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哈斯巴根 李百岁 +1 位作者 宝音 乌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即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为310万人,货币型人口承载力为1723万人,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000万人口,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多出食物型人口承载力5.56倍,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的贡献远超过了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动力学模型 呼和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冯年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非线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预测——兼论干旱区土地生产关系调整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新才 赵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预测干旱区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能满足多少人口食物需求的问题,是分析干旱区人地关系是否和谐的首要问题。从农作物供需差的角度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分析干旱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以看出内陆干旱区张掖市未来20年里人口将... 预测干旱区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能满足多少人口食物需求的问题,是分析干旱区人地关系是否和谐的首要问题。从农作物供需差的角度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分析干旱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以看出内陆干旱区张掖市未来20年里人口将日趋超过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要促进人地关系和谐、提高人口承载力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4
作者 康立 王国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7期348-351,共4页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时期内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状况。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安徽省1998—2013年的环境人...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安徽省耕地变化情况,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时期内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状况。并利用PER模型,计算了安徽省1998—2013年的环境人口容量。结果表明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现实人口数量终将超过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人口承载力,出现超负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林筱 任志远 +1 位作者 赵胜男 魏倩倩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6期83-86,共4页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利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LCCI),从全省、分区、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山西省2003∽2012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3∽2012年全省人口承载力呈增加趋...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利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LCCI),从全省、分区、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山西省2003∽2012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3∽2012年全省人口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其中2009年以后LCCI逐年降低,但人粮关系仍处于超载状态。(2)分区格局:人口承载力晋南〉晋北〉晋中,晋南人粮关系处于平衡有余状态,发展潜力较大,而晋中地区一直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人粮关系紧张;十年间各区LCC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晋南〉晋中〉晋北。(3)分县格局:人口超载区主要分布在晋中大部分县域,粮食盈余区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地区及晋北部分县域,但2008∽2012年比2003∽2007年盈余的县域增加了18个,人粮关系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山西省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琴 冉清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1年第5期23-27,共5页
本文主要以粮食-人口-土地关系为基础,采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从市、区、县三个空间尺度去研究宜宾市2005~2016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宜宾市2005~2016年期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波动较大,200... 本文主要以粮食-人口-土地关系为基础,采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从市、区、县三个空间尺度去研究宜宾市2005~2016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宜宾市2005~2016年期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波动较大,2005~2012年,宜宾市一直处于人口和粮食平衡的状态,2013~2016呈现出人口严重超载的情况,2014年后土地承载力呈现稍微好转的趋势,但变化不大,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总体情况呈现出从中间向四周发展的趋势。宜宾市各县(区)中,翠屏区和珙县人口超载量最为严重,土地压力最大,人地关系紧张,宜宾县、长宁县、高县和兴文县的人地关系较为和谐,土地承载力最高,区域发展空间大,其余各县(区)状况良好,但也需要时刻关注。因此,建议通过提高单产、开发梯田和合理规划土地来解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LCC模型 LCCI模型 宜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立 刘邵权 +1 位作者 刘淑珍 苏春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4-300,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分析了汶川地震重灾区10个县地震后资源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水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分析了汶川地震重灾区10个县地震后资源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分别进行评价,应用"木桶短板效应"原理,确定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土地粮食承载人口、适宜建设用地承载人口和经济收入承载人口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综合确定人口的合理规模。10个县的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为: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期,为132.5~140万人;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99.5~106.5万人。结果表明:10个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基本能够支撑震后人口恢复重建的需求,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但10个县资源环境不足以支撑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求,需要在恢复重建完成后,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向其它区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灾区 承载力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