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华渝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赵洋毅 陈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1,共6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最为敏感,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对流域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滇中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角度,系统地分析了0—10,10—... 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最为敏感,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对流域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滇中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角度,系统地分析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有机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SOC,MBC,EOC,DOC整体均表现为园地>林地>坡耕地>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MBC,EOC,DOC整体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在20—30 cm土层含量较低(低于30%);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SOC和MBC,EOC,D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BC,EOC,DOC两两之间也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退耕还林以及在荒草地种植人工林可作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并将在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土壤肥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组分 土壤微生物有机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 土壤可溶性有机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