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棉秆还田对新疆棉田土壤可矿化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魏飞 黄金花 +2 位作者 马芳霞 景峰 刘建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1,共7页
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的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下,棉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释放随棉花秸秆还田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可矿... 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的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下,棉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释放随棉花秸秆还田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可矿化碳(MC)的含量和矿化速率(MR),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加长呈上升趋势,但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持续秸秆还田后棉田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排放量(CO_2-C排放量)增加,但矿化强度呈降低趋势,而棉花连作但秸秆不还田的棉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说明棉花秸秆还田措施增加了新疆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中有机碳虽然不断得到补充,但尚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延长棉田固碳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棉田 土壤可矿化碳 碳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媛媛 齐璐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丽雯 张瑜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较高,耕地最低;而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和呼吸速率表现为耕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高,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低.在土壤孵化的1 575 h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矿化过程均可划分为4 个阶段:0.5~5 h(第1 阶段)、5~111 h(第2 阶段)、111~399h(第3 阶段)和399~1 575 h(第4 阶段);前399 h 是可矿化碳排放的主要时段,前111 h 是土壤可矿化碳排放速率最大且排放速率下降速度最快的主要时段;总体上,土壤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速率则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与有机碳总量有关,土壤呼吸与有机碳总量、矿化碳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土壤呼吸 土壤可矿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