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
作者 冯立峰 李宗谙 +2 位作者 刘衍波 夏金亮 秦文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82-85,共4页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庐山红壤MBC和MBN,MBC分别提升26.04%和42.08%,MBN分别提升17.81%和29.42%。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MBC与MBN比值,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5%生物质炭处理MBC、MBN及MBC与MBN比值均达到最大值。施用5%生物质炭对改善庐山红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庐山红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5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2-110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年际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7
6
作者 杨凯 朱教君 +1 位作者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0-5507,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控释氮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罗兰芳 聂军 +2 位作者 郑圣先 廖育林 谢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25-2932,共8页
借助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的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施用控释氮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间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①CK,(不施氮肥);②Urea(施用尿素);③CRNF(施用与处理②等氮量的... 借助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的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施用控释氮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间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①CK,(不施氮肥);②Urea(施用尿素);③CRNF(施用与处理②等氮量的控释氮肥);④70%CRNF(施用控释氮肥,用氮量为处理②的70%);⑤50%CRNF+M(施用控释氮肥和猪粪,总氮量为处理②的70%,其中控释氮肥用量为处理②的50%,猪粪含氮量为处理②的20%)。结果表明,施肥后10 d,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均达最高,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下降,成熟期有一定的回升;施肥初期,施用等氮量的控释氮肥处理(CRNF)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尿素处理(Urea)分别增加5.4%和22.5%,而水稻生育中后期,控释氮肥处理(CRNF)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尿素处理(Urea)下降幅度大,该处理向地上部提供氮素营养较尿素处理高;施氮量较高的CRNF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低于控释氮肥节氮处理(70%CRNF),但在大多数取样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控释氮肥节氮处理(70%CRNF);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的节氮处理较其他单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控释氮肥与有机肥配施,不仅能节约氮肥用量,而且能明显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 水稻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静 马玲 +2 位作者 丁新华 陈旭日 马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12-3719,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土壤MBC、MB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0—10 cm>10—20 cm>20—30 cm,且草甸生境显著大于芦苇生境。在整个生长季节内,两种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大致呈现出"W"型变化格局,其变化幅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且草甸生境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芦苇生境。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生境土壤MBC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BN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甸生境土壤MBC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效磷、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扎龙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侯化亭 张丛志 +1 位作者 张佳宝 陈效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以裸地(不种植作物)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施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裸地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平均... 以裸地(不种植作物)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施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裸地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平均值分别为161.65mg/kg和22.70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低于裸地;而施肥时,裸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27—206.27mg/kg和27.41~31.22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4.70~235.58mg/kg和35.76—44.66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高于裸地,可见土壤碳氮的平衡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极为重要。裸地和玉米种植小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施氮水平拐点分别为70kg/hm2和150kg/hm2,表明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影响。另外,玉米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氯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拔节期处于最低。变动范围分别为154.46—229.09mg/kg和18.84—31.44mg/kg;抽雄期处于最高,变动范围分别为171.71~242.48mg/kg和30.01~50.54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裸地 玉米种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向元彬 黄从德 +4 位作者 胡庭兴 涂利华 李仁洪 颜震 普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76-1481,共6页
通过原位试验,对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833株·hm 2(A1)、1 333株·hm 2(A2)、2 222株·hm 2(A3)]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各密度巨桉林分土... 通过原位试验,对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833株·hm 2(A1)、1 333株·hm 2(A2)、2 222株·hm 2(A3)]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各密度巨桉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冬季较低,但季节变化相对平稳,而它们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分别为22.54 g· kg 1(A1)、19.76 g·kg 1(A2)、16.84g· kg1(A3),且密度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各密度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现出与土壤有机碳相似的规律性季节变化,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减小.(3)土壤微生物熵一年内的波动较小,分别处于2.30%~2.44% (A1)、2.14%~2.39% (A2)、2.47%~2.69% (A3)之间.(4)各密度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其立地土壤有机碳、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熵季节变化相对平稳,但受到人工林密度的显著影响,并随巨桉密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马来酸酐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乔洁 张春丹 韩晓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77-5880,5886,共5页
研究聚马来酸酐对设施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聚马来酸酐氮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强度。单施聚马来酸酐显著提高土壤C/N,对... 研究聚马来酸酐对设施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聚马来酸酐氮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强度。单施聚马来酸酐显著提高土壤C/N,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聚马来酸酐氮肥配施处理相比,单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氮肥配施适量的聚马来酸酐对提高设施土壤肥力、改善设施土壤质量效果最好。土壤微生物生物碳、氮及土壤呼吸速率可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作为评价设施土壤肥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马来酸酐 设施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呼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4-39,共6页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小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微生物熵在各时期的变化与微生物生物量碳一致,绿肥处理表现出明显较高的微生物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绿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忆莲 葛晓改 +4 位作者 周军刚 周本智 高歌 徐耀文 邱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220-11228,共9页
为进一步促进雷竹林固碳培肥,于2019年通过野外试验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梯度B0、B1、B2,分别为0、10、30 t/hm^(2),3个氮肥梯度N0、N1、N2,分别为0、0.... 为进一步促进雷竹林固碳培肥,于2019年通过野外试验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生物质炭梯度B0、B1、B2,分别为0、10、30 t/hm^(2),3个氮肥梯度N0、N1、N2,分别为0、0.5、1 t/hm^(2),共计9种处理(B0N0、B0N1、B0N2、B1N0、B1N1、B1N2、B2N0、B2N1、B2N2)。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含量,除土壤速效磷外,总体上B2N1和B1N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β-葡糖苷酶活性在B2N1处理达到最高,较B0N0处理显著增加65.1%、293.1%和59.6%。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B2N2处理最高,较B0N0处理显著增加193.3%、119.6%和64.0%。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土壤总氮、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硝态氮对CUE的解释率最高。土壤微生物氮利用效率(NUE)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碳和铵态氮对NUE的解释率最高。总体上,生物质炭配施氮肥下CUE增加、NUE降低,说明雷竹林土壤微生物对碳的固存增加,对氮的矿化增强。因此,配施生物质炭可作为固碳培肥和地力提升的潜在措施,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玉凤 席守鸿 +1 位作者 谭玲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99,105,共8页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科学参考。在马尾松林、红锥林及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随机设置样地,并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样,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MBC和MBN,利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不同林分与土层对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的影响及其主导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果显示:(1)3个研究林分之间的土壤MBC、MBN、MBC/SOC及MBN/TN无显著差异,但各林分的土壤MBC和MBN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而土壤MBC/SOC与MBN/TN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林分而异。(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土壤MBC、MBN与土壤SWC、SOC及S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MBN/TN与SOC、SOC/T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MBC/SOC与所有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可得结论: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 ~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6.4%,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呈现出“夏高冬低”型或“秋高春低”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其他2种森林明显,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季节波动幅度没有其他2种森林明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o.o1),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初步揭示该地区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直接受控于土壤自然含水率,4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杉木人工林 演替阶段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对旱作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郭晓霞 刘景辉 +3 位作者 张星杰 李立军 赵宝平 Surya N.Acharya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5-582,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研究了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对旱坡地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研究了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对旱坡地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年际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其中,NHS和NLS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NH、NL和T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峰值则出现在苗期和灌浆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的峰值均出现在灌浆期。不同年份间、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HS>NLS>NH>NL>T。其中,免耕各处理的燕麦产量相对常规耕作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NHS、NLS、NH、NL燕麦产量分别较T增加了22%、17%、11%、5%。综上所述,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而且可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尤其是NHS和NLS处理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燕麦 耕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若尔盖沙化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仲波 孙庚 +1 位作者 陈冬明 张楠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更理想。因此,选取若尔盖典型沙化退化草地,对比分析了合理放牧、围封禁牧与自然恢复3种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酸性土壤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1,4-葡萄糖苷酶及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及土壤碳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恢复6年后:与围封禁牧和自然恢复相比,合理放牧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101.27±22.14)mg·kg^(-1)]、生物量氮[N(67.45±18.02)mg·kg^(-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159.0±36.4)μg·g^(-1)·h-1]、β-1,4-葡萄糖苷酶活[(81.19±16.78)nmol·g^(-1)·h^(-1)]、碳矿化速率[C(25.19±5.79)g·kg^(-1)·d^(-1)]以及氮矿化速率[N(0.476±0.015)mg·kg^(-1)·d^(-1)]显著提高;围封禁牧恢复草地除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29.91±14.39)nmol·g^(-1)·h^(-1)]及氮矿化速率[N(0.172±0.050)mg·kg^(-1)·d^(-1)]外,其余指标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在相关性研究中,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酸性磷酸酶活、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酸性磷酸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在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恢复过程中,合理放牧是一种科学的沙化草地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沙化 放牧 恢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0
18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4.8~752.2、37.51~14.8和3.83~8.5 mg/kg。不同处理相比,F+M处理中各采样时期(小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玉米播种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收获后)土壤SMBC和SMBN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不施肥对照的1.382~.65和1.892~.50倍;F+S处理矿质态氮含量最高,SMBC和SMBN也高于F和CK处理,大部分采样时期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也使各时期SMBC和SMBN含量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SMBN含量均下降,而矿质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处于较低水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F+M、F+S和F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而SMBN含量均有所升高。表明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较高时,作物首先利用矿质态氮,而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可能会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矿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晓玲 张世熔 +2 位作者 蒲玉琳 徐小逊 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7-1616,共10页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著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著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著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者含量为草地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著。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气候 海拔 母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木醋液对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杜薇 朱一波 +2 位作者 张晓 耿玉清 林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358-362,368,共6页
[目的]探讨沙地添加木醋液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为沙地土壤生物学质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植草培养法,以添加自来水为对照,对沙地添加不同稀释倍数(200,150,100,50,20)木醋液后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酚... [目的]探讨沙地添加木醋液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为沙地土壤生物学质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植草培养法,以添加自来水为对照,对沙地添加不同稀释倍数(200,150,100,50,20)木醋液后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向沙土添加木醋液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易氧化碳、土壤水溶性碳氮、土壤可溶性酚以及无机氮的含量。在添加木醋液稀释高于50倍范围内,随木醋液稀释倍数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添加稀释20倍的木醋液,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所降低。在高于20的稀释倍数范围内,随着施用木醋液稀释倍数的降低,α-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显著增加的趋势。[结论]添加不同稀释倍数的木醋液会影响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沙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