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咸水离子组成对膜下滴灌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胡行路 张体彬 +4 位作者 张通港 程煜 刘祯媛 梁青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1,25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_(2)微咸水灌溉(T3)、MgCl_(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增多,添加Na+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降低,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增加,2022年添加Na+处理的大孔隙度平均降低了44.49%,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平均分别增加了5.73%、80.73%、25.75%;在2021—2022年期间,与CK相比,4种不同阳离子处理土壤孔隙成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添加Ca^(2+)、Mg^(2+)处理增加显著,土壤孔隙成圆率平均增加区间分别为25.52%~30.94%、17.46%~23.19%;连续灌溉2a之后,添加Na+和K^(+)处理的土壤开裂程度加重,土壤稳定性变差,而添加Ca^(2+)和Mg^(2+)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结构 CT扫描技术 微咸水灌溉 阳离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耕作与短期免耕下葡萄园土壤孔隙结构差异的图像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德成 VELDE B +1 位作者 DELERUE J F 张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5-278,共4页
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了新葡萄园和老葡萄园在常规耕作和短期免耕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耕作和短期免耕土壤在孔隙结构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短期免耕相比,常规耕作土壤具有较多规则的小土粒,孔隙面积较大,... 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了新葡萄园和老葡萄园在常规耕作和短期免耕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耕作和短期免耕土壤在孔隙结构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短期免耕相比,常规耕作土壤具有较多规则的小土粒,孔隙面积较大,其小孔隙比重较高。新葡萄园常规耕作和短期免耕土壤结构之间的上述差异相对弱于老葡萄园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耕作 短期免耕 葡萄 土壤孔隙结构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农田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丁奠元 赵英 +1 位作者 方圆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2,共7页
分析了农田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活性炭(活性炭用量分别占土壤质量的0、0.1%、0.3%、0.6%、0.9%和1.2%)对土壤总孔隙的影响,及其随着时间(0、30、60 d和90 d)的变化;利用DE双指数模型计算了土壤毛管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定量评价了活性炭对... 分析了农田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活性炭(活性炭用量分别占土壤质量的0、0.1%、0.3%、0.6%、0.9%和1.2%)对土壤总孔隙的影响,及其随着时间(0、30、60 d和90 d)的变化;利用DE双指数模型计算了土壤毛管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定量评价了活性炭对土壤不同大小等级孔隙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土壤的毛管孔隙影响不大,主要增加了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培养90 d时,相比对照处理,活性炭处理(从低到高)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5.8%、2.5%、8.7%、9.1%和14.7%;活性炭处理减小了土壤容重,增大了土壤总孔隙度,培养90 d时,活性炭处理(从低到高)的总孔隙度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9%、1.8%、2.3%、2.7%和4.3%;活性炭处理显著减小了土壤毛管孔隙孔径(P<0.05),而显著增大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孔径(P<0.05)。活性炭对土壤孔隙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这可能主要与活性炭自身特性和添加活性炭所引起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土壤孔隙结构 双指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毛管孔隙 非毛管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年限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孔隙结构及水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昊晟 马永胜 +5 位作者 胡笑涛 唐文政 陈滇豫 王文娥 周始威 杜敬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10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园土壤孔隙结构及其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选取渭北旱塬2 a、13 a及33 a苹果园开展土壤结构与水力特征测定,利用压汞法获取原状土壤孔隙结构特征。以20 cm及40 cm为界将果园0~100 cm土壤划分... 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园土壤孔隙结构及其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选取渭北旱塬2 a、13 a及33 a苹果园开展土壤结构与水力特征测定,利用压汞法获取原状土壤孔隙结构特征。以20 cm及40 cm为界将果园0~100 cm土壤划分为耕作表土扰动层、潜在犁底层与心土层。结果表明:渭北旱塬苹果园20~40 cm土壤容重较高、导水能力差且水分对作物有效性较低,有形成犁底层的可能,且随植果年龄增加果园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同一果园中大孔隙(>75μm)与中孔隙(30~75μm)土壤百分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土层,占比分别为7.63%~10.32%及10.94%~13.14%;微孔隙(5~30μm)土壤最大百分含量出现在心土层,占比为30.60%~47.85%;极微孔隙(0.1~5μm)与超微孔隙(<0.1μm)土壤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潜在犁底层,占比分别达37.36%~52.55%及13.15%~19.08%。在频繁受到耕作扰动的表土层,2 a、13 a及33 a果园土壤之间各级孔隙占比非常接近;在不易受到耕作扰动的心土层,大孔隙与中孔隙土壤都表现出随耕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与其大孔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超微、极微孔隙土壤含量呈正相关,饱和导水率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5~30μm微孔在土壤的导水及持水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比表面积与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孔体积分数与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VG模型参数n与土壤大孔隙及中孔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随耕作种植年限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每5 a降低0.425 g·kg^(-1),田间持水量每5 a降低0.8%cm^(3)·cm^(-3)。研究建立的土壤水力参数回归预测模型可为苹果园高效用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种植年限 土壤孔隙结构 土壤水力特征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牙根根系生长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孔隙演变的影响
5
作者 张靖 冉义国 +3 位作者 马东豪 陈琳 吴英博 黄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8,共15页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生态绿化、固土护坡、植被重建和水土保持的常用草本植物,其发达的根系网络和独特的生长特性对于土壤孔隙的形成和空间重组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其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作用,根...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生态绿化、固土护坡、植被重建和水土保持的常用草本植物,其发达的根系网络和独特的生长特性对于土壤孔隙的形成和空间重组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其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作用,根系生长过程对土壤孔隙的动态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选取狗牙根为模式植物,西南山地丘陵区典型紫色土和黄壤为培养基质,设置紫色土单种(G)、紫色土空白(CK)、黄壤单种(YG)和黄壤空白(YCK)4种不同处理。利用微根窗技术连续采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剖面图像,通过优化的根系提取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量化不同时期的狗牙根根系性状和土壤孔隙结构参数,结合统计分析,探究狗牙根根系生长动态及其对土壤孔隙结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狗牙根在紫色土和黄壤中均呈生长状态,其根系生长速率在不同土壤类型间表现为:紫色土>黄壤,紫色土狗牙根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是黄壤培养条件下的近3倍;(2)与未种植植物的CK和YCK相比,狗牙根的生长显著降低了紫色土和黄壤的孔隙数目、孔隙度和孔隙分形维数,并且根系对土壤孔隙的降低作用随根系生长不断增强;(3)冗余分析表明,根系累计解释了40.60%的土壤孔隙结构变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是降低土壤孔隙结构参数的关键根系性状。综上所述,通过优化的微根窗技术实现了植物根系和土壤孔隙的定点连续观测,发现狗牙根在生长期间显著降低了孔隙数目等参数,这为根–孔交互作用的原位、无损、动态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撑,也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性状 土壤孔隙结构 微根窗技术 根–孔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的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周虎 李保国 +2 位作者 吕贻忠 郑金玉 刘武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4-1100,共7页
首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免耕(no tillage,NT)和翻耕(moldboardtillage,MT)制度下土壤切片中的孔隙信息,然后应用矩方法研究了两种耕作制度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表层(0-5 cm)... 首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免耕(no tillage,NT)和翻耕(moldboardtillage,MT)制度下土壤切片中的孔隙信息,然后应用矩方法研究了两种耕作制度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免耕降低了表层(0-5 cm)大孔隙度(〉500μm),但是提高了10-15 cm和20-25 cm深度的孔隙度和大孔隙度。土壤孔隙结构在64-1 024像素尺度上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广义维(Dq)和多重分形谱(f(α))及相关参数能够反映切片中孔隙结构的特征。表层土壤孔隙多重分形谱明显右偏,随深度增加趋于对称。在同一深度下,免耕处理的Δα(α-10-α10)和ΔD(D-10-D10)均大于翻耕处理,免耕处理增加了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尤其是10-15 cm和20-25 cm深度下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多重分形 土壤孔隙结构 土壤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超 李嘉辰 +2 位作者 张博文 敬双怡 李卫平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86,共8页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土壤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对应用CT扫描进行土壤结构与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CK(未赋存微塑料的空白组)和M...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土壤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对应用CT扫描进行土壤结构与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CK(未赋存微塑料的空白组)和M(赋存2%浓度聚丙烯微塑料的试验组)处理进行了三维土壤孔隙结构的可视化分析和孔隙特征参数的测定。【结果】聚丙烯微塑料显著影响砂壤土孔隙结构。通过对三维孔隙结构可视化研究发现,CK中土壤孔隙分布较为均匀,出现明显下沉且纵向连续性强,而M处理中土壤孔隙破碎化程度高,连通性较差;且CK中土壤孔隙度为4.98%,M处理中土壤孔隙度只有3.79%。聚丙烯微塑料赋存条件下土壤孔隙数量与孔隙体积分布随土壤深度发生变化。在土柱0~4cm深度范围内,土壤孔隙总数量表现为CK>M处理,M处理中土壤孔隙总数较CK降低了73.02%,且二者的孔隙数量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平均孔隙体积表现为CK(1709mm^(3))>M处理(1235mm^(3)),且相较于CK,M处理的大体积土壤孔隙数量占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聚丙烯微塑料对砂壤土孔隙形态特征产生了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K的孔隙成圆率趋于平稳,孔隙更接近圆形;但孔隙平均当量直径却表现为M处理>CK,M处理的平均当量直径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聚丙烯微塑料的赋存影响了砂壤土孔隙结构并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孔隙数量和形态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微塑料 土壤孔隙结构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量秸秆炭化还田下水稻土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安宁 李冬 +5 位作者 李娜 吴正超 任彬彬 杨劲峰 韩巍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50-2157,共8页
【目的】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壤改良剂。土壤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土壤中水、气、热的运动,因此,研究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炭化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壤改良剂。土壤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土壤中水、气、热的运动,因此,研究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炭化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基于2013年建立的水稻秸秆炭化还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在等氮磷钾条件下不施用生物炭(C0)、施用低量生物炭(1.5 t/hm^2,C1.5)、高量生物炭(3.0 t/hm^2,C3.0)的3个处理。利用X射线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土壤孔隙结构参数,包括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大小分布、孔隙连通性指数(欧拉特征值)、各向异性、分形维数、最紧实层孔隙度和最紧实层平均孔隙直径等参数。【结果】C1.5和C3.0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平均增加或降低比例分别为15.5%、10.5%和7.4%。C1.5与C3.0处理之间的总孔隙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孔隙大小分布存在差异。C1.5处理显著增加了大孔隙中当量孔径为100~500μm和>500μm的孔隙度,增幅分别为81.6%和275.3%,而C3.0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孔隙中当量孔径100~500μm的孔隙度,降幅为32.9%。C3.0处理当量孔径<25μm的孔隙度显著大于C0处理和C1.5处理,增幅分别为13.8%和16.3%。C1.5处理的欧拉特征值最低,分形维数、最紧实层孔隙度和平均孔隙直径最大。各处理土壤孔隙的各向异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施用适量生物炭会增加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连通性,但是过量施用生物炭可能会降低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通气导水能力。炭化秸秆还田量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孔隙结构 显微CT 特征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植物的根系在黏质红壤的分布特征及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章丽 《南方农业》 2023年第8期244-250,共7页
为探究植物根系在黏质红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选取普通甘蓝型油菜(华双4号,简称RapeC)、深根油菜(西南28,简称RapeD)、紫花苜蓿(拉迪诺,简称Luc1Y)和香根草(野生型,1年生和多年生简称Vet1Y和Vet5Y)4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为探究植物根系在黏质红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选取普通甘蓝型油菜(华双4号,简称RapeC)、深根油菜(西南28,简称RapeD)、紫花苜蓿(拉迪诺,简称Luc1Y)和香根草(野生型,1年生和多年生简称Vet1Y和Vet5Y)4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种植一年和多年后,通过剖面墙法和常规取根法分析不同植物的根系下扎深度、总根系密度、根径级配内的根长分布、根系数目密度及土壤大孔隙分布。结果表明,在1年生植物中,不同植物之间的根系下扎深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植物的根长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最大根长密度普遍集中在20~30 cm和40~60 cm土壤深度;根径级配中,油菜(RapeD和RapeC)的根系密度有90%集中在细根和中根根段内,而Luc1Y、Vet5Y和Vet1Y在中根和粗根根段内较多,占比分别为8%和11%;植物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的大孔隙结构,与休耕无植物地块(LandF)相比,植物根系都显著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尤其是深层土壤(40 cm以下),总孔隙度依次为Vet5Y>Luc1Y>Vet1Y>RapeD>LandF。从通气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来看,不同植物种植后的通气孔隙和毛管孔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Vet5Y和Luc1Y在通气性的改善上显著高于其他植物,而Vet1Y对土壤毛管孔隙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根植物 根系密度 根径级配 土壤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il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tations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长婷 王恩姮 +1 位作者 谷会岩 陈祥伟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51-154,I0004,共5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s of soi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orests in Keshan County,nor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The soil bulk density,the ratio of non-cap...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s of soi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orests in Keshan County,nor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The soil bulk density,the ratio of non-capillary porosity and capillary porosity(NCP/CP),and the generalized soil structure index(GSSI) were measured for Fraxinus mandshurica,Larix gmelini,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and Picea koraiensis plantations as well as the abandoned land(as control) adjacent to the forests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Results show that at soil depth of 0–30cm,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F.mandshurica forest and L.gmelini fores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with the relative decrease of 8.04%–11.01%.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L.gmelini fores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The NCP/CP values of the four types of plantations were all higher(59.75%–128.82% relatively) than that of abandoned land(p〈0.05),indicating that the soil aeration and permeability under forest were enhanced,especially under L.gmelini forest.GSSI values of the four types of forests were also relatively higher(2.98%–4.36%) than abandoned land(p〈0.05),indicating that tho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s,especially the F.mandshur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can promote soil condition to approximate ideal soil structure.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quality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ical black soi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tation Bulk density GSSI NCP/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