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量施肥对葡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吕中伟 郭战玲 +3 位作者 张柯 吴文莹 娄玉穗 杨占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为满足葡萄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F(农民习惯施肥,分3次施入)、RF(CF减量30%,分3次施入)、SF(CF减氮磷增钾,分2次施入)、RSF(SF减量30%,分2次施入)4个施肥模式,研究减量及简化施肥对葡萄产... 为满足葡萄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F(农民习惯施肥,分3次施入)、RF(CF减量30%,分3次施入)、SF(CF减氮磷增钾,分2次施入)、RSF(SF减量30%,分2次施入)4个施肥模式,研究减量及简化施肥对葡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RF、SF、RSF处理均能提高葡萄果实鲜质量,降低含水率,提高叶片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降低0~100 cm土体硝态氮的残留量;SF、RSF处理明显增加0~60 cm土体速效钾残留量。其中,RF处理葡萄果实鲜质量增加3.1%,含水率降低1.0个百分点,叶片氮、磷、钾吸收量提高13.9%、22.7%、14.0%,果实钾吸收量提高2.5%,0~100 cm土体硝态氮残留量降低16.4%,0~60 cm土体速效磷及速效钾残留量分别降低16.6%和12.7%,RF处理为最优施肥模式。表明合理的减量施肥,不仅能减少肥料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增加葡萄产量及养分吸收量,减少土壤养分残留,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阳光玫瑰葡萄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汤秋香 翟丽梅 +4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任天志 郑洁 刘培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3-2170,共8页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kgN.hm-2和1472.7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田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农田养分平衡 土壤养分残留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褐土区设施蔬菜地不同棚龄土壤氮、磷残留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丽君 刘平 +3 位作者 马琳杰 惠薇 马琦琦 霍晓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0-166,共7页
设施蔬菜地因其高度集约化的栽培条件和管理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极大,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氮、磷残留趋势并不清楚。基于此,采取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象谷村不同种植年限(10、20... 设施蔬菜地因其高度集约化的栽培条件和管理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极大,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氮、磷残留趋势并不清楚。基于此,采取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象谷村不同种植年限(10、20、30年)温室大棚土壤主要肥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褐土区设施蔬菜地土壤主要养分氮、磷残留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氮、磷均出现表层(0~20 cm)累积的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年限大棚土壤NO3--N残留量均有降低的趋势,各棚龄土壤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NO3--N)残留量均显著高于100~200、200~300、300~400 cm土层土体的残留量,10、20、30年棚龄土壤0~100 cm土层的NO3--N残留量分别为100~200、200~300、300~400 cm土层土体内NO3--N残留量的34.9%、43.4%、40.9%,且20年的残留量占比最高;不同棚龄相应各层土体NO3--N残留量均高于大田。随着棚龄增加,土壤0~20 cm土层的有效磷(Olsen-P)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棚龄Olsen-P含量(0~40 cm土层)是大田3.8~5.6倍,均以20年棚龄的含量最高。10年棚龄20~40 cm土层和20年棚龄40~60cm土层的Olsen-P含量均已接近大田表层值(24.66 mg/kg),不同棚龄土壤Olsen-P含量从40 cm土层开始均急剧下降。0~400 cm土层土体内全氮与NO3--N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0~100 cm土层土体全磷和Olsen-P含量之间呈乘幂相关关系,由各自的决定系数可知,土壤中50%左右的NO3--N和Olsen-P含量受全氮量和全磷量的影响。此外,褐土区磷淋溶阈值为45.1 mg/kg,超过此值该区域土壤存在磷淋溶风险。总之,大棚内短期投入大量肥料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中特别是0~20 cm表层土壤氮和磷的大量残留,而长期水肥的高投入又引起有效态氮和磷的淋溶,进而在土壤深层次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褐土区 设施蔬菜 种植年限 土壤养分残留 磷淋失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