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指数在消除植被对土壤光谱影响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吴炳方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3期6-8,共3页
本文对土壤指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壤指数中,比值指数与植被覆盖率呈非线性关系,且植被类型的影响很大;正则指数与植被覆盖率呈线性关系,且植被类型的影响很小,表明正则指数的效果很好,其中SLI指数的效果最好。遥感接收到的地物光... 本文对土壤指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壤指数中,比值指数与植被覆盖率呈非线性关系,且植被类型的影响很大;正则指数与植被覆盖率呈线性关系,且植被类型的影响很小,表明正则指数的效果很好,其中SLI指数的效果最好。遥感接收到的地物光谱一般是土壤和植被的组合光谱。裸露土壤上生长有植物时,受植物光谱的影响,组合光谱在红外波段由于叶绿素吸收,近红外波段由于叶肉反射而偏离原土壤光谱;受土壤亮度和类型的影响,组合光谱也偏离了植被光谱。近二十年来,利用植被光谱指数消除土壤对组合光谱的影响,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分类精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而对利用土壤指数消除植被的影响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各种土壤指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指数 植被指数 土壤光谱 植被覆盖率 农业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计内陆水域鱼产力的“形态土壤指数”
2
作者 李德尚 《水库渔业》 1985年第2期53-57,61,共6页
形态土壤指数,原文为Morphoedaphic Index,缩写为MEI,是加拿大学者R.A.Ryder 1965年提出来的一个估计未开发内陆水域可能鱼产量的指数。提出后受到了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他们先后发表了一百余篇有关论文,在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进... 形态土壤指数,原文为Morphoedaphic Index,缩写为MEI,是加拿大学者R.A.Ryder 1965年提出来的一个估计未开发内陆水域可能鱼产量的指数。提出后受到了世界有关学者的重视,他们先后发表了一百余篇有关论文,在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过讨论,并在若干教课书上介绍。在这些著作和讨论中,对于MEI有批评也有赞扬,有修改也有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域 鱼产力 “形态土壤指数 MEI 水域形态性状 计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指数的中国荒漠化时空演变分析
3
作者 燕雄飞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期25-27,29,共4页
研究以两个土壤指数:亮荒漠指数和暗荒漠指数,确定了2001-2017年的中国荒漠化范围,并结合重点防治区域分析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生态工程的投入与荒漠化的联系。揭示了该提取方法可以用于大尺度的荒漠化年度监测,总体精度达到94%。结果表... 研究以两个土壤指数:亮荒漠指数和暗荒漠指数,确定了2001-2017年的中国荒漠化范围,并结合重点防治区域分析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生态工程的投入与荒漠化的联系。揭示了该提取方法可以用于大尺度的荒漠化年度监测,总体精度达到94%。结果表明:近17年中国荒漠化减少超过12×104 km2,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集中分布在半干旱荒漠治理区;生态工程的投入与荒漠化减少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政策投入对土地退化起到明显的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土壤指数 时空演变 生态工程 年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作物周年搭配种植下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与土壤质量指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钦 姚单君 +5 位作者 廖恒 况胜剑 梁燕菲 曹卫东 朱青 秦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闲置性土地的绿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3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设置4个冬季和夏季绿肥组合处理:二月兰-小葵子(O-G)、二月兰-饭豆(O-P)、箭筈豌豆-小葵子(V-G)、箭筈豌豆-饭豆(V-P)。在第3年冬季绿肥盛花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以及土壤pH及全量氮磷含量,计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土壤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贡献。【结果】不同绿肥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的pH、全氮(TN)、MBN、MBP、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差异显著。基于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处理受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碳限制差异不显著,以O-G处理土壤的磷限制最低,较V-P处理低2%(P<0.05)。土壤pH、有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关键因子,pH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负效应,土壤全量碳、氮、磷含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正效应,对微生物碳限制有显著负效应。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显著正效应,主要受ACP活性调控。【结论】不同冬季与夏季绿肥作物组合覆盖的土壤,其pH值、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冬季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冬季绿肥与夏季绿肥的交互效应对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箭筈豌豆-小葵子(V-G)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受磷限制较小,且土壤微生物碳利用率和土壤质量指数最高,最利于调节微生物代谢,维持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指数,可优选为土壤快速培肥的绿肥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夏季绿肥组合 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 养分限制 微生物碳利用率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的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健康评价
5
作者 池成林 崔嵘 +2 位作者 董立本 王剑南 张吉利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提质增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9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选择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随机布设处理与对照各10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为10 m×10 m。分别采用土钻法和改良的Berlese-Tullgren干漏斗法提取中型土壤动物,同时测定土壤pH、土壤养分(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镁、全铝、全硼和全钠)等土壤环境因子,评价与分析火干扰7年后对大兴安岭白桦-落叶松林和偃松-落叶松林土壤质量与主要障碍因子。【结果】2024年9月,分别在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与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收集中型土壤动物38 525头和67 012头,均隶属2纲。数据分析表明,火干扰显著提高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全钙和全钠(P <0.05或P <0.001),但对白桦-落叶松林无显著影响。火干扰显著降低了白桦-落叶松林中型土壤动物群的个体数(P <0.05),但对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无显著影响。火干扰均显著降低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和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P <0.05),但对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QBS-ar指数无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火干扰降低了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质量指数和QBS-ar指数。因此,在未来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的自然恢复经营中,应针对土壤障碍因子精准调整土壤改良措施,合理施策以提质增效,加快土壤地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质量指数 QBS-ar指数 土壤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时空数据集
6
作者 戚曌 席磊 +3 位作者 曹晓明 崔梦淳 邹佳秀 刘洪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06-514,共9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MSAVI)来反映其分布状况。研究以1990-2021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合成环塔里木盆地生长季(4-10月)数据影像,并计算得到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间7个时期的MSAVI数据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122块实测的样地FVC数据用来做验证样本,然后基于MSAVI采用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别提取以样本点为核心的1×1和3×3像元范围的均值作为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值,来消除实测样本点坐标范围可能带来的偏差,得到的样本精度分别为:R2=0.737,R2=0.760,均方根误差分别是RMSE=0.125,RMSE=0.124,间接验证了本数据集的质量以及MSAVI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的可行性。本数据集可为干旱区植被状况以及荒漠化程度变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 线性回归 1990-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贾朋聚 刘亚敏 +2 位作者 刘玉民 陈胤好 侯明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林下植被去除 人工幼林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S的滇池流域5种典型林分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哲浩 王克勤 +2 位作者 黄帅 于君宝 刘芝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 [目的]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重要指标。[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表征指标12个(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毛管孔隙度、pH等),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MDS)评估滇池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1)滇青冈林和云南松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桉树人工林,其中滇青冈林水分保持能力最强,云南松林在养分供应和肥力维持方面表现突出;混交林的有机质和速效氮质量分数最高,展现较强的养分积累潜力;灌木林的土壤质量中等,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介于混交林与桉树林之间;桉树林的SQI最低,表明单一树种经营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不利影响显著。2)分层分析显示,表层(0~20 cm)云南松林的SQI最高,次表层(20~40 cm)滇青冈林表现最佳,深层(40~60 cm)滇青冈林和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整体SQI平均值排序为滇青冈林(0.60)>云南松林(0.54)>混交林(0.47)>灌木林(0.33)>桉树林(0.20)。3)MDS分析结果与全面数据集(TDS)拟合良好(R2=0.69),验证该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有效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滇池流域的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水源涵养区推广滇青冈与云南松的混交种植,同时改善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以恢复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滇池流域 最小数据集法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对桉树土壤稀有微生物群落及多功能性的影响
9
作者 陆佳 王华响 陈利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4-1044,共11页
为揭示桉树多代连栽对土壤稀有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以桉树不同代次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与土壤养分循环相关的指标,通过平均值法计算土壤多功能性指数,研究桉树多代连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网络复杂性... 为揭示桉树多代连栽对土壤稀有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以桉树不同代次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与土壤养分循环相关的指标,通过平均值法计算土壤多功能性指数,研究桉树多代连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网络复杂性及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桉树人工林种植代次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土壤多功能性均显著下降,其中第三代和第四代人工林的降幅最大。与第二代人工林相比,第四代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降幅为14.00%~64.29%,土壤多功能性指数下降0.61(P<0.01)。(2)土壤稀有细菌多样性随着代次增加而下降,稀有真菌则相反。丰富细菌、稀有细菌和丰富真菌群落的网络连通性和平均聚类系数随连栽代次增加而减小,稀有真菌则呈相反趋势。(3)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稀有微生物多样性(r=1.14,P<0.01)以及共现性网络复杂性(r=1.39,P<0.01)是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多代连栽 稀有微生物 土壤多功能性指数 微生物共现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0
作者 周珺 王莹 +3 位作者 孙德龙 付瑞桐 安晶 张玉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8,共9页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中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各施肥措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与CK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104.9%~135.3%和97.6%~139.6%,也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33.8%~235.5%和33.8%~251.3%。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76.8%~174.7%;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处理施入有机肥中有机碳固定率为最大,平均为26.6%。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99.6%~259.4%和122.2%~330.7%;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其中高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3)。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P<0.05),土壤活性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连续8年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设施土壤肥力,改善了设施土壤质量;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是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较为合理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设施番茄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功能菌配施协同促进设施樱桃番茄连作土壤质量提升及养分吸收
11
作者 史永佳 陈义轩 +5 位作者 张爱佳 沈玥 周明慧 黄玉威 孟军 刘赛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4-1150,共17页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 【目的】设施栽培土壤集约化利用强度大,养分失衡、有效性低等问题突出,削弱了土壤微生物维持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的功能。通过研究生物炭与功能菌配合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和作物养分吸收的效应,旨在为研制基于生物炭的微生物肥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3年的设施樱桃番茄栽培土壤为供试土壤,开展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水稻秸秆炭与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单独施用(B、P1、P2、P3)以及配施(BP1、BP2、BP3),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所有处理均基施等量复合肥。在成熟期(移栽后90天),取根区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测定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调查植株生物量和产量。【结果】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根区土壤全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0.1%和15.4%,碳氮比分别增加了18.2%、19.2%和14.4%,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5.2%、63.3%和47.1%,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50.8%、56.7%和38.4%,樱桃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65.1%、44.5%和50.4%,与CK相比,BP1和BP2处理土壤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85.3%和123.0%。BP1处理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11.3%和29.8%,分别较P1处理增加了36.2%和24.5%,BP2处理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5.7%和8.4%。与CK相比,BP1、BP2、BP3处理植株根系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3.5%、24.9%和17.8%,磷含量分别提高了46.7%、47.3%和76.9%,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4.6%、159.8%和252.8%。BP2处理根系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0.0%、175.0%和405.0%。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含量总体上与土壤质量指数(SQI)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尤以根系最为明显。【结论】生物炭的功能主要在于改善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碳含量;功能菌的作用为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樱桃番茄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生物炭与3个功能菌配施,均可有效提高根区连作土壤全碳和速效磷钾含量,提升碳氮比,最终提高樱桃番茄养分吸收和产量。其中,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配施提高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的效果较为显著,与巨大芽孢杆菌配施提高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土壤 生物炭 功能菌 土壤质量指数 养分有效性 樱桃番茄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评价
12
作者 李奇奇 徐其静 +4 位作者 李亦然 王震 侯磊 汪丽 王克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目的]等高反坡阶(CRT)是阻缓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生态工程措施,探明并评价CRT措施对坡面红壤质量的改善效果,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改善坡耕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松华坝迤者流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16... [目的]等高反坡阶(CRT)是阻缓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生态工程措施,探明并评价CRT措施对坡面红壤质量的改善效果,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改善坡耕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松华坝迤者流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16项土壤指标,分析CK和CRT坡耕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并建立最小数据集评价坡耕地土壤质量。[结果]1)与CK相比,CRT坡耕地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几何平均直径、总团聚体分别提高79.30%、11.36%和11.43%(p<0.05),土壤体积质量降低15.09%(p<0.05)。2)相较于CK坡耕地,CRT坡耕地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33.34%、112.58%、25.86%和66.14%(p<0.05),坡耕地布设CRT有较好的截留养分效果。3)坡耕地布设CRT后,土壤总球囊霉素(T-GRSP)、易提取球囊霉素(EE-GRSP)、亮氨酸氨基肽酶(S-LAP)和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S-NAG)分别提高17.45%、111.11%、92.57%和307.36%(p<0.05)。4)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高活性易氧化有机碳(H-EOC),S-NAG和EE-GRSP构成。5)土壤质量整体表现为CRT>CK,CRT坡耕地土壤质量指数较CK提高146.28%~266.34%(p<0.05)。[结论]CRT使坡耕地阶下土壤结构优于阶上,阶下土壤质量由较低水平提升为高水平。综上所述,坡耕地布设CRT措施后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显著,坡耕地生产力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等高反坡阶 土壤质量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紫云英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稻田土壤健康的影响
13
作者 梁青铎 吴勇 +7 位作者 朱玉祥 陈书融 田文昊 朱春权 孔亚丽 曹小闯 张均华 朱练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8,共6页
稻田土壤的健康水平是制约水稻产量可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T0)、紫云英还田处理(T1)、秸秆还田处理(T2)及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旨在探讨秸秆、紫云英还田及有机肥配施作为部分化肥替代物的土壤... 稻田土壤的健康水平是制约水稻产量可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T0)、紫云英还田处理(T1)、秸秆还田处理(T2)及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旨在探讨秸秆、紫云英还田及有机肥配施作为部分化肥替代物的土壤健康培育措施(T1、T2和T3)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特性和健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处理(T0),实施土壤健康培育措施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特性及养分状况,具体表现为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水稳性团聚体中大颗粒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在生物活性方面,土壤健康培育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从水稻产量来看,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的水稻产量较T0处理提高5.1%,增产效果显著;而T1和T2处理的水稻产量虽然较T0处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采用全量数据集方法对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健康培育措施均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的健康指数,其中以T3处理最高,达到0.80。综上,采用上述土壤健康培育措施,能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同时改善稻田土壤结构,还能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活性和健康指数,从而推动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紫云英还田 有机肥 化肥减量 土壤健康指数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14
作者 吴玲云 马天桥 +2 位作者 张万洋 汪金平 李小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试验和取样测试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收获后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简单线性评分法,综合评价了2种...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试验和取样测试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水稻收获后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简单线性评分法,综合评价了2种模式下的土壤综合肥力。结果显示:稻-鸭-虾模式种养2 a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降低了53.27%;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值、速效氮、速效磷、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除了微生物量氮含量,其他指标均呈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从土壤肥力角度来看,稻-鸭-虾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均无显著差异,但稻-鸭-虾种养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增幅为7.94%,而水稻单作模式土壤肥力指数降低,且2023年稻-鸭-虾种养模式土壤肥力指数比水稻单作模式高3.03%。结果表明,2 a种养条件下稻-鸭-虾模式稻田土壤肥力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 土壤性质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健康评价
15
作者 陈逸朋 李鑫 +6 位作者 王军 葛体达 薛娜娜 李方方 黄敏 黄亚萍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目的】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新疆地区连作棉花土壤的健康状况,为该区棉花连作生态防治和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连作年限在5、7、12、20、25、30年的棉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 【目的】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新疆地区连作棉花土壤的健康状况,为该区棉花连作生态防治和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连作年限在5、7、12、20、25、30年的棉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真菌病原体丰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最小数据集,以土壤健康指数面积法(SHI-area)评估土壤健康状况,并探讨植物病原体与土壤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电导率和盐度呈升高趋势,微量元素铁和锰以及与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连作年限的显著影响,其中在连作7年的棉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较低。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得到全氮、β-葡萄糖苷酶、有效锰、盐度和真菌α多样性(Simpson指数) 5个指标为土壤健康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土壤健康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先下降(SHIY7=0.07)再逐渐恢复的趋势,在20年恢复到最高点(SHIY20=0.53),但没有超过连作5年时的水平(SHIY5=0.58)。植物真菌病原体丰度与最小数据集计算的土壤健康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y=-0.0727x+0.561,R2=0.46,P=0.002)。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含量是影响植物病原体丰度的极显著因素(R=-0.912,P<0.001),真菌优势属Pseudogymnoascus、Gymnoascus和Canariomyces丰度与土壤健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R<-0.612,P<0.01)。【结论】土壤健康指数在连作初期不断下降,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连作5年的水平。土壤全氮、盐度、有效锰、β-葡萄糖苷酶和真菌多样性是评价土壤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植物病原体数量受全氮的抑制而降低,全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是土壤健康指数恢复性提升的最显著影响因子。电导率和盐度的不断提升也是需要关注并检测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连作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土壤健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指数与EM38的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吴亚坤 杨劲松 李晓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3-1027,共5页
针对目前半干旱区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以典型半旱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将遥感与磁感应电导率仪(EM38)技术相结合对典型半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合田间采样对EM38测量数据进行解译,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经典数据统计特... 针对目前半干旱区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以典型半旱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将遥感与磁感应电导率仪(EM38)技术相结合对典型半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合田间采样对EM38测量数据进行解译,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经典数据统计特征分析,建立了EM38解译后的土壤电导率与光谱指数(土壤指数、植被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绘制了研究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受内在和外在因子的共同作用,研究区各土层含盐量均具有中等的变异强度。采用植被指数与土壤指数和EM38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绘制了研究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化图。盐渍化土壤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与南部,具有明显的趋势效应,并且在整个剖面盐分表现为表层最高,随着深度增加盐分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指数 植被指数 土壤指数 EM38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翻压山黧豆配合连续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全紫曼 梁琴 +3 位作者 周泽弘 敬昱霖 漆燕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6-1326,共11页
【目的】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抗逆性强,养分含量高,是四川丘陵区主推豆科绿肥种类之一。探索四川丘陵区氮肥减施配合绿肥山黧豆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本区域稻田合理利用山黧豆作绿肥及优化氮肥管理提供技术和理... 【目的】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抗逆性强,养分含量高,是四川丘陵区主推豆科绿肥种类之一。探索四川丘陵区氮肥减施配合绿肥山黧豆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本区域稻田合理利用山黧豆作绿肥及优化氮肥管理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位于四川南充的定位试验始于2017年,包括两个冬闲不施氮肥(CK)、冬闲+100%氮肥(CF)对照处理,以及减氮40%(F60)和20%(F80)条件下,冬季种植并分别翻压山黧豆15.0(G15)、22.5(G22.5)、30.0(G30)、37.5(G37.5)t/hm^(2)共8个处理组合。于2022年水稻收获后测产,并测定水稻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同时分析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化学性状(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与冬闲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8个减氮配合翻压绿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7.5%~21.0%;减氮40%时,G30F60、G37.5F60处理的稻谷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显著高于G15F60;减氮20%时,G30F80、G37.5F80处理的稻谷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显著高于G15F80、G22.5F80;但两个减氮水平下,两个高绿肥翻压量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水稻减氮施肥下,适当提高绿肥翻压量有利于稻田土壤性状改善。与CF比,G37.5F60、G30F80、G37.5F8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0.13~0.20 g/cm^(3),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0.05)。运用最小数据集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适当提高绿肥翻压量更有利于提升土壤质量,减氮40%时,G37.5F60的土壤质量指数(SQI)最高,较G15F60、G22.5F60、G30F60的SQI显著提升14.5%~27.9%;减氮20%时,G37.5F80的SQI最高,较G15F80、G22.5F80分别显著提升24.5%、6.9%,但与G30F80间差异不显著。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分析表明,不同翻压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具有显著正影响,对容重具有显著负影响,并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水稻产量。【结论】在四川丘陵区单季稻区,连续5年水稻减施20%~40%氮肥条件下,较高的山黧豆绿肥翻压量更有利于水稻高产及土壤性状改善;综合来看,推荐减施氮肥20%配合山黧豆翻压量30 t/hm^(2),减氮40%条件配合山黧豆37.5 t/hm^(2)的翻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黧豆 水稻 氮肥减施 绿肥翻压量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烟区植烟土壤理化指标及肥力评价研究
18
作者 刘福童 王学瑛 +6 位作者 程学文 王驰 陈楠 徐刚 任天宝 薛琳 沈毅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采集皖南主要烟区60个土壤样本(城区烟站15份、黄渡烟站15份、芜湖烟站15份、南陵烟站15份),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含水率、电导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水... 采集皖南主要烟区60个土壤样本(城区烟站15份、黄渡烟站15份、芜湖烟站15份、南陵烟站15份),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含水率、电导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和pH值的总变异系数分别为7.55%、32.59%、37.82%、9.72%、40.15%、9.25%、31.49%、24.10%、22.93%、47.02%、72.72%、31.73%、51.31%和8.18%,权重系数分别为0.05、0.06、0.08、0.07、0.05、0.07、0.09、0.06、0.09、0.07、0.09、0.07、0.08和0.05。(2)皖南烟区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土壤肥力指数表现为南陵烟站>黄渡烟站>芜湖烟站>城区烟站,其中土壤有效磷的离散程度最大。综上,建议皖南烟区应根据土壤状况适当调整施肥策略,科学精准施肥,调节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此外,在规划烟叶种植面积时,应倾向于南陵烟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烟区 理化指标 相关系数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土壤肥力指数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王晓婷 姚童言 +1 位作者 陈瑞蕊 林先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06,共10页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个最小数据集(MDS1和MDS2),并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评分模型分别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SQI),再通过与作物产量拟合寻找最优SQI,提出了土壤保育和肥力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特别是MRF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基于总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T)与基于2种最小数据集的线性和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基于MDS2的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SQI2-NL)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价封丘潮土土壤质量,在这种评价方法下的SQI在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MRF(SQI=0.60)>CMF(SQI=0.52)>NPK(SQI=0.48)>CK(SQI=0.36)。综上,菇渣化肥配施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封丘潮土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长期不同施肥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MDS) 土壤质量指数(S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贝母种植区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
20
作者 周浓 王逾涵 +5 位作者 梅春梅 赵雨薇 施志芬 孔笑天 张华 李伟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5,共9页
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生物肥力因子的含量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了解产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太白贝母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等21个土壤生物肥力指标,... 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根际土壤生物肥力因子的含量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了解产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太白贝母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等21个土壤生物肥力指标,以太白贝母野生样本(WXY)土壤为对照,并计算不同肥力指标的敏感性指数(SI),根据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函数的临界值计算综合土壤质量指数(BIF),用以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水平。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人工栽培模式)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土壤微生物生物数量、球囊霉素含量、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P<0.05)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与WXY土壤相比,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敏感。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总数等都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在划分的4个生物肥力等级中,BIF处于0.447~0.710范围内,平均值为0.55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综上所述,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人工栽培太白贝母基地以三、四级肥力的土壤为主,需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合理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室内外栽培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贝母 土壤生物肥力 土壤微生物 土壤 敏感性指数 土壤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