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养分异质性入侵植物节节麦种内竞争的影响
1
作者 袁美丽 齐远平 +1 位作者 刘畅 王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自然生境中的土壤异质性普遍存在,而且被认为在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种植密度(1、2、4、8株/盆)和恒定土壤养分的条件下,入侵植物节节麦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物形态、... 自然生境中的土壤异质性普遍存在,而且被认为在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种植密度(1、2、4、8株/盆)和恒定土壤养分的条件下,入侵植物节节麦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植物形态、生物量指标的变化特征验证了土壤养分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节麦的生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这可能与试验设置的土壤斑块大小有关。(2)节节麦可以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降低根冠比的方式来适应异质性土壤环境。(3)结合相对竞争强度(RCI)及自然对数响应比值(lnRR),土壤类型与种植密度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土壤养分异质性对节节麦种内竞争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异质性 入侵植物 节节麦 杂草 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氮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油松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芳 张西西 +1 位作者 吴建芝 刘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3,共5页
为探讨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系的影响,弄清油松根系获取土壤养分资源的特性,在有机玻璃板制成的栽培容器中,设置3个施肥深度处理(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施肥量为1 kg干土施... 为探讨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系的影响,弄清油松根系获取土壤养分资源的特性,在有机玻璃板制成的栽培容器中,设置3个施肥深度处理(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施肥量为1 kg干土施用0.2 g氮(尿素),形成土壤氮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将发芽的油松种子播种到栽培容器中培养,测定生物量、根系特性、氮质量分数和单位根长氮养分吸收质量。结果表明:施肥深度0<h≤20 cm,油松株高和根系干质量最高,根系干质量显著高于施肥深度40 cm<h≤60 cm(P<0.05);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施肥深度(P<0.05),而施肥深度40 cm<h≤60 cm的油松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最低。比较施肥深度对各土层中根系特性的影响,0<土层深度≤20 cm土层中,施肥深度0<h≤20 cm的油松根系干质量显著高于施肥深度40 cm<h≤60 cm(P<0.05);施肥深度0<h≤20 cm和施肥深度20 cm<h≤40 cm的根系长度均显著高于施肥深度40 cm<h≤60 cm(P<0.05);施肥深度40 cm<h≤60 cm的根系直径最粗,显著高于施肥深度20 cm<h≤40cm(P<0.05)。20 cm<土层深度≤40 cm土层中,根系各指标变化趋势与0<土层深度≤20 cm土层一致。施肥深度40 cm<h≤60 cm的根系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施肥深度0<h≤20 cm(P<0.05)。施肥深度40 cm<h≤60 cm的油松单位根长氮养分吸收质量显著高于施肥深度20 cm<h≤40 cm(P<0.05)。因此,油松根系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具有敏感性,土壤养分丰富区域,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增加;养分贫瘠区域,单位根长养分吸收质量增加。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改变了油松根系的形态和功能,促进养分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根系特性 土壤养分异质性 氮肥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草原露天开采对植被与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毕银丽 李向磊 郭楠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101,共9页
东部草原露天煤矿开采多年后,矿区周边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种群与土壤养分逐渐发生变化,为揭示矿区周边植被种群密度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以宝日希勒露天矿坑周边2 km为半径的草原草场为研究区,在矿坑周边不同方向布设了4条采样... 东部草原露天煤矿开采多年后,矿区周边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种群与土壤养分逐渐发生变化,为揭示矿区周边植被种群密度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以宝日希勒露天矿坑周边2 km为半径的草原草场为研究区,在矿坑周边不同方向布设了4条采样线,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矿区植被种群密度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周边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56.44 g/kg;速效磷的为7.89 mg/kg;速效钾的为181.50 mg/kg;植被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198.13株/m2;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植被种群密度在西部与东部较高、中部较低。变异系数范围为19.81%~37.62%,均为中等变异。有机质、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速效钾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形模型,植被种群密度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范围为12.67%~94.17%。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且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属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植被种群密度空间变异受人类活动主要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放牧等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在小尺度范围内,受煤炭开采与放牧干扰,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植被类型改变,土壤养分与植被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日希勒矿区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半方差分析 地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系/菌根途径获取养分的碳磷互惠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段世龙 严文辉 +1 位作者 冯固 张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0-1167,共8页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从土壤获取养分的策略:一方面,植物可以直接通过根表皮细胞和根毛直接吸收土壤矿质养分(根系途径);另一方面,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共生,通过AM真菌菌丝从土壤中获取矿质养分(...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从土壤获取养分的策略:一方面,植物可以直接通过根表皮细胞和根毛直接吸收土壤矿质养分(根系途径);另一方面,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共生,通过AM真菌菌丝从土壤中获取矿质养分(菌根途径),特别是磷素。AM真菌菌丝释放分泌物,形成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不同于其他土壤区域的微域土区,称为菌丝际。许多具有解磷功能的微生物在菌丝际定殖,帮助AM真菌矿化土壤有机磷,溶解难溶性无机磷,提高植物菌根途径的磷吸收效率。植物获取磷资源需要将大量光合产物转运至根系或菌根真菌。在碳磷互惠过程中,植物需要根据碳投入经济和磷资源收益在两种途径之间进行权衡,将有限的碳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本文系统梳理了植物通过菌根途径获取养分的碳磷互惠机制,讨论了土壤不同供磷水平对根系/菌根途径获取磷时植物碳分配策略的影响和AM真菌根外菌丝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总结了菌丝内磷稳态调节的分子机制及AM真菌在菌丝际通过分泌物招募解磷功能微生物的菌根供磷机制。未来研究应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量化根系/菌根途径的碳分配与磷吸收,明确菌丝分泌物的关键组分在调控菌丝际细菌群落中的功能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植物碳分配 土壤养分异质性 解磷微生物 碳磷互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