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反硝化及DOM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砚涛 苏培兴 +3 位作者 张代钧 袁淑培 张峻通 刘寅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70-3279,共10页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1.32,28.63和19.23mg/kg,均高于落干期.在淹水期,与高海拔区域土壤中硝酸盐氮(NO_(3)^(-)-N)平均浓度相比,低海拔土壤中NO_(3)^(-)-N平均浓度分别增大了46.91%(镇安镇)、37.89%(涪陵区)和29.69%(鱼嘴镇).在淹水期,土壤有机质(SOM)平均浓度随着海拔高程的降低而降低,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分别从109.16,80.93和82.61mg/kg降至65.63,64.53,53.41mg/kg.土壤中NH_(4)^(+)-N和NO_(3)^(-)-N的含量与现场反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提供充足的碳(C)和氮(N)营养元素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在由DOM驱动的反硝化实验中,DOM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3),N2O累积量符合Logistic模型(R^(2)>0.97).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反硝化功能微生物主要是Bacillus和Comamonadaceae,其丰度变化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土壤反硝化 溶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和文祥 魏燕燕 蔡少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4,共4页
借助土壤酶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一种底物(KNO3)最佳浓度为10 g/L,土样不需二次离心的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测定方法——硝态氮剩余量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有机肥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土壤反... 借助土壤酶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一种底物(KNO3)最佳浓度为10 g/L,土样不需二次离心的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测定方法——硝态氮剩余量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有机肥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土壤反硝化酶的活性,有机肥和化肥的共施是最佳的培肥措施;种植作物也可提高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甲苯对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土壤肥力水平越高,抑制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反硝化 测定方法 有机肥 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反硝化培养气体中N2和O2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3
作者 许丽卫 王玲 +6 位作者 陈闻 耿梅梅 张丽萍 袁红朝 李春勇 彭灿 王久荣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56,共4页
为测定土壤反硝化培养气体中的N_2和O_2的浓度,利用厌氧箱制备样品,建立了自动进样器阀进样、填充柱分离,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测定的方法。N_2和O_2在2min内达到基线分离。对于低浓度的样品(N2≤1.0%,O2≤0.254%),使用厌氧箱后N_2和O_2... 为测定土壤反硝化培养气体中的N_2和O_2的浓度,利用厌氧箱制备样品,建立了自动进样器阀进样、填充柱分离,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测定的方法。N_2和O_2在2min内达到基线分离。对于低浓度的样品(N2≤1.0%,O2≤0.254%),使用厌氧箱后N_2和O_2测定的峰面积比未使用时相比降低约20.0%。目标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0.1%和1.0%。N_2和O_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780~60 100μmol/mol和290~20 000μmol/mol,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检出限分别为232.7μmol/mol和87.5μmol/mol。厌氧箱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空气中的N_2和O_2进入,使培养气体中低含量N_2和O_2的测定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反硝化 厌氧箱 气相色谱法 N2 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及影响因子
4
作者 韩磊 庄涛 +3 位作者 杨新明 袁旭音 韩年 李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39-1547,共9页
以太湖西部3个中小流域为研究区,于2017年7月15日—20日,采集各流域内3种典型滨岸带表层(0—20 cm)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潜力,探讨不同流域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并确定土壤反硝化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 以太湖西部3个中小流域为研究区,于2017年7月15日—20日,采集各流域内3种典型滨岸带表层(0—20 cm)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潜力,探讨不同流域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并确定土壤反硝化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各流域土壤反硝化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天目湖流域、合溪流域和苕溪流域土壤反硝化潜力分别为0.294±0.226 (μg N (N2O)·(g·h)-1)、0.542±0.327 (μg N (N2O)·(g·h)-1)和0.821±0.494 (μg N (N2O)·(g·h)-1),总体表现为城镇化程度越高,土壤反硝化潜力越大.在相同流域内,林地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最大,其次为草地滨岸带和荒地滨岸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反硝化潜力与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n=54,P<0.01).结合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是苕溪流域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是合溪和天目湖流域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滨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与人类活动强弱有密切联系,其主要影响因子在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域间也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反硝化潜力 滨岸带 影响因子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对土壤反硝化过程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贾文慧 张新星 +1 位作者 李睿琦 高志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5,共7页
反硝化过程是导致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过程之一。为明确苯甲酸对反硝化过程中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外援添加苯甲酸进行室内反硝化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代谢活性及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苯甲酸对反硝化细菌代... 反硝化过程是导致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过程之一。为明确苯甲酸对反硝化过程中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外援添加苯甲酸进行室内反硝化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代谢活性及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苯甲酸对反硝化细菌代谢活性及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N_(2)O排放特征受苯甲酸添加量影响显著,其中在低浓度(1~2 mmol/kg)时呈现“双峰”、高浓度时(4~6 mmol/kg)呈“单峰”的特征;(2)苯甲酸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呈现出低浓度促进(增幅达136.4%)、高浓度抑制(降幅为43.0%~64.1%)的特征;(3)苯甲酸对土壤NO_(3)-转化表现为前期抑制后期促进的特征,这与其铜绿假单胞菌代谢活性的影响完全吻合。综上,合理应用苯甲酸可降低土壤N_(2)O排放,但其适宜用量与N_(2)O减排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 氧化亚氮 排放 土壤反硝化 室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反硝化产物N_(2)O/N_(2)化学计量比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金澄 吴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7-1295,共9页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中最重要的活性氮移除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素氧化亚氮(N_(2)O)或氮气(N_(2))等离开土壤进入大气,而其气态产物N_(2)O/N_(2)化学计量比是土壤反硝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合理调控N_(2)O/N_(2...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中最重要的活性氮移除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素氧化亚氮(N_(2)O)或氮气(N_(2))等离开土壤进入大气,而其气态产物N_(2)O/N_(2)化学计量比是土壤反硝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合理调控N_(2)O/N_(2)是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在土壤环境中,反硝化产物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硝态氮、O2含量和Cu离子有效性是介导产物比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而电子供体量、pH、水分为一般影响因子。这些因素既可以通过影响反硝化酶活、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等直接作用于反硝化过程,也可以通过改变反硝化发生的土壤微环境间接影响反硝化产物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反硝化气态产物N_(2)O/N_(2)控制因素的相关进展,并讨论了其对不同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机理,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反硝化 氧化亚氮 氮气 气态产物比 环境因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