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及其土地利用对策——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秋媛 周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4期345-347,共3页
以广西融水县为研究对象,以20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根据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计算得各个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根据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把融水县分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低生态服务价值区。... 以广西融水县为研究对象,以20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根据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计算得各个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根据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把融水县分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分析了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的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对策,为融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 土地利用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志轩 魏芳菲 +2 位作者 吴皓天 王怡宁 王澎喆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98,共11页
科学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揭示其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规律,识别影响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制定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V-Markov模型模拟... 科学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揭示其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规律,识别影响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制定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V-Markov模型模拟流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评估ESV,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ESV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ESV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间,流域ESV总量、空间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40年3种发展情景下流域ESV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发展情景ESV值最低、生态保护情境ESV最高。2)未来不同情景下流域ESV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但不同情景下的ESV冷点/热点区域规模及其空间格局存在显著差异。3)流域ESV的空间异质性受到自然-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中人类足迹是ESV空间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年均气温、高程、坡度3个因子也是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且任意双因子组合对ESV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解释力最高的双因子为人类足迹与年均气温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CV-Markov模型 地理探测器 澜沧江-湄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焦艳菲 白蕾 张少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拟和ESV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之和占比在91%以上;研究期内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种情景下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增加,草地和水体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下有所减少。4)陕西黄土高原ESV在1980—2020年持续增加,2030年ESV在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顺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雷燕慧 张玉涛 +1 位作者 赵媛媛 吴文芬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39,共6页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22年林地成为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类,面积达4789.88 km^(2),占总面积的51.88%;类型转换随时间推移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以后,主要是耕地和草地恢复为林地,面积共计1133.64 km^(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2010—2022年高达129.84%,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2010—2022年变化最为剧烈;林地类型变化促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1985—2022年均保持在70%以上。总的来看,安顺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应持续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类型转换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8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情景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9
作者 赵孟琪 李倞 王子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41,共13页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经济、生态、碳排放和碳储存指标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设置4种未来情景(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生态平衡发展和低碳绿色发展),分析2030年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布局变化,并比较情景间两者响应关系的差异。【结果】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和景观生态风险的降低是各情景的共同变化。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总生态价值增幅最高,为896 639.170×10^(4)元,整体风险降低幅度最大,较高及高风险总占比为1.280%。在规划目标的介入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负相关性增强,在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协同关系的减弱幅度较高,高价值-低风险区的占比增加至22.652%。综合所有情景,收缩建设空间并促进蓝绿空间的扩张和联通是缓解区域生态保护压力的重要举措。【结论】经土地结构优化,区域内生态价值与生态风险的权衡关系有所增强,但仍存在小型风险区的新增。低碳绿色发展情景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应积极采取多层级相协调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优化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耦合关系分析
10
作者 付帅 徐炳先 +2 位作者 彭雨欣 汪鸿波 李秀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31,342,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ESV当量因子法、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下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ESV时空耦合关系。[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中耕地的转入和转出量均最多,总量相对稳定;林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分别为1282.29 km^(2),1697.04 km^(2)。(2)流域整体属于碳源,净碳排放显著增加,年平均增长17.70%,建设用地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强度低值区分布广泛且占主导地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西南部,与城镇分布位置吻合。(3)总ESV缓慢降低,从1800.41亿元减少到1705.73亿元;ESV强度呈现出湖区高、周围低的分布特征。(4)碳排放强度与ESV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局部集聚现象显著,高低聚集区逐渐增多。[结论]重点修复和保护林草地与水域,严格控制城镇的迅速扩张能够有效促进鄱阳湖流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邵帅 唐鑫行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格网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复杂性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呈现整体较高的特征,高、重度风险区数量增长15.2%,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及东南部城市群,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兴安岭林区、河流流域地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总体较高,但呈现降低趋势,由2005年718.16×10^(7)元下降到2020年的714.6×10^(7)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呈现出北部、西部高,而中南部较低的特征;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即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空间上相关关系较强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域北部、中南部城市群地区,其他外围区域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东北黑土区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2
作者 杨英 潘安 +3 位作者 曹珑誉 周恒 丛睿 舒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是成都市的主体,面积变化表现为耕地和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土地转换主要是耕地转向林地和建设用地。(2)成都市ESV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年间净增加2.03亿元。从各地类ESV大小来看: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和水域ESV增加是引起成都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两者生态贡献率之和为53.66%。(3)单项ESV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成都市的核心生态功能,共占总ESV的57.52%。(4)成都市ESV空间差异显著,冷热点整体呈“西热中冷,东无显著”的分布格局,热点区集中在西部龙门山及水域附近,冷点区集中在中部中心城区,并不断向中心城区缩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体ESV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朝着ESV增值和保值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成都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生态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亮 李杨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裸地面积相对稳定。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265.47亿元,原因主要在于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环洞庭湖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和湘中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大湘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状态,但空间集聚性有减弱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集聚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湖南省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14
作者 魏俐宏 刘健 +2 位作者 郑昭佩 丁馨 解德威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对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理解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规划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山东省5期(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及其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低对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理解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规划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山东省5期(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及其时空变化情况,利用当量因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①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和建设用地为主,研究时段内,农田、草地、荒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②2000—2020年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呈现由鲁中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驱动机制最主要的是夜间灯光强度,其次为植被覆盖度,其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影响,农田面积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最大,荒地影响最小;⑤山东省10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86.7%为协同关系,其余为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
15
作者 牛璐 向燕芸 +2 位作者 张齐飞 赵嘉瑜 魏煜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443,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地区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000—202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多维度分析方法,整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空间...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地区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000—202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多维度分析方法,整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空间转移矩阵,运用价值当量评估体系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量化,借助生态贡献率和敏感性指数探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2000—2023年黄河中游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11191.4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7498.76 km^(2))。“耕地—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的双向转化是最为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2)黄河中游地区ESV在2000—2023年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呈现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3)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其次是支持服务。供给服务ESV在24年间持续减少,其余生态系统服务ESV总体上均呈现缓慢增加态势。(4)耕地、林地、草地及水域间的相互转化是引起黄河中游地区ESV增减的主要贡献因素。ESV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程度总体上呈下降态势。[结论]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明显驱动效应,且在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敏感性分析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16
作者 张辉 谢涛 +4 位作者 杨张瑜 邢海波 赵巧珍 冯恬 柴茜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2022年西安市高精度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2332988.33万元,其中林地占比达86.58%,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总体偏低,范围介于[0,0.234],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以及中部,高风险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及西安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呈负相关,Moran’sI指数为-0.121,需高度关注水域和未利用地聚集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有向其他地类转化的风险。西安市林地在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各土地利用图斑碎片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 相关性 高精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剑飞 阳文锐 +3 位作者 李晶晶 沈守云 马力 陈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8,共13页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来,1km×1km网格下的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与非建设用地组分变化相对应,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总量增加了109.46亿元,林地和水域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关键;(2)从生态系统服务四大类型的价值看,调节功能>支持功能>供给功能>文化功能,调节服务是北京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3)从空间分布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而且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为正相关和空间聚集分布,局部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大型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冷点分布范围在逐渐向市中心城区收缩;(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受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共同作用,其中气温的贡献最大,双因子间的耦合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研究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议,可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空间分析 敏感性分析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R-FLUS-MarKov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预测--以漓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何英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杨帅琦 姚月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更准确刻画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精度高达83.57%。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区位于桂林市辖区、兴安县和阳朔县,多表现为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化。2030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旅游优先情景分别为218.07亿、225.61亿、222.91亿元,较2020年下降了9.02亿、1.48亿和4.18亿元,并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实施生态优先策略后其下降速度放缓。林地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来源,占比超过80%,耕地和水域也贡献了一定比例的服务价值。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旅游优先情景次之,自然发展情景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及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SR-FLUS-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方案优选——基于“土地利用+生态效能”的双维复合视角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强 伍磊 +2 位作者 刘悦 张伟铭 李皓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观,但当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却缺乏定量评估的相关方法。论文对谢高地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做了一定改进,并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情景评估和优选,定量评估规划干预带来的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观,但当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却缺乏定量评估的相关方法。论文对谢高地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做了一定改进,并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情景评估和优选,定量评估规划干预带来的生态效益。首先,认为生态服务价值受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服务效能这两个维度的复合作用,并探索了生态服务效能的修正指标和修正系数。其次,解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作用于这两个维度的途径,即通过用地布局规划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通过生态措施影响生态服务效能,从而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多方案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以及优选优化思路。最后,结合武汉市法泗街道案例的应用示例,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 方案评估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萌萌 杨楠 +3 位作者 王轶 刘琼 李小磊 郅二铨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热点分析法和生态经济协调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高值和低值聚集分布特征及黄河流域各地市生态和经济协调程度,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增加趋势,ESV由2000年的40217.3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1135.10亿元,其中,草地的ESV值最大,未利用地的ESV最小。②黄河流域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20年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稳定,整体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各阶段ESV变化率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③2000—2020年黄河流域GDP的增加率远高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率,生态和经济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低度冲突水平。【结论】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速低于GDP,生态与经济协调度较低,未来需要加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热点分析 生态经济协调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