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喻曼曼 于水强 +3 位作者 石尚 黄越 王国兵 田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保留单一植被(D)、种植固氮植物(N)和清除林下植被(Q),探讨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土壤性质、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N处理能显著提高上层土壤有机碳(SOC)、有效磷(A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和络合态氧化铁(Fe_(p))含量,保持较高的速效氮含量,而Q处理则显著降低上层土壤水分(SWC)、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以及下层NO_(3)^(-)-N和游离态氧化铁(Fe_(d))含量。上层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2mm),下层以小团聚体(0.25~2 mm)为主;与B处理相比,D、N、Q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比例并增加了小团聚体所占比例,其中Q处理变化最为明显,且微观团聚体(<0.25 mm)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团聚体稳定性方面,Q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最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最高,表明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SWC、SOC、p H、NH_(4)^(+)-N、NO_(3)^(-)-N、AP、Fe_(o)和Fe_(p)是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或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N处理可以提升SOC和土壤养分含量,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中等;而Q处理通常降低土壤SWC、SOC和养分含量,且团聚体结构最不稳定;B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最高,破坏率最低。总体而言,B处理和N处理有利于提高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分布 土壤团聚稳定性 林下植被管理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丘陵地带不同植被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峰均 史正军 +1 位作者 曾伟 潘松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6期36-41,共6页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分布特征,对摸清森林土壤结构形成及其碳稳定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深圳市丘陵地带针叶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不同植被类型、70个调查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各调查点按0~10 cm和>10~...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分布特征,对摸清森林土壤结构形成及其碳稳定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深圳市丘陵地带针叶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不同植被类型、70个调查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各调查点按0~10 cm和>10~30 cm剖面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的有机质(OM)和全氮(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亚表层土壤(>10~30 cm)养分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存在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均高于亚表层,且以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此外,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0.25 mm),亚表层土壤则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和1~2 mm团聚体上。除表层土壤电导率(EC)与惰性有机碳间的相关性外,两层土壤的EC、OM和TN含量与4种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10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矿化有显著正向调控,>2~5 mm团聚体则表现为显著负影响。由此认为,3种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且表层土壤的含量总是高于亚表层;不同土壤团聚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土壤养分含量是调节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植被类型 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以在华北平原具有典型代表的禹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 以在华北平原具有典型代表的禹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组成有着显著(p〈0.05)影响。与传统粮田比较,果园和苜蓿地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提高了土壤中〉2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同时也降低了0.5~1mm和0.25~0.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果园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70.5%和108.4%。设施农业用地降低了土壤较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团聚体的稳定性。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颗粒有机碳(POC)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54.8%、136.4%和124.6%。设施农业用地则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TOC、LFOC和POC的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皆以果园为最高,苜蓿地次之,设施农业用地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最小,这种差异在〉2mm和0.5~1mm的团聚体中表现最为明显。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GMD与土壤TOC、LFOC和POC皆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中与POC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12^**和0.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 土壤水稳性团聚分布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