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土壤反馈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海霞 许斌杰 +2 位作者 范新峰 张海谷 何彦龙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研究表明在理解陆地植物种群动态、群落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潜在机制对预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必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土壤反馈机制及其在种群动... 研究表明在理解陆地植物种群动态、群落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潜在机制对预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必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土壤反馈机制及其在种群动态、群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述前人研究取得的重要结果,并概述了这一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在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不同的维持机制,才能进一步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在食物、饲料和生物能源等方面提供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机制 直接反馈 间接反馈 正反馈 负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前作对烤烟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董宁禹 焦永吉 +2 位作者 杨建新 王永 蒋士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6-50,共5页
从土壤微生态健康(氮素功能细菌数量、酶活性和有机碳含量)的角度对采自三门峡地区的不同前作烟田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茬口土壤的细菌总量、有机碳含量、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甘薯>油菜>辣椒>... 从土壤微生态健康(氮素功能细菌数量、酶活性和有机碳含量)的角度对采自三门峡地区的不同前作烟田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茬口土壤的细菌总量、有机碳含量、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甘薯>油菜>辣椒>玉米>烟草;不同茬口土壤的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甘薯>玉米>油菜>辣椒>烟草;只有甘薯、辣椒、油菜茬口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玉米、烟草茬口的偏低;对氮素转化细菌数量的分析表明:氨化、硝化、固氮、反硝化细菌数量最多的前作分别为辣椒、甘薯、玉米、烟草。前茬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氮素转化细菌菌落类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其中,甘薯、油菜、辣椒茬更有利于土壤硝态氮(适合根系吸收的氮素存在形式)转化。整体来看,对于烟田,轮作土壤的健康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质量,有效缓解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作 烟草 土壤健康机制 细菌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苹果园土壤剖面水、汽通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万华 高晓东 +3 位作者 赵西宁 杨敏 何娜娜 杨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7-799,共13页
黄土疏松多孔且黄土区干旱少雨,汽态水可能在剖面水分运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了解非饱和带土壤水汽通量的循环运移规律,对实现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剖面(0~200 cm)高频定位监测试验,采用水-... 黄土疏松多孔且黄土区干旱少雨,汽态水可能在剖面水分运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了解非饱和带土壤水汽通量的循环运移规律,对实现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剖面(0~200 cm)高频定位监测试验,采用水-汽-热-气耦合的STEMMUS(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Energy,Mass and Momentum in Unsaturated Soil)模型,探讨黄土剖面液态水和汽态水通量运移规律。结果表明:STEMMUS模型准确地再现了旱地苹果园剖面土壤水分(d介于0.81~0.98,NRMSE介于5.5%~15%)和土壤温度(d介于0.98~0.99,NRMSE介于1.4%~4.6%)的动态变化,对苹果树蒸发蒸腾量的模拟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介于0.92~0.96)。降雨对基质势梯度、温度梯度、液态水与汽态水通量均有显著影响,液态水与汽态水运移分别主要由基质势梯度与温度梯度驱动,且二者对土壤水分的最大补给深度在研究期内分别为100 cm和160 cm,表明土壤水通过向下的汽态水能够运移至更深层土壤。研究结果可增进对黄土剖面水分运移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通量 土壤水运移机制 土壤水分 黄土 STEMM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平原表层土壤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意义
4
作者 夏源源 曹建劲 +2 位作者 吴政权 袁雪玲 林祖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5-908,共4页
近红外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岩石分析中,方法简单、快速、有效,可以在短期内分析较多样品,适合应用于区域地质物质成分的分析。近红外光谱中不同矿物分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峰值特征,故对层土壤进行近红外分析,可以较精确的获得土壤中矿... 近红外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岩石分析中,方法简单、快速、有效,可以在短期内分析较多样品,适合应用于区域地质物质成分的分析。近红外光谱中不同矿物分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峰值特征,故对层土壤进行近红外分析,可以较精确的获得土壤中矿物成分、含水量、矿物结晶程度等信息。通过分析河套平原土壤样品,推测出其矿物成分、含水量、晶体结晶程度等,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地质环境,推测其物质来源和矿物形成环境,不仅完善了当地的地质特征,还对河套地区土壤的成因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表明,河套平原表层土壤的矿物主要由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白云母等蚀变矿物组成,从而推测其来源为阴山山脉中酸性岩体,同时提出阴山山脉在气候方面对河套平原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内蒙古地区虽然为大陆性干旱气候,但降水量充足,且阴山山脉南北两侧的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巨大,阴山山脉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较北部大,保证了河套平原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沉积物充分蚀变,这些均为土壤成因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测试技术 河套平原 土壤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田园 王静 胡燕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6期51-54,共4页
干热河谷地区具有温度高、蒸发量大、干湿分明等特点,造成地表植被稀少,土壤侵蚀严重,是当地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干热河谷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方式、水力学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简述了干热河谷土壤侵蚀... 干热河谷地区具有温度高、蒸发量大、干湿分明等特点,造成地表植被稀少,土壤侵蚀严重,是当地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干热河谷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方式、水力学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简述了干热河谷土壤侵蚀的机制和环境效应,指出了针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机理、土地利用演变下的土壤侵蚀效应、土壤侵蚀水力学和土壤侵蚀环境效应等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机制 土壤侵蚀环境效应 干热河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包气带水汽昼夜运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曾亦键 万力 +3 位作者 苏中波 Hirotaka aito 王旭升 曹文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0-343,共14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5.9~6.1cm^3/cm^3;30cm深度,11.9~13.1cm^3/cm^3),而在凌晨(02:00~05:00)出现最小值(10cm深度,4.4~4.5cm^3/cm^3;30cm深度,10.4~10.8cm^3/cm^3)。为进一步验证该实验条件下的土壤水运移及分布规律,考虑了土壤水、汽、热耦合运移的HYDRUS-ID模型被用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为描述土壤水分昼夜运移模式,笔者将土壤水耦合运移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同步分析;并根据土壤水运移的不同驱动力,分别对温度梯度、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及汽态水通量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土壤机制 水汽热耦合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H^+Ca^(2+)在红壤表面反应的能量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代长 蒋新 +2 位作者 贺纪正 卞永荣 王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6-543,共8页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H+ -Ca2 + 在红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能量特征。结果表明 ,酸性条件下Ca2 + 吸附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Ca2 + 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 ,随温度升高提前达到平衡。用双...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H+ -Ca2 + 在红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能量特征。结果表明 ,酸性条件下Ca2 + 吸附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Ca2 + 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 ,随温度升高提前达到平衡。用双常数方程描述Ca2 + 在吸附点位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用扩散速率常数计算的活化能 (Eb )随酸度的增加而增加 ,Ca2 + 扩散需克服的能障加大 ;ΔH 值为正 ,温度升高可促进Ca2 + 的扩散 ;ΔS 值均为负 ,说明吸附反应使体系有序度增加。原液pH为 4 .5和 5 .6时 ,流出液的pH急剧下降 ,H+ 表观释放量用一级动力学和双常数方程拟合为最佳模型 ,其次是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零级方程 ;pH5 .6处理时H+ 、Al3 + 扩散进入溶液克服的能障比pH 4 .5处理的小 ,后者质子扩散需热能较大而不易进行 ;H+ 扩散活化焓变为正 ,其扩散是吸热过程。pH 3.5时流入液比流出液的pH高 ,是由于土壤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质子化和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羟基 ;当溶液中H+ 超过一定数量后 ,向颗粒表面扩散的H+ 量比向外释放的多 ,反应初期的H+ 消耗是快反应过程。H+ 消耗的活化能及热焓比其释放的低 ,更有利于H+ 的吸附 ,因H+ 对矿物的溶蚀成为速率控制步骤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表面反应动力学 能量特征 土壤酸化 离子扩散 土壤缓冲机制 钙离子 氢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矿山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娜 任国俊 王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8-225,共8页
以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试验条件最优的一处岩质边坡进行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在边坡上等距离钻孔并分成4个区块,每个区块采用不同的土壤搭配方式,孔内栽种适合在试验区生长的小叶扶芳藤,进行浇灌养护,并做相应的监测和分析。通过监测... 以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试验条件最优的一处岩质边坡进行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在边坡上等距离钻孔并分成4个区块,每个区块采用不同的土壤搭配方式,孔内栽种适合在试验区生长的小叶扶芳藤,进行浇灌养护,并做相应的监测和分析。通过监测孔内的温度和湿度,所得出的成果有:岩体内的温度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的成活要求;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天然降雨基本可以满足植株的生长要求,可实现后期人工养护少甚至无人养护。采集4个试验区块孔的土壤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并通过植株长势判断,常规种植孔+基质土的区块Ⅲ及底部填充20 cm砂砾卵石+基质土的区块Ⅳ植被恢复效果最佳,常规种植孔+本地植生土的区块Ⅰ及底部填充20 cm砂砾卵石+本地植生土的区块Ⅱ植被恢复效果次之。本次试验的成果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供其他地区岩质边坡修复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生态修复 小叶扶芳藤 土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小流域治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仁辉 潘秀清 金家双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0年第3期32-34,共3页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小流域治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比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注重土壤侵蚀机制及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科学方面的研究,特别在规划、治理措施上必须注重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合而形成了小流域生态经...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小流域治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比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注重土壤侵蚀机制及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科学方面的研究,特别在规划、治理措施上必须注重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合而形成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配置。其结论: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解决小流域治理的问题;二是用理论创新的手段采用新的治理技术,以便于达到高效、优质、生态的小流域治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侵蚀机制 预测预报 灰色理论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