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对乐山市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杨茗 阿术金伍 +2 位作者 冯鹏 梁梓 张喜亭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土壤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采集了四川省乐山市乡村、城郊、城市3个城市化水平下的土壤样品,共计60份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城市化梯度下土壤持水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乐山...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土壤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采集了四川省乐山市乡村、城郊、城市3个城市化水平下的土壤样品,共计60份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城市化梯度下土壤持水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乐山市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773.34t·hm^(-2),毛管持水量均值为720.91t·hm^(-2),田间持水量均值为390.89t·hm^(-2),非毛管持水量均值为52.43t·hm^(-2)。2)随城市化梯度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显著降低。3)冗余分析表明,城市化梯度对土壤持水能力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城市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研究结果为乐山市土壤持水功能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持水能力 耦合分析 四川省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冬梅 杨熳 +4 位作者 严令斌 刘锋 张慧敏 曹秀刚 喻理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9,共13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森林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该地区森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与室内浸泡法对土壤物理结构和持水特性进... [目的]探究喀斯特森林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该地区森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与室内浸泡法对土壤物理结构和持水特性进行测定,并利用方差分析、RDA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持水能力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土壤物理特征呈高异质性,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机械组成等在不同坡向、坡位和海拔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②土壤持水率在不同坡向间差异最显著,土壤持水量在不同岩石裸露等级间差异最显著。土壤最大持水率、毛管持水率、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均随着坡位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岩石裸露等级的下降而增加。土壤综合持水能力在低裸露、低海拔地区较好。③相关分析表明,地形特征、土壤物理特性与土壤持水率的相关性更强,林分特征与持水量的相关性更强,林分密度与持水量显著负相关,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与持水量显著正相关。④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持水量是表征茂兰喀斯特森林表层土壤持水性能的第一主要因子,土壤持水率为第二主要因子,主成分一、二累计贡献率为77.5%。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岩石裸露等级是茂兰喀斯特森林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持水能力具有高异质性,在不同地形部位间差异显著,非毛细孔隙度(P nc)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持水能力 影响因素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围场3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 被引量:29
3
作者 周志立 张丽玮 +2 位作者 陈倩 徐学华 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7-213,共7页
为探讨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规律。以这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3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蓄... 为探讨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规律。以这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3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84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15.28t/hm2)>白桦次生林(9.53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为31.10t/hm2;而白桦次生林最大持水量最小,为21.40t/hm2,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关系式为Q=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V=ktn。枯落物在前0.5h内吸水速率最大,在4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在24h时的吸水速率基本趋于0。3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3.42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20.24t/hm2)>白桦次生林(15.51t/hm2)。在0-60cm的土壤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最大,为1.32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最小,为1.10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均值最大,为53.6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47.45%。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呈现出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42.6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0.68%)>白桦次生林(36.01%)的趋势。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效持水量最大,为175.99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67.70t/hm2。综合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可知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储水能力强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围场 枯落物 土壤持水能力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林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持水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汪永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82,共3页
从森林土壤对水分涵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兴隆林业局下属的新民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红松林、杨桦混交林以及耕种过后放弃的撂荒地里不同深度(0~60cm)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杨桦... 从森林土壤对水分涵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兴隆林业局下属的新民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红松林、杨桦混交林以及耕种过后放弃的撂荒地里不同深度(0~60cm)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杨桦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下的土壤,不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都具有较撂荒地来说比较低的土壤容重、较高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并且杨桦混交林的蓄水、保水的能力要优于其它的林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基础科学 森林土壤 理论研究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甸封育条件下的土壤持水能力 被引量:12
5
作者 贺慧丹 李红琴 +3 位作者 祝景彬 杨永胜 未亚西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7,共6页
以青海省玛沁县不同封育年限与自然放牧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监测,分析不同封育年限下高寒草甸的土壤持水能力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延长,封育样地0... 以青海省玛沁县不同封育年限与自然放牧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监测,分析不同封育年限下高寒草甸的土壤持水能力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延长,封育样地0~40cm土层土壤持水量增加,其中0~10cm土层的土壤持水量高于10~20cm和20~40cm;封育12a后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11.34mm、15.14mm、15.05mm,分别按0.95mm/a、1.26mm/a、1.25mm/a的速率增加;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及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持水能力在垂直方向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在封育禁牧梯度上表现为封育高于未封育。研究表明,封育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封育 高寒草甸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地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隋聚艳 王建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119,共6页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对属黄土丘陵区的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进行实地踏勘与咨询,选取山杨、刺槐、油松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 m×20 m标准样地,在每个标准...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对属黄土丘陵区的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进行实地踏勘与咨询,选取山杨、刺槐、油松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 m×20 m标准样地,在每个标准样地内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样品,包括土壤环刀样品和土壤散样,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系统研究了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油松>刺槐>山杨;土壤容重刺槐样地最大、山杨样地最小,样地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各样地湿筛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小于干筛的,0~30 cm土层干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总体表现为刺槐>油松>山杨,湿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最大为山杨、最小为刺槐,即刺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山杨团聚体稳定性最强;不同样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有效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油松样地的水分状况较好,不同样地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表现为油松>山杨>刺槐,凋萎系数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团聚体 平均质量直径 林地 土壤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维征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6期207-207,共1页
本文以河北围场塞罕坝林场为主要研究地点,通过对机械林场诸多立地条件之下的多种不同造林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进行调查,以及对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进行测量,具体选择4个样地(P1—P4),并分析出造林密度对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影... 本文以河北围场塞罕坝林场为主要研究地点,通过对机械林场诸多立地条件之下的多种不同造林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进行调查,以及对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进行测量,具体选择4个样地(P1—P4),并分析出造林密度对林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希望能够对当地的樟子松人工林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樟子松人工林 枯落物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8
作者 周元新 《天津农林科技》 2022年第2期16-19,共4页
对不同自然封育年限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土壤持水能力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进行试验研究,以5年、10年、15年、20年4种不同封育年限的毛竹林以及常规管理的对照林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随着自然封育年限增加,毛竹林内凋落物的储量和... 对不同自然封育年限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土壤持水能力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情况进行试验研究,以5年、10年、15年、20年4种不同封育年限的毛竹林以及常规管理的对照林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随着自然封育年限增加,毛竹林内凋落物的储量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加、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有效拦截量的变化趋势均与自然含水量保持一致;毛竹林封育后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效果;自然封育一定年限内,毛竹林内灌木植物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但是超过一定年限,则表现出一定衰退趋势;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毛竹林内草本植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趋于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毛竹林 凋落物 土壤持水能力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持水供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小粉 刘春增 +1 位作者 潘兹亮 杜天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79,共5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紫云英和化肥施用配比试验处理,以探索施用绿肥情况下减施化肥对土壤养分、持水和供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翻压紫云英条件下,即使不施化肥土壤氮也可基本得到满足,应适量施用化学钾肥,必须合理施用磷肥...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紫云英和化肥施用配比试验处理,以探索施用绿肥情况下减施化肥对土壤养分、持水和供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翻压紫云英条件下,即使不施化肥土壤氮也可基本得到满足,应适量施用化学钾肥,必须合理施用磷肥,以保证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得到平衡和持续供给,化肥施用量减少未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土壤持水、供水能力在处理间的趋势表现为:紫云英+40%化肥>紫云英+60%化肥>紫云英+80%化肥、紫云英+100%化肥>单施100%化肥、单施紫云英>CK,与CK相比,其它6个处理田间持水量提高了1.6%~15.4%,有效含水量增幅更大,平均提高1.5%~30.5%,说明紫云英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供水能力,且化肥施用量越少效果越好,而单施化肥或单施紫云英效果有限。因此,紫云英施用量一定时(22 500 kg/hm^2),化肥施用量应减少至40%甚至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绿肥 土壤养分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水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持水及入渗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胡燕梅 陈正发 +3 位作者 颜科宇 王道祥 段青松 张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3,共12页
为探究添加生物炭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持水及入渗特性的影响,按土壤质量的0%(S0)、1%(S1)、3%(S2)、5%(S3)设置4种秸秆生物炭添加量,通过定位测定不同生物炭添加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电镜扫描微观结构变化,分析其持水性能特征;同时采用室... 为探究添加生物炭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持水及入渗特性的影响,按土壤质量的0%(S0)、1%(S1)、3%(S2)、5%(S3)设置4种秸秆生物炭添加量,通过定位测定不同生物炭添加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及电镜扫描微观结构变化,分析其持水性能特征;同时采用室内双环法测定土壤入渗特征参数,并优选出适宜的土壤入渗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含量显著减少,在全生育期S1、S2、S3处理分别较S0处理的微团聚体平均值减少4.44%、5.89%、15.82%,而以0.25~0.5 mm、0.5~1.0 mm粒径为代表的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在全生育期内S1、S2、S3处理与S0处理相比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4.21%、5.58%、14.99%,在全生育期S1、S2、S3处理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较S0处理减少2.30%、4.25%、6.48%(P<0.05),土壤总孔隙度、含水率及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在全生育期S1、S2、S3处理均值较S0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1.37%、2.21%、3.96%,含水率分别增加10.04%、16.62%、19.30%,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01%、38.26%、46.23%(P<0.05)。(2)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红壤微观颗粒呈片状结构,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颗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从而有利于土壤颗粒间的孔隙通道形成。(3)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持水性能,但对土壤入渗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阻滞效应,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阻滞效应越明显。(4)Philip、Horton、Kostiakov、Green-Ampt和NRCS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生物炭添加条件下红壤坡耕地土壤入渗过程,其中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入渗特性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效水和持水能力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航 严方晨 +2 位作者 焦菊英 唐柄哲 张意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889-3898,共10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坊塌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离心机法测定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不同吸力下的土壤含水率,并利用Van Gennuchten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坊塌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离心机法测定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不同吸力下的土壤含水率,并利用Van Gennuchten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有效性和持水性。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但是其斜率基本不变且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都呈近似的"S"型;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土壤有效水范围分别为22.65%—26.80%、23.97%—28.13%,除白羊草群落和刺槐林外呈现出多年生蒿禾类群落低于灌木群落而高于一年生草本群落的变化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能力在0—10 cm土层没有显著性差异,在10—20 cm呈现出多年生蒿禾类群落低于灌木群落而高于一年生草本群落,其中白羊草群落最大,刺槐林最低。刺槐林有效水分和土壤持水能力都较低,建议适当采取间伐并促进其近自然化恢复来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尽量避免在阳坡缺水地区种植刺槐。对于研究地区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植被恢复和科学合理的进行植被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有效水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紧实度和凋落物覆盖对城市森林土壤持水、渗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娇 Mustaq Shah +1 位作者 崔义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分析人为干扰对土壤密度、孔隙度、紧实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揭示土壤紧实度、凋落物覆盖决定城市森林土壤的持水和渗水能力,以期为科学管理城市森林凋落物及践踏程度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北京市典型城市森林公园-奥林匹克... 【目的】分析人为干扰对土壤密度、孔隙度、紧实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揭示土壤紧实度、凋落物覆盖决定城市森林土壤的持水和渗水能力,以期为科学管理城市森林凋落物及践踏程度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北京市典型城市森林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践踏等级(轻度、中度、重度)、不同凋落物累积量(0~4 t/hm^2、4~8 t/hm^2、8~12 t/hm^2)、不同草被植物覆盖度(0、0~50%、50%~100%)下表层土壤持水、渗水相关特性,分析土壤紧实度、凋落物覆盖对土壤持水和渗水能力的影响。【结果】(1)践踏程度及凋落物累积量不同对土壤持水、渗水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草被覆盖度对土壤持水、渗水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土壤通气性、持水能力、渗透能力均随践踏程度减弱显著增加。(2)土壤持水量和土壤渗透速率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人为干扰正是通过改变土壤通气紧实程度来影响土壤持水及渗透能力。(3)土壤紧实度增加,城市森林土壤持水和渗水能力显著降低;凋落物累积量增加,土壤持水渗水能力变化不明显。(4)土壤持水能力随着土壤紧实度的减少和凋落物累积量的增加而增强,二者具有协同效应;土壤渗水能力随着土壤紧实度的减少而增加,凋落物覆盖对其影响不大。【结论】土壤紧实度、凋落物覆盖决定城市森林土壤持水和渗水能力,减轻人为践踏,适当保留凋落物可以提高土壤持水、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紧实度 凋落物覆盖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水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入渗和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思维 张德罡 +6 位作者 牛钰杰 王贵珍 刘丽 楚彬 周延山 姬程鹏 花立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101,共6页
为深入揭示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5个放牧强度(A:2.75只羊/hm^2;B:3.64只羊/hm^2;C:4.35只羊/hm^2;D:4.76只羊/hm^2;E:5.20只羊/hm^2)的3a控制放牧试验,对比研究了表层土壤(0—10cm)物理性状、入渗过... 为深入揭示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5个放牧强度(A:2.75只羊/hm^2;B:3.64只羊/hm^2;C:4.35只羊/hm^2;D:4.76只羊/hm^2;E:5.20只羊/hm^2)的3a控制放牧试验,对比研究了表层土壤(0—10cm)物理性状、入渗过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持水和供水能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的土壤初始含水量显著高于D、E处理,但各放牧强度的土壤容重和4个孔隙指标无显著变化;放牧改变了土壤入渗过程,随放牧强度增加,B与C处理入渗较好,D与E处理入渗较差;Gardner模型适用于放牧强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表征土壤持水性能的a值与低中吸力段含水量表明B与C处理的持水能力高于其它处理;100kPa吸力下比水容量显示,A、B和C处理较D与E处理提高了土壤供水能力。总之,合理放牧强度短期内有利于保存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导水性和持水能力,保证土壤有效供水,降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 土壤入渗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水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伟光 张卫强 +3 位作者 张卫华 唐洪辉 盘李军 冼杆标 《广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5期35-42,共8页
以桉树林(第2代和第1代)和杉木针阔混交林(10~11 a和5~7 a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亚热带4种试验林0~100 cm土层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高于桉树林,而土壤非毛... 以桉树林(第2代和第1代)和杉木针阔混交林(10~11 a和5~7 a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亚热带4种试验林0~100 cm土层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高于桉树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却显著低于桉树林(P<0.05),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水的贮存容量高于桉树林。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桉树林(P<0.05)。4种试验林田间持水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4种试验林土壤保水能力基本一致。4种林分凋落物量表现为桉树林Ⅳ>桉树林Ⅱ>针阔混交林Ⅰ>针阔混交林Ⅲ,桉树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林 针阔混交林 土壤及凋落物水能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代镇 李伟 +1 位作者 韩娟 温晓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5-273,共9页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保水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土娄]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田间试验于2011年开始,设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对照,不施生物炭(B0);5 t·hm-2(B5);10 t·hm-2(B10);20 t...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保水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土娄]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田间试验于2011年开始,设4个生物炭施用梯度:对照,不施生物炭(B0);5 t·hm-2(B5);10 t·hm-2(B10);20 t·hm-2(B20)。在2017年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水分累积蒸发量等。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且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各指标变化幅度也增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容重减少了8.28%,毛管孔隙度增加了20.17%,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2.17%和14.86%;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B20与B0处理相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9.00%,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了11.34%和9.61%;生物炭还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B10和B20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比B0处理减少了7.45%和10.18%。结合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是其促进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原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影响土壤毛管持水量的主要因子为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而毛管孔隙度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解释了绝大部分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生物炭施用可以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娄]土持水性能,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娄]土 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团聚体 土壤水分常数 水分蒸发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添加对沙土持水能力的改善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海于 李诚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149,共7页
沙土质地粗、保水能力较差,不利于植被存活,改善颗粒级配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促进植被重建。为改善沙土的持水能力寻找合适的比例,研究进行0~50μm膨润土和150~200μm沙粒的混合实验,测量混合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 沙土质地粗、保水能力较差,不利于植被存活,改善颗粒级配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促进植被重建。为改善沙土的持水能力寻找合适的比例,研究进行0~50μm膨润土和150~200μm沙粒的混合实验,测量混合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累积蒸发量,分析膨润土含量对沙土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膨润土的添加使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累积蒸发量减小,蒸发时间显著延长,土壤的保持水分能力得到增强,更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随着膨润土比例的增加,土壤饱和持水量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累积蒸发量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沙土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土 膨润土 混合比例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影响
17
作者 邵帅 刘滨辉 +1 位作者 魏思雨 付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表层(0~15 cm)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量化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修筑地埂后,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坡面上分布相对均匀。此外,地埂1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地埂2的0.96~1.11、1.21~1.31、1.03~1.25、1.22~1.78、1.33~1.52倍。地埂样地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在所有4个田面都有显著性提高,是无措施坡耕地的1.01~1.15、0.94~1.61、1~1.17、1.05~1.55倍,表明修筑地埂后的坡耕地较无措施的对照样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地埂1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是地埂2的1.08~1.14、0.95~1.28、1.07~1.15、1.14~1.40倍。修筑地埂可以改善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特征,较小的地埂间距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植物带 空间变化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红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聂可祎 吴治康 刘继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8期64-67,共4页
为了提高南方红壤的利用率,选取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红壤持水特征数据的测定,对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地形位置的红壤持水性质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 为了提高南方红壤的利用率,选取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红壤持水特征数据的测定,对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地形位置的红壤持水性质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红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饱和土壤含水量表现为脐橙地>马尾松松香混交林地>裸地;土壤黏粒含量表现为马尾松松香混交林地>裸地>脐橙地;不同样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土壤有效水存在差异,整体上马尾松松香混交林地的水分状况较好,裸地其次,脐橙地较弱。不同样地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表现为脐橙地>马尾松松香混交林地>裸地,土壤有效水表现为脐橙地>裸地>马尾松松香混交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颗粒含量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效益 被引量:37
19
作者 陈倩 周志立 +2 位作者 史琛媛 徐学华 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6-211,共6页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侧柏林(10.55t/hm2)>毛白杨林(7.25t/hm2)>灌丛(6.93t/hm2)>杂木林(6.39t/hm2)。灌丛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7.28t/hm2,而杂木林的最小,为12.50t/hm2。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对数关系:Q=aln(t)+b,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持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ktn。4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丛最大,为13.55t/hm2,杂木林最小,为9.95t/hm2。0—40cm的土壤层中土壤容重均值最大的是侧柏林,为1.53g/cm3,最小的是灌丛,为1.48g/cm3。土壤总孔隙度最大的是侧柏林,为43.69%,最小的是毛白杨林,为40.40%。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表现为侧柏林(32.45%)>灌丛(30.36%)>毛白杨林(29.72%)>杂木林(28.19%)。侧柏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570.01t/hm2,毛白杨林最小,为527.58t/hm2。分析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得出侧柏林(583.01t/hm2)>灌丛(567.12t/hm2)>杂木林(557.17t/hm2)>毛白杨林(542.94t/hm2)。综合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性,得知侧柏林的持水能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枯落物 孔隙度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的持水性能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艾霏 于法展 +1 位作者 于晨阳 沈园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573-18575,18578,共4页
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主要森林植被下枯枝落叶累积量及其吸水量和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森林枯枝落叶层平均累积量为18.67 t/hm2,其平均最大净吸水量为35.75 t/hm2,相当于3.58 mm的降... 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主要森林植被下枯枝落叶累积量及其吸水量和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森林枯枝落叶层平均累积量为18.67 t/hm2,其平均最大净吸水量为35.75 t/hm2,相当于3.58 mm的降雨深度,说明其森林枯枝落叶层涵养水源功能较为显著。6种森林植被下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黄山松>玉山毛竹>茅栗、白辛树>青岗栎、化香>山毛榉>马尾松;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茅栗、白辛树>山毛榉>玉山毛竹>黄山松>青岗栎、化香;马尾松林下土壤硬度最小,而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马尾松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林地类型,玉山毛竹林地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能力 枯枝落叶层 渗透性 庐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