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茂兰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吕文强 吉冰倩 闵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87-91,共5页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草地),采集0~30cm的土样,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密度及其储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原生林>...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草地),采集0~30cm的土样,分析了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密度及其储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地;在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中,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下降;对于4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的为原生林(197.02t·hm^(-2)),其余依次为次生林(170.89t·hm^(-2))、灌丛(136.66t·hm^(-2))和草地(91.34t·hm^(-2))。以原生林土壤碳储量为参考,次生林、灌丛和草地土壤固碳潜力分别为26.13t·hm^(-2)、60.36t·hm^(-2)和105.68t·hm^(-2),表现出较大的固碳潜力。因此,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和恢复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向原生林方向演替,有望显著提高该区域的土壤固碳能力,从而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土壤固碳潜力 土壤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响应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珍 冯徽徽 +3 位作者 王诗涵 邹滨 李世杰 王姝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基于1985—2019年长时序遥感数据,定量核算湖南省生态服务价值(ESV),系统解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影响方式,模拟2030年多情景下ESV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湖南省LUCC显著,草地面积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面积减少852.91 km^(2),... 基于1985—2019年长时序遥感数据,定量核算湖南省生态服务价值(ESV),系统解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影响方式,模拟2030年多情景下ESV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湖南省LUCC显著,草地面积总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面积减少852.91 km^(2),不透水面面积持续上升,面积增加3013.77 km^(2)。湖南省ESV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形变化,总体下降了86.07亿元,主要来自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等功能变化的贡献。LUCC对ESV具有显著影响,主要增益来自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分别增益837.73亿元和111.62亿元;2030年多情景预测显示,在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遥感 CLUE-S模型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的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变化及预测
3
作者 郭桓超 何湜 +2 位作者 闫戈丁 李慧 景海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研究太行山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太行山地区2035年的土地覆盖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农田、灌木、草地和荒地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森林、水体和不透水面积呈上升趋势.(2)2020—2035年,仅水体转变为下降趋势,其他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趋势保持不变.(3)道路、自然、地形和土壤因素整体上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 太行山区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张清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2-29,共8页
城市化加速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使得城市气候问题更加严峻。区域一体化驱动下的城市群热环境演变与土地覆盖互馈机制亟待解析。本文基于遥感(RS)影像数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时空... 城市化加速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使得城市气候问题更加严峻。区域一体化驱动下的城市群热环境演变与土地覆盖互馈机制亟待解析。本文基于遥感(RS)影像数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RS指数和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间的连通性、聚集性显著提升;不透水表面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不透水面扩张与高温区分布高度耦合。MGWR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的降温作用最为显著,超过了水体的降温效果;同时,生态工程有效缓解了热岛强度,印证了跨域治理的必要性。区域一体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地表热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果为规划者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 地表热环境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和2020年中国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融合数据集
5
作者 郝璇 贾国强 +1 位作者 邱玉宝 马姜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66-79,共14页
本研究选取全球/中国广泛应用的6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数据产品,包括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ESAGC)、ESRI全球10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ESRI-LULC)、清华大学高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产品(FROM-GLC)、武汉大学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 本研究选取全球/中国广泛应用的6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数据产品,包括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ESAGC)、ESRI全球10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ESRI-LULC)、清华大学高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产品(FROM-GLC)、武汉大学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全球30米高分辨率系统土地覆盖产品(GLC_FCS30)以及Globe Land30(GLC30),通过对多个数据产品进行重分类,提出基于一致性评估的多源数据产品融合方法,合成新的广西区域2020年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产品,与地方统计年鉴数据相关系数大于0.94。研究进一步选用有长时间序列的三套数据(CLCD、GLC_FCS30和GLC30)融合形成广西2000、2010及2020年共三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融合数据产品。本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产品的融合应用提供方法基础,融合数据可以更好的支持广西区域的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空间一致性评估 数据产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百色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6
作者 杨顺威 金善婷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0期4-6,共3页
为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基于1990—2020年广西百色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为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基于1990—2020年广西百色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全面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百色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减少导致碳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下降,建设用地扩展加剧了生态功能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 地理信息系统(GIS) 广西百色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及未来格局 被引量:6
7
作者 梁康 公丽 +2 位作者 宋小青 张永勇 刘昌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7,共13页
解析黄河水源涵养区历史和未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和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及其三大子区(Ⅰ黄河上游水源区、Ⅱ渭河南山区、Ⅲ伊洛河区),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覆盖产品数据,... 解析黄河水源涵养区历史和未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和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及其三大子区(Ⅰ黄河上游水源区、Ⅱ渭河南山区、Ⅲ伊洛河区),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覆盖产品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CA-Markov模型等方法,分析LUCC特征、探测驱动因素和预测未来期(2025年)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自2000s以来,研究区及分区地类呈现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的2条主线变化趋势,其中,全区LUCC主要受到粮食产量、高程和人口密度驱动,Ⅰ区、Ⅱ区和Ⅲ区LUCC的主导驱动因素分别是高程、人口密度和粮食产量。未来生态保护情景相对于自然发展情景,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将受到约束,能更好地保障生态用地面积以支撑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理探测器 CA-Markov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8
作者 吴文斌 杨鹏 +2 位作者 柴崎亮介 唐华俊 陈仲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3-578,共6页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LUCC模型应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ABM/LUCC)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指出ABM/LUCC模型提出的背景,并对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其次,重点论述ABM/LUCC...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LUCC模型应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ABM/LUCC)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指出ABM/LUCC模型提出的背景,并对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其次,重点论述ABM/LUCC模型的主要研究问题以及该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农业土地利用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分析总结目前模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模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NT 主体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LUCC 模型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近期动态分析 被引量:43
9
作者 郑丙辉 田自强 +1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子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78-1085,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对中国西部地区 12个省 (直辖市 ) 1995年和2 0 0 0年的 6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对 1330 0个土地利用 /覆盖类...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对中国西部地区 12个省 (直辖市 ) 1995年和2 0 0 0年的 6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对 1330 0个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图斑判读中 ,平均正确率 92 .92 %。同时对西部各省级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动态及更新成果进行的准确程度检查中 ,共获取全部 6个一级类型的动态图斑 13874 6个。地类更新平均准确率 97.71% ,勾绘图斑界线的准确率 99.85 %。 (2 )制图区域国土面积近 6 73万 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70 %。其中 ,耕地面积 5年来增加了 12 0 .6 5万 hm2 ,比 1995年增长了 2 .4 1% ;林地面积 5年来减少了 6 1.5 0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6 1% ;草地面积减少了 119.6 5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5 9% ;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 5年来分别增加了 19.2 5万 hm2和 17.0 4万 hm2 ,比 1995年增加了 1.36 %和 1.4 4 %。另外 ,作为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由于近年来的连续干旱以及油田开发等人为干扰的加剧 ,5 a来不可利用地面积扩大了 2 4 .2 8万 hm2 ,其中草地沙化面积占到 2 6 .9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地区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动态分析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的海南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和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贾凌 都金康 +1 位作者 赵萍 张友水 《遥感信息》 CSCD 2003年第1期22-25,T004,共5页
在分析 1987年和 1999年两个时相 L andsat TM遥感图像的基础上 ,得到了海南省土地利用 /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 ,并对其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87~ 1999年 ,海南省的耕地被占用现象突出 ,林地明显增加 。
关键词 TM数据 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监测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赵哈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3-649,共7页
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东段科尔沁沙地选择草地、沙地、农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采用手拣法调查不同类型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类型生境共获得10目27... 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东段科尔沁沙地选择草地、沙地、农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采用手拣法调查不同类型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类型生境共获得10目27科43个类群,其中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幼虫和蚁科(Formicidae)为优势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41.79%。草地开垦为农田或过度放牧沙化后土壤容重增加且碱性增强,土壤养分损失,而流动沙地种植人工灌木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并增加土壤水分,增强生境的异质性。草地沙化后直接影响优势类群鳃金龟科幼虫和蚁科的个体数分布,显著降低了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在沙地生境显著低于草地生境;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木林后可增加拟步甲科个体数的分布并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但草地开垦为农田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低。因此,对草地进行围栏封育、防治土壤沙化以及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木林等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均可改善土壤环境,保护和维持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有利于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霾/颗粒物污染与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新明 刘浩 +2 位作者 李京 谢志英 赵文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61-2569,共9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直接或间接影响颗粒物污染,为定量评价颗粒物污染与土地利用在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使用北京市长期气象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实测颗粒物浓度数据和遥感影像,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直接或间接影响颗粒物污染,为定量评价颗粒物污染与土地利用在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使用北京市长期气象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实测颗粒物浓度数据和遥感影像,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霾日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以及局地土地利用类型对颗粒物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的角度看,北京市(行政区内)1996-2008年间霾日数与生态用地和耕地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4和-0.592,与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则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0.609和0.590;北京城区(五环内)1989-2012年间霾日数与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城市区域扩张对霾日数影响显著,建成区面积与霾日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6.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看,建筑工地、道路和裸地3种下垫面类型的颗粒物浓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在0.5km和1k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与PM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和-0.507,建筑面积与PM1.0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9和0.537.总体来看,北京地区颗粒物污染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具有良好的时空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污染 霾日数 土地利用/覆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丰 刘书明 +3 位作者 卢文虎 杜琼玮 姜伟男 李佳芮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3-689,共7页
采用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与天津滨海新区1∶50 000地形图,进行相应数据处理,编制出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近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 采用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与天津滨海新区1∶50 000地形图,进行相应数据处理,编制出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近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滨海新区的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而绿地、湿地、滩涂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向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开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后5年变化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新区 遥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勃 毛彦成 柳景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6-730,共5页
以1981-2005年间近25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0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 以1981-2005年间近25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0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0.501%、17.819%和17.480%,反映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因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在黑河中游LUCC中起到主导作用,自然驱动力相对来说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驱动力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文帅 王飞 +2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何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152,157,共6页
基于1980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重心转移3种方法对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25a,延河流域森林和农田面积在数量上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以农... 基于1980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重心转移3种方法对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25a,延河流域森林和农田面积在数量上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以农田流向森林为主,然而草地和农田始终是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所占比重之和在两个时期均在87%以上,加上森林三者所占比重达99%以上;(2)25a内,延河流域仅有3.89%的土地资源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但聚落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增加速率为4.10%,主要靠占用农田和草地来实现;(3)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和整个流域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不一致,其中安塞地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均大于全流域,这与安塞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为剧烈息息相关;(4)25a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其中森林在空间上不断向上游、高海拔方向转移,而流域内水体的重心向流域下游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程 李晓兵 +2 位作者 张立 黄玲梅 喻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3,F0003,共6页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变化明显,1987—2007年间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巨大,林地和耕地有所增加,草地大幅减少,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急剧减少.皇甫川流域生态服务价值1987—2000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2000—2007年的变化幅度,1987—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 生态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黄钱 赵智杰 蒋耒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4-901,共8页
在分析和解译1977、1987和1999年三个时相的MSS,TM和ETM+遥感影像基础上,得到塔里木河下游垦区22年来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特征、重心移动和主要变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的水体、高覆盖草... 在分析和解译1977、1987和1999年三个时相的MSS,TM和ETM+遥感影像基础上,得到塔里木河下游垦区22年来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特征、重心移动和主要变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的水体、高覆盖草地、林地和中覆盖草地的面积锐减,主要转变为沙地和盐碱地;水体、耕地、林地、沼泽、草地和居民点的重心不断向塔里木河上游方向移动,这与垦区的人口和经济的重心移动方向是一致的,而沙地和盐碱地的重心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林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盐碱地转变的规律非常明显;中上游来水量减少和下游垦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退化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重心移动 遥感 塔里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4—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石华 周峻松 王金亮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9,共8页
研究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厘清其驱动机制,对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74—2014年间共10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参考抚仙湖流域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利用监督分类和人工解译、地面实地验... 研究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厘清其驱动机制,对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74—2014年间共10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参考抚仙湖流域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利用监督分类和人工解译、地面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信息,得出近40 a来抚仙湖流域的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最后基于抚仙湖流域的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抚仙湖流域在近40 a间,园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明显增加,而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少趋势;地表覆盖的年际变化差异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差异显著,林地、草地与耕地转移比例较大,水域较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时空变化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9a来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覆盖及其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东海 朱文泉 +2 位作者 郑周涛 刘宪锋 刘焱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34-1341,共8页
以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解译了2006、2010和2014年三期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以生长季内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平均值表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质量状况,从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变化两... 以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解译了2006、2010和2014年三期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以生长季内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平均值表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质量状况,从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变化两方面对该地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近9 a间,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上游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草地新增12.78 km^2,建设用地扩展了5.01 km^2,新开垦耕地3.84 km^2。(2)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质量总体呈现微弱退化趋势,其中耕地退化最为严重,变化趋势为-1.5%·a^(-1),林地和自然草地的质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城市和道路绿化草地却呈现显著改善。(3)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植被的改善与退化共存,其中显著改善的区域占全区的5.92%,而显著退化的区域占全区的9.45%,显著退化的面积大于显著改善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上游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质量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2,共8页
对北方13省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水体的退化以及未利用地的不断扩展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土地利用/覆盖总体破碎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向... 对北方13省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水体的退化以及未利用地的不断扩展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土地利用/覆盖总体破碎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质化方向发展;10年间,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重心的空间位置均有所变化。水体变化最明显,其次为未利用地、耕地和城建用地;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变化 北方13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