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毛忆莲 姚鸿文 葛晓改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生物质炭是在无氧或部分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形成的难溶固体,具芳香化、多孔、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富含碳及矿质养分,作为新兴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肥力,具有促进土壤碳封存的作用,与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 生物质炭是在无氧或部分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形成的难溶固体,具芳香化、多孔、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富含碳及矿质养分,作为新兴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肥力,具有促进土壤碳封存的作用,与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碳利用效率提高密切相关。生物质炭可改变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组成及酶活性,影响养分循环转化并增强肥力。研究其在气候变化下对微生物代谢及固碳机制的影响,对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探讨了生物质炭的特性及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的影响,重点综述和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变化所导致的微生物CUE的变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对现有研究的综述提出未来研究展望:1)结合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进行综合评估,精确控制生物质炭施用量。2)因为缺乏生物质炭长期稳定性及分解过程的系统研究,需结合微观机制与宏观田间试验,评估生物质炭对土壤的长期影响。3)需深入探索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建立量化评价体系,以科学理解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优化相关碳循环模型。总之,生物质炭的用途除了固碳以外,还包括针对性地应用于特定土壤,从而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农田管理措施响应的机制
2
作者 张晨阳 孙力扬 +2 位作者 徐明岗 李建华 蔡岸冬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增加^(13)C标记底物(CUE_(13C))和^(18)O标记水(CUE_(18O))方法测量(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而降低化学计量模型(CUE_(ST))方法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施用化肥降低土壤微生物CUE_(18O)(–4.71%),但提高土壤微生物CUE_(ST)(28.20%)。秸秆还田导致土壤微生物CUE_(18O)和CUE_(ST)分别降低14.08%和28.64%。免耕/少耕使通过三种方法评估的土壤微生物CUE均得到显著增加。特定气候、土壤属性和试验年限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趋势。干旱指数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_(13C)效应值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CUE_(18O)效应值随着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CUEST效应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细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充分考虑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有利于调节作用于微生物群落或者细胞层面的土壤微生物CUE,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利用效率 农田管理 ^(13)C标记底物 ^(18)O标记水 化学计量模型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利用效率 土壤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灌丛沙堆“肥岛效应”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郑路 杨光 +3 位作者 麻云霞 尚佳佳 张心贝 吴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9-274,287,共7页
[目的]探究白刺灌丛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阐明其对土壤微生物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揭示灌丛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方法]选择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不同形态大小的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作... [目的]探究白刺灌丛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阐明其对土壤微生物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揭示灌丛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方法]选择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不同形态大小的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描述灌丛生长过程,测定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碳利用效率(CUE)等指标。[结果](1)灌丛下方的土壤养分要高于无植被覆盖的丘间空地(CK),灌丛下方的土壤有机碳(SOC)较CK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型灌丛(0.48 g/kg)>小型灌丛(0.39 g/kg)>中型灌丛(0.37 g/kg)>CK(0.26 g/kg)。(2)灌丛下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均高于丘间空地(CK),并且随着灌丛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多。灌丛下方的微生物胞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少于丘间空地,并且随着灌丛生长发育而逐渐降低。(3)随着灌丛生长发育,微生物代谢所受的C限制逐渐减小,大、中、小灌丛矢量长度(即C限制)分别较丘间空地增加-4.74%,-1.08%,0.92%。无论灌丛覆盖与否,研究区的微生物主要受P限制,并且与灌丛生长无关。(4)CUE由大到小分别为CK(48.26%)>中型灌丛(48.00%)>大型灌丛(45.51%)>小型灌丛(44.50%)。其中,小型灌丛的微生物CUE显著低于CK(p<0.05)。[结论]白刺灌丛通过“肥岛效应”改变土壤微环境,调控微生物代谢策略,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土壤微生物 肥岛效应 酶活性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被引量:5
6
作者 孙雪琦 戴辉 +5 位作者 曾泉鑫 周嘉聪 彭园珍 陈文伟 张秋芳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7-1746,共10页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土壤有机碳存储潜力。因此,探究N沉降背景下微生物CUE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CUE鲜有报道。在福建省泉州市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罗浮栲林通过N添加模拟N沉降。实验共包括三个N添加处理:对照(CT,+0 kg hm^(-2)a^(-1))、低氮(LN,+40 kg hm^(-2)a^(-1))和高氮(HN,+80 kg hm^(-2)a^(-1))。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CUE,并使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影响微生物CUE,随着N添加水平的增加,CUE逐渐增加;相反,土壤pH、可提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呈现下降趋势。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总体上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度尺度(NMDS)分析表明,N添加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对于真菌而言,不同N添加处理的真菌群落明显分开为三簇。微生物CUE分别与土壤pH、EOC和真菌NMDS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矿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分析表明,N添加下影响微生物CUE的类群主要是富营养菌(如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研究表明N添加下,微生物CUE不仅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pH的调控,同时还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未来进一步探究N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微生物利用效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忆莲 葛晓改 +4 位作者 周军刚 周本智 高歌 徐耀文 邱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220-11228,共9页
为进一步促进雷竹林固碳培肥,于2019年通过野外试验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梯度B0、B1、B2,分别为0、10、30 t/hm^(2),3个氮肥梯度N0、N1、N2,分别为0、0.... 为进一步促进雷竹林固碳培肥,于2019年通过野外试验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梯度B0、B1、B2,分别为0、10、30 t/hm^(2),3个氮肥梯度N0、N1、N2,分别为0、0.5、1 t/hm^(2),共计9种处理(B0N0、B0N1、B0N2、B1N0、B1N1、B1N2、B2N0、B2N1、B2N2)。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含量,除土壤速效磷外,总体上B2N1和B1N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β-葡糖苷酶活性在B2N1处理达到最高,较B0N0处理显著增加65.1%、293.1%和59.6%。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B2N2处理最高,较B0N0处理显著增加193.3%、119.6%和64.0%。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土壤总氮、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硝态氮对CUE的解释率最高。土壤微生物氮利用效率(NUE)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碳和铵态氮对NUE的解释率最高。总体上,生物质炭配施氮肥下CUE增加、NUE降低,说明雷竹林土壤微生物对碳的固存增加,对氮的矿化增强。因此,配施生物质炭可作为固碳培肥和地力提升的潜在措施,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微生物生物氮磷 土壤酶活性 土壤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介导微生物对马尾松和杉木根系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王世红 姚鸿文 +2 位作者 郜昌建 葛晓改 毛忆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0-1431,共12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添加对林木生长和根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土壤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马尾松和杉木幼苗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即0 t/hm^(2)(对照CK)、5 t/hm^...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添加对林木生长和根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土壤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1年生马尾松和杉木幼苗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即0 t/hm^(2)(对照CK)、5 t/hm^(2)(低量,LB)、10 t/hm^(2)(中量,MB)、20 t/hm^(2)(高量,HB)。测定马尾松和杉木幼苗的根系构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计算根系养分利用效率。【结果】与对照相比,3个生物质炭添加处理显著增加马尾松根系生物量19.9%~30.7%。与CK相比,HB处理的马尾松和杉木细根总长度分别增加了24.3%和12.7%;MB和HB处理的马尾松细根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0.7%、41.2%,体积分别提高了24.9%、51.5%;MB处理降低杉木细根表面积13.5%和细根体积16.7%;LB处理马尾松和杉木细根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6.1%、12.2%;LB和MB处理马尾松细根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8.6%、22.0%。LB和MB处理分别显著增加马尾松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28.9%和25.5%,LB处理增加杉木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51.8%。LB处理下,真菌丰度与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氮吸收量均呈显著负相关;MB处理下,菌根真菌丰度与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氮磷吸收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微生物群落主要类群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HB处理下,仅真菌丰度与根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对照处理下,氮吸收效率受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较大,磷吸收效率受真菌的影响较大。LB处理下,氮吸收效率受根系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的影响较大;MB处理下,氮吸收效率受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影响显著,磷吸收效率受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氮含量、细菌和放线菌的影响较大;HB处理下,氮吸收效率受根系生物量、根系体积、菌根真菌的影响较大,磷吸收效率受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的影响较大。【结论】生物质炭添加对亚热带人工林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正向促进作用。生物质炭施用量显著影响微生物总量和群落结构,进而调控根系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低生物质炭用量下,细菌和放线菌对根系氮磷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较大,而中、高生物质炭施用量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提高了真菌占比,氮磷的吸收和利用主要受菌根真菌的影响。高量生物质炭适宜于马尾松,而杉木适宜施用低量生物质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亚热带人工林 根系构型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养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的元素计量学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红瑞 王香香 +2 位作者 曹丹 祝贞科 葛体达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234,共7页
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效率是描述微生物有机碳同化效率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土壤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与土壤碳库的固定、转化、矿化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紧密相关。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结构,... 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效率是描述微生物有机碳同化效率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土壤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与土壤碳库的固定、转化、矿化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紧密相关。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结构,理解和评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对于解析土壤碳循环和促进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理解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过程,及其与氮、磷等元素的计量学耦合关系,为揭示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微生物过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在多生态系统中多因子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的阈值范围和调控机制,以期为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循环 土壤微生物 利用效率 元素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根际碳氮利用效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张勇 王增 +3 位作者 黄玉洁 葛晓改 周本智 徐耀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98-8507,共10页
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在调节土壤碳(C)和氮(N)矿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转化的有机碳(SOC)、N比例研究尚不充分。以千岛湖5年生、9年生、19年生、29年生、35年生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根际SOC、土壤总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在调节土壤碳(C)和氮(N)矿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转化的有机碳(SOC)、N比例研究尚不充分。以千岛湖5年生、9年生、19年生、29年生、35年生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根际SOC、土壤总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土壤C、N获得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阐明土壤微生物C、N利用效率(CUE、NUE)和元素阈值比(TER)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结果表明:5年生马尾松根际SOC、TN均明显高于其它林分(P<0.05),其土壤微生物量C/N比则显著(除9年生)低于其它林分(P<0.05),证实了微生物CUE对底物养分状态敏感性较低。35年生马尾松根际微生物NUE均显著高于其它林龄(除19年生),说明土壤中大部分N转化为MBN,与35年生马尾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林分一致。马尾松根际NUE和TER与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及其组分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受NUE影响。所有林龄马尾松TER均大于土壤C/N比,表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处于C或者能源限制,而非N限制;证实了土壤C/N比减少到TER以下时,土壤有机物获得C的成本高于获得N的成本。5年生马尾松微生物CUE和TER均最低,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能低龄马尾松林CUE和NUE有补偿性关系。研究强调了土壤根际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和微生物群落对土壤C和N循环过程的重要性,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经营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化学计量 利用效率 氮获得酶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静 邹铭 +3 位作者 骆占斌 朱燕峰 杨永均 陈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9-1262,共14页
生物炭对贫瘠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晰,尤其是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本研究将3种不同秸秆源生物炭(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施入到矿区复垦土壤中,测定不同质... 生物炭对贫瘠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生物炭对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晰,尤其是微生物固碳潜力的促升。本研究将3种不同秸秆源生物炭(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施入到矿区复垦土壤中,测定不同质量分数生物炭添加对复垦土壤理化、酶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固碳功能基因等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生物炭添加处理组土壤pH、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P<0.05),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水解酶(CBH)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得以提升,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降低。②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P<0.05)。3种生物炭处理增强了细菌网络复杂性,但对真菌网络复杂性并未产生显著影响。③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不同生物炭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升了4.7%、4.8%、24.0%。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炭组的固碳功能基因CBBL绝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玉米秸秆处理的固碳功能基因PMOA绝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环境因子与固碳功能基因、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性,微生物是调控土壤固碳潜力的主控因子,为未来矿山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生物 微生物群落 功能基因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管理对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莎莎 张晓杰 +3 位作者 陈俊玲 李艳春 陈华 王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5-9,14,共6页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对细胞残体营养物质的迭代积累发挥关键作用。探讨了农田管理下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分析了微生物源碳在土壤有机碳中的稳定机制,讨论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微生物源碳的调控作用,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解析微生物源碳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土壤氮素管理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明明 陈慧敏 +3 位作者 王小铁 谭华 陈嘉轩 龙明秀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62-2171,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3年在陕西百恒有机猕猴桃园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定位试验,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为试验处理,以传统清耕为... 为进一步探究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3年在陕西百恒有机猕猴桃园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定位试验,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为试验处理,以传统清耕为对照,对行间三年生白三叶耕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组分、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水溶性有机碳极显著降低25.87%(P<0.01);土壤细菌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提高了细菌物种负向竞争关系;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和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认为,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采用白三叶作为生草覆盖不仅有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碳循环酶活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及功能,进而促进土壤碳循环和有机质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微生物残体 土壤微生物群落 果园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增卓玛 马文明 +1 位作者 马祥丽 母先润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无灌丛生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碳组分、细菌群落结构及菌群互作关系,拟揭示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库的影响。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群落及其共生特征,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灌丛化草地(小叶锦鸡儿和金露梅)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均发生显著改变(P<0.01),而地上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三种灌丛样地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草地(P<0.05),而地下生物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灌丛化对SOC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减小了表层与深层SOC含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草地表层土壤SOC显著高于其深层(P<0.05),但三种灌丛样地无此趋势。三种灌丛和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SOC组分均以芳香族为主(除小叶锦鸡儿深层土壤外),灌丛和草地样地间芳香族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小叶锦鸡儿样地中芳香族含量呈表聚型分布(P<0.05)。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分布是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灌丛化的最重要预测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灌丛化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P<0.05),且植物群落结构和SOC化学组成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通过功能预测分析得到4个生物代谢通路,分别为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代谢(Metabolism)和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其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在灌丛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富集(P<0.05)。三种灌丛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细菌共现网络均较未灌丛化草地更为复杂和稳定,并且偏利共生或共生关系在高寒草地细菌群落结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灌丛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碳库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内容,为高寒草地土壤碳源汇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土壤有机化学组分 微生物共生网络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进展
18
作者 黄云鑫 杨阳 +7 位作者 张鹏 王益 李自民 张萍萍 宋怡 王云强 王宝荣 安韶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297-8310,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微生物对CO_(2)的固定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可助力实现“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总结了土壤微生物的...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微生物对CO_(2)的固定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可助力实现“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总结了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态功能,围绕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固存、分解和矿化等主要过程,系统梳理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需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宏基因/宏代谢、蛋白质组与酶学的调控作用机制,结合全球微生物计划,开发微生物参与的碳循环模型,以提高土壤作为碳库的固存的预测能力,进而从微生物固碳角度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动态以及土壤碳汇的不确定性提供解释,也为完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陆地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态系统 汇功能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固碳代谢研究
19
作者 宋佳宇 王怡 +4 位作者 陆文懿 徐佳欣 詹亚力 王庆宏 陈春茂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1710,共10页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碳周转的重要驱动者,有力推动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通过宏基因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情况和碳固定代谢途径,结果表明:①通过分箱组装获得了121个高质量宏基因组组...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碳周转的重要驱动者,有力推动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通过宏基因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情况和碳固定代谢途径,结果表明:①通过分箱组装获得了121个高质量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其中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46个MAGs)和放线菌门(32个MAGs)。功能基因注释发现,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柠檬酸还原循环、卡尔文循环、乙酰辅酶A还原途径和不完全柠檬酸还原循环四条固碳途径,其中柠檬酸还原途径为主要的固碳途径,功能基因占比高达54%。②变形菌门是最主要的固碳微生物类群,具有K01601、K01602、K15022、K01595、K00031等基因参与多条固碳途径。绿湾菌门、脱硫菌门亚门和厚壁菌门也是关键微生物类群,能够通过卡尔文循环、柠檬酸还原循环和乙酰辅酶A途径实现固碳。③共线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通过互利共生促进碳固存,其中变形菌门为关键物种,直接与CO_(2)作用的基因K01602、K00174、K00194等为关键固碳基因。研究显示,变形菌通过柠檬酸还原循环和卡尔文循环途径直接固定CO_(2),是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可为石油污染土壤固碳微生物挖掘、降污固碳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分箱 微生物 石油污染土壤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碳固存的影响
20
作者 张万洋 马天桥 +2 位作者 汪金平 顾泽茂 李小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为探究稻-虾种养模式不同耕层中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碳固存的差异,采用水稻单作和稻-虾种养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探究稻-虾种养模式不同耕层中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碳固存的差异,采用水稻单作和稻-虾种养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对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种养模式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7.3%和35.8%。亚耕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下降,Chao1指数、丰富度指数和ACE指数分别降低了6.9%、7.2%和8.7%;而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稻-虾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的网络边数、连接度和平均度,从而提高了其网络稳定性。可见,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可显著提高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促进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模式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物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