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森林公园常见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钟言钰 罗协 李思悦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置33个采样点,研究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①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波动范围为270.76~908.44 mg/kg。②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r=0.662,p<0.01)、无机氮(r=0.510,p<0.01)、碳磷比(r=0.519,p<0.01)、铵态氮(r=0.355,p<0.01)和硝态氮(r=0.485,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速效磷(r=−0.134,p<0.05)显著负相关。③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的变化范围为1%~4%,其中黑足鳞毛蕨植物群落的根际最高,桂花植物群落根际最弱。④土壤有机碳、碳磷比和无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主要因子,而碳氮比(36.36%,p<0.01)和有机碳(24.42%,p<0.05)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含量的关键。【结论】土壤碳氮比和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量熵碳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间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黑足鳞毛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固碳能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化学计 植物根系 森林公园 影响因子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3
2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毛丹娟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12-4118,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发展态势及热点分析
3
作者 谭家郎 陈庆伟 +3 位作者 冯雪婷 李秋红 朱浩然 高宇婷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14-22,30,共10页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对1994—2022年土壤微生物量碳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研究,分析主要研究机构、个人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聚类和突变性,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与热...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对1994—2022年土壤微生物量碳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研究,分析主要研究机构、个人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聚类和突变性,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及附属机构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合作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研究中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是重要的机构。国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杨殿林,国外则是Anup Das。1994—2006年国内土壤微生物研究集中在微生物量、有机碳、土壤方面,2007—2016年研究热点扩展到土壤酶与土壤酶活性、施肥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氮关系方面,2017—2022年研究热点为碳源利用和生物炭,如秸秆还田。1994—2006年国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热点为氮、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团聚体,2007—2016年研究热点为土壤酶、气候变化,2017—2022年研究热点是土壤健康、土壤碳氮的矿化与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文献计 发展态势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赵军 耿增超 +4 位作者 尚杰 耿荣 王月玲 王森 赵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55-2362,共8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CH);固-液吸附型生物炭基氮肥(XF);化学反应型生物炭基氮肥(FY)。结果表明,生物炭及3种生物炭基氮肥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有效降低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CK处理相比较,CH、B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2.10%、17.45%,而AN、XF、FY 3个处理则分别减少了9.09%、10.86%、1.4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较CK均有增加,且BC、XF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BC处理的增幅最大,达66.53%,XF处理的增幅次之,达到了62.78%,AN处理的增幅最小,为24.86%。与CK处理比较而言,FY、XF、CH均增加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增加效应均依次减弱,FY、XF处理均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而CH处理降低了碱性磷酸酶活性。FY、XF、CH较CK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6.61%、22.58%、20.72%,且增产效果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炭基氮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94
5
作者 臧逸飞 郝明德 +1 位作者 张丽琼 张昊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5-1451,共7页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呼吸之间的差异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长期施肥及种植作物,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的处理,土壤呼吸量也提高15.91%—75.73%,而施用无机肥对于土壤呼吸无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相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氮磷肥与厩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好。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连作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六种植物凋落物与不同形态氮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6
作者 王春阳 周建斌 +2 位作者 董燕婕 陈兴丽 李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092-7100,共9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间)及其与不同形态氮素(NH4+-N及NO3--N)配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加入柠条、沙打旺等碳氮比低的凋落物在培养的一段时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碳氮比高的凋落物(刺槐、沙柳和长芒草)。在加入凋落物再施用NH4+或NO3-,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铵态氮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说明微生物更易利用铵态氮。加入C/N高的凋落物后土壤中的矿质氮发生固持,矿质态氮固持量与凋落物的C/N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同植物凋落物的碳、氮养分含量及转化特性,以协调土壤碳、氮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 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帆 黄凤球 +1 位作者 肖小平 吴家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4-739,共6页
研究不同的冬季作物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在"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下短期内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实验网室内设置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冬季作物均提高... 研究不同的冬季作物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在"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下短期内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实验网室内设置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冬季作物均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黑麦草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紫云英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冬季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季节性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紫云英、马铃薯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均在水稻生育期间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稻田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8
作者 吴建平 梁国华 +3 位作者 熊鑫 褚国伟 周国逸 张德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86-6693,共8页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持续作用下,样地土壤酸化有加剧趋势。2011年的6月(CK:(603.76±46.18)mg/kg,T1:(565.41±44.48)mg/kg,T2:(521.58±30.92)mg/kg,T3:(509.49±19.40)mg/kg)、12月(CK:(488.92±22.71)mg/kg,T1:(379.65±49.46)mg/kg,T2:(346.08±33.81)mg/kg,T3:(318.00±52.35)mg/kg)和2012年6月(CK:(540.48±39.11)mg/kg,T1:(492.30±43.15)mg/kg,T2:(489.65±51.39)mg/kg,T3:(428.53±49.66)mg/kg)3次测定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高强度的酸处理T3显著低于CK值(P<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各处理中的响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致。由于旱季和湿季的土壤温湿度相差较大,以上各指标在旱湿两季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大于旱季。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其在各酸梯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长期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抑制了土壤的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碳的累积,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需长期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6
9
作者 杨芳 吴家森 +1 位作者 钱新标 吴丽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笋用竹种。近十几年来,雷竹的早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实施后,使竹笋产量大幅度上升,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早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连年实施,暴露出了竹林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为研究不同施肥对雷...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笋用竹种。近十几年来,雷竹的早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实施后,使竹笋产量大幅度上升,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早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连年实施,暴露出了竹林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为研究不同施肥对雷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在雷竹主产区布置了肥料试验,设了6个处理,即猪栏肥+化肥(处理1),菜籽饼+化肥(处理2),1/2猪栏肥+1/2化肥(处理3),纯化肥(处理4),2/3纯化肥(处理5),1/2化肥(处理6)。各处理肥料用量按氮素总投入量设定,6个处理氮素总投入量比例为2.0∶2.0∶1.0∶2.0∶1.5∶1.0。试验从2002年5月开始至2003年4月结束,全过程中共采集了5次土样,分析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总有机碳及其他养分指标。结果表明,6个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2002年10月和12月份最高,2002年8月和2003年2月次之,2003年4月最低。从不同处理间比较来看,3个有机肥化肥混合处理(处理1,2,3)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全过程中始终高于对照和2个纯化肥处理(处理5,6),有机肥用量较多的处理1和处理2,土壤微生物量碳也高于用量较少的处理3。比较覆盖与不覆盖区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覆盖区明显高于不覆盖区,2003年2月土壤微生物量碳覆盖区是不覆盖区的1.60倍,4月则是1.52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全氮和水解氮质量分数的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雷竹 化肥 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王春阳 周建斌 +1 位作者 夏志敏 刘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39-2147,共9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不同种类凋落物混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采自黄土高原地区6种不同植物...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不同种类凋落物混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采自黄土高原地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及等比例混合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植物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培养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平均,添加3种等量混合后植物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两种凋落物等量混合处理,而两种凋落物混合高于单种凋落物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即单种>两种混合>3种混合。单种和两种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其碳氮比显著相关,而3种凋落物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其碳氮比无相关性,说明多种凋落物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中,有必要采用不同种类植物搭配,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凋落物 混合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被引量:47
11
作者 张蕴薇 韩建国 +1 位作者 韩永伟 牛忠联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3-345,342,共4页
试验测定了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6只羊/hm2;中牧,10只/hm2;重牧,13只/hm2)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微生物量碳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放牧期间均以中牧区较高,在停牧年,以轻... 试验测定了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6只羊/hm2;中牧,10只/hm2;重牧,13只/hm2)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微生物量碳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放牧期间均以中牧区较高,在停牧年,以轻牧区和对照区较高;随着放牧时间延长及环境条件恶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迅速降低;从微生物量碳氮随放牧强度变化的角度,在干旱地区放牧强度不宜高于轻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人工草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先丽 吕国红 +2 位作者 于文颖 李丽光 李昌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66-1970,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森林>湿地>稻田>旱地>果园>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森林>旱地>稻田>果园>湿地>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森林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稻田、旱地、果园高于草地。除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文锋 李春花 +2 位作者 黄绍文 高伟 唐继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6-1297,共12页
【目的】本文利用天津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设施蔬菜高效施肥和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在第9茬蔬菜(秋冬茬芹菜)和第10茬蔬菜(春茬番... 【目的】本文利用天津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设施蔬菜高效施肥和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在第9茬蔬菜(秋冬茬芹菜)和第10茬蔬菜(春茬番茄)进行。定位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氮;2)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3)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PN);4)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PN);5)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PN);6)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PN+1/4SN);7)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8)农民习惯施肥(CF),除不施氮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外,其余处理为等氮磷钾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采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分析其与蔬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两茬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上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芹菜季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出现在定植后90 d,土壤微生物量氮较高含量出现在定植后60 d;番茄季分别出现在定植后20~80 d和60 d。芹菜季5个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在185.0~514.6和34.3~79.1 mg/kg之间,较化肥(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5.1%~81.7%和24.5%~100.0%,其中以配施秸秆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分别增加62.0%~81.7%和81.1%~100.0%;番茄季5个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在120.7~338.0和25.5~68.8 mg/kg之间,较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9%~86.9%和12.2%~109.3%,又以配施秸秆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平均分别增加61.4%~86.9%和78.2%~109.3%。两季蔬菜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当季蔬菜产量和定位试验开始以来蔬菜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同等养分投入量下,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效果显著好于单施化肥,又以化肥配施秸秆效果更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设施蔬菜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证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配施一定量的秸秆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维持较高的菜田土壤肥力,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设施菜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垄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帆 王晨冰 +1 位作者 赵秀梅 王发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48-1455,共8页
为探究旱地果园在长期垄膜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在具有17年成龄的天王1号苹果园进行4年田间定位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垄膜全年覆盖(PFM)、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和清耕(... 为探究旱地果园在长期垄膜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在具有17年成龄的天王1号苹果园进行4年田间定位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垄膜全年覆盖(PFM)、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和清耕(对照,CK)。结果表明,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30~60 cm土层。0~30 cm土层,与CK相比,PFM和JM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且J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分别较PFM高20.6%和15.2%,而有效磷、速效钾则减少7.8%和9.7%;30~60 cm土层,处理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FM和J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发生变化。其中,0~30 cm和30~60cm土层在JM处理下,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明显高于PFM处理,分别为7.6%和5.3%,而微生物熵则有所下降;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代谢熵在整个试验期变幅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综上,长期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物质间的转化速度,以JM处理对提高苹果园土壤肥力效果更为明显。苹果园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可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科学有效的果园管理栽培模式。本研究为西北干旱雨养区苹果园土壤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垄膜覆盖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牛新胜 张宏彦 +3 位作者 王立刚 张福锁 李晓林 马永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8,73,共6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是土壤有机碳的一部分,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4-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SMBC含量的时空变异具有显著的影...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是土壤有机碳的一部分,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4-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SMBC含量的时空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处理上层(0-10cm)的含量比下层(10-20cm)增加47.4%,而清茬翻耕和还田翻耕处理的含量在土壤中的分层不显著。不同的耕作方式的SMBC含量均随气温降低而减少。全年平均来看,在0-10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的SMBC含量大小表现为覆免〉还翻〉清翻,在10-20cm土层则表现为还翻〉覆免=清翻。整个耕层(0-20cm)表现为还翻〉覆免〉清翻。在气温较低时,覆盖免耕的SMBC含量比清茬翻耕和还田翻耕低。在土壤表层,不同耕作方式SMBC含量的稳定性大小表现为还翻〉覆免〉清翻;在下层,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覆盖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碳 冬小麦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玉米水分利用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水 李伏生 +1 位作者 韦翔华 农梦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77,共7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由于创造了一个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从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为探明这种影响,该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2种灌水水平(正常灌水W1,70%~80%田间持水率;轻度缺水W2,60%~70%田间持水率)和2种... 分根区交替灌溉由于创造了一个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从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为探明这种影响,该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2种灌水水平(正常灌水W1,70%~80%田间持水率;轻度缺水W2,60%~70%田间持水率)和2种有机无机氮比例(100%无机氮,70%无机氮+30%有机氮)条件下,常规灌溉和不同生育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分别在苗期~灌浆初期、苗期~拔节期以及拔节期~抽雄期进行分根区交替灌溉(AI),即AI1、AI2和AI3)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以及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含量以及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CO2释放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度缺水时,拔节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总干物质质量增加23.2%~2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3%~26.7%;相同施肥和灌水水平条件下,抽雄期时拔节期~抽雄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土壤MBC增加,但是土壤诱导呼吸CO2释放量降低。与单施无机氮相比,有机、无机氮配施增加玉米干物质质量,在某些水分条件下(W1CI、W1AI1和W1AI2)还提高灌浆初期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CO2释放量。因此,轻度缺水时拔节期~抽雄期进行分根区交替灌溉可以提高玉米总干物质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微生物量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区交替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微生物量碳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湿条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丽平 刘国栋 +3 位作者 王登峰 魏志远 漆智平 唐树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1-167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条件下其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为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两个温度水平(25和35℃),5...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条件下其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为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两个温度水平(25和35℃),5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20%、40%、60%、80%和100%),对水稻田和旱地土壤进行100 d的培养,分别测定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结果】水稻田SMBC高于旱地SMBC,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在土壤微生物生长高峰阶段(17~25 d)不同温度对SMBC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温度对水稻田SMBC的影响在60%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对旱地SMBC的影响在100%处理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培养的每个时期,SMBC均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高峰期,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间的SMBC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与温度间的互作不显著,但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互作显著;温度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也呈显著互作。【结论】在海南气候环境下实施有机物料还田时,应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最佳控水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土壤固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相对含水 温度 水稻田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志明 朱培立 +1 位作者 黄东迈 刘海琴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转特征 土壤有机 分解 水旱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砂滤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蒋跃利 赵彤 +2 位作者 闫浩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在3个植被区中均是在农地、撂荒地中相对较高,微生物量碳、氮在森林区表现为:乔木林地>农地;在森林草原区表现为:灌木林地>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农地>撂荒地;在草原区表现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撂荒地。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森林区最高,森林草原区次之,草原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磷、代谢熵、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量能够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不同植被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林地和天然草地作用效果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区 土地利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被引量:59
20
作者 汪文霞 周建斌 +1 位作者 严德翼 马勤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106,132,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摄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均为林地〉农田,其中林地枯枝落叶层〉林地O~20cm土层。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为红油土〉黑垆土〉淋溶褐土;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为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氯含量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明显高于可溶性有机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之间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类型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