株(F2)、800 g/株(F3)、1000 g/株(F4)4个处理,通过测定核桃生长生理、产量、品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等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法评价产量、品质、根际微生物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肥可维持土壤养分恒定,减少养分流失与被固定。核桃硬壳期缓释肥1000 g/株处理在土壤20~40 cm土层的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CK,而在40~6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CK。油脂转化期CK在40~60 cm土层碱解氮为93.48 mg/kg,是缓释肥处理平均值的6.32倍,养分下渗率高于缓释肥处理。施用缓释肥后土壤非根际细菌群落与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CK。施用缓释肥对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对丰度影响较大。施用缓释肥可改善核桃叶片净光合速率,膨大期缓释肥1000 g/株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相比CK显著提升22.61%,油脂转化期和成熟期缓释肥800 g/株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相比CK显著提升16.62%、18.67%。缓释肥处理可保持核桃叶片养分在一定水平,成熟期缓释肥1000 g/株处理叶片氮、钙、镁、铁、锌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缓释肥处理较CK的施肥量减少41.86%~76.74%,但核桃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并未降低。缓释肥施用量800~1000 g/株较400~600 g/株出仁率提升2.95%,脂肪含量提高3.61%,产量提高5%,较CK脂肪含量提高2.8%,蛋白质含量提高1.8%,产量提高1.5%,净收益显著提高。缓释肥施用量800~1000 g/株条件下,可有效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保证核桃叶片叶绿素、光合、养分维持在一定水平,进而稳定树体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每公顷经济效益,生产效益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缓释肥料 果实品质 /非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用微生物肥对不同连作障碍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耿士均 王波 +4 位作者 刘刊 商海燕 权俊娇 陆小平 沈其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8-764,共7页
为探究专用微生物肥对不同连作障碍程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不同连作障碍程度的土壤为栽培介质,施用2%的专用微生物肥后进行辣椒土培盆栽试验,取根际土壤进行稀释平板计数和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增... 为探究专用微生物肥对不同连作障碍程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不同连作障碍程度的土壤为栽培介质,施用2%的专用微生物肥后进行辣椒土培盆栽试验,取根际土壤进行稀释平板计数和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土壤微生物种群密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土壤连作障碍程度轻、中、重组细菌数目分别增加了78.6%、66.7%、54.5%,真菌数目分别减少了5.0%、12.5%、7.5%,放线菌数目分别增加了18.2%、9.1%、23.5%。通过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发现,随着生理性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加剧,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微生物种群数目和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多样性指数升高。说明专用微生物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密度和种群结构有显著性影响,但是由于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不同产生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专用微生物肥 连作障碍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草莓重茬栽培土壤根际菌物和线虫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甄志先 尹家凤 +1 位作者 史宝胜 张志军 《河北林果研究》 2005年第4期350-353,共4页
通过比较大棚重茬草莓的幼果期、盛果期和采果后期及不同土壤处理(太阳能处理、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处理、溴甲烷熏蒸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证实了原美防治剂的生态安全性及土壤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大棚草莓根际土壤中真... 通过比较大棚重茬草莓的幼果期、盛果期和采果后期及不同土壤处理(太阳能处理、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处理、溴甲烷熏蒸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证实了原美防治剂的生态安全性及土壤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大棚草莓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随着草莓发育进程的推进有增大趋势,细菌数量先升高后降低呈单峰曲线分布,放线菌数量盛果期有所上升,到采果后上升幅度较大.不同土壤处理后比对照土壤根际中细菌富集,真菌、放线菌受到抑制,土壤由'真菌型'土壤向'细菌型'土壤转化.用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处理过的土壤比对照土壤真菌少,约为对照的1/10,且与其他处理无差异;在盛果期放线菌数量太阳能、原美草莓重茬病防治剂、溴甲烷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85.9%、84.0%和71.1%;细菌数量在盛果期比对照土壤高2~3倍.同时,通过淘洗法测定了土壤处理对根际线虫数量的影响,其数量变化与土壤处理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土壤 真菌 细菌 放线菌 线虫 数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作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学坚 刘子仪 +6 位作者 张体坤 张艳 张正才 施志鹤 苏敏 叶希德 刘剑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164-164,172,共2页
在景谷县、宁洱县开展了除虫菊、小麦、冬闲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生物差异不大,其中土壤细菌以团棵期的数量最多,以除虫菊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小麦次之;土壤真菌以团棵期的数量最多,以小... 在景谷县、宁洱县开展了除虫菊、小麦、冬闲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生物差异不大,其中土壤细菌以团棵期的数量最多,以除虫菊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小麦次之;土壤真菌以团棵期的数量最多,以小麦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最多,冬闲次之;土壤放线菌以旺长期的数量最多,以冬闲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多,小麦次之。总体看,以小麦处理的土壤微生物菌群较丰富,冬闲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前作 土壤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3种阔叶林分土壤根际活性铝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汉伟 林晗 +3 位作者 陈灿 洪滔 谢安强 何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5-231,共7页
为探究不同林分对酸性土壤环境中活性铝的含量变化及占比差异的影响,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木荷、桤木、闽粤栲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腐殖酸铝的含量,比较不同林分土壤活... 为探究不同林分对酸性土壤环境中活性铝的含量变化及占比差异的影响,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木荷、桤木、闽粤栲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腐殖酸铝的含量,比较不同林分土壤活性铝含量和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闽粤栲林的根际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相较于木荷林和桤木林分别降低54.48%和38.93%,而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则分别提高了47.32%和32.56%,桤木林的非根际土壤酸溶无机铝含量在3种林分中最高。在相同林分中,桤木林下土壤的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木荷林土壤交换性铝、闽粤栲林土壤酸溶无机铝均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形态活性铝的比例中,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在3种林分中的含量不同,交换性铝的含量高低表现为木荷林>桤木林>闽粤栲林;单聚体羟基铝的含量高低则表现为闽粤栲林>木荷林>桤木林。土壤活性铝含量变化受根系环境和林分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阔叶林分 木荷 桤木 闽粤栲 活性铝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三七土壤根际环境的影响
7
作者 陈玉萍 齐媛 +5 位作者 覃莉晨 农叶弯 何晓诗 张继红 杨丽君 李素霞 《南方农业》 2019年第31期56-59,共4页
选择广西靖西市某三七园为试验地,以三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0,5,10,20,40,50 mg·kg^-1)对三七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揭示在不同镉浓度处理下土壤根际环境的酸碱度、水解性氮、有机质及有效态镉含量变化情况。... 选择广西靖西市某三七园为试验地,以三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0,5,10,20,40,50 mg·kg^-1)对三七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揭示在不同镉浓度处理下土壤根际环境的酸碱度、水解性氮、有机质及有效态镉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靖西市三七产地的土壤呈强酸性(pH值为4.86),随着镉胁迫浓度升高,三七根际土壤的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呈升高趋势;三七收获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则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镉胁迫 土壤根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8
作者 马杰 刘芳 +6 位作者 贺璐 傅淋 巩养仓 李偲 曾潜 肖才升 李庠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80,共9页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健康与患病百合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患根腐病百合与健康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物种之间差异显著,患病植株根际细菌类群多于健康植株,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进化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植株,覆盖度则相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卷丹百合根际土壤优势菌群,患病百合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等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健康百合,绿弯菌门-AD3、Pedosphaeraceae等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百合;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患病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编码膜转运、脂质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百合和空白土壤。【结论】卷丹百合患根腐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两者之间部分菌群根际土壤中的多样性和丰度有显著差异,卷丹百合根腐病的发生可能与根际土壤中变形菌、放线菌、伯克氏菌等细菌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百合根腐病发病机制及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百合 腐病 土壤 细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9
作者 周丹 韦雪娇 +3 位作者 李开阳 兰世超 程搏幸 罗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35-249,共15页
揭示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讨有助于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从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中采集半夏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生境中半夏根... 揭示紫苏轮作对半夏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讨有助于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从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中采集半夏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生境中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差异,挖掘连作和紫苏轮作生境中优势微生物,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轮作1YBX、连作2YBX和轮作3YZSBX的9个半夏根际土壤样品共获得细菌、真菌的OTU数量分别为1 398、1 779个,其中连作2YBX的细菌OTU数量明显低于轮作1YBX,轮作3YZSBX真菌OTU数量高于连作2YBX。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是优势细菌门;轮作3YZSBX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8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76%)、厚壁菌门(Firmicutes)(9.01%)相对丰度高于轮作1YBX(34.93%、3.67%和2.88%)和连作2YBX(29.86%、1.15%和1.54%);在属水平上,轮作3YZSBX半夏根际土壤中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和鞘氨醇盒菌属(Sphingopyxis)相对丰度均高于连作根际土。真菌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优势真菌门,但轮作3YZSBX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相对较低;在属水平上,轮作3YZSBX的指示菌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小葚核属(Minimedusa)、Capnodiales属、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在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根际土壤中占主导地位,连作阻断了细菌的氧化呼吸链作用,造成细菌多样性随着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连作1YBX和轮作3YZSBX中病理-腐生-共生型(pathotroph-saprotroph-symbiotroph)占比(23.43%和15.95%)较高,连作2YBX中腐生型(saprotroph)(39.31%)与共生型(symbiotroph)(25.71%)占绝对优势。pH值与TP含量是影响紫苏轮作和半夏连作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碱解氮对细菌群落结构丰度的影响较大。连作是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紫苏轮作不仅能有效地缓解此问题,还能有效地富集具有抑制病原真菌、抵抗半夏病虫害和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等功能的有益菌,有望成为缓解半夏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连作 紫苏 轮作 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其根际土壤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韩凤 章文伟 +3 位作者 罗川 王黎 谭秋生 林茂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4-1333,共10页
为探明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太白贝母健康鳞茎植株、鳞茎腐烂病植株根际土壤和未种植太白贝母土壤壤为材料,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 为探明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太白贝母健康鳞茎植株、鳞茎腐烂病植株根际土壤和未种植太白贝母土壤壤为材料,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和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健康与感病土中差异显著。3组土壤样品共检测出6544个细菌OTUs,获得42个门类、111个纲、155个目、289个科、479个属的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4门细菌相对丰度均大于10%,为优势菌门;而布氏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黄杆菌属、根瘤菌属4属细菌为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均大于3%,为优势菌属。土壤性质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与布氏杆菌属、芽单孢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根瘤菌属、酸热菌属、酸杆菌属及Mucilaginibacter呈显著正相关;与硝化螺菌属、变杆菌属、H16、RB41、鞘氨醇单胞菌属、土生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费氏杆菌属和黄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贝母 鳞茎腐烂病 土壤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酶活性 氮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昊 麻仲花 +4 位作者 刘威帆 万猛虎 马风兰 吴娜 刘吉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垂直深旋耕),副区设置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O1(0 kg·hm^(-2))、O2(7500 kg·hm^(-2))、O3(15000 kg·hm^(-2))、O4(22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3.94%~9.20%和6.31%~25.96%,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5.29%~45.24%、4.71%~24.34%、13.63%~32.67%和10.77%~34.25%,玉米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2.51%~22.23%,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升,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DVO3和DVO4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门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真菌优势菌门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属中的Ohtaekwangia、Gp6和Gp7,以及真菌优势菌属中粪盘菌属(Ascobolus)、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上述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垂直深旋耕配施15000~22500 kg·hm^(-2)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玉米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微生物群落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玉凤 李双林 +3 位作者 刘宏 邓涛 叶家桐 胡兴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差异 银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恢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晨鑫 俞琦 +4 位作者 刘永杰 李敬国 于昕 赵宇 曲来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4-1986,共13页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选取内蒙古通辽和锡林浩特的5个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已经恢复的禾本科、豆科及杂类草三个功能群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真菌功能型、网络结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排土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禾本科根际土壤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豆科和杂类草;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三个功能群的优势真菌群落均为子囊菌门,占总丰度的59.47%—79.61%;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豆科最高,其次是禾本科,两者均显著高于杂类草;(2)三个功能群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土壤腐生菌相对丰度均表现为禾本科>豆科>杂类草,且禾本科显著高于杂类草;(3)禾本科根际真菌的共生网络负相关比例和模块化指数在三个功能群中最高;禾本科网络结构更稳定,生态位更宽;网络关键物种数禾本科>豆科>杂类草;(4)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分别有53.2%、50.9%、16.2%的关键物种与土壤NH_(4)^(+)-N、NO_(3)^(-)-N和C/N等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禾本科相比较豆科和杂类草植物根际土壤具有更高AMF丰度和网络稳定性,表明禾本科植物在排土场恢复的适应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排土场植被恢复和物种筛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恢复 土壤真菌多样性 土壤真菌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分布区独一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岳衡 耿贵工 +1 位作者 王路昊 乔枫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76,共16页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重要药用植物,探究独一味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开发和推广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有着重要价值。以青藏高原5个独一味主产区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重要药用植物,探究独一味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开发和推广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有着重要价值。以青藏高原5个独一味主产区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Spearman、RDA等方法开展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独一味适宜在中性偏碱的土壤中生长。2)Candidatus_Udaeobacter、RB41属和赤芍铁杆属(Ferruginibacter)是独一味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细菌属;被孢霉属(Mortierella)、寡囊盘菌属(Thelebolus)和地霉菌属(Geotrichum)为独一味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真菌属。3)不同地区独一味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杂多地区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最高,大武地区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最低;大武地区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歇武地区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4)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是影响独一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5)细菌Candidatus_Udaeobacter、Telmatobacter、Flaviaesturariibacter和真菌Seimatosporium、Ochronectria为独一味根际土壤的关键核心菌群。研究结果为筛选独一味促生或生防有益功能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核心微生物 相关性分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与施氮对高粱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赵强 陈思宇 +6 位作者 彭方丽 汪灿 高杰 周棱波 张国兵 姜昱雯 邵明波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7-316,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处理对高粱根系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两种种植模式(SW:单作高粱,WS:高粱间作大豆),3种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常规施氮,N2:高氮),对不同处理高粱根际土壤进行16S rRNA序列测定,并进行细菌多...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处理对高粱根系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两种种植模式(SW:单作高粱,WS:高粱间作大豆),3种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常规施氮,N2:高氮),对不同处理高粱根际土壤进行16S rRNA序列测定,并进行细菌多样性及功能分析。【结果】细菌群落丰度在单作中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间作中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Shannon与Simpson指数在6个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种植模式与施氮水平影响了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高粱根际土壤优势菌门有6个优势类群,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FAPROTAX细菌功能分组主要以化能异养、好养型化能异养、捕食性或外寄生性、硝酸盐还原作用等为主。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在正常氮条件下,间作较单作细菌群落相互作用更多、网络更复杂。【结论】间作与不同施氮量影响了高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一定施氮范围,间作可提高高粱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间作大豆 施氮 土壤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间作大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陈思宇 彭方丽 +6 位作者 汪灿 高杰 赵强 张国兵 周棱波 姜昱雯 邵明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3-80,共8页
研究施氮量和糯高粱间作大豆模式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为糯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2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模式设单作糯高粱(SW)和糯高粱间作大豆(WS)2个水平,施氮量设不施氮(N0)、... 研究施氮量和糯高粱间作大豆模式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为糯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2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模式设单作糯高粱(SW)和糯高粱间作大豆(WS)2个水平,施氮量设不施氮(N0)、正常氮(N1)和高氮(N2)3个水平,探讨施氮量和间作大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间作大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及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处理间糯高粱根际土壤含水量和容重表现为SW>WS,土壤孔隙度、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酶活性、脲酶活性、酸性蛋白酶活性、碱性蛋白酶活性、中性蛋白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及产量均表现为WS>SW。施氮量处理间糯高粱根际土壤含水量和容重表现为N0>N2>N1,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表现为N2>N1>N0,土壤孔隙度、硝酸还原酶活性、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酶活性、脲酶活性、酸性蛋白酶活性、碱性蛋白酶活性、中性蛋白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及产量均表现为N1>N2>N0。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WS-N1处理即糯高粱间作大豆模式下糯高粱和大豆分别施氮220、18 kg/hm^(2)能更好地改善糯高粱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为糯高粱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促进其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糯高粱 间作 土壤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周玉杰 贺治洲 +4 位作者 胡伟 林秋云 林越辉 龙开意 谢振宇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4-763,共10页
盐分是制约沿海滩涂盐渍化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Oryza sativa L.)是盐渍化土地利用的首选粮食作物,而某些根际微生物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选取不同品种水稻在NaCl胁迫下进行全生育期培育,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 盐分是制约沿海滩涂盐渍化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Oryza sativa L.)是盐渍化土地利用的首选粮食作物,而某些根际微生物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盐能力。本研究选取不同品种水稻在NaCl胁迫下进行全生育期培育,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不同品种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旨在筛选适宜盐渍化土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而言,0.6%NaCl处理下,B3和B6品种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B1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方面,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B1、B3和B6品种的相对丰度大于10%的优势细菌门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不同品种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富集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也不同,0.6%NaCl处理下B6品种富集了14个细菌类群分支,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e)、念珠藻科(Nostocaceae)、Vicinamibacterales、热微菌目(Thermomicrobiales)、KD4-96等。因此,沿海滩涂盐渍化土地种植B6品种水稻有利于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土壤 细菌群落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寒地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关联分析
20
作者 杨悦 顾广军 +7 位作者 胡颖慧 卜海东 刘畅 于文全 程显敏 程杜娟 邢立伟 盖禹含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以龙丰苹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3、5、8、12年的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养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根际土壤pH... 以龙丰苹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3、5、8、12年的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养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根际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种植8年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而真菌丰富度增加,多样性降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聚类分析表明,种植12年和空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与3、5、8年存在显著差异,细菌3、5年聚类,真菌3、5、8年聚类;不同种植年限根际土壤微生物属水平上物种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长期连续种植后,部分有益菌和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pH值及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显著相关,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养分含量并无显著相关性,细菌和真菌多数属水平物种均与pH值及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种植龙丰苹果树改变了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且随种植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产生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受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养分含量和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苹果树 土壤微生物 养分含量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