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土地多功能利用测度及协同发展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雨枫 陈立民 +2 位作者 江清阳 何佩云 王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31-4537,共7页
基于2000~2023年土地遥感监测数据,使用地理空间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解析,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经济带的生活功能面积持续增长,而生产功能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面积也减少.生产... 基于2000~2023年土地遥感监测数据,使用地理空间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解析,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经济带的生活功能面积持续增长,而生产功能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面积也减少.生产功能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高低值的区域集聚性分布特征显著.生活功能水平由北到南呈高低相间分布,由平原地带向周围山地递减.生态功能水平与地形地貌呈显著相关,功能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影响要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农业技术与农业效益推动着土地“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及协同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土地转移矩阵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来自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1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99,共11页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农户生计策略 土地多功能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类型视角下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及其差异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文斌 丁德孝 +2 位作者 楚雪莲 高云红 刘阳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 不同生计类型视角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与差异研究是深入推进旅游与土地融合发展,协调城郊旅游发展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以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区位熵等方法,探究城郊乡村旅游地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优势度及其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非旅型土地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水平最高,旅专型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内部功能权衡协同分异显著。非旅型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兼旅型、旅兼型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权衡冲突最明显。旅专型土地功能内部权衡冲突最小,协同性最优。(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优势功能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及功能需求有关。非旅型以资源供给功能为主导(1.69),兼旅型以经济发展功能为主导(1.19),旅兼型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导(1.06),旅专型以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5)。同时,针对引导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向旅专型发展,以及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利用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乡村旅游地 土地多功能利用 旅游生计类型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多功能利用基础上的人文农业构建路径探讨——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瑞强 韩旭 +3 位作者 张宁 孙景璐 许皞 王树涛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98,共4页
人文农业概念为农业生产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起点,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具有很高价值。文章释义了新时代人文农业,并以阜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提出人文农业... 人文农业概念为农业生产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起点,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具有很高价值。文章释义了新时代人文农业,并以阜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提出人文农业构建路径。研究认为:(1)新时代人文农业是贯穿和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农业。(2)土地多功能利用是人文农业构建的基础,土地多功能调查评价是指导土地利用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法。据此,建立了土地多功能利用与人文农业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及技术框架,并在阜平县土地多功能评价结果基础上提出阜平县人文农业构建路径及对策:(1)基于土地多功能性对全域分区布局,按海拔梯度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按水系划分8-10个不同人文主题的农业与生态产业沟;(2)在三产融合中拓展农业多功能;(3)融入文化元素打造人文农业产品;(4)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农业多功能 人文农业 阜平县 构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以淄博市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蕾 齐伟 +1 位作者 杜腾飞 张瑜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1-36,共6页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进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结合熵权法、三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土地多...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是其基础工作。进而提出一个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结合熵权法、三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估,以山东省淄博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指标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结果表明,淄博市的3个功能指数在2000—201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功能曲线的上升趋势慢于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曲线趋势,说明淄博市在土地利用中对于生态环境关注较少;2000—201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从无序变化转化为有序变化,土地利用水平逐渐增高,土地利用冲突性变小;通过在时间角度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对比发现淄博市土地利用功能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须要协调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三生空间 三角模型 耦合协调度 土地多功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及耦合协调度 被引量:8
6
作者 梁静晖 杨钢桥 +1 位作者 黄丹 谢金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4-252,共9页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过程—结果”视角构建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试点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 为促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据“过程—结果”视角构建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试点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产业融合对农村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不同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均能显著提升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但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的土地多功能利用总水平及分项功能水平存在差异;(2)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下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农户独立经营模式、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呈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单一功能特点,“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下土地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3)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缓慢提升,但土地多功能利用耦合协调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今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和各具特色的乡村观光休闲产业;应充分尊重农民意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产业融合 熵权法 耦合协调度 湖北省武汉市和荆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策驱动的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 多功能利用的影响——黑河中游案例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蒙吉军 朱丽君 +2 位作者 王祺 郭力仁 张维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2-1112,共11页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生活用地增加一倍,生产用地增加1/3,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2)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生活用地增加一倍,生产用地增加1/3,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2)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倍,多角度利用更加充分,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功能,且提升较大;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相对较弱,提升较小;3)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对就业支持、土地生产和资源维持等功能有显著的影响,耕地非农化管控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供给功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多功能利用 土地政策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周德 钟文钰 +1 位作者 周婷 戚佳玲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106,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多功能利用 空间相关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国土空间的多功能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治芳 刘学录 +3 位作者 李晓丹 王淑媛 孙静 徐一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64-176,共13页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特征,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差异性演变特征进...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特征,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时空差异性演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从时间上看,市域土地利用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产功能上定西市与甘南州有明显提升,其余各市域均维持稳定或有微量下降;生活功能变化不显著,整体有微量提升。空间上,市域综合功能表现为中心强边缘弱的格局特点,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呈现反制现象。9市“三生空间”功能的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为主,总体呈现“中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兰州、定西、庆阳3市在生产功能上具有比较优势;兰州、临夏、天水、平凉4市(州)在生活功能上具有比较优势;白银、甘南、庆阳、武威4市州在生态功能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征。【结论】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市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土地多功能利用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表明生产、生活、生态以及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6种优势功能区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分布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利用 黄河流域 优势指数 耦合协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