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7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与地下水监测应用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探讨
1
作者 贾辉 申海香 《中国果业信息》 2025年第1期90-92,共3页
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文章在简单介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类型与危害性,说明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意义,指出其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 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文章在简单介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类型与危害性,说明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意义,指出其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对策,希望为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与地下水监测数据 环境保护 资源管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姜贵达 张宁 +5 位作者 赵玲 舒英格 滕应 骆润来 马文亭 骆永明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17,共8页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很好地解决了原位化学氧化在污染修复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缓释型氧化剂的制备方法,评述了缓释型氧化剂的释放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缓释技术在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效果,并针对缓释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 土壤 地下水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土壤水和地下水交换特征研究
3
作者 孙千桢 朱永华 +5 位作者 王启猛 吕海深 陆玟 王怡宁 朱嘉琪 黄禹鑫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研究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为淮北平原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根据1986-2021年的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根区层土壤水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 研究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为淮北平原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根据1986-2021年的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根区层土壤水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根据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差值计算底部渗漏量,用经验公式计算潜水蒸发量,对比分析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结果表明:①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处底部渗漏量的值和次数都远低于潜水蒸发;潜水蒸发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前较高,数值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后年产生量总体降低,趋于平稳;玉米平均潜水蒸发量为280.25 mm,平均5 d产生4次,小麦平均潜水蒸发量为314.16 mm,平均5 d产生4次。②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底部渗漏量随生育阶段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底部渗漏量随生育阶段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生次数较少但单次产生量高;玉米和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潜水蒸发量随时间基本都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玉米灌浆-成熟期的潜水蒸发最为活跃,7 d平均产生次数为5次,小麦拔节-抽穗期潜水蒸发10 d内平均产生次数为9次。夏玉米和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以地下水补给土壤水为主;作物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单次潜水蒸发量随时间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地下水补给土壤水的能力变弱,底部渗漏量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量 底部渗漏量 淮北平原 土壤 地下水 交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
4
作者 余倬锋 肖劲光 +3 位作者 吴慧娴 张鹏 袁松虎 肖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02,336,共11页
以某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季度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超标率顺序为... 以某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季度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超标率顺序为砷>锑>铅>镉,其中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最高含量分别达到2030 mg/kg和14640μg/L;研究区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原料堆渣场和生产车间,其中生产车间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因此受河水影响,地下水水位波动强烈,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而原料堆渣区远离河水,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主要集中于近表层;土壤中重金属主要通过微生物途径释放,但该过程也受到地下水中HCO_(3)^(-)和SO_(4)^(2-)浓度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金属工业园 土壤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途径 氧化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砷地下水灌溉对As在盐渍化农田土壤中迁移的影响
5
作者 郑玉红 罗艳丽 +3 位作者 晁博 董乐乐 宋振 王美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6-1265,共10页
为了研究高砷地下水灌溉后As在盐渍化农田土壤中的迁移特征,明确As在农田土壤中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距离,揭示As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过程,正确进行土壤As污染控制,本试验以新疆奎屯126团的棉田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强蒸发环境背景和盐渍... 为了研究高砷地下水灌溉后As在盐渍化农田土壤中的迁移特征,明确As在农田土壤中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距离,揭示As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过程,正确进行土壤As污染控制,本试验以新疆奎屯126团的棉田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强蒸发环境背景和盐渍化土壤特点,通过大田试验,结合土壤溶液取样器和阳离子交换膜的采样分析,探究不同灌水周期下As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灌溉后,8 h内(0,20]cm各土层土壤溶液中As浓度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地下水中的As进入土壤后会逐渐被土壤颗粒所吸附,致使土壤溶液中的As逐渐减少。(0,10]cm土层土壤溶液As浓度显著高于(10,20]cm土层土壤。随着灌溉次数增加,土壤溶液中As的浓度上升。重度盐渍化土壤的土壤溶液中As的浓度高于中度盐渍化土壤溶液。As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中水平距离上主要迁移到3.8 cm位置,垂直方向主要迁移到4.0 cm位置;而在重度盐渍化土壤中,As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迁移到6.0 cm和8.0 cm位置。灌溉5周后,地下水中的As在土壤中累积,中度盐渍化土壤中的As浓度在(0,5]cm土层的增长率最高,重度盐渍化土壤中的As浓度在(5,10]cm土层的增长率最高。土壤中的盐分会促进As在垂直和水平距离上的迁移,盐渍化农田土壤更要关注高砷地下水灌溉后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土壤溶液 迁移 AS 盐渍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源解析
6
作者 梅丹兵 马光正 +5 位作者 李增辉 成浩楠 任富天 段倩囡 王刚 黄蕾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更精准有效地解析沿江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以长江经济带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下的典型化工园区作为代表性案例,对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开展实地调查和采样监测,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深... 为更精准有效地解析沿江化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以长江经济带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下的典型化工园区作为代表性案例,对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开展实地调查和采样监测,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土壤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了园区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①Cr^(6+)、As、总石油烃(C10~C40)等7种典型土壤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在不同深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随着土壤表层浓度升高,深层浓度也增加。②土壤无机污染物主要受工业与交通源、自然源、人为大气沉降源影响,有机污染物主要受工业活动中的原辅用料产品源、过程生产源和石化燃料燃烧源影响。③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冶炼企业贡献源、化工-电镀企业贡献源、化工企业贡献源和交通排放贡献源等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化工园区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旗农场地下水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预测研究
8
作者 靳华 刘洪光 +2 位作者 王潭刚 李鹏飞 孙铭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2-619,627,共9页
为探究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变化对土壤盐分空间运移的影响,文中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为例,基于2021—2023年田间监测地下水和土壤盐分数据,构建GMS-HYDRUS-2D(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模型,模拟预测了2023年至2035... 为探究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变化对土壤盐分空间运移的影响,文中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为例,基于2021—2023年田间监测地下水和土壤盐分数据,构建GMS-HYDRUS-2D(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模型,模拟预测了2023年至2035年研究区3个特征点地下水与土壤盐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变化具有周期性,地下水埋深呈现减小的趋势,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呈现增加的趋势;GMS-HYDRUS-2D耦合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2500,纳什效率系数不小于0.7000,决定系数大于0.6600,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能够呈现土壤含盐量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变化趋势;2035年模拟期末井1,4,5地下水埋深较2023年同时期分别减小0.44,0.63,0.52 m,采样点3,8,9处土壤表层盐分分别增加0.27,0.87,0.36 g/kg,地下水埋深的减小量与土壤表层盐分累积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南疆红旗农场土壤盐渍化方案的制定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含盐量 数值模型 水盐运移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
9
作者 王锦博 贺志毅 +2 位作者 王亚楠 程诗雨 刘明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8-1297,共10页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运移解析解进行耦合,构建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模型,系统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按现行标准中第一类用地的土壤筛选值,苯和氯苯修复阈值分别为1与68 mg/kg;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以下游地下水合规点水质达标为目标,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分别为0.150和150.000 mg/kg。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可能导致该场地土壤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 阈值计算 解析解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测定——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例
10
作者 陈永宝 胡顺军 +5 位作者 雷磊 徐圣 刘海 张书杰 张巧丽 徐志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为研究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变化规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观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地表零通量条件下的完全给水度、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和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探讨了地下水... 为研究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变化规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观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地表零通量条件下的完全给水度、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和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入渗、蒸散发对给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测定地下水深埋条件下的土壤给水度是可行的;(2)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μ随地下水埋深H的增大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超过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时,完全给水度变化较小,可近似看作常数;(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丘间地地下水埋深平均值为8.80 m,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等于0.36,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为0.13,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为0.17。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深埋区土壤给水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度 地下水深埋区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毛管水上升高度 干旱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与修复进展
11
作者 林韦翰 杜欣如 +3 位作者 张海兵 刘云遏 吕航 伍思凯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难降解化合物,在工业品和消费品中应用广泛。PFAS具有多种毒性,可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的来源、迁移途径和污染现状,详细介绍了各项土壤与地下水中PAFS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地下水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分析
12
作者 董杰 宋琪 孙茂森 《绿色中国》 2025年第9期94-96,共3页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时有出现,为了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序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关注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确立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以改善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时有出现,为了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序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关注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确立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以改善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对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壤 地下水 污染状况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废弃砖瓦窑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
13
作者 周自强 《江西农业》 2025年第7期93-95,共3页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因子浓度均未超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表明该地块环境质量良好,可用于后续开发利用。本研究为类似废弃工业地块的环境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地下水环境质量 网格化布点 污染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方法研究——以吉林省珲春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晓东 刘强 +3 位作者 张慧荣 石旭飞 秦传玉 张志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水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以珲春盆地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As、Pb、Cd、Ni、Hg,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重金属(As、Hg、Cu、Pb、Zn、Ni、Cd)在10年内达不到环境容量限值,大部分乡镇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等级在中度及以下级别。【结论】通过该评价方法能够简单快捷的定量计算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判定地下水重金属剩余容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状况,为相关部门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保护提供支撑,为相关学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环境容量 地下水 危害度 迁移通量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珲春盆地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探索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进展
15
作者 李思 代朝猛 +6 位作者 李继香 张宏程 李质 买买提江·买斯德克 刘曙光 张亚雷 付融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50,共7页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度的土壤地下水多孔介质中的物质运移转化、吸附解吸、淋溶与沉淀等过程。批判地讨论微流控技术应用的限制,如微流控模型的尺度、制备与操作复杂度、与传统观测技术衔接困难等,并展望了微流控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如结合主流和新型表征技术,提高微流控模型的逼真性和通用性。微流控技术将引领朝向微观、可控和原位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研究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土壤地下水 地球物理化学过程 土壤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16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过氧键化合物在土壤及地下水PAHs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跃鸣 代朝猛 +2 位作者 段艳平 刘曙光 张亚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8-254,共7页
土壤及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修复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基于含过氧键化合物的高级氧化技术由于对土壤及地下水中PAHs具有高效的降解能力,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总结了过氧化氢、过硫酸盐以及过氧乙酸在... 土壤及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修复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基于含过氧键化合物的高级氧化技术由于对土壤及地下水中PAHs具有高效的降解能力,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总结了过氧化氢、过硫酸盐以及过氧乙酸在土壤及地下水中PAHs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从过氧键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角度讨论了其活化机制与降解机理,探究了过氧乙酸在土壤及地下水中PAHs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影响修复效率的主要外部因素。总体来看,不同活化方式所产生的自由基种类有所不同,对PAHs污染的修复效果也有所差异,与此同时,土壤及地下水复杂环境因素对修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开发新型活化材料,提高修复效果并降低二次污染,同时需针对不同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选择合适的活化方式,采用表面活性剂增强氧化剂的修复范围,在过氧乙酸修复PAHs污染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含过氧键化合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综述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AOPs) 过氧键 多环芳烃(PAHs) 土壤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颍河典型河段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宝玲 杨丽虎 +1 位作者 宋献方 秦明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55-3965,共11页
以沙颍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果园和农田河岸带的河水、土壤以及地下水样品,并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河岸带,达到其TN的1... 以沙颍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果园和农田河岸带的河水、土壤以及地下水样品,并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河岸带,达到其TN的1.15倍,并均在距河岸约200m处达到最高值.河岸带地下水与土壤氮含量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农田河岸带地下水NO_(3)--N浓度(0.56~25.17mg/L)显著高于果园河岸带(0~0.97mg/L);远岸(>200m)地下水NO_(3)--N浓度均高于近岸(<100m).土壤氮素是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含量和施氮量较高,使得土壤颗粒更易于吸附NO_(3)--N,增加了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风险.本研究揭示了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发现有助于制定可行的土地管理策略,以减缓或防止地下水氮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颍河 河岸带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下水氮含量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分布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清禾 钱佳浩 杨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8-916,共9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有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的PFAS总体分布情况仍未明晰。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比较了不同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PFAS的浓度、组成与来源,探讨了P...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有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的PFAS总体分布情况仍未明晰。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比较了不同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PFAS的浓度、组成与来源,探讨了PFAS空间分布特点,为全面了解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分布状况提供依据。PFAS在土壤与地下水中普遍存在,总体上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点。工业区(尤其是氟化物制造工厂)等污染点源周边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浓度较高。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主要的PFAS,但新型PFAS(如全氟丁酸、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酸等)的检出率及浓度不断升高,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地下水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变化对新垦稻田地下水硝态氮的影响机制
20
作者 冯宁 官家蓉 +1 位作者 钟艳霞 冯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8-1087,共10页
宁夏银川平原绿洲水稻种植集约化程度高,为寻找一个最优的水肥处理模式,通过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大滩前进农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量(200、300 mm和400 mm,分别记为W_(1)、W_(2)和W_(3))与不同施氮量(0、250、370 kg... 宁夏银川平原绿洲水稻种植集约化程度高,为寻找一个最优的水肥处理模式,通过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大滩前进农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量(200、300 mm和400 mm,分别记为W_(1)、W_(2)和W_(3))与不同施氮量(0、250、370 kg·hm^(-2)和490 kg·hm^(-2),分别记为CK、N_(1)、N_(2)和N_(3))对地下水NO_(3)^(-)-N、0~80 cm土壤NO_(3)^(-)-N的累积及水稻产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地下水NO_(3)^(-)-N浓度随灌溉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灌溉水平下,施肥量越高,地下水中NO_(3)^(-)-N浓度越大;灌溉量和施氮量对于地下水NO_(3)^(-)-N浓度的影响效力表现为灌溉量<施氮量。最优的水肥管理模式为低灌溉200 mm(W_(1))+常规施肥(N_(2),370 kg·hm^(-2)氮肥+2470 kg·hm^(-2)有机肥),水稻在该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为8375 kg·hm^(-2),同时地水下NO_(3)^(-)-N浓度最小,整个生育期仅为(5.06±0.01)mg·L^(-1)。大于37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将超过作物对氮的吸收量,导致NO_(3)^(-)-N在0~80 cm土壤剖面累积(3.69 mg·kg^(-1)),从而构成NO_(3)^(-)-N潜在淋溶的危险。不同灌溉、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土壤含水率无明显差异,水稻产量在低灌和高灌处理(200 mm和400 mm)下差异并不明显,说明该区域沙地生态系统具有通过控制灌溉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地下水硝态氮 土壤硝态氮 水氮配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