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实例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雪松 蔡五田 李胜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以冀中平原某石油类污染场地为例,从污染源分布勘察、场地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现场调查入手,采用物探、坑探、钻探综合调查技术和定深取样等一些取样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进行调查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以冀中平原某石油类污染场地为例,从污染源分布勘察、场地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现场调查入手,采用物探、坑探、钻探综合调查技术和定深取样等一些取样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进行调查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m深度内包气带和饱水带已被污染,50m深度的地下水中有有机污染物检出,石油类场地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及其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单环芳烃和卤代烃。且单环芳烃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浓度高于其它有机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石油污染 场地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姜贵达 张宁 +5 位作者 赵玲 舒英格 滕应 骆润来 马文亭 骆永明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17,共8页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 原位化学氧化是修复土壤–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力技术,但其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停止施用氧化剂后拖尾反弹、无法控制污染羽流等问题。缓释技术通过在土壤–地下水污染区域缓慢释放氧化剂,控制氧化剂长时间保持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很好地解决了原位化学氧化在污染修复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缓释型氧化剂的制备方法,评述了缓释型氧化剂的释放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缓释技术在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效果,并针对缓释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 土壤 地下水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
3
作者 余倬锋 肖劲光 +3 位作者 吴慧娴 张鹏 袁松虎 肖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02,336,共11页
以某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季度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超标率顺序为... 以某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季度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傍河退役金属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超标率顺序为砷>锑>铅>镉,其中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最高含量分别达到2030 mg/kg和14640μg/L;研究区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原料堆渣场和生产车间,其中生产车间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因此受河水影响,地下水水位波动强烈,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而原料堆渣区远离河水,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主要集中于近表层;土壤中重金属主要通过微生物途径释放,但该过程也受到地下水中HCO_(3)^(-)和SO_(4)^(2-)浓度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金属工业园 土壤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途径 氧化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
4
作者 王锦博 贺志毅 +2 位作者 王亚楠 程诗雨 刘明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8-1297,共10页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运移解析解进行耦合,构建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模型,系统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按现行标准中第一类用地的土壤筛选值,苯和氯苯修复阈值分别为1与68 mg/kg;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以下游地下水合规点水质达标为目标,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分别为0.150和150.000 mg/kg。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可能导致该场地土壤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 阈值计算 解析解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5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分析
6
作者 董杰 宋琪 孙茂森 《绿色中国》 2025年第9期94-96,共3页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时有出现,为了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序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关注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确立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以改善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时有出现,为了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序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关注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确立出相应的污染解决对策,以改善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对城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壤 地下水 污染状况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废弃砖瓦窑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
7
作者 周自强 《江西农业》 2025年第7期93-95,共3页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因子浓度均未超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表明该地块环境质量良好,可用于后续开发利用。本研究为类似废弃工业地块的环境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地下水环境质量 网格化布点 污染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探索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进展
8
作者 李思 代朝猛 +6 位作者 李继香 张宏程 李质 买买提江·买斯德克 刘曙光 张亚雷 付融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50,共7页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度的土壤地下水多孔介质中的物质运移转化、吸附解吸、淋溶与沉淀等过程。批判地讨论微流控技术应用的限制,如微流控模型的尺度、制备与操作复杂度、与传统观测技术衔接困难等,并展望了微流控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如结合主流和新型表征技术,提高微流控模型的逼真性和通用性。微流控技术将引领朝向微观、可控和原位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研究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土壤地下水 地球物理化学过程 土壤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被引量:21
9
作者 蔡五田 张敏 +1 位作者 刘雪松 李胜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34,共10页
通过分析、对比发达国家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流程的大量信息,结合工作实践,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视土壤和地下水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场地尺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的技术程序和工作内容。
关键词 场地 土壤 地下水 污染调查 风险评价 技术程序和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慧娣 李海明 +3 位作者 肖瀚 李梦娣 张翠霞 苏思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0-1885,共6页
基于国内外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概述了各项修复技术组合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总结了修复技术组合目前存在的修复机理不明确、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协同性不足和实际污染场地中试示范研究成果较少等问... 基于国内外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组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概述了各项修复技术组合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总结了修复技术组合目前存在的修复机理不明确、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协同性不足和实际污染场地中试示范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并展望了修复技术组合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石化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低成本高效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场地 土壤地下水 污染修复 单一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及地下水砷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以新疆奎屯123团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罗艳丽 蒋平安 +3 位作者 余艳华 郑春霞 武红旗 张贵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5-709,共5页
通过对新疆奎屯123团土壤及地下水中砷含量状况调查分析,研究了土壤及地下水中砷污染状况、砷的主要来源,提出了砷污染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奎屯123团地下水砷污染严重,自流井水砷浓度范围在0.07~0.83mg/L。土壤中砷的含量范围... 通过对新疆奎屯123团土壤及地下水中砷含量状况调查分析,研究了土壤及地下水中砷污染状况、砷的主要来源,提出了砷污染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奎屯123团地下水砷污染严重,自流井水砷浓度范围在0.07~0.83mg/L。土壤中砷的含量范围在8.36-39.63mg/kg,平均值为16.67mg/kg,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壤中砷的来源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高砷地下水灌溉以及含砷农药、化肥等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土壤 地下水 奎屯123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白云区露天蔬菜地土壤及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调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涌璋 朱峰 李健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147-5148,5162,共3页
通过调查和地下水田间采样,对广州市白云区部分露天蔬菜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全氮含量为0.122%,属中上水平,菜地地下水的硝酸盐氮浓度范围为0.13-49.84 mg/L,出现超标现象。分析了地下水中... 通过调查和地下水田间采样,对广州市白云区部分露天蔬菜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全氮含量为0.122%,属中上水平,菜地地下水的硝酸盐氮浓度范围为0.13-49.84 mg/L,出现超标现象。分析了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过量施肥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区 蔬菜地 土壤 地下水 硝酸盐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更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及实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4,共4页
以南京大厂区某地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为实例,提出了资料收集、源项分析、监测因子筛选、监测布点、场地地质水文勘探和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分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探讨了评价标准和确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范围的方法。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调查方法 土壤 土地利用 实例 污染调查 资料收集 因子筛选 采样分析 地质水文 污染范围 评价标准 监测 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排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辉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7期49-51,共3页
该文通过分析地下水污染源的类型与特征,阐述了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方法及监测技术要点,并基于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构建了污染源识别模型,可结合污染物迁移模拟与特征参数识别污染源。该文利用地下水监测技术,采用采样与分析方法,探讨... 该文通过分析地下水污染源的类型与特征,阐述了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方法及监测技术要点,并基于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构建了污染源识别模型,可结合污染物迁移模拟与特征参数识别污染源。该文利用地下水监测技术,采用采样与分析方法,探讨了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和界限确定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排查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为解决土壤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场地 地下水污染 识别与排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方法研究——以吉林省珲春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晓东 刘强 +3 位作者 张慧荣 石旭飞 秦传玉 张志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 【研究目的】土壤中不断富集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潜在危害,但以往研究缺少定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度的方法。【研究方法】本文以地下水循环和固液平衡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简便易用的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模型,在评价地下水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危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以珲春盆地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As、Pb、Cd、Ni、Hg,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重金属(As、Hg、Cu、Pb、Zn、Ni、Cd)在10年内达不到环境容量限值,大部分乡镇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等级在中度及以下级别。【结论】通过该评价方法能够简单快捷的定量计算土壤重金属进入地下水的通量,判定地下水重金属剩余容量,评价土壤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危害状况,为相关部门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保护提供支撑,为相关学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环境容量 地下水 危害度 迁移通量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珲春盆地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在产黑色金属冶炼企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模式探索
16
作者 于茵 林清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132-139,共8页
为探索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模式,以某在产黑色金属冶炼企业为例,采用分区布点法布设土壤点位117个和地下水监测井4个。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0~0.5、0.5~2.0、2.0~4.0 m深土壤层位中,5个点位5个土壤样品苯并[a]芘、1个点位1... 为探索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模式,以某在产黑色金属冶炼企业为例,采用分区布点法布设土壤点位117个和地下水监测井4个。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0~0.5、0.5~2.0、2.0~4.0 m深土壤层位中,5个点位5个土壤样品苯并[a]芘、1个点位1个土壤样品砷、3个点位5个土壤样品镍、2个点位2个土壤样品汞、4个点位12个土壤样品六价铬、1个点位1个土壤样品铅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土壤半挥发性有机物苯并[a]芘、类金属砷,重金属镍、汞、六价铬和铅均超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控制值分别为1.52E+00、1.46E+00、4.36E+02、4.44E+01、3.47E+00、633 mg/kg。结合土壤调查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扣除现场踏勘生产区域防渗较好的区域,需管控修复土壤面积约24298.3m^(2)。从技术适用性、成熟性、经济成本等方面,提出对表层汞风险管控区域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对清挖区域进行回填,并实施污染阻隔技术;类金属砷、重金属镍和铅风险管控区域采用污染阻隔技术;对苯并[a]芘风险管控区域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或制度管控;对六价铬风险管控区采用污染阻隔技术+地下水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产企业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风险评估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微塑料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环境风险及其发展趋势
17
作者 曹文庚 王妍妍 +5 位作者 张亚南 郭记菊 肖舜禹 丁闽进 那静 孙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5-1916,共22页
【研究目的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一类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河流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系统中MPs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文... 【研究目的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一类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河流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系统中MPs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文从地下水中MPs的来源、检测、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地下水中MPs的研究进展,为含MPs地下水的后续研究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 】MPs主要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土壤入渗和直接注入三种方式进入地下水,目前地下水中M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南美、非洲和大洋洲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地下水中MPs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纤维和碎片为最常见的形状。含MPs的地下水在土壤和作物健康、污染物质迁移、人体健康、地下生态系统、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未来研究应集中于地下水中MPs的取样和检测标准化程序的建立、空间分布特征的确定以及探索影响MPs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上。【结论 】地下水中MPs的研究在来源、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目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地下水在维持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将不断增加。地下水微塑料污染的管理策略应该从控制源头(塑料废物最小化)、切断传播途径(针对MPs污染风险高的地下水,采取预防措施)和末端去除(开发适当的修复技术)三方面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微塑料 污染现状 环境风险 管理策略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8
作者 李元杰 王森杰 +2 位作者 张敏 何泽 张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5-1193,共9页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实现修复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几年来MNA在美国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比例约占30%左右,场地修复的平均成本为数十万美元.本文介绍了MNA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总结了MNA的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和相关的核心技术手段,与典型修复方法的成本进行了比较,以期为MNA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地下水 监控自然衰减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胶体与污染物共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杨悦锁 王园园 +2 位作者 宋晓明 于彤 杨新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6,共14页
天然胶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胶体不仅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带有电荷等基本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双电层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这些特点使得胶体成为地下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并对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 天然胶体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胶体不仅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带有电荷等基本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双电层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这些特点使得胶体成为地下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并对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中的胶体及其对污染物的促进迁移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地下环境中的胶体来源、可移动胶体的释放与沉积、胶体自身的特征与环境行为以及胶体对不同污染物的促进迁移作用,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对胶体-污染物共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地下环境中胶体与污染物共迁移的过程与机理等尚需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胶体 土壤污染 共迁移 吸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蔬菜基地蔬菜—土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翠红 黄启为 +3 位作者 张杨珠 周卫军 黄运湘 王开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377,共4页
为系统了解露天蔬菜基地蔬菜-土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科学指导蔬菜生产,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田间采样方法,对长沙市郊东岸乡一露天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6类蔬菜108个样品... 为系统了解露天蔬菜基地蔬菜-土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科学指导蔬菜生产,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田间采样方法,对长沙市郊东岸乡一露天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6类蔬菜108个样品中,硝酸盐的含量以菜薹类最高,平均含量为2 924 mg/kg;其次是绿叶类和白菜类,平均含量为2 227 mg/kg;而瓜类、豆类、茄果类最低,平均含量为480 mg/kg.蔬菜硝酸盐污染达严重至高度污染水平的超标率,菜薹类、白菜类和空心菜等绿叶类蔬菜分别为34%~100%,23%~46%,25%~57%;而瓜类、豆类、茄果类硝酸盐污染较轻,达轻度污染水平的仪占50%;空心菜、小白菜和苋菜硝酸盐含量与对应土壤硝酸盐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菜园土块位置下7~9 m的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平均超标率达89%~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土壤 地下水 硝酸盐 污染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