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及其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邹秀清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6-38,共3页
定性分析了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与土地产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揭示,在调查区域,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并未得到尊重,即农民意愿对土... 定性分析了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与土地产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揭示,在调查区域,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并未得到尊重,即农民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未能发挥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土地产权稳定性 意愿 中国 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下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区测度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6,共3页
文章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系统稳定性,(以宝鸡市为例)揭示其各分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的差异性,以进一步研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发... 文章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系统稳定性,(以宝鸡市为例)揭示其各分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的差异性,以进一步研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发展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分区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小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琨 张宝雷 +1 位作者 冯朝阳 梁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4,共4页
将复杂网络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小清河流域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以1984—2010年小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作为网络,通过度、介数和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指标,从系统整体的层面分析了地类演变模式,识别土地系统的... 将复杂网络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小清河流域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以1984—2010年小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作为网络,通过度、介数和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指标,从系统整体的层面分析了地类演变模式,识别土地系统的关键地类,分析其整体的稳定性演变。结果表明,耕地是小清河流域主要的转出型地类,水域湿地和建设用地则是主要的转入型地类;耕地是系统的关键地类,流域的LUCC过程主要围绕耕地展开。流域土地系统的稳定性较弱,且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复杂网络 土地系统稳定性 小清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乡村可持续用地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康 华虹 +1 位作者 王晓鸣 何南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17,共6页
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分析了堰河村2008-2016年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经济协调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林地和耕地长期是堰河村的主要用地,二者占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 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分析了堰河村2008-2016年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经济协调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林地和耕地长期是堰河村的主要用地,二者占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均衡性与稳定性。(2)研究期内因用地变化堰河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153万元,堰河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不协调现象。(3)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可持续用地评价方法适用于乡村地区,可用于指导和调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用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稳定性 生态经济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methods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rock/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under earthquake 被引量:1
5
作者 程选生 DOWDING Charles H 田瑞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935-2943,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uating seismic stability is considered using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and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new method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 are put forward,such as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tatic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In order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s,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example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methods are both feasible,and the plastic zone first appears near the bottom corners; 2) the safety factor of new method Ⅱ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ew method I but generally,an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small.Therefor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two new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 theoretical basis is provided for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and the lining surrounding a tunnel and also provided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rock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earthquake stability safet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