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有机肥对蓝莓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志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2,共7页
以蓝莓为试材,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蓝莓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有机肥(BOF)显著增加了蓝莓根区土壤含水量(p<0.01),显著降低了蓝莓根区土壤pH值、容重和总孔隙度(p<0.01);(2)生物有机肥增加了蓝莓根... 以蓝莓为试材,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蓝莓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有机肥(BOF)显著增加了蓝莓根区土壤含水量(p<0.01),显著降低了蓝莓根区土壤pH值、容重和总孔隙度(p<0.01);(2)生物有机肥增加了蓝莓根区土壤养分,BOF处理下蓝莓根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1),其中,以土壤有效养分的增加幅度最大,而对全磷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3)BOF处理下蓝莓根区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1);(4)BOF处理下蓝莓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较养分的变化更为敏感,能有效评价生物有机肥的改良效果;(5)BOF处理下蓝莓根区土壤微生物周转速率加快,周期缩短,转移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综合比较来看,生物有机肥可有效促进蓝莓根区土壤养分的吸收和营养代谢协调均衡,确保蓝莓的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蓝莓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贾梦圆 黄兰媚 +4 位作者 李琦聪 赵建宁 张艳军 杨殿林 王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64-1976,共13页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集约化农田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自2012年起在山东德州进行,供试土壤为潮土...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集约化农田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自2012年起在山东德州进行,供试土壤为潮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设置4种耕作模式处理:传统耕作、旋耕、休耕和免耕。2020年,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采集小麦籽粒样品分析其营养品质。【[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休耕和旋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及有效磷含量,休耕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免耕、休耕和旋耕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休耕及免耕处理提高土壤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从营养品质变化来看,休耕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的含量,旋耕和免耕显著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除天冬氨酸外,其他16种氨基酸组分变化趋势与氨基酸总量变化基本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铁、锌、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铵态氮(F=25.7,P=0.002)、微生物量碳(F=4.9,P=0.008)、全氮(F=3.3,P=0.028)、土壤pH(F=3.1,P=0.036)是影响小麦营养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减少对土壤扰动的耕作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土壤环境因子及细菌群落结构,与旋耕、免耕相比,休耕更有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微量元素、氨基酸组分含量的积累,是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和提升小麦营养品质的有效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质量 土壤健康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小麦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灌溉与施氮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肖新 储祥林 +3 位作者 邓艳萍 黄璐 赵言文 汪建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88,共5页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碱解氮含量和放线菌数量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而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施氮量180 kg.hm-2,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施氮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化学特性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