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山丘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磷吸附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堃 李乃稳 +1 位作者 肖薇 李龙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研究四川山丘区11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磷的吸附特性,为生态沟渠底质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生态沟渠中的底质,选取四川山丘区11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磷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等温吸附时,磷的最大吸附量Q... [目的]研究四川山丘区11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磷的吸附特性,为生态沟渠底质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生态沟渠中的底质,选取四川山丘区11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磷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等温吸附时,磷的最大吸附量Qm、吸附平衡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均与黏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但K和MBC与p H呈负相关;适宜的淹水条件能增加土壤黏粉粒含量,促进非晶质氧化铁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土壤对磷的吸附。土壤磷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在接触时间2 h内吸附反应速率较快,这是磷向沟渠底质转移的主要阶段;去除水体中多余的磷素,应选取黏粉粒含量高的土壤作为生态沟渠的底质。[结论]该研究对生态沟渠底质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利用方式 最大缓冲容量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许楠 刑军会 +3 位作者 隋心 丁俊男 史传奇 于少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33-240,共8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的原始湿地、开垦后改种大豆田、林地3种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上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研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属的组成和丰度。结合Chao指数和ACE指数,发现农田细菌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及湿地土壤,3种土壤中辛普森(Simpson)、香农(Shannon)指数几乎相同,说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说明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后改变了土壤pH值、含水率及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湿地 土壤利用方式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规律 被引量:126
3
作者 安琼 董元华 +3 位作者 王辉 王霞 王梅农 郭宗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19,共6页
本研究选择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 ,且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平衡 ,具有蔬菜种植较长历史的苏南某市为试点区 ,重点探讨菜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 ,及土壤利用方式、轮作方式、蔬菜品种及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的... 本研究选择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 ,且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平衡 ,具有蔬菜种植较长历史的苏南某市为试点区 ,重点探讨菜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 ,及土壤利用方式、轮作方式、蔬菜品种及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的影响。在全市农田范围内网格均匀布点 ,各采样点均用GPS定位 ,多点采集 89个土样。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区土壤中普遍检出有机氯农药残留 ,残留总量 (Σ OCP)介于2 3.2~ 112 6 .7μgkg-1之间 ,均值为 174 .4 μgkg-1,残留的主要组分为p ,p′ DDE和p ,p′ DDT ,占Σ OCP的 82 %以上。四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 ,传统菜地土壤中Σ DDTs残留量均值最高 ,水稻田土壤中最低。种植不同蔬菜的传统菜地土壤中有机氯残留有明显的差异 ,种植叶菜的土壤比种植葱蒜韭菜、土豆 (根茎类 )或茄果类蔬菜的土壤中有机氯残留量高得多。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中有机氯残留影响不明显。水稻—蔬菜轮作的方式可减少有机氯农药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农田土壤 有机氯农药 农药残留 土壤利用方式 轮作 种植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典型区域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探查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关卉 杨国义 +2 位作者 李丕学 万洪富 王冼民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3-326,共4页
在雷州半岛典型区域共采集了74个表层土壤和4个剖而土壤,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杆及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100%,其中∑HCH(六六六)和EDDT(滴滴涕)质量分数范刖分别在nd-65.93μg·kg^-1和0.04... 在雷州半岛典型区域共采集了74个表层土壤和4个剖而土壤,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杆及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100%,其中∑HCH(六六六)和EDDT(滴滴涕)质量分数范刖分别在nd-65.93μg·kg^-1和0.04—52.00μg·kg^-1之间,同国内外同类报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按土壤中有机氯农药17种成分质最分数所占的比重排序,前五名分别为P,P'-DDE、β-HCH、硫丹硫酸盐、硫丹Ⅱ、艾氏剂;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氯残留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为菜地→水田→果园→甘蔗地;有机氯农药残留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耕层(0~20cm)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质角分数都高于底下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氯农药 质量分数 残留成分 土壤利用方式 垂直分布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三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水分特性差异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焕之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8-71,共4页
对红壤地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红粘泥、第四纪古红土发育的黄筋泥以及与黄筋泥交叉分布的红砂土等 3种土壤在不同利用条件下的持水、供水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持水和供水的总体特征主要受土壤母质的控制 ;3种土壤对植物的最大有... 对红壤地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红粘泥、第四纪古红土发育的黄筋泥以及与黄筋泥交叉分布的红砂土等 3种土壤在不同利用条件下的持水、供水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持水和供水的总体特征主要受土壤母质的控制 ;3种土壤对植物的最大有效水分含量差异明显 ,并且土壤种类之间的差异大于同一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差异 ;土壤利用方式的不同则使低吸力段水分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地区 土壤利用方式 土壤持水特性 土壤供水特性 土壤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奉贤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建芹 江健 《上海农业学报》 2021年第5期73-77,共5页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8年定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该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市奉贤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和pH分别为25.61 g∕kg、119.15 mg∕kg、50.84 mg∕kg...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8年定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该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市奉贤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和pH分别为25.61 g∕kg、119.15 mg∕kg、50.84 mg∕kg、144.23 mg∕kg和6.59,分级标准为1—3级。土壤中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pH的空间分布较均匀,而碱解氮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差异。10年间,奉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充足,年际变化较大,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肥力表现上有差异,粮田要低于菜田和果园。建议奉贤区农田土壤应控制氮肥施用量,实施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培肥措施,以使土壤养分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现状 变化 土壤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冬初 黄晶 +7 位作者 马常宝 薛彦东 高菊生 王伯仁 张杨珠 柳开楼 韩天富 张会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2-258,共7页
对我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化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耕地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支撑。基于国家级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13个,统计分析全国及7大区域(东北NE、华北NC、西北NW、长江中游MYR、长三角YRD、华南SC、西... 对我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化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耕地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支撑。基于国家级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13个,统计分析全国及7大区域(东北NE、华北NC、西北NW、长江中游MYR、长三角YRD、华南SC、西南SW)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及容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2.4~24.8 g/kg。其中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的监测点位占比达72.5%。不同区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MYR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区域。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pH和容重平均分别为(6.90±1.20),(1.30±0.15)g/cm^3。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及容重产生影响。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旱地耕层土壤pH和容重则显著高于水田。亚当斯方程和指数函数分别推荐拟合土壤容重对有机质含量响应关系(R^2=0.09,RMSE=0.17,n=759),以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响应(R^2=0.16,RMSE=1.24,n=886)。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中等偏低,呈现出东南向西北依次降低趋势。土壤pH及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亚当斯模型及指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容重及pH对有机质的响应关系,可用于非线性插值法补充土壤容重及pH缺失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国家级耕地监测点 土壤利用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柳云龙 施振香 +1 位作者 尹骏 林文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235,共4页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利用方式 土壤持水特性 土壤供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