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富集深还”与土壤亚表层培肥 被引量:15
1
作者 窦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0-1675,共6页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速率和亚土层培肥效果。富集深还,即将玉米联合收割机抛洒在地表的秸秆,按条带大比例富集,使用专用筒式犁具,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扰动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埋置模拟试验表明,秸秆还田330天时,其分解率就达到65%以上,剩余秸秆腐殖化,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土壤耕层由原来的15—18 cm增加到30—35 cm。秸秆深还对腐殖物质结构特征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H/C、亲水性等指标还有改善作用,促使黑土胡敏酸结构简单化和年轻化。秸秆深还没有引起第二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采用该方法,秸秆能够连年全量还田,实现了种还分离(种植条带与秸秆深埋条带分离)与免耕播种的有效结合,可打破犁底层,并快速提升犁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亚表层快速培肥及肥沃耕层构建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富集 风力注入 秸秆深还 土壤亚表层 快速培肥 条带轮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特征分析
2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1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4-1944,共11页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 土壤真菌、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残体及其胞外聚合物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分,准确分析草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对于解析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1)营腐生生活的毛霉菌门(Mucoromycota)丰度在亚表层土壤中更多,寄生于植物茎叶的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更多分布在表层土壤;2)固碳古细菌门(Candidatus_Thermoplasmatota)以及固碳细菌门(Chloroflexota和Nitrospinae)在亚表层土壤中含量显著高于表层土壤;3)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途径的丰度在上下表层间没有显著变化,但是,rTCA和DC/4-HB固碳途径共有关键酶基因porA丰度在10-20cm土壤中更高。以上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固碳古细菌以及固碳细菌在草甸草原土壤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在亚表层土壤中固碳微生物丰度更高,这有助于草甸草原土壤内部CO_(2)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表层土壤 表层土壤 真菌 固碳古细菌 固碳细菌 po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表层土壤修饰改性对镉离子的吸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孟昭福 张一平 +1 位作者 张增强 王朝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5-709,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发性与吸附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反应的熵变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具有决定作用。土样修饰改性后镉离子吸附的自发性减小,活性增加,淋溶性及对地下水的危害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修饰改性 表层土壤 镉离子 吸附机理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曹芹 刘建亮 +3 位作者 刘坤 曾嘉 严飞 杨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土壤亚表层 酚氧化酶 Β-葡萄糖苷酶 蔗糖酶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