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两种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周清格 李邵宇 +6 位作者 白梅 李雅男 杨立山 王文琼 邢佳庆 乌云嘎 赵萌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54-2861,共8页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屏障,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土壤微生物量磷(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可反映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固持潜力,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和驱动因...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屏障,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土壤微生物量磷(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可反映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固持潜力,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和驱动因子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MBN和MBP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原的MBN和MBP的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MBN仅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典型草原的MBN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的MBP与年平均温、年平均降水量均不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两个草地类型MBN、MBP的主要调控因子均为根N、根P含量。该研究加深了微生物氮磷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认知,为维持和保护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 荒漠草原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王淑平 周广胜 +3 位作者 孙长占 姜亦梅 姜岩 刘孝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明显不同。玉米植株残体的加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15N的释放率。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 727 ),与土壤碱解氮及玉米吸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28 和0 536 )。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素组分对作物吸氮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性近于土壤矿质态氮、高于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是作物吸收氮素的有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氮 通径分析 15示踪 黑土 动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下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及作物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霖晓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郭战玲 马政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99,103,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冬小麦、夏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单施氮肥。在试...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冬小麦、夏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单施氮肥。在试验条件下,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氮肥相比,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吸氮量,且利于植株后期对氮的吸收。有机肥的施用量为7.5~22.5 t/hm^2时,氮肥的配施量应在225 kg/hm^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小麦 玉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盐类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土壤微生物量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慧军 刘景辉 +2 位作者 于健 徐胜涛 史吉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1,共7页
以燕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丙烯酸盐类土壤改良剂及其复配(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植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 以燕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丙烯酸盐类土壤改良剂及其复配(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植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各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4%~30.22%、7.60%~19.29%、5.15%~29.45%和27.86%~68.86%;土壤改良剂能促使燕麦全生育期内0~10、10~20和20~40 cm各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聚丙烯酸钾+腐植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复配处理较其各单施效果显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逐层递减;与对照相比,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燕麦全生育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抽穗期活性最高,且以聚丙烯酸钾+腐植酸钾较高;但对于脲酶,聚丙烯酸钾+腐植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植酸钾和腐植酸钾3个处理在苗期显著低于对照,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高于对照,两种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燕麦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O_3^-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建斌 李生秀 +1 位作者 陈竹君 赵满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8-893,共6页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1 47~ 2 83之间(平均 2 0 1 ) ,碱解氮中约有 3 0 1 %~ 61 6% (平均 42 9% )来自土壤微生物固持氮。植物体15N丰度在0 749%~ 1 1 62 %之间 ,明显高于15N的自然丰度 ,表明土壤微生物固持的15N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释放 ,为植物利用。土壤微生物固持氮对植物的有效性比率 (植物地上部分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3 7~ 7 1之间。可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3^-标记法 土壤微生物量氮 化学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苏德森 陈涵贞 +3 位作者 徐辉 吕新 陈丽华 林汝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39-543,共5页
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全氮(T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SMBN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而TN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SMBN在0~10cm表层土壤含量高于10~... 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全氮(T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SMBN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而TN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SMBN在0~10cm表层土壤含量高于10~30cm,差异极显著(P<0.01);10~30cm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表现为自上层向下显著递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有机碳(S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区麦茬免耕对春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磷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文颖 张恩和 张凤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08-113,共6页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春玉米 留茬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8-1732,共5页
选择果树园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来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含量及其与土壤溶解有机氮(Soil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碱解氮的关系。结果表明:SMBN含量范围在5.33-34.61kg·hm^-... 选择果树园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来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含量及其与土壤溶解有机氮(Soil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碱解氮的关系。结果表明:SMBN含量范围在5.33-34.61kg·hm^-2之间,平均为14.81kg·hm^-2,仅为文献中报道的SMBN的3%-37%。SMBN占土壤全氮的比例较小,为0.25%-1.5%,平均为0.754%。SMBN与DON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变化趋势一致。SMBN易矿化,与碱解氮关系密切,但由于岩溶山区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种关系不像文献中报道的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对于研究岩溶区特定条件下SMBN的变化以及对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量氮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玉米氮素养分利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振中 陆引罡 +1 位作者 崔保伟 任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年第2期99-103,108,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土壤微生物量氮与玉米氮素养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在苗期达到最高,在拔节期、孕穗期明显降低,到成熟期...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土壤微生物量氮与玉米氮素养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在苗期达到最高,在拔节期、孕穗期明显降低,到成熟期又有增加的趋势;与玉米在各生育时期的吸氮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施氮量越大,负相关程度越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基础含量与玉米吸氮量基本吻合(土壤有效氮素养分校正系数为96.52%),表明其能够表征土壤的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吸 土壤有效素养分 校正系数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土和潮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玉霞 王慧敏 +2 位作者 刘巧玲 孟春香 贾树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研究了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褐土和潮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可行性.并与开氏法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肥力水平褐土和潮土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 研究了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褐土和潮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可行性.并与开氏法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肥力水平褐土和潮土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可使褐土和潮土浸提液中加入的有机态氮(尿素和EDTA)和铵态氮的回收率达95.33%-100%.与开氏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0.99。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得河北省2大土类不同肥力水平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为1.80-66.76mg/kg,其中褐土为6.39-66.76mg/kg、潮土为1.80-20.98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潮土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振浩 颜鹏 +3 位作者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4-609,共6页
为探究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调查采集了150个茶园土壤,对微生物量氮(N)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1.76~76.14 mg/kg,平均为18.61 mg/kg;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 为探究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调查采集了150个茶园土壤,对微生物量氮(N)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1.76~76.14 mg/kg,平均为18.61 mg/kg;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量、pH值、茶园管理方式、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年限的影响,其中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pH值和全氮含量成正相关,有机管理方式对微生物量氮的增加幅度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广有机茶园管理模式、适量施用石灰粉提高土壤pH值、防止过度施用氮肥、改植换种老茶园等措施是较为有效的提高其含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微生物量氮 pH值 土壤 土壤管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12
作者 李茂楠 刘宪斌 +3 位作者 杨亚丽 张宝 段恩省 杨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4,50,共7页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 以玉溪市城区生态植物园中结构和功能保护较好的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地点,分别设置0、1、5、10、15和30 g/(m^(2)·a)共6个氮浓度试验处理,采用林冠下喷雾的方式处理2年,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减少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说明中高浓度大气氮沉降能够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进程,增加土壤碳库和氮库,改变土壤碳组分,延缓土壤碳转化过程,减少土壤微生物总量。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多项式关系,即土壤全碳含量随大气氮沉降浓度升高而增加,在10 g/(m^(2)·a)N水平达到最大值[(31.05±1.94)g/kg],之后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的继续升高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浓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大气氮沉降浓度持续升高而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全碳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2
13
作者 赵军 耿增超 +4 位作者 尚杰 耿荣 王月玲 王森 赵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55-2362,共8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CH);固-液吸附型生物炭基氮肥(XF);化学反应型生物炭基氮肥(FY)。结果表明,生物炭及3种生物炭基氮肥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有效降低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CK处理相比较,CH、B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2.10%、17.45%,而AN、XF、FY 3个处理则分别减少了9.09%、10.86%、1.4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较CK均有增加,且BC、XF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BC处理的增幅最大,达66.53%,XF处理的增幅次之,达到了62.78%,AN处理的增幅最小,为24.86%。与CK处理比较而言,FY、XF、CH均增加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增加效应均依次减弱,FY、XF处理均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而CH处理降低了碱性磷酸酶活性。FY、XF、CH较CK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6.61%、22.58%、20.72%,且增产效果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炭基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94
14
作者 臧逸飞 郝明德 +1 位作者 张丽琼 张昊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5-1451,共7页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研究长期小麦连作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陕西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碱液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长达26a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呼吸之间的差异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长期施肥及种植作物,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单施无机肥的处理,土壤呼吸量也提高15.91%—75.73%,而施用无机肥对于土壤呼吸无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相关。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氮磷肥与厩肥配施对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好。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连作施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6
15
作者 张帆 黄凤球 +1 位作者 肖小平 吴家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4-739,共6页
研究不同的冬季作物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在"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下短期内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实验网室内设置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冬季作物均提高... 研究不同的冬季作物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在"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下短期内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实验网室内设置了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冬季作物均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黑麦草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紫云英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冬季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季节性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紫云英、马铃薯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均在水稻生育期间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稻田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6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延奇 王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6-472,494,共8页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无机 土壤微生物量氮 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蕴薇 韩建国 +1 位作者 韩永伟 牛忠联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3-345,342,共4页
试验测定了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6只羊/hm2;中牧,10只/hm2;重牧,13只/hm2)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微生物量碳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放牧期间均以中牧区较高,在停牧年,以轻... 试验测定了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6只羊/hm2;中牧,10只/hm2;重牧,13只/hm2)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微生物量碳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放牧期间均以中牧区较高,在停牧年,以轻牧区和对照区较高;随着放牧时间延长及环境条件恶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迅速降低;从微生物量碳氮随放牧强度变化的角度,在干旱地区放牧强度不宜高于轻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人工草地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赵先丽 吕国红 +2 位作者 于文颖 李丽光 李昌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66-1970,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提取法分析,研究了辽宁省旱地、稻田、湿地、草地、森林、果园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共计35个样地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森林>湿地>稻田>旱地>果园>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森林>旱地>稻田>果园>湿地>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森林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稻田、旱地、果园高于草地。除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含量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害化污泥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恋 张建峰 +7 位作者 姜慧敏 杨俊诚 邓仕槐 郭俊娒 谢义琴 张水勤 王峰源 李玲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8-984,共7页
合理施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的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无害化污泥对华北沙化潮土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害化污泥0 t... 合理施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的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无害化污泥对华北沙化潮土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害化污泥0 t·hm-2(CK)、15 t·hm-2(A1)、30 t·hm-2(A2)和45 t·hm-2(A3)4种处理下,与CK相比,A3处理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其中小麦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7.45 g·kg-1,增加了30.91%;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52 g·kg-1,增加了80.53%。A2和A3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提升也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225.91 mg·kg-1和321.18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144.20%和247.18%;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154.41 mg·kg-1和190.75 mg·kg-1,分别增加29.19%和59.60%;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13.53 mg·kg-1和23.92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95.52%和245.66%;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29.50 mg·kg-1和30.71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40.08%和45.82%。在小麦和玉米轮作周期,随无害化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均得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分别与无害化污泥的不同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害化污泥资源化利用 土壤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垄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帆 王晨冰 +1 位作者 赵秀梅 王发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48-1455,共8页
为探究旱地果园在长期垄膜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在具有17年成龄的天王1号苹果园进行4年田间定位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垄膜全年覆盖(PFM)、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和清耕(... 为探究旱地果园在长期垄膜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在具有17年成龄的天王1号苹果园进行4年田间定位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垄膜全年覆盖(PFM)、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和清耕(对照,CK)。结果表明,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30~60 cm土层。0~30 cm土层,与CK相比,PFM和JM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且J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分别较PFM高20.6%和15.2%,而有效磷、速效钾则减少7.8%和9.7%;30~60 cm土层,处理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FM和J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发生变化。其中,0~30 cm和30~60cm土层在JM处理下,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明显高于PFM处理,分别为7.6%和5.3%,而微生物熵则有所下降;0~30 cm土层,3种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代谢熵在整个试验期变幅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综上,长期地膜覆盖能够显著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物质间的转化速度,以JM处理对提高苹果园土壤肥力效果更为明显。苹果园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可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科学有效的果园管理栽培模式。本研究为西北干旱雨养区苹果园土壤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垄膜覆盖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