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敏感变量筛选的多光谱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举 李奋华 +2 位作者 康德奎 段威成 赵文举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共10页
土壤含水率是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表征,为提高近地遥感土壤含水率反演效率和精度,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覆膜耕地、苜蓿和小麦3种地物特征的光谱反射率,通过覆膜干扰消除技术和红边波段特征重构方法优化光谱信息质量。采... 土壤含水率是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表征,为提高近地遥感土壤含水率反演效率和精度,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覆膜耕地、苜蓿和小麦3种地物特征的光谱反射率,通过覆膜干扰消除技术和红边波段特征重构方法优化光谱信息质量。采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与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5类光谱反射率特征及18个光谱指数进行敏感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随机森林(RF)算法的多场景土壤水分反演框架,通过模型对比验证揭示不同地物覆盖条件下的最优反演机制。结果表明,剔除覆膜背景对模型反演结果有所提升,VIP和GRA筛选后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反演结果波动较小,且敏感变量组反演结果优于全变量组反演结果;在3块样地中,覆膜耕地的BPNN算法相较于SVR和RF算法,展现出更优的非线性解析能力及模型结构稳定性,验证集决定系数R_(v)^(2)达到0.8以上,其结果能较真实反馈土壤含水率,SVR算法则更适用苜蓿、小麦此类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反演;3种样地基于GRA筛选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精度最高,覆膜耕地GRA-BPNN验证集R_(v)^(2)为0.801、RMSE_(v)为1.25%、MAE_(v)为0.933%,苜蓿样地GRA-SVR验证集R_(v)^(2)达0.799、RMSE_(v)为1.389%、MAE_(v)为1.181%,小麦覆盖地反演结果验证集R_(v)^(2)为0.837、RMSE_(v)为0.711%、MAE_(v)为0.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 土壤含水 光谱指数 变量筛选 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同克里金插值的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反演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交 朱哲 +2 位作者 项诗雨 邝晓飞 尉鹏亮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7-467,共11页
土壤耕作层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准确监测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并对作物进行精准灌溉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为实现高效监测土壤耕作层含水率,提出一种基于协同克里金插值的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反演方法。首先以能够获取土壤表层信息... 土壤耕作层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准确监测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并对作物进行精准灌溉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为实现高效监测土壤耕作层含水率,提出一种基于协同克里金插值的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反演方法。首先以能够获取土壤表层信息的Sentinel-1卫星数据为本文数据源,与具有可靠运算能力的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模型结合可以高效反演土壤表层含水率;将其大范围土壤含水率反演结果作为协变量,把115个实测土壤耕作层含水率作为主变量,利用土壤表层与耕作层变量间的协同关系,采用协同克里金方法插值得到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协同克里金法可以很好地利用土壤表层与耕作层变量间的协同关系提升插值精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实测数据量不足的问题。将土壤耕作层含水率克里金插值和利用表层与耕作层含水率线性拟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反演土壤耕作层含水率能够大幅提高预测准确性,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0.25和0.2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0.029、0.014 cm^(3)/cm^(3),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降低0.028、0.015 cm^(3)/cm^(3),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层 土壤含水 协同克里金 遥感反演 极端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含水率下菌草土壤—移栽触土部件离散元参数标定
3
作者 叶大鹏 林志强 +3 位作者 青家兴 高宇轩 吴逸腾 谢立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6,294,共9页
为探究种植菌草的丘陵地区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获取其仿真参数,运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对特定的12%±1%和20%±1%的含水率土壤—移栽触土部件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开展土壤堆积角物理试... 为探究种植菌草的丘陵地区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获取其仿真参数,运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对特定的12%±1%和20%±1%的含水率土壤—移栽触土部件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开展土壤堆积角物理试验、土球斜面滚动物理试验。以土壤颗粒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的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为标定对象,设计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并以仿真的土壤堆积角、土球在65Mn板上滚动距离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以实测的土壤堆积角、土球滚动距离为优化目标,采用两种典型含水率下土壤与触土材料(65Mn)的静摩擦系数为约束条件,得到两种典型含水率的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的离散元参数:含水率分别为12%±1%、20%±1%时,土壤颗粒间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为11.042 J/m^(2)和11.851 J/m^(2)、0.412和0.574、0.093和0.129、0.994和1.009;土壤与触土部件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为5.046 J/m^(2)、8.026 J/m^(2),0.362、0.388和0.066、0.07。为验证优化后离散元参数的准确性,开展验证试验得:两种典型含水率土壤仿真、物理堆积角相对误差为0.96%、0.95%,仿真、物理滚动试验相对误差为0.52%、1%。结果表明,优化标定后的土壤模型参数能够仿真该地区真实的菌草土壤模型,可为菌草移栽械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菌草 土壤 触土材料 离散元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空融合环境因子的土壤含水率机器学习反演模型优化
4
作者 李瑞平 赵建伟 +3 位作者 王福强 王欢 于欣 苗存立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0-379,共10页
植被指数作为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的关键要素之一,主要来源于遥感影像的提取。针对高时空分辨率影像难以获取的缺点,采用对象级处理策略的自适应时空融合模型(OL-STARFM)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融合,提取融合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 植被指数作为构建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的关键要素之一,主要来源于遥感影像的提取。针对高时空分辨率影像难以获取的缺点,采用对象级处理策略的自适应时空融合模型(OL-STARFM)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融合,提取融合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环境变量,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蒸散量、高程、坡向、坡度、原始影像植被干旱指数(TVD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以及气温、降水量和风速作为建模因子,构建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机(GBM)3种方法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并进行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温度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影响因素(R为-0.46),其次为蒸散量(-0.43)、气温(-0.39)、融合后归一化植被指数(0.38)、原始归一化植被指数(0.36)、土地利用类型(0.31)、融合后干旱植被指数(-0.3)、原始干旱植被指数(-0.28)、降水量(0.27)、土壤质地(0.27)、坡向(-0.25)、高程(0.26)、坡度(-0.20)及风速(-0.20);MLSR表现出较强的模型线性处理能力。非线性处理中RF回归模型最稳定,GBM模型则具有最高的精确度,R^(2)为0.910,MAE、MSE及RMSE分别为2.12%、6.89%和2.62%;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在土壤含水率反演过程中预测准确率较低,显示出线性模型在处理复杂关系处理时的局限性;OL-STARFM融合方法提取的TVDI和NDVI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38,均高于单一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并且有效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的精度,表明该方法在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构建中的可行性,为获取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影像进而有效连续监测土壤含水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 遥感反演模型 时空融合 环境因子 OL-STARFM 机器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表层含水率与镇压力作用下探针贯入阻力变化规律
5
作者 王志楠 卢彩云 +3 位作者 何进 王庆杰 贺栋 王泉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204,共11页
针对多数研究需单独测量单个土壤参数、对贯入阻力(PR)响应多参数研究较少等问题,本文以粘壤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含水率和镇压力对探针贯入阻力的影响研究。设置6个含水率和3个镇压力,记录各条件下探针贯入土壤过程中的阻力变化曲线... 针对多数研究需单独测量单个土壤参数、对贯入阻力(PR)响应多参数研究较少等问题,本文以粘壤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含水率和镇压力对探针贯入阻力的影响研究。设置6个含水率和3个镇压力,记录各条件下探针贯入土壤过程中的阻力变化曲线。以探针贯入曲线终峰值(FP)、相对波动带宽(RFBW)和探针贯入阻力曲线傅里叶能量(PRFE)为指标进行全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上升效应,当土壤含水率从0增至10%时,随着含水率增加,终峰值不断提高,含水率10%时达到最大值2.492 N(较0增加230.94%);镇压力在低含水率时对终峰值影响较大,高含水率时影响减弱。对于波动特性,当含水率为0~15%时,相对波动带宽和探针贯入阻力曲线傅里叶能量均随含水率增加而下降,含水率15%时相对波动带宽降幅为含水率0时的68.05%,探针贯入阻力曲线傅里叶能量降至含水率0时的85.80%;随着镇压力增加,相对波动带宽与探针贯入阻力曲线傅里叶能量均下降,镇压力75 kPa时相对波动带宽降至镇压力15 kPa时的74.62%,探针贯入阻力曲线傅里叶能量降为镇压力15 kPa时的87.37%。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含水率和镇压力对探针贯入阻力的影响规律,为研发土壤性质测试装置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入阻力 土壤含水 土壤镇压力 土壤紧实度 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的作物生育期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时空动态演变
6
作者 苗泽 屈忠义 +3 位作者 白燕英 刘全明 王丽萍 刘琦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7-577,共11页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水资源精细化水平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期Landsat-8/9数据构建作物生育期内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不同植被覆盖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水资源精细化水平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期Landsat-8/9数据构建作物生育期内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不同植被覆盖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特征空间和干湿边变化特征。结合实测土壤含水率数据,评估TVDI模型在作物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反演精度与适用性,研究2022、2023年5—9月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分布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线性拟合干湿边时需排除偏离趋势的温度最值,NDVI为0.2~0.8区间内线性拟合得到干湿边方程,干边方程决定系数R^(2)≥0.85,湿边方程R^(2)为0.21~0.96。2022、2023年湿边斜率均呈一个周期余弦波规律变化。干边斜率均为负值,2022年干边斜率随TVDI均值由大到小再到大表现为坡度由陡变缓再变陡,2023年干边斜率变化不明显。干湿边截距先增后减,与地表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水率变化显著,5月末—6月中旬下降,6月下旬开始上升,8月最高,9月末最低,且空间分布受灌溉和降水影响明显。TVDI模型能有效反映区域尺度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可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制订精细化灌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 TVDI 农田区域 Landsat-8/9 LST-NDVI特征空间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包气带土壤含水率分布定量刻画及其模拟
7
作者 王铭森 邓斌 +3 位作者 张晚祺 孙志坚 刘延锋 张林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8,共13页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有一定供水意义。为了探究包气带岩性结构如何影响土壤含水率分布,设计了均质土柱(O)、单薄夹层土柱(A)、单厚夹层土柱(B)以及双夹层土柱(C)4个土柱,开展了室内层状非均质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依据物理实验开展了变饱和水流数值模拟。实验过程中,粉土夹层结构导致水分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滞留,形成了水分聚集区;相较于O柱,A柱、B柱和C柱释水过程持续时长分别增加了290,500,780 h,持水量分别增加了6.20,7.90,7.83 c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van Genuchten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层状土含水率剖面。细粒土夹层对入渗水下移特征会产生明显阻滞效应,水分主要滞留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夹层厚度增大、层数增多会导致夹层内和夹层界面处均滞留更多水分,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和毛细高度修正van Genuchten模型,并将其对应的相对渗透率方程分为三段式,可有效提升层状土壤含水率剖面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非均质 土壤含水分布 数值模拟 定量刻画 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 粉土夹层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宝琦 刘锋 +2 位作者 刘震寰 耿利强 张西宁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2期65-67,79,共4页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浅层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直剪试验,在100、200、300、400 kPa垂直荷载下,测量12个不同土壤含水率(16.12%~32.94%)下黄绵土的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以判定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抗剪特征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浅层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直剪试验,在100、200、300、400 kPa垂直荷载下,测量12个不同土壤含水率(16.12%~32.94%)下黄绵土的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以判定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抗剪特征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土壤垂直荷载增大,土壤抗剪强度不断增大,但随着土壤含水率持续增大,土壤抗剪强度反而不断减小;②当土壤含水率从16.12%增大到32.94%时,土壤黏聚力整体上呈线性降低趋势,从29.79 kPa降低到18.34 kPa,降幅达38.44%;③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大,土壤内摩擦角整体上呈线性降低趋势,当土壤含水率从16.12%增大到32.94%时,土壤内摩擦角从23.72°降低到19.34°;④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剪强度,土壤含水率的增加会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同时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也会降低,这可能会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增加滑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抗剪强度 含水 黏聚力 内摩擦角 土壤 南小河沟小流域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算法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高宁 张安琪 +3 位作者 梅鹤波 杨兴华 刘淮玉 孟志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234,共8页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支持向量回归(SVR)、决策树回归(CART)和BP神经网络(BPNN)算法模型,对比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基于SVR算法构建的土壤含水率检测模型预测性能较佳。通过引入麻雀搜索(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鲸鱼优化算法(WOA)算法分别对SVR算法模型优化后的性能分析,采用PSO—SVR算法建立的检测模型性能最佳,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百分比偏差RPD分别为0.947、0.012和4.363。利用该模型对35份含水率在8.07%~26.43%的土壤样本进行预测,含水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R 2为0.953,RMSE为0.009,绝对误差范围为-1.92%~1.68%。由此证明,基于PSO—SVR算法构建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 预测模型 电容 测量频 PSO—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和多序列特征的土壤含水率预测
10
作者 邝晓飞 万里平 +3 位作者 连嘉茜 段欣玥 尉鹏亮 郭交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127,共8页
土壤含水率(Soil moisture content,SMC)的准确预测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多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可提供多种特征的时间变化信息,但多时相多序列信息往往在SMC反演中得不到有效利用。Transformer网络在处理多序列特征中表现优越,本研... 土壤含水率(Soil moisture content,SMC)的准确预测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多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可提供多种特征的时间变化信息,但多时相多序列信息往往在SMC反演中得不到有效利用。Transformer网络在处理多序列特征中表现优越,本研究基于Transformer结构构建了提取SMC的深度回归模型,并将其与卷积神经网络回归(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regression,CNNR)、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回归、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回归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长时间序列特征数据更有利于SMC预测;在利用5 d的历史数据预测5 d后的SMC时,Transformer回归相较于CNNR、LSTM和GRU,决定系数平均提升0.0953、0.0324、0.0336,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0.014、0.0026、0.0030 cm^(3)/cm^(3)。对特征影响和中间隐藏特征的变化分析显示,为不同时刻特征分配合适的注意力更有利于预测S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 模型分析 多时间序列 TRANSFORMER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率对玉米播种监测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桑伢员 田纪亚 +3 位作者 罗娜 冉瑞佳 姬江涛 王琪琪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2-178,188,共8页
针对免耕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漏播、重播和播深难以人工测量的问题,结合传感器技术,设计了玉米播种作业质量监测系统,并通过在3种不同类型耕地进行田间试验,采集免耕播种机在不同含水率耕地的作业信息,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播种作业质量的... 针对免耕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漏播、重播和播深难以人工测量的问题,结合传感器技术,设计了玉米播种作业质量监测系统,并通过在3种不同类型耕地进行田间试验,采集免耕播种机在不同含水率耕地的作业信息,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播种作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机在3种不同含水率耕地上作业时,播种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的播种和播深精度均可达92%以上;在土壤含水率较低的翻耕地中作业时,监测系统监测的播种和播深精度均高于玉米免耕地和小麦免耕地,达96%以上。同时,为使不同土壤含水率下的播深监测系统的监测值更加准确地反映播深实测值,建立了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达到了0.963和0.910,均方根误差RMSE为0.042和0.053,表明算法针对不同土壤湿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播种深度,为实现播种深度的稳定可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种监测系统 土壤含水 卷积神经网络 U-Net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影响因子重要性选择和土壤含水率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12
作者 王中羽 李素敏 +1 位作者 袁利伟 乐伟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21,共11页
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和科学的筛选影响滑坡发育因子的标准,导致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为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估体系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考虑因子重要性选择与土壤含水率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以... 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和科学的筛选影响滑坡发育因子的标准,导致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为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估体系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考虑因子重要性选择与土壤含水率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富民县为例,结合遥感数据、辅助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编制滑坡历史记录;利用SAR卫星后向散射系数和从DEM中提取的地表粗糙度提取土壤含水率,通过XGBoost回归和Lasso回归模型对15个评价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多重共线性评估,筛选出最具鉴别性的滑坡影响因子;用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分别在因子重要性选择前与选择后对富民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因子对滑坡发育有较大影响;经过因子重要性选择后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准确性更高;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模型在评估中表现出优越的评估性能(AUC=0.91),表明LightGBM模型可以较好地应用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本研究着重讨论了因子重要性选择对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的影响,并有效地将面状土壤含水率因子纳入滑坡影响因子中,提高了易发性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预防滑坡灾害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 土壤含水 滑坡易发性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圆穗蓼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
13
作者 吴娇 张大才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7期86-89,共4页
为探讨圆穗蓼(Polygonum multiflorum)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本文以藏东南东达山高寒草甸圆穗蓼种群为研究对象,沿土壤水分梯度设置6个样地,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NSC浓度,分析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SS)和淀粉(ST... 为探讨圆穗蓼(Polygonum multiflorum)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本文以藏东南东达山高寒草甸圆穗蓼种群为研究对象,沿土壤水分梯度设置6个样地,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NSC浓度,分析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SS)和淀粉(ST)浓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升高,圆穗蓼根状茎、叶和花NSC、SS和ST浓度显著降低(P<0.05);根状茎NSC、SS和ST浓度最高,但叶NSC和SS浓度最低,花ST浓度最低;生长旺期的NSC、SS和ST浓度大于枯黄期和返青期,但返青期SS/ST比值始终高于生长旺期与枯黄期。圆穗蓼通过增加NSC浓度来抵御干旱胁迫,并通过调整NSC及其组分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来应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生长旺期较高的NSC含量有利于圆穗蓼生长繁殖,在返青期圆穗蓼高浓度SS和快速生长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非结构性碳 土壤含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土壤含水率对不同竹龄雷竹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作者 徐丽君 何泳 +5 位作者 陈程 龚苗 刘郑 涂铭 刘樑汀 刘清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36-41,共6页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竹林生产力的提升,研究夏季土壤含水率对不同竹龄雷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雷竹林水分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1~3年生雷竹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水分梯度(T_(1):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9.5%~89.1%,T_(2):土壤相...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竹林生产力的提升,研究夏季土壤含水率对不同竹龄雷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雷竹林水分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1~3年生雷竹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水分梯度(T_(1):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9.5%~89.1%,T_(2):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9.8%~79.5%,T_(3):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0%~69.8%),测定并分析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雷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雷竹叶片的P_n、WUE随立竹年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雷竹叶片的T_(r)、G_(s)、C_(i)随立竹年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但都以2年生雷竹光合性能最佳。此外,在土壤相对含水量T_(1)、T_(2)处理下,1~2年生雷竹P_n、T_(r)、G_(s)、C_(i)维持较高水平,雷竹光合作用没有受到抑制,但T_(1)、T_(2)之间差异不显著;在T_(3)处理下,2~3年生雷竹WUE呈现最高值,但P_n、G_(s)、C_(i)、T_(r)均较低,光合作用明显下降。因此,建议在夏季雷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中保持相对含水率69.8%~79.5%,能有效促进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光合作用 立竹年龄 夏季土壤含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和固沙剂对露天排土场植物特征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15
作者 柴绍琦 董雷 +4 位作者 刘悦 李慧敏 张羽鹏 王健 杨光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40-48,共9页
探究保水剂和固沙剂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含水率及植被恢复的影响,以评估保水剂和固沙剂在露天煤矿排土场所达到的植被恢复的效果,为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在排土场样地进行单施保水剂(B)、单施固沙剂(G)、保水剂... 探究保水剂和固沙剂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含水率及植被恢复的影响,以评估保水剂和固沙剂在露天煤矿排土场所达到的植被恢复的效果,为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在排土场样地进行单施保水剂(B)、单施固沙剂(G)、保水剂和固沙剂(BG)混合施放以及洒水(SS)以及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共五种处理方式。分析不同措施下的土壤含水率,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差异,土壤含水量使用烘干法测定;物种丰富度指数(R)使用物种数S;均匀度选用Pielou均匀度指数(E),物种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结果表明:①保水剂和固沙剂均能提高样地土壤含水率,且提高效果比较为保水剂和固沙剂组>保水剂组>固沙剂组。且第二年的时候提升效果有所增强;②保水剂和固沙剂组在第一年时对于狗尾草和紫花苜蓿的提升最高,在第二年时提升效果不如保水剂组,且与固沙剂组相似。保水剂组能较好地提升狗尾草和紫花苜蓿的生物量,保水剂和固沙剂组对于狗尾草的生物量的提升不显著且与固沙剂组相似,对于紫花苜蓿生物量的提高不如固沙剂组。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选取的三种化学水土保持措施中,保水剂和固沙剂混合施放可以在第一年取得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在连续施放的第二年保水剂比保水剂和固沙剂混合施放的生态修复效果好,所以恢复的第一年使用保水剂和固沙剂联合施放的措施,第二年单施保水剂。本研究可为矿区排土场平台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固沙剂 植被特征 土壤含水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潜在滑坡侵蚀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16
作者 王佳 仓周措毛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75-78,83,共5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董庄沟小流域潜在滑坡侵蚀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取样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分别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探讨在不同坡度、坡向和坡位地形因子影响下潜在滑坡侵蚀区的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董庄沟小流域潜在滑坡侵蚀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取样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分别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探讨在不同坡度、坡向和坡位地形因子影响下潜在滑坡侵蚀区的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董庄沟小流域不同坡度的浅层(0~4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整体呈升高趋势,中层(45~6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下层(65~100 cm)土壤含水率均趋于平稳,且差异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阴坡和阳坡浅层土壤含水率均呈升高趋势,阴坡和阳坡中层土壤含水率均先升高后降低,阴坡和阳坡下层土壤含水率趋于平稳,且差异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浅层土壤含水率均呈升高趋势,中层土壤含水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下层土壤含水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壤含水 潜在滑坡侵蚀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无人机光谱信息与纹理特征的大豆土壤含水率估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志军 陈国夫 +4 位作者 支佳伟 向友珍 李冬梅 张富仓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7-357,共11页
及时获取大田作物根区土壤含水率(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对于实现精准灌溉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通过连续2年(2021—2022年)田间试验,采集了大豆开花期不同土壤深度的SMC数据以及相应的无人机多光谱图像,建立了与... 及时获取大田作物根区土壤含水率(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对于实现精准灌溉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通过连续2年(2021—2022年)田间试验,采集了大豆开花期不同土壤深度的SMC数据以及相应的无人机多光谱图像,建立了与作物参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植被指数及冠层纹理特征。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与各深度土层SMC的相关性,分别筛选出与各深度土层SMC相关系数达显著相关(P<0.05)的参数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组合1:植被指数;组合2:纹理特征;组合3:植被指数结合纹理特征),分别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梯度提升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DBT)对各深度土层SMC进行建模。结果表明,与20~40 cm和40~60 cm土层深度相比,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在0~20 cm土层深度中与SMC表现出更高的相关性。XGBoost模型为SMC估算的最佳建模方法,特别是对于0~20 cm土层深度。该深度估计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881,均方根误差为0.7%,平均相对误差为3.758%。本研究结果为大豆根区SMC无人机多光谱监测提供了基础,为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生长的快速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含水 无人机 多光谱 植被指数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与Sentinel-1遥感图像融合的土壤含水率反演模型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俊英 项茹 +3 位作者 贺玉洁 吴雨箫 殷皓原 张智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9,共12页
针对当前运用单一光学卫星反演土壤含水率时易受到云的影响,单一SAR卫星反演土壤含水率时易受到地表粗糙度和植被影响的问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为研究区域,以4个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施密特正交变... 针对当前运用单一光学卫星反演土壤含水率时易受到云的影响,单一SAR卫星反演土壤含水率时易受到地表粗糙度和植被影响的问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为研究区域,以4个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施密特正交变换(GS)融合Landsat8和Sentinel-1图像以减少云、植被、土壤粗糙度的影响,并对融合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用融合图像的灰度构建1134种遥感指数,基于相关系数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3种变量筛选方法与BP神经网络(BP)、极限学习机(ELM)、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4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耦合模型反演沙壕渠土壤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经PCA、GS融合后的融合图像可同时保持Sentinel-1和Landsat8图像的优势,并成功定量反演土壤含水率。基于融合图像构建的三维指数普遍比二维指数对土壤含水率更敏感。在表层土壤含水率反演中,基于GS融合的VIP-ELM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0.66,均方根误差(RMSE)为1.35%)。将GS融合的VIP-ELM模型应用于其他土壤深度含水率的反演后发现,20~40 cm反演精度最高(R2=0.79,RMSE为0.94%),其次是0~10 cm、40~60 cm、10~20 cm。该研究可为多源卫星图像融合反演土壤含水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 卫星图像融合 机器学习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导率对相对介电常数补偿的土壤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标定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西良 谢飞洋 +3 位作者 盛庆元 倪梦瑶 张家祺 徐云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4-351,共8页
针对土壤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检测精度低,标定模型对盐渍土壤的适用性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电导率对相对介电常数补偿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标定法。在标准溶液中建立相对介电常数与传感器输出电压关系对数模型(R^(2)=0.983),进一步基于二元二... 针对土壤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检测精度低,标定模型对盐渍土壤的适用性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电导率对相对介电常数补偿的含水率电容传感器标定法。在标准溶液中建立相对介电常数与传感器输出电压关系对数模型(R^(2)=0.983),进一步基于二元二次回归分析法,建立标准溶液电导率对相对介电常数补偿的相对介电常数与传感器输出电压及电导率的回归标定模型(R^(2)=0.979)。对传感器进行土壤含水率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率与相对介电常数关系的三阶多项式标定模型(R^(2)=0.996)。对两步标定模型进行实测,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为0~2 dS/m时,体积含水率检测最大误差从未电导率补偿时0.0383 m^(3)/m^(3)降至电导率补偿后0.0127m^(3)/m^(3),最大相对误差从12.0200%降至6.2241%。结果表明,在不同电导率的同类土壤中,使用基于电导率对相对介电常数补偿的含水率传感器标定法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检测精度和对不同电导率土壤(黄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 含水电容传感器 传感器标定 二元回归分析法 电导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土壤含水率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小平 段生锐 +1 位作者 蒋力 刘光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7,共5页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针对滑坡体内部土壤水分信息难以准确感知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树突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DDNN),通过分析土壤水分垂向变化特征和数据相关性确定关键的影响因子后,将... 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针对滑坡体内部土壤水分信息难以准确感知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树突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DDNN),通过分析土壤水分垂向变化特征和数据相关性确定关键的影响因子后,将水分预测模型DDNN与GA-BP、RF、RBFNN三种算法进行对比试验。发现DDNN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R2最高为0.998,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最小,分别为0.091、0.059,其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算法。并采用关系谱探究了相关影响因素对土壤含水率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气温、降水、初始水分、风速、地温,研究结果可为滑坡体稳定性分析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树突神经网络 滑坡体 土壤含水预测 相关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