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2篇文章
< 1 2 1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下的橘园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
1
作者 路丹 韦文茵 +5 位作者 黄雁飞 刘淑仪 范晓苏 邓婉珍 沈方科 黄太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提高柑橘种植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防草布覆盖(grass-proof cloth mulching,GPM)和自然生草刈割(natural grass mowing,NGM) 2种杂草管理方式的田间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提高柑橘种植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防草布覆盖(grass-proof cloth mulching,GPM)和自然生草刈割(natural grass mowing,NGM) 2种杂草管理方式的田间试验,以常规喷施除草剂为对照(CK),采用土壤水分监测传感器检测不同处理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各处理在柑橘周年生长期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结果】橘园降雨集中在2020年10月—2021年2月,各处理5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受降雨的强烈影响,表现出较大波动,其中GPM处理变化最大,为29.2%~45.0%。除20 cm土层外,GPM和NGM处理均能提高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GPM和NGM处理可显著提高柑橘花芽分化及开花坐果期、幼果期40和60 cm以及0~60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但对5和2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无显著影响;在果实膨果期、转色及成熟期,GPM和NGM处理可显著提高5、40和60 cm以及0~6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在柑橘全生育期,GPM和NGM处理的6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幅较大,分别比CK处理提高5.2%~7.4%和5.0%~7.4%。【结论】防草布覆盖和自然生草刈割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对橘园土壤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推荐作为广西橘园杂草管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草布覆盖 自然生草刈割 土壤含水量 橘园 杂草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泰州市高港水土保持监测站为例
2
作者 张彩云 张俊瑞 芮军杰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5年第5期4-5,共2页
通过分析连续3 a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耕地和K值的土壤含水量较高,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较低。
关键词 沿江高沙土区 土壤含水量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
3
作者 霍海霞 鞠孟辰 +1 位作者 霍军文 崔乐乐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异质性,不同季节依次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7.87%)>灌木林地(6.75%)>乔木林地(6.55%)>草地(6.53%)>撂荒地(6.12%)。(2)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0~5 cm)变异系数最大,随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缓慢增加趋势。(3)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夏秋季节先降低后增加,冬季先增加后降低,春季呈波动性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耕地呈显著正相关,与撂荒地、砂粒含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且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含水量 季节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和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君宜 牛健植 +3 位作者 余新晓 苗禹博 王迪 焦鹏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82-2697,共16页
气候、植被和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长时间序列SM、植被覆盖、气温和降雨的变化以及植被、气候对SM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含水量-植被-大气间相互作用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水资源保... 气候、植被和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长时间序列SM、植被覆盖、气温和降雨的变化以及植被、气候对SM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含水量-植被-大气间相互作用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水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以全球MODIS产品和ERA5-Land为数据源,获取2001—2020年0—7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1、7—28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2、28—100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3、28—289 cm土壤层中的含水量SM4、降雨、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序数据集,采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全球不同干湿气候区SM、降雨、气温和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SM对降雨、气温和NDVI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近20年来,全球不同干湿气候区SM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量具体表现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不同干湿气候区,SM与降雨的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除湿润区外,SM与NDVI均在SM2土壤层呈现较高的偏相关关系;除SM1土壤层外,不同干湿气候区SM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除极干旱区,S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对气温的敏感性减弱。(3)通过复相关分析探究各因子的驱动区(共同驱动区、气候驱动区、植被驱动区),SM变化主要受气候和NDVI的共同影响,受NDVI主导的区域面积较少,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受气候主导的区域面积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SM)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土壤-植被 全球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玫瑰茄花青素含量及DF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汪桦燕 李静 +5 位作者 陈浩楠 林荔辉 方平平 徐建堂 张立武 陶爱芬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分析土壤含水量对玫瑰茄萼片花青素含量以及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玫瑰茄栽培时的水分管理以及进一步明确DFR基因在花青素合成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玫瑰茄品种‘广东早熟’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 【目的】分析土壤含水量对玫瑰茄萼片花青素含量以及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玫瑰茄栽培时的水分管理以及进一步明确DFR基因在花青素合成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玫瑰茄品种‘广东早熟’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33%(极度干旱)、55%(轻度干旱)、80%(渍涝)3个土壤含水量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下开花后10(前期)、20(中期)、30 d(后期)玫瑰茄萼片中花青素的含量以及5个DFR基因的表达量,并对花青素含量与DFR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随着开花时间的推移,玫瑰茄萼片花青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开花前期与开花后期的差异显著;含水量为80%时,花青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开花前、中期,土壤含水量为33%的花青素含量明显低于土壤含水量为55%、80%的含量;开花后期,3个土壤含水量处理的花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2)不同土壤含水量下,DFR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开花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为33%时,5个DFR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其他两个含水量处理,且在开花后30 d显著上调,达到最高值,其中,DFR4表达量最高,DFR5表达量最低;土壤含水量为55%、80%时,5个DFR基因的表达量均较低。(3)土壤含水量为55%时,DFR4、DFR5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显著相关,表明其为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结论】严重的干旱和渍涝都不利于玫瑰茄萼片花青素的合成;干旱胁迫促进了DFR基因的表达,而渍涝情况下DFR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抑制;DFR4、DFR5基因为调控玫瑰茄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茄 土壤含水量 花青素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研究
6
作者 吴越 郝慧清 +3 位作者 郝永红 盖玉婧 李泽溦 刘彦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68,共9页
为了解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基于2010—201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综合试验场不同植被区域的土壤水分数据,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气象指标和植被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红杉林、橡树林和草... 为了解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基于2010—201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综合试验场不同植被区域的土壤水分数据,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气象指标和植被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红杉林、橡树林和草地的土壤年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0.154、0.113和0.254 m^(3)/m^(3),红杉林和橡树林等乔木林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长年低于同等条件下草地的值,且差异在冬季更加显著.②在年际尺度上,3种植被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降水、温度均呈显著的绝对相关性.降水与草地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弱,与红杉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强;温度与草地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强,与红杉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弱.③在月际至半年际尺度上,3种植被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温度的因果关系很弱,与降水的因果关系较强.④土壤体积含水量峰值的出现早于当年降水和温度的峰值.上述差异化现象与不同植被的根系固水、吸水能力以及叶片的保温能力、覆盖面积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积含水量 交叉小波 小波相干 相关性分析 植被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土壤黏粒与含水量的关系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作者 彭黄叶 孙刚 +4 位作者 王旭 谢立杰 严彩玉 罗玲吕 韩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4-672,共9页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多样性显著不同。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在各土层均高于梭梭群落,其中红砂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40~60 cm土层,分别为3.40%和2.73,而梭梭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0~20 cm表层,分别为2.22%和2.69。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重心位于较浅土层,平均深度分别为28.7 cm和34.5 cm,而梭梭群落下平均深度分别为29.8 cm和36.0 cm。红砂群落下的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尤其在干旱季节能有效保持水分,有利于早春浅根性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红砂群落因较优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具备更好的植被状况,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科属种数量均高于梭梭群落,分别为12科17属20种和8科10属13种。土壤黏粒含量和水分含量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说明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不仅是评价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植物多样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为卡拉麦里山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黏粒含量 土壤含水量 植物多样性 分布重心 分形维数 卡拉麦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土壤含水量对除草剂药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宇 李慧 +1 位作者 张彤 王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共13页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种不同的土壤含水量(5.8%、11.6%、17.4%、23.2%、29.0%)处理,分析了3种常见除草剂(莠去津、苯磺隆、禾草灵)胁迫后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暗适应后的最大光量子效率(QY_(max))的变化。结果表明:莠去津和苯磺隆对反枝苋的药效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禾草灵胁迫下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QY_(max)的变化规律无差异。在5.8%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相较于空白对照,莠去津对反枝苋QY_(max)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性;反枝苋受苯磺隆胁迫时,其QY_(max)的变化呈现出前期抗性后期敏感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反枝苋面对不同种类除草剂所呈现出的荧光反应规律,这有利于高效运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开展农田杂草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叶绿素荧光成像 土壤含水量 荧光信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豫东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土壤含水量变化数据集
9
作者 任文 刘婷婷 +8 位作者 雍蓓蓓 谢坤 陈金平 王广帅 郭成士 赵永鉴 刘安能 丁大伟 李中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410-420,共11页
土壤水分是分析陆地水资源形成、转化、消耗等过程的重要媒介,也是评价耕作及灌溉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对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农田水质状况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位于黄淮海... 土壤水分是分析陆地水资源形成、转化、消耗等过程的重要媒介,也是评价耕作及灌溉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对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农田水质状况有着重要作用。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位于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由黄河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貌),在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工作中,严格执行《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指标与规范》中各项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确保相关人员流程的规范性,从而实现数据质量在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方面达到要求。本数据集收集、整理涉及商丘站2008-2020年6处典型农田耕地的不同深度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及80-100cm)土壤含水量数据。本数据集可为豫东旱、涝、盐、碱及轮作模式耗水规律等技术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区域内耕作、施肥及灌溉制度的确立提供更为合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土壤含水量 长期定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南方红壤区土壤含水量长时序驱动及其预测分析
10
作者 李佳潼 吴华 +2 位作者 徐悦 李慧珊 谢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54,共14页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管理水资源,还能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预测土壤水分、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运用RF、ReliefF和MIC算法进行土壤含水量(SMC)的驱动因子选择及算法拟合度分析,同时引入LibSVM和BP神经网络跨步算法进行SMC长时序预测,分析预测模型适配性。【结果】1)综合模型适用性及误差分析,SMC驱动算法中RF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740、0.036、0.007,更适合南昌市SMC驱动因子的选择;SMC预测算法中LibSVM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617、0.050、0.0072,更适合SMC预测分析;2)月频率气象维度下,降雨量对SMC变化贡献最大。年频率综合维度下,降雨量、相对湿度和人为因素对SMC的演变贡献显著,气象因子总体贡献水平比人为活动贡献小;3)利用BP神经网络与LibSVM对SMC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南昌市SMC未来将继续波动上升且存在异常点。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SMC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其中耕地占比最大但SMC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乡用地。【结论】南昌市年际SMC与降雨、相对湿度和人为活动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湿度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出现波动,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研究创新应用RF、ReliefF和MIC算法于机器学习输入变量贡献度分析,探寻SMC驱动和预测的最优算法模型,细致考虑气象驱动因子对SMC的贡献性,并将气象因子与人为因子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南昌市水文调查分析和未来趋势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长时间序列 机器学习 驱动因子 预测分析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坡面沟流的土壤含水量精细化模拟及应用
11
作者 童冰星 陈瑜彬 +3 位作者 张潇 许银山 吕坤 马润佳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为了精细化模拟土壤含水量时空动态过程,量化考虑坡面沟流对下坡向沿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将流域离散为若干正交的栅格单元,建立考虑坡面沟流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Grid-XAJ-SS),概化坡面水流经由沟道系统的汇集过程,设计栅格单元间水流... 为了精细化模拟土壤含水量时空动态过程,量化考虑坡面沟流对下坡向沿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将流域离散为若干正交的栅格单元,建立考虑坡面沟流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Grid-XAJ-SS),概化坡面水流经由沟道系统的汇集过程,设计栅格单元间水流沿程再分配机制,精细化模拟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Grid-XAJ-SS模拟的五强溪区间流域2014—2024年洪水的径流深相对误差和洪峰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均值分别约为4.7%和5.5%,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与降雨中心位置的相关系数为0.66,和LPRM AMSR2产品在不同区域间变化的秩相关系数为0.47;考虑坡面沟流的百米分辨率、小时尺度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可以合理反映出土壤饱和区域由狭长河谷向坡面上溯扩展、最终形成块状连续区域的动态过程;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与降雨过程合理相关,并与土壤墒情站点监测结果较为一致,不同区域的土壤水含量相对大小规律与卫星遥感反演的LPRM AMSR2土壤水产品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其结果能够为高精度的径流模拟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坡面沟流 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 LPRM AMSR2产品 五强溪区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时期土壤含水量对雷竹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刘郑 徐丽君 +4 位作者 何泳 龚苗 夏少丹 谭海山 刘清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6-59,共4页
为探讨雷竹生长关键物候期,土壤含水量对雷竹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崇阳县的覆盖雷竹林分为试验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仪监测0~3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VWC)及温度变化情况,根据雷竹生长关键期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不同,设计了3个水分... 为探讨雷竹生长关键物候期,土壤含水量对雷竹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崇阳县的覆盖雷竹林分为试验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仪监测0~3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VWC)及温度变化情况,根据雷竹生长关键期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不同,设计了3个水分梯度处理和1个对照,分析土壤含水量与雷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的水分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雷竹笋的产量和品质,当土壤体积含水量(VWC)为18.5%~21.5%处理时雷竹笋产量达到最高,为21250 kg·hm^(-2),此时雷竹笋的适口性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物候期 土壤含水量 雷竹笋 崇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对山杨苗木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李海霞 白卉 +5 位作者 李正华 郭成博 李静 王艳敏 张海峰 殷志辉 《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9-12,22,共5页
为了探索地膜覆盖对山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山杨造林苗木为材料,设置50 g块状地膜覆盖(M1)、70 g块状地膜覆盖(M2)、60 g条状地膜覆盖(M3)以及裸地(CK)处理,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山杨造林地幼苗生长及0~40 cm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索地膜覆盖对山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山杨造林苗木为材料,设置50 g块状地膜覆盖(M1)、70 g块状地膜覆盖(M2)、60 g条状地膜覆盖(M3)以及裸地(CK)处理,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山杨造林地幼苗生长及0~40 cm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CK)相比,50 g块状地膜覆盖(M1)、70 g块状地膜覆盖(M2)以及60 g条状地膜覆盖(M3)显著提高了山杨幼苗的苗高、地径,苗高净增量分别比对照增长了126.11%、74.3%、238.11%,地径净增量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9.34%、3.61%、69.59%。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坡上部、坡中部土壤含水量,坡下部由于受坡度的影响,导致土壤水分分布不稳定,只在20~40 cm土层显示CK显著低于覆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 地膜覆盖 苗木生长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VFEMD寻优分解与智能算法优化的FLN土壤含水量预测
14
作者 田宇 崔东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47-154,共8页
以云南省天星站和坡脚站10、20、40 cm 3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改进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和快速学习网(FLN)方法构建基于多种优化算法的预测模型(TVFEMD-BSLO/AO/IVYA/EGO/PSO-FLN),提升土壤含水量时间序列预... 以云南省天星站和坡脚站10、20、40 cm 3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改进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和快速学习网(FLN)方法构建基于多种优化算法的预测模型(TVFEMD-BSLO/AO/IVYA/EGO/PSO-FLN),提升土壤含水量时间序列预测精度。通过比较各优化算法的模型性能,为土壤水分预测提供更优的建模方法。结果表明,TVFEMD分解效果主要受带宽阈值和B样条阶数2个关键参数影响。采用IVYA算法优化这2个参数可提升时间序列分解质量,进而改善模型预测性能。TVFEMD-BLSO/AO/IVYA/EGO-FLN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卓越的预测性能,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02%~0.077%,决定系数(R^(2))为0.9997~1.0000;预测集中的MAPE为0.006%~0.459%,R^(2)为0.9966~1.0000。与TVFEMD-PSO-FLN模型相比,TVFEMD-BLSO/AO/IVYA/EGO-FLN模型在拟合性能和预测精度方面均有明显提升。采用BLSO、AO、IVYA和EGO算法优化FLN超参数可有效提升模型性能,其中IVYA算法的优化效果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 算法优化 快速学习网(FLN) 土壤含水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变量筛选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土壤含水量反演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成才 王蕊 +2 位作者 侯佳彤 姜明梁 祝星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4,共8页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作物估产和旱情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含水量反演时,一般是提取多个光谱变量进行反演,但变量之间包含的光谱信息可能存在冗余重叠,为提取有效特征变量,使其相互独立,论文选取特征变量筛...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作物估产和旱情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含水量反演时,一般是提取多个光谱变量进行反演,但变量之间包含的光谱信息可能存在冗余重叠,为提取有效特征变量,使其相互独立,论文选取特征变量筛选方法,并验证其在土壤含水量反演中的适用性。研究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等12种植被指数,结合无人机热红外数据计算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对应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以及miniSAR数据处理得到的4种后向散射系数,采用XGBoost特征变量和最优子集选择算法(Best Subset Selection,BSS)筛选最优变量组合,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算法反演实验区冬小麦抽穗期的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①0~20 cm深度的反演结果均优于0~10 cm深度;②对比XGBoost-PLSR、XGBoost-RFR、BSS-PLSR以及BSS-RFR四种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BSS-RFR模型不同深度下的反演精度最高;③0~10 cm土壤深度下XGBoost-PLSR模型的反演精度优于XGBoost-RFR,0~20 cm深度下则两者相反,0~20 cm深度下,BSS-RFR模型的反演精度均高于BSS-PLSR。研究成果可为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反演土壤含水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卫星遥感大范围土壤水分监测提供检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无人机 XGBoost特征筛选 最优子集选择 偏最小二乘回归 随机森林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期耕作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季节变化及关系研究
16
作者 薛建福 濮超 +1 位作者 祁泽伟 高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翻耕和深松处理0~5和5~10 cm土层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xC含量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发现,5~1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P<0.05),与POxC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尤其与免耕和深松处理相比,翻耕处理拟合效果更佳。此外,0~5和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与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与POx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夏闲期耕作下旱地麦田0~10 cm土层POxC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而SOC含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旱地麦田碳库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
17
作者 梁晋刚 周晓莉 +1 位作者 宋新元 张正光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37-1339,共3页
为了评价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其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析了转基因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相比,转基因大豆... 为了评价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其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析了转基因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相比,转基因大豆JD321的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没有明显变化,除草剂处理转基因大豆也没有对土壤含水量和pH值产生明显影响,但土壤含水量和pH值在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转基因大豆JD321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土壤含水量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BiGRU-CNN-Net深度学习模型的星载GNSS-R植被含水量反演方法
18
作者 张永凤 布金伟 左小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2-451,共10页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BiGRU-CNN-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定量反演植被含水量(VWC),将时延多普勒图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观测变量以及地表辅助参数作为模型输入,用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中的VWC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BiGRU-CNN-Net模型与...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BiGRU-CNN-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定量反演植被含水量(VWC),将时延多普勒图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观测变量以及地表辅助参数作为模型输入,用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中的VWC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BiGRU-CNN-Net模型与LightGBM和XGBoost两种模型反演的VWC进行对比.结果发现,BiGRU-CNN-Net模型的性能优于LightGBM和XGBoost模型,其Pearson相关系数R=0.85,均方根误差精度分别提升了14.86%和25.00%;平均绝对误差精度分别提升了30.65%和38.57%;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精度分别提升了54.94%和58.50%,表明BiGRUCNN-Net模型在反演VWC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 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 植被含水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梦飞 刘泽彬 +2 位作者 于松平 徐丽宏 郭建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 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其坡位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存在坡位差异,其平均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且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在坡中最大;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补给有坡位差异,降雨补给阈值在坡中最小,为1.9 mm,在坡下最大,为2.3 m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有坡位差异,在小雨事件中,各坡位0~20 cm土层响应速度最快,但在中雨和大雨事件中,坡中和坡上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早于20~40 cm土层,表明在坡中和坡上土壤中可能存在优先流。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坡面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再分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林 土壤含水量 坡位差异 降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106,共9页
研究森林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质量分数的年际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对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连续10 a的土壤理化性质监测,揭示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对土壤温... 研究森林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质量分数的年际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对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连续10 a的土壤理化性质监测,揭示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年际间变化对干湿季节性敏感,湿季NH_(4)^(+)-N质量分数为9.41~15.59 mg·kg^(-1)、NO_(3)^(-)-N质量分数为24.50~36.18 mg·kg^(-1),干季NH_(4)^(+)-N质量分数为6.48~10.19 mg·kg^(-1)、NO_(3)^(-)-N质量分数为22.75~30.09 mg·kg^(-1),干湿季差异显著。(2)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NH_(4)^(+)-N质量分数变异解释率为57%,对NO_(3)^(-)-N质量分数变异解释率为28%,NH_(4)^(+)-N质量分数与气温显著正相关,湿季降水量与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关系;干季降水量与NH_(4)^(+)-N质量分数正相关,但与NO_(3)^(-)-N质量分数负相关;干季低温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NH_(4)^(+)-N质量分数负相关。(3)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显著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累积;湿季全氮和易氧化碳分别是NH_(4)^(+)-N和NO_(3)^(-)-N累积的主导因子;干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为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温度 常绿阔叶林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