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3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和pH对Olsen法测定有效磷的影响
1
作者 王登芝 任忠秀 +2 位作者 李寒 薛思远 栾亚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8-254,共7页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 Olsen法是测定中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需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用2,4-硝基酚或对硝基酚酸碱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这使得操作步骤繁琐而耗时,危险试剂使用易污染环境。以Olsen法为基础,采用钼蓝-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国家认证标准土壤样品和采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15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农业表层土壤样品的有效磷(Olsen-P)含量,其中钼锑抗显色剂中含有5.5 mol/L(H^(+))H_(2)SO_(4)、10 g/L钼酸铵、0.5 g/L酒石酸锑钾和15 g/L抗坏血酸。采用标准曲线中添加有机质(腐植酸)和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磷(P)标准曲线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活性碳和指示剂对土壤样品Olsen-P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45.6 g/kg和pH在6.69~9.07范围内,不使用无磷活性炭脱去有机质颜色和不用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相对误差在-10.9%~8.3%,并且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y=1.0006x,R^(2)=0.9994)。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在一定范围对Olsen-P的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作为干扰因素被消除,同时优化了Olsen法使其测定有效磷更加准确、高效和环保,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和其他行业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 OLSEN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土壤有机质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Y1E遥感影像的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
2
作者 吴奇涛 郑毅 +4 位作者 李晓琳 侯磊 梁启斌 王艳霞 张成程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目的】研究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卫星影像光谱的关系,明确土壤SOM的光谱特性,建立土壤SOM含量的反演模型,为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精确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杞麓湖流域ZY1E高光谱遥感数据,选择原始反射率(RF)... 【目的】研究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卫星影像光谱的关系,明确土壤SOM的光谱特性,建立土壤SOM含量的反演模型,为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精确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杞麓湖流域ZY1E高光谱遥感数据,选择原始反射率(RF)、一阶微分(FDR)、比值土壤指数(RSI)和归一化土壤指数(NDSI)作为自变量,与SOM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敏感波段,分别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并反演出流域耕地SOM含量。【结果】杞麓湖流域土壤中SOM含量不同光谱反射特性趋势相近,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在900、1200、1500和2000 nm处出现吸收谷;对光谱进行不同数学变换,可提高土壤SOM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其中NDSI和RSI的提升效果最佳;通过对各模型的精确度进行比较,以反射率的RSI构建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其决定系数(R^(2))为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6.96,验证模型SOM实测值和预测值的R^(2)为0.82,RMSE为3.65;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根据最优模型反演流域耕地SOM含量,多集中在35~45 g/kg,处于较高水平,且杞麓湖流域耕地土壤的SOM含量从西南向东北表现为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建议】优化耕地土壤SOM含量变化的特征波长提取,可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采用ZY1E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耕地土壤养分监测,可解决传统地理统计的受冗余信息影响问题,并为土壤精确施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Y1E 高光谱遥感 土壤有机质 预测模型 杞麓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在线监测传感器的设计
3
作者 刘骏威 马梓涵 +3 位作者 黄双根 黄俊仕 刘木华 赵进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790,共13页
【目的】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产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精准、快速获取土壤有机质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以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可在线监测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传感器。【方法】采用光谱技术与LoRa技术开发了一种稻田土壤有机质在线监测传... 【目的】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产物产量的重要因素,精准、快速获取土壤有机质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以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可在线监测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传感器。【方法】采用光谱技术与LoRa技术开发了一种稻田土壤有机质在线监测传感器。传感器的硬件电路以STM32F405RGT6微控制器为核心,主要的电路模块为:核心控制模块、光源驱动模块、光电转换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软件部分以MDK 5.0为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开发设计。程序主要由初始化程序、AD转换程序、基于RS485通信的土壤水分采集程序、液晶显示程序、无线通信程序和串口通信程序组成。使用多项式拟合,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曲线方程,将传感器测量到的水分信号作为输入值,土壤含水率作为模型输出值,建立土壤水分预测模型。以3个不同波长的反射率值作为模型输入,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出来的有机质含量作为输出值,建立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结果】对于土壤水分,建立了一元二次方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预测不同含水率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1%,所建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_(p)^(2)为0.997 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892 4。对于土壤有机质,采用了SVR方法在每个不同含水率下建立了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含水率为40%时,预测相关度最高,预测相关系数R_(p)^(2)为0.898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3.796 6 g/kg,可实现简便、准确的测量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该传感器有全天候持续运行能力,结合LoRa物联网技术,可完成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STM32 稻田土壤 土壤水分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CARS-RF的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
4
作者 李雨鸿 冯锐 +5 位作者 纪瑞鹏 张霞 武晋雯 于文颖 王婷 李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10,共8页
以辽宁昌图和苏家屯区149个黑土样本为基础,结合地面高光谱数据与实验室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化学测定,系统分析了不同高光谱预处理与建模方法对SOM反演精度的影响,旨在构建快速且精准的SOM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法... 以辽宁昌图和苏家屯区149个黑土样本为基础,结合地面高光谱数据与实验室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化学测定,系统分析了不同高光谱预处理与建模方法对SOM反演精度的影响,旨在构建快速且精准的SOM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法(SG)对光谱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后,对比分析了倒数(1/R)、倒数的对数(log(1/R))、一阶导数(FDR)、标准化(SNV)及连续统去除(CR)五种光谱变换方法,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CC)和竞争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筛选特征波段,结合偏最小二乘(PLSR)、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三种建模方法,构建了12种反演模型,对各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CR变换显著增强了光谱与SOM的相关性,2 166 nm之后的128个波段相关系数绝对值超过0.5,最高达0.75;(2)CARS算法有效压缩了特征波段数量,将其控制在全波段的6%以下,与PCC-PLSR和PPC-RF相比,CARS-PLSR和CARS-RF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其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13.4%和14.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12.8%和11.9%;(3)非线性RF模型的预测精度最优,与MLR和PLSR相比,其R2分别提升32.1%和3.5%,RMSE分别降低34.9%和4.4%;(4)在12种预测模型中,CR-CARS-RF模型表现最佳,其建模R2为0.91,RMSE为1.76 g·kg^(-1);预测R2为0.79,RMSE为2.49 g·kg^(-1),表明CR-CARS-RF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可为辽宁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烟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
5
作者 夏雨 武洪艳 +7 位作者 高加明 徐锐 郭利 程雪莹 王志坤 张继光 胡晓 王勉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烟草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采集湖北省烟田土壤样本基础上,借助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生成伪样本扩充建模集。...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烟草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采集湖北省烟田土壤样本基础上,借助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生成伪样本扩充建模集。使用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SNV)、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组合一阶微分(FD)、倒数对数(LR)以及倒数对数一阶微分(LRFD)进行预处理,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筛选敏感特征波段。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BPNN)3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烟田SOM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25000次训练后的GAN模型,生成的伪样本具有与真实样本相似的特征和规律;(2)经过MSC+LRFD预处理后,全波段反射率与SOM含量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66;(3)伪样本数量占比为150%时,经过特征波段筛选后,MSC+BPNN模型验证精度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 difference,RPD)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0、2.22和3.18。相比较原始数据集构建的最优模型,其模型精度提升了9.59%。研究证实,将GAN模型生成的伪样本添加进建模集中,可有效提高模型的估测性能,为复杂山区烟田SOM估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生成式对抗网络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FOD-sCARS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机器学习估测模型
6
作者 吴梦红 窦森 +5 位作者 林楠 姜然哲 陈思 李佳璇 付佳伟 梅显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2,共9页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快速准确的SOM估算和空间制图对土壤碳库估算、作物生长监测和耕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传统方法监测区域性SOM含量耗时费力,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建...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快速准确的SOM估算和空间制图对土壤碳库估算、作物生长监测和耕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传统方法监测区域性SOM含量耗时费力,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建立SOM估测模型是现在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探索解决目前高光谱遥感影像建立SOM含量估测模型存在光谱数据冗余、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精度低、小样本模型泛化能力不强的问题,选择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研究区,共采集67个土壤样本。获取资源1号02D(ZY1-02D)高光谱遥感影像并进行预处理得到样点像元光谱数据,采用分数阶微分变换(FOD)方法挖掘与SOM含量具有响应关系的敏感波段,以0.2为一个步长,利用相关性阈值法对比分析不同阶次微分处理数据挖掘能力;运用稳定性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sCARS)去除高光谱冗余数据获取建模特征波段,选择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树、极限学习机和岭回归机器学习作为建模算法,以全波段和特征波段光谱数据分别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构建SOM估测模型进行高光谱反演研究工作;最后根据最优特征变量和建模算法,基于ZY1-02D遥感影像进行了SOM空间分布制图。结果表明:采用FOD变换相比整数阶可以大大提高波段与SOM含量间的相关性,挖掘出更多细微的与SOM含量产生响应关系的光谱波段,其中0.8阶微分变换效果最优,较原始波段相比相关系数最大值提高了0.546;相较于全波段光谱数据,采用sCARS特征提取方法获取特征波段构建模型的估测精度得到较大提升,说明sCARS可以有效提升建模数据的质量,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建模算法中RF表现最优,R_(p)^(2)(模型决定系数)达到0.766,RPD达到1.86,较全波段建模结果R_(p)^(2)提升约7.58%;基于FOD-sCARS和RF实现了区域SOM含量估测制图。研究进一步验证利用星载高光谱遥感影像是实现区域SOM估测制图的可靠途径,研究结果可为估测区域SOM含量提供新思路,为利用星载高光谱遥感影像绘制SOM含量空间分布图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影像 分数阶微分变换 稳定性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 土壤有机质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对农业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改良措施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华 《河北农机》 2025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土壤有机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关键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深入分析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多方面影响机制,包括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养分供应等。土壤有机质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优... 土壤有机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关键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深入分析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多方面影响机制,包括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养分供应等。土壤有机质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当前我国农业土壤面临诸多挑战,如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来源减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土壤肥力的提升。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措施,如通过增加有机肥施用和推广绿肥种植来提高有机质投入等,还结合安徽省和六安市的具体实践,探讨了这些措施的实施策略和效果。通过系统性地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业土壤肥力,可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肥力 养分循环 秸秆还田 绿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理论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沛岩 张有建 +7 位作者 钟瑞 李茂森 王初亮 廖珠珠 曾强 殷全玉 任天宝 刘国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5-833,共9页
激发效应是调控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外源有机物料的添加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是影响土壤碳库动态的关键过程。本文对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凝练分析,分别阐述了“... 激发效应是调控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外源有机物料的添加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是影响土壤碳库动态的关键过程。本文对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凝练分析,分别阐述了“共代谢”“氮矿化”“化学计量比”“底物优先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碳泵”5种代表性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理论及其特点,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的主要因素,即外源添加物的性质特征、添加量、土壤理化性质及环境因素等,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微生物机理、影响因素和实践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辽东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何孟霓 孙继光 +1 位作者 徐英德 汪景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2-460,共9页
明晰区域尺度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辽东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该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 明晰区域尺度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辽东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该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二普”时期和2015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75g·kg^(-1)和27.07g·kg^(-1),平均降低了4.68g·kg^(-1);下降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丘陵区、吉林中部地区以及黑龙江中南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半方差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制图结果显示长白山-辽东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较大空间变异性,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增的趋势;其中,该区域中部和北部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大部分处于20g·kg^(-1)以上)。此外,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受海拔、年降水量、土壤类型、土壤母质的影响。其中,在“二普”时期平均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类型(如泥炭土)中,其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越大;同时,低海拔和低积温条件更易造成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的下降。总体来看,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属于中等水平,且不同区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为明显,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需分区进行差异化培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东北黑土区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阈值优化——以广东省为例
10
作者 詹思颖 刘鹏举 +2 位作者 李海奎 张聪 刘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目的】探究优化的地理相似性模型在省级尺度上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系统的1 175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壤因子、林分因子、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协变量,改进个体样点代表性的数字土壤制图(iP... 【目的】探究优化的地理相似性模型在省级尺度上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系统的1 175个样点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壤因子、林分因子、气候因子作为环境协变量,改进个体样点代表性的数字土壤制图(iPSM)方法。选用决定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3个指标评价该改进方法在省级尺度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并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优化后的iPSM方法的预测精度优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可达0.741 9;(2)土壤因子中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是广东省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协变量。【结论】优化后的iPSM方法在广东省森林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中相较于iPSM方法精度有一定提高,在省级尺度上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数字土壤制图 环境变量 地理相似性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铁有机肥对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1
作者 邵玟玥 于锐 +5 位作者 赵光影 吴霞 杨文聪 袁宁 梁梦月 罗那那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8-4469,共12页
选取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通过盆栽法培养水稻,以不施加有机肥为空白对照(CK),研究普通有机肥(M0)、1%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BC-Fe_(3)O_(4)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1)和1%生物炭负载纳米铁粒子(BC-Fe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2)的施加对... 选取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通过盆栽法培养水稻,以不施加有机肥为空白对照(CK),研究普通有机肥(M0)、1%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BC-Fe_(3)O_(4)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1)和1%生物炭负载纳米铁粒子(BC-Fe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2)的施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及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0相比,M2处理可溶性盐含量显著降低23.31%(P<0.05).与M0相比,施加富铁有机肥增加了苏打盐碱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达4.95%.与M0相比,施加M2使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含量显著提升66.92%.与CK相比,有机肥使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62.51%~521.28%、222.99%~311.85%.与M0相比,M2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土壤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上述细菌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盐碱土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因此,1%BC-FeNPs堆制的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通过促进Fe-OC形成从而显著提高总有机碳含量,提高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有机 铁结合态有机 土壤有机质 苏打盐碱地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
12
作者 薄延素 李昊明 +3 位作者 王葛霏 温惠清 石振宇 李晓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目的]监测和预测草地土壤有机质(SOM)的变化,探索气候条件、地形因素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机制,为特定区域的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嫩平原西部草地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 [目的]监测和预测草地土壤有机质(SOM)的变化,探索气候条件、地形因素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机制,为特定区域的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嫩平原西部草地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影像,耦合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评估了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和梯度提升树模型的预测性,选择最优模型生成了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分布图,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1)基于Sentinel-2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在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有机质含量0.016~62.058 g/kg,平均值为15.216 g/kg,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气温、纬度和土壤盐碱化程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因素。[结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表明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纬度较高且电导率(EC)适中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草地 GEE云平台 机器学习 松嫩平原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数小波技术定量反演北方潮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研究
13
作者 王金杲 李笑芳 +3 位作者 张宏洲 王延仓 李净昭 赵泽涛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0期37-39,46,共4页
【目的】研究土壤光谱内可用光谱信息的分离与耦合算法,提升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精度。【方法】以0~20 cm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复数小波变换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获取分离的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其... 【目的】研究土壤光谱内可用光谱信息的分离与耦合算法,提升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精度。【方法】以0~20 cm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复数小波变换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获取分离的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其次,基于复数特性,利用分离的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构建辐角、模、比值、差值参量;最后,将参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敏感的特征波段,并利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结果】1)在复数小波变换算法下,基于虚部、实部构建的辐角、模参量均能明显提升光谱对土壤的敏感性,其中辐角参量在提升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性方面表现最好,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达0.804。2)在复数小波变换算法下,虚部、实部及其构建的参量能明显提升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精度,其中以辐角参量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为最优模型,其R^(2)=0.815,RMSE=0.224。3)基于复数小波变换构建的最佳模型相比于传统数学变换构建的最佳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30.5%。【结论】在复数小波变换算法下,辐角、模参量能较好地耦合低频信息与高频信息,有助于可用信息的集聚,且复数小波变换能明显提高光谱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精度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复数小波变换 高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光谱位置及秸秆还田活动影响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算
14
作者 谭超 林镇宏 +4 位作者 贺秋华 栾海军 余姝辰 郑雅玲 邹娟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5,共7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土壤健康和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SOM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为SOM的大范围且无损监测提供了可能。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探讨土壤活性物质作用的敏感光谱范围内光谱位置的物理意义... 土壤有机质(SOM)是衡量土壤健康和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SOM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为SOM的大范围且无损监测提供了可能。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探讨土壤活性物质作用的敏感光谱范围内光谱位置的物理意义及农业秸秆还田活动的光谱效应。因此,本文提出了创新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光谱位置联合优化算法(PAS),以解决这个问题。试验结果表明:PAS算法中,光谱位置与相关系数的比例为3∶7时,可有效提升模型预测性能;1260 nm特征波长是秸秆有机成分的光谱效应典型位点;1300 nm特征波长为1260 nm与SOM的相互作用典型位点;1320 nm特征波长受1260 nm、SOM及1340 nm的综合影响。本文论证了秸秆还田活动的光谱效应对SOM估算的重要影响,以及文中方法量化秸秆还田活动固碳效应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土壤活性物质 秸秆还田 地理加权回归 土壤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岩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的方法比较
15
作者 任艳 尹秋月 +2 位作者 尹晋磊 王钰 李鑫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3-682,共10页
本研究以隆安县测土配方施肥采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为基础,并划分岩溶区和受岩溶区影响的非岩溶区,使用SPSS的相关性分析和R语言的随机森林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构建了普通克里格(OK)、反距离加权(IDW)、线性回归(LR)、回归克里格(RK... 本研究以隆安县测土配方施肥采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为基础,并划分岩溶区和受岩溶区影响的非岩溶区,使用SPSS的相关性分析和R语言的随机森林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构建了普通克里格(OK)、反距离加权(IDW)、线性回归(LR)、回归克里格(RK)、地理加权回归(GWR)、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随机森林(RF)、随机森林克里格(RFK)等8种数字土壤制图模型,对比不同模型对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的性能差异,探讨该区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分区域预测后,岩溶区模型精度明显高于非岩溶区;(2)通过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序,发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肥施用量、排水能力、高程、多年降水、灌溉能力等是影响岩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3)岩溶区预测模型整体精度由高到低排序为RFK>RF>RK>GWRK>GWR>IDW>LR>OK , RFK预测模型的精度最高,R^(2)为0.572;非岩溶区预测模型整体精度由高到低排序为RK>RFK>RF>LR>OK>GWRK>GWR>IDW,RK预测模型的精度最高,R^(2)为0.439;(4)预测模型LR、GWR和RF的残差进行普通克里格插值后,模型精度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岩溶区土壤有机质高精度制图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南亚热带岩溶区 地统计学 随机森林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detector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以辽阳—鞍山地区为例
16
作者 艾晓军 于小健 +6 位作者 陈占生 侯红星 陈雪 龚仓 李子奇 霍东 刘玖芬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35,共16页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肥力的关键指标,研究有机质分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对于辽阳—鞍山地区,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表层,且研究单因子影响居多,为了系统研究土壤表层和剖面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肥力的关键指标,研究有机质分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对于辽阳—鞍山地区,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表层,且研究单因子影响居多,为了系统研究土壤表层和剖面有机质分布内在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在辽阳—鞍山地区采集土壤表层和剖面样品,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凯氏蒸馏-容量法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基于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72~48.4g/kg,平均值为19.9g/kg,变异系数为41.9%,属中等程度变异,整体上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剖面有机质随深度增大而降低,剖面有机质降低与土壤含氧量、根系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降低有关;②土壤表层和剖面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黏粒和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和容重呈负相关(p<0.01),这由有机质与氮、磷协同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和成土母质与质地的级联效应决定的;③任意两个因子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子,全氮与其他16个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在0.80以上,土壤表层有机质空间分异,全氮、降雨量、容重和全磷是空间变异主导因子,同时受多种因素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影响因子 地理探测器 辽阳—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阿拉尔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
17
作者 王江竹 王玮瑱 +1 位作者 李渊博 罗德芳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阿拉尔垦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制图可以更好了解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基于257个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提取9种不同的...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阿拉尔垦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制图可以更好了解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本研究以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基于257个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提取9种不同的植被指数作为建模因子,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建模,对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模型能够准确评估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建模集R2值为0.73,RPD值为1.87,RMSE值为1.59g·kg^(-1);验证集R^(2)值为0.71,RPD值为1.91,RMSE值为1.59g·kg^(-1)。基于RF模型对阿拉尔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制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由耕地土壤向外围区域递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荒漠的有机质含量最少,林草地和未利用地有机质含量适中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尔垦区土壤肥力提升以及土壤有机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监督分类 土壤有机质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管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践与创新
18
作者 熊天舒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7期114-115,共2页
本研究聚焦于土壤有机质管理对农业关键领域的影响,旨在深入理解并评估其在不同农业环境和土壤条件下的作用机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管理实践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差异,致力于为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 本研究聚焦于土壤有机质管理对农业关键领域的影响,旨在深入理解并评估其在不同农业环境和土壤条件下的作用机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管理实践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差异,致力于为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用建议。本研究在关注土壤有机质管理直接影响的同时,还将系统评估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作用,从而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农田土壤 农业生产 持续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谱变换形式对土壤有机质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精度的影响
19
作者 曾远文 范文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5期89-93,共5页
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土壤样本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高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等试验,对预处理之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吸收深度(Depth)提取、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FD-lgR)、反射率对数的二阶微分(SD-lgR)、反射率的二阶微分(S... 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土壤样本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高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等试验,对预处理之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吸收深度(Depth)提取、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FD-lgR)、反射率对数的二阶微分(SD-lgR)、反射率的二阶微分(SD-R)、反射率倒数的二阶微分(SD-1/R)和反射率对数的倒数的二阶微分(SD-1/lgR)共6种变换,建立不同光谱变换形式下,土壤有机质偏最小二乘回归估算模型,分析光谱变换形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估算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变换均有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的波段存在,FD-lgR达到显著相关性的波段数最多,为71;FD-lgR建模的决定系数R2=0.995,建模均方根误差RMSEC=0.063,交叉检验的R2=0.775,预测相对偏差RPD=2.681,在所有的变换中数值均较高;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散点图显示,FD-lgR建立的模型估算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R2=0.872。综合表明,FD-lgR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为后续土壤有机质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及估算模型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光谱变换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效果评价
20
作者 王潇敏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70-71,共2页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种资源化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微生物活性增强及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具有显著作用。该文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性及团粒结构的影响,设置全量还田、部分还田和不还田对照组。...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种资源化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微生物活性增强及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具有显著作用。该文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性及团粒结构的影响,设置全量还田、部分还田和不还田对照组。结果显示,全量还田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至2.58%,微生物活性提升至124.7 mg/kg/h,大团粒含量增加至66.4%,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方式;部分还田处理组的土壤有机质为2.15%、微生物活性为105.2 mg/kg/h、大团粒含量为59.2%,亦较不还田对照组表现出明显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