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78-1383,共6页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为揭示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作用效应,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等环境因素对流域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SOC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39)>土壤容重(-0.324)>pH值(-0.238)>温度(-0.209)>土壤粘粒含量(0.092),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25)>土壤粘粒含量(0.305)>土壤含水量(0.287)>pH值(-0.179)>温度(-0.043),因此,土壤含水量、pH值和温度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SOC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则主要通过其它因子的作用间接影响SOC含量。海拔、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TN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56)>海拔(0.234)>土壤容重(-0.228)>pH值(-0.190)>土壤粘粒含量(0.094),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84)>土壤粘粒含量(0.301)>海拔(0.247)>土壤含水量(0.257)>pH值(-0.202),因此,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TN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主要通过土壤含水量的作用间接影响TN含量,海拔和土壤pH值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相当。气候、地形、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能够联合解释SOC和TN含量变异性的75.0%和71.2%,但其它影响因子的剩余通径系数仍较大,分别为0.50和0.54,说明还有未考虑的其它重要影响因素,如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管理等,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含量 土壤含量 环境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储量变化分析
2
作者 雷军 雷子莹 +1 位作者 林海荣 赵瑞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8期11347-11349,共3页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田 土壤有机 土壤 土壤有机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施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佳珍 董文旭 +1 位作者 陈拓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2-850,共9页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全球变暖,使5 cm土壤温度增加约2℃。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研究增温、施氮和灌溉对华北平原小麦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氮不增温(N0T0)、不施氮增温(N0T1)、施氮不增温(N1T0)和施氮增温(N1T1)。结果表明:灌溉前,增温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N1T1处理与不增温处理(N0T0和N1T0)之间差异显著(P<0.05),10~20 cm土层N1T1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灌溉后,增温虽有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条件下,增温显著提升了δ^(13)C值(P<0.05)。增温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并在灌溉前10~20 cm土层和灌溉后0~10 cm土层达显著水平(P<0.05);增温提升了土壤δ^(15)N值,灌溉前0~10 cm土层N0T0处理与增温处理(N0T1和N1T1)差异显著(P<0.05),灌溉后0~10 cm土层仅N0T1和N1T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10~20 cm土层增温处理(N0T1和N1T1)均与N1T0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同一时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δ^(13)C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和δ^(15)N值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在灌溉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连续5年的增温施氮试验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快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解,造成更多轻组有机碳损失。灌溉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但其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该重视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 土壤 δ^(13)C值 δ^(15)N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飞 鲁立明 +1 位作者 陈余平 韩红煊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2004-2005,共2页
在余姚市早稻-晚稻连作农业生产区,以多年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生产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 在余姚市早稻-晚稻连作农业生产区,以多年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生产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更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土壤 长期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鼠丘侵蚀诱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快速流失
5
作者 于红妍 王贤颖 秦彧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7-1599,共13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挖掘洞穴导致地表出现由疏松土壤堆积而成的鼠丘,在外营力下容易造成土壤侵蚀、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由于自然状态下鼠丘侵蚀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目前就高原鼠兔挖掘活动造成的鼠丘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挖掘洞穴导致地表出现由疏松土壤堆积而成的鼠丘,在外营力下容易造成土壤侵蚀、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由于自然状态下鼠丘侵蚀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目前就高原鼠兔挖掘活动造成的鼠丘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影响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基于2021年和2023年在祁连山疏勒河源区4种典型高寒草地的定点观测,分析了高原鼠兔鼠丘体积的变化特征,量化了鼠丘侵蚀速率、侵蚀量以及由鼠丘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流失量,建立了鼠丘体积与堆积土壤量的回归模型(y=ax+b)。结果表明:同2021年相比,除高寒草甸鼠丘长轴增加了2.33 cm外,不同草地2023年鼠丘长轴、短轴和高度分别减小了3.60~11.00,0.33~6.28和0.85~2.88 cm,整体呈矮缩化特征;2021年4种草地鼠丘堆积土壤量为1.64~3.74 kg,2023年减少为0.49~2.36 kg,年侵蚀速率为0.45~0.69 kg;鼠丘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量为38%~70%;基于鼠丘体积与堆积土壤量的回归模型估算的鼠丘堆积土壤量与实测的土壤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通过鼠丘体积的测量可用于估算鼠丘堆积土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侵蚀 高寒草地 土壤有机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牛云梦 魏文良 +4 位作者 王均艳 崔浩 孙筱璐 徐学磊 刘树堂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3,共8页
本研究基于山东莱阳4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低量有机肥(M1,施用量30 t/hm^(2))、低量有机肥与低量氮肥(施氮量138 kg/hm^(2))配施(M1N1)、低量有机肥与高量氮肥(施氮量276 kg/hm^(2))配施(M1N2)、... 本研究基于山东莱阳4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低量有机肥(M1,施用量30 t/hm^(2))、低量有机肥与低量氮肥(施氮量138 kg/hm^(2))配施(M1N1)、低量有机肥与高量氮肥(施氮量276 kg/hm^(2))配施(M1N2)、高量有机肥(M2,施用量60 t/hm^(2))、高量有机肥与低量氮肥配施(M2N1)和高量有机肥与高量氮肥配施(M2N2),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M2N2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239.02%、293.02%(0~5 cm),256.01%、319.37%(5~10 cm),247.51%、349.00%(10~20 cm)和164.67%、348.88%(20~30 cm)。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水溶性物质、可提取腐殖物质、胡敏素和胡敏酸含量有所提高,但M1N1和M2N1处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M2N2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腐殖质组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用有机 土壤有机 腐殖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及储量估算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亦凡 王海燕 +1 位作者 高子滢 仇皓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26,共10页
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提高碳、氮储量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华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估算以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密度的垂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预测及碳氮库管理提供数据... 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提高碳、氮储量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华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估算以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密度的垂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预测及碳氮库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基于2005—2023年华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历史文献数据,通过构建森林土壤密度与有机质回归模型,估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及储量;采用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探讨华南地区0~60 cm土层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0~60 cm土层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和储量分别为3.53 kg·m^(-2)、2452.13 Tg C,全氮密度均值和储量分别为0.27 kg·m^(-2)、194.30 Tg N;各省份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及储量表现为广西>广东>海南;(2)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显示,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空间分布特征相似,总体表现为全区北部和中部偏西较高、南部沿海地区低;(3)海拔、土壤密度和全磷是影响华南地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及储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利用有机密度模型计算缺失土壤密度,基于土壤类型法估算森林土壤碳、氮密度及储量,能有效预测土壤碳、氮储量及管理碳氮库;华南地区0~60 cm土层森林土壤碳氮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在各省份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森林土壤 土壤有机 土壤 回归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亚高山草甸、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武小钢 郭晋平 +1 位作者 田旭平 杨秀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56-7764,共9页
分析比较了山西芦芽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的亚高山草甸(样地A,海拔2756.3 m;样地B,海拔2542.3 m)和云杉林(样地C,海拔2656.8 m;样地D,海拔2387.2 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类型下海拔较高的样地有机碳... 分析比较了山西芦芽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的亚高山草甸(样地A,海拔2756.3 m;样地B,海拔2542.3 m)和云杉林(样地C,海拔2656.8 m;样地D,海拔2387.2 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类型下海拔较高的样地有机碳含量较高(A:49.84 g/kg,B:38.33 g/kg,C:47.06 g/kg,D:40.67 g/kg),而较低海拔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异质性较高;除样地A以外的其他3个样地均表现为高度空间依赖性。亚高山草甸土壤全氮含量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云杉纯林,四个样地中均表现出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亚高山草甸样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在较大尺度上空间自相关,云杉纯林样地则表现为较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海拔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平良 李小刚 +1 位作者 李银科 尹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8-102,共5页
以耕地为对照,研究了高寒农牧交错带种植老芒麦草和撂荒2种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较种植老芒麦草和撂荒使0-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9.7%-22.4%和7.3%-10.6%,颗粒有机碳(0.05-2.00... 以耕地为对照,研究了高寒农牧交错带种植老芒麦草和撂荒2种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较种植老芒麦草和撂荒使0-3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9.7%-22.4%和7.3%-10.6%,颗粒有机碳(0.05-2.00 mm)含量分别增加了43.0%-52.3%和28.7%-59.8%,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2.0%-20.6%和5.4%-13.7%.这一结果说明,在高寒农牧交错带通过种植老芒麦草或者撂荒植被恢复措施,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恢复土壤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农牧交错带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 土壤颗粒有机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张斯佳 张建恒 +4 位作者 赵帅 杨杰 赵霡 由福英 王贵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SP-WM)3种轮作模式,2022年小麦成熟期采集各轮作模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团聚体各粒级对有机碳和全氮累积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10 cm和20~30 cm大团聚体(R_(>0.25))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2 mm和0.5~2 mm为优势粒级;SW-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0.5 mm(0~10 cm)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SP-WM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0~10 cm,20~30 cm)和1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SS-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各轮作模式均以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碳氮积累的贡献为主。华北平原花生、甘薯和大豆多样化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量,对改善土壤碳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花生与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的轮作效应大于甘薯和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作物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 土壤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1
作者 陈佳仪 代莹 张乃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揭示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差异,并探讨影响这种响应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多样性,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真菌多样性数据... 【目的】揭示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差异,并探讨影响这种响应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多样性,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真菌多样性数据,针对处理组(多个树种)和对照组(单一树种)共计214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多样性效应值,并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树种多样性效应值的生物和非生物变量的解释权重。【结果】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性响应,随着纬度梯度增高,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逐渐减弱。热带和亚热带森林较强的树种多样性效应主要源于海拔和土壤pH,而非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但是暖温带和中温带森林土壤真菌多样性则是调控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中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格局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局域尺度研究中森林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库影响机制的分歧,同时也说明树种多样性的变化对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可能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树种多样性 土壤有机 土壤 土壤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结合减量施肥对春小麦复种油菜土壤碳排放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建平 韦金贵 +8 位作者 丁文庆 陈桂平 郭瑶 仇海龙 李盼 王菲儿 万平兴 殷文 赵连豪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9-1509,共11页
【目的】针对西北绿洲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肥料投入高及土壤有机碳损耗等问题,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施肥减量对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减量施肥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 【目的】针对西北绿洲灌区春小麦连作普遍、肥料投入高及土壤有机碳损耗等问题,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施肥减量对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减量施肥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4种秸秆还田方式:春小麦传统留茬约5 cm浅耕播种油菜(CT),春小麦留茬25 cm免耕直播油菜(NTS),春小麦留茬25 cm粉碎翻埋后播种油菜(CBS),春小麦留茬25 cm焚烧后播种油菜(BS);设2种施肥方式:当地传统施肥量(F1,春小麦施氮180 kg/hm^(2)和磷90 kg/hm^(2),油菜施氮45 kg/hm^(2))及当地传统施肥减量15%(F2,春小麦施氮153 kg/hm^(2)和磷76.5 kg/hm^(2),油菜施氮45 kg/hm^(2)),组成8个处理。【结果】春小麦留茬25 cm显著提高春小麦复种油菜模式2种组分作物及系统籽粒产量与生物量,降低碳排放,在减肥条件下,CBS可提高组分作物及系统籽粒产量与生物量而降低碳排放。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可将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5.8%和10.2%。与CTF1处理相比,CTF2处理在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分别降低7.8%和6.3%,CBSF2处理分别提高7.6%和4.5%。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将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碳排放效率提高19.3%,但土壤碳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与CTF1处理相比,CTF2和CBSF2处理在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2.6%和20.1%,碳排放效率提高6.4%和27.5%。与CT处理相比,CBS处理在春小麦季和油菜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9.9%和8.5%。与CTF1处理相比,CTF2处理在春小麦季和油菜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降低5.2%和5.7%。【结论】春小麦留茬25 cm粉碎翻埋后播种油菜在施肥减量15%条件下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C/N,进而提高春小麦复种油菜系统产量、降低土壤碳排放和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复种绿肥 秸秆还田 施肥减量 作物生产力 土壤排放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汪金松 赵秀海 +3 位作者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94,共7页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土钻法研究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降低了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表层土壤(0~20 cm)下降幅度大于深层土壤(20~40 cm,40~60 cm)。天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大于人工林。氮沉降显著增加了人工林表层土壤全氮含量(P〈0.05),但对天然林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土壤有机 人工林 天然林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彦军 郭胜利 +1 位作者 南雅芳 李俊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77-5785,共9页
明确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区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砖窑沟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内... 明确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区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砖窑沟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内3种典型地貌类型(梁峁坡、沟坡、沟谷)和3种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737个,研究地貌类型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SOC和TN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貌类型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0—10 cm土层)含量均显著高于坡耕地(P<0.1)。梁峁坡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条件下的SOC和TN含量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18%和24%、70%和59%、25%和21%;沟坡上,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76%和54%、25%和27%。同一治理措施在不同地貌类型间对0—10 cm土层SOC和TN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1)。水平梯田条件下,沟谷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46%和43%;林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8%和6%;草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4%和18%。0—100 cm土层的SOC或TN在不同地貌类型或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差异与土壤水分含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SOC或TN与SM呈指数关系y=aebx(y为SOC或TN,x为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类型 治理措施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不同形态氮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景 蒋新革 +4 位作者 何介南 吴立潮 邓艳林 钟杰 肖毅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4-118,共5页
为阐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的关系,以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土壤有机碳、全... 为阐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的关系,以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氨氮含量、硝氮含量呈现出0~20 cm>20~40 cm>60~100 cm>40~60 cm,亚硝氮含量呈现出20~40 cm>40~60 cm>60~100 cm>0~20 cm;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含量与亚硝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有机碳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层次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硝氮含量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林木的配方施肥、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充实森林土壤碳汇功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亚硝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响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段亚锋 王克林 +3 位作者 冯达 吴敏 张伟 陈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0-1568,共9页
基于定点回顾实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和2014年底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碳氮格局变化,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积累和碳氮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示范区... 基于定点回顾实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和2014年底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碳氮格局变化,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积累和碳氮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示范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增加1.3g/kg,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就空间格局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土壤碳氮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坡脚旱地和荒地(荒草)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10a后其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荒地(灌丛和荒草)类型区,而10a前后土壤碳氮的低值聚类区始终分布在洼地旱地类型区;200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相同,均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受土壤母质和植被结构的影响增强;而土壤全氮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不同,由指数模型变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减弱,土壤全氮的空间格局受随机因素影响增强。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有机 土壤 空间格局 退耕还林还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勇 宋向阳 +7 位作者 咏梅 李兰花 陈海军 王保林 陈国清 王瑞利 刘爱军 王明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0,共7页
为准确把握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为北方草地生态保护和优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成对取样(围栏内-围栏外)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休牧、补播和自由放牧... 为准确把握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为北方草地生态保护和优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成对取样(围栏内-围栏外)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休牧、补播和自由放牧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随深度的增加,不同干扰方式对各指标的影响不同,但总体上草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补播﹥休牧﹥自由放牧(P〈0.05);土壤容重为自由放牧〉休牧〉补播(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除土壤容重无显著变化外(P〉0.05),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显著下降(P〈0.05);土壤含水量则相反,其中,补播处理降幅最小,自由放牧处理降幅最大。0~3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0 1),而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3项指标间相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 1)。综上所述,不同干扰方式对草地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影响,自由放牧加速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损失,而补播和休牧对遏制草地退化、恢复草地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休牧 自由放牧 典型草原 土壤有机 土壤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空间驱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5 位作者 仪律北 罗方林 张光茹 王春雨 杨永胜 李英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86-5592,共7页
草地退化显著削弱了三江源高寒草甸的土壤肥力及生态承载功能,但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强度和环境调控尚不清晰。在2020年7—8月,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典型分布区原生植被和退化植被的60个配对采样,研究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 草地退化显著削弱了三江源高寒草甸的土壤肥力及生态承载功能,但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强度和环境调控尚不清晰。在2020年7—8月,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典型分布区原生植被和退化植被的60个配对采样,研究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对草地退化的空间响应特征。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原生植被SOC和TN含量分别为(2.45±2.05)%(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和(0.25±0.20)%,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导致SOC和TN分别极显著(P<0.001)下降了44.0%和35.6%。TP对草地退化无显著响应(P=0.22)。原生植被的土壤C∶N∶P平均为59.6∶6.2∶1.0,草地退化导致化学计量值平均下降28.3%。一般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草地退化对SOC和TN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降低强度主要取决于纬度和海拔(P<0.01),与经度和土壤深度关系较弱(P>0.30),即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草甸响应相对强烈。草地退化导致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甸土壤碳氮损失严重,降低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研究结果可为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土壤营养功能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表层土壤有机含量 含量 含量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对流动沙丘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尚雯 李玉强 +4 位作者 韩娟娟 赵学勇 张铜会 罗永清 王少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以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不同围封年限(14年和26年)下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表层(0-1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围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轻组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14年和2... 以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不同围封年限(14年和26年)下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表层(0-15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围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轻组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14年和26年围封样地SOC、TN、LFOC和MBC含量均随围封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0-5cm层增幅高于5-15cm层。14年和26年围封样地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流动沙丘,但2个围封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沙丘围封也显著增加了表层SOC、TN、LFOC和MBC储量,0-15cm土层SOC、TN、LFOC和MBC储量均表现为26年围封地>14年围封地>流动沙丘。相关分析表明,LFOC、MBC均与SOC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LFOC和MBC均可作为衡量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流动沙丘 土壤有机 轻组有机 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河上游典型植被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孔涛 张德胜 +2 位作者 寇涌苹 刘民 何志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3-798,共6页
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严重退化,因而严重影响了河岸带土壤碳氮磷的循环过程。本文分析了浑河上游典型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 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严重退化,因而严重影响了河岸带土壤碳氮磷的循环过程。本文分析了浑河上游典型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河岸带的灌丛草地、次生林、人工松林与玉米地相比,均能有效地提高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降低的趋势,灌丛草地和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玉米地土壤。3在0~4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47.50 g/kg)、灌丛草地(44.50 g/kg)、人工松林(34.72 g/kg)、玉米地(15.09 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2.53 g/kg)、灌丛草地(2.50 g/kg)、人工松林(2.40 g/kg)、玉米地(0.84 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1.07 g/kg)、灌丛草地(1.05 g/kg)、人工松林(0.92 g/kg)、玉米地(0.65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 土壤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