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1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
活性
有机
碳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碳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小花
杨青青
+3 位作者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5,共6页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岸
林分类型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
因子
土壤有机碳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
被引量:
28
3
作者
董扬红
曾全超
+1 位作者
安韶山
张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作用机制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森林区5种典型林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黄土高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三角槭(Acer...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作用机制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森林区5种典型林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黄土高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和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植被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丁香和侧柏〉人工刺槐林〉三角槭。5种林型植被下,丁香群落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有机碳(MBC/SOC)最高(0.034 5),其余依次为人工刺槐林、侧柏、辽东栎,三角槭最低(0.003 5),相比于其他林型植被,丁香更有利于土壤碳积累和碳素的有效利用。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侧柏〉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活度即EOC/(SOC-EOC)表现为侧柏、辽东栎〉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表明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人工刺槐林土壤腐殖化度和聚合度显著高于其余4种植被,其0-10cm,10-20cm土层的(HA/SOC)分别是其他植被的4.75-5.7倍和2.57-3.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
微生物量
碳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腐殖质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1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机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基金
湖南省科技厅项目(S2006N332)
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50083609)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南岳学者基金项目(N2021-03)。
文摘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
活性
有机
碳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碳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Keyword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easily oxidated 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ity
purple soil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小花
杨青青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机构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5,共6页
基金
海南省省属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KYYS-2015-18
KYYS-2016-22)
文摘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热带海岸
林分类型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
因子
土壤有机碳活度
Keywords
Costa tropical
forest types
soil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soil factors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ity
分类号
S714.8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
被引量:
28
3
作者
董扬红
曾全超
安韶山
张宏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226)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47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人才科研专项(QN2011049)
文摘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作用机制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森林区5种典型林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黄土高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和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植被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丁香和侧柏〉人工刺槐林〉三角槭。5种林型植被下,丁香群落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有机碳(MBC/SOC)最高(0.034 5),其余依次为人工刺槐林、侧柏、辽东栎,三角槭最低(0.003 5),相比于其他林型植被,丁香更有利于土壤碳积累和碳素的有效利用。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表现为辽东栎、侧柏〉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活度即EOC/(SOC-EOC)表现为侧柏、辽东栎〉三角槭、丁香〉人工刺槐林,表明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人工刺槐林土壤腐殖化度和聚合度显著高于其余4种植被,其0-10cm,10-20cm土层的(HA/SOC)分别是其他植被的4.75-5.7倍和2.57-3.6倍。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
微生物量
碳
土壤
易氧化
有机
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腐殖质化度
Keywords
Loess Plateau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oil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ity
humification degree
分类号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杨宁
杨盛海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陈小花
杨青青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植被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
董扬红
曾全超
安韶山
张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