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山东农村土地占有权分配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佩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受人地关系、自然生态因素、市场体系、农民家庭结构、村落家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清季至民国初年,山东农村的土地占有格局基本上呈现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总体趋势。清末民初,自耕农占山东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即是土地占有权分散化的表... 受人地关系、自然生态因素、市场体系、农民家庭结构、村落家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清季至民国初年,山东农村的土地占有格局基本上呈现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总体趋势。清末民初,自耕农占山东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即是土地占有权分散化的表现。从农家经济层面看,地主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此消彼长,反映了这一土地占有权变动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山东 土地占有权分配 集中 分散化 小农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土地占有权的变革
2
作者 王晋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6期63-69,共7页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在各种社会和因素的促使下,土地占有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蕴育着土地占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趋势,而且以乡绅、约曼为主体的大土地占有结构又取替了以广大公簿农为主体的小土地占有结构,并与...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在各种社会和因素的促使下,土地占有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蕴育着土地占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趋势,而且以乡绅、约曼为主体的大土地占有结构又取替了以广大公簿农为主体的小土地占有结构,并与现存的大土地所有制相结合构成了都铎王朝土地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土地占有权的变革为英国农业从封建小生产向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当时农村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占有权 都铎王朝 英国农业 资本主义 土地所有权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土地关系 变革 土地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晰土地占有权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关键
3
作者 王玉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4,共6页
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历史演变和农民财产权利变化,分析现行农村土地权利体系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提出明晰土地占有权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关键。
关键词 土地占有权 农民 财产权利 土地权利体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征用制度 土地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川西农村土地占有变迁考察——《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土地买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映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6,共7页
清代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在"湖广填四川"初期,移民可以在无主荒地"任其插占,听其垦殖",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权;此外,主要是通过买卖方式来实现转让或获取土地所有权。清朝三百年间,农村土地买卖实现着土地占有权在... 清代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在"湖广填四川"初期,移民可以在无主荒地"任其插占,听其垦殖",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权;此外,主要是通过买卖方式来实现转让或获取土地所有权。清朝三百年间,农村土地买卖实现着土地占有权在不同经济实力层次的社会群体中的变迁,促使这种变迁的条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的记载,是揭示川西农村土地占有权变迁的珍贵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土地买卖 川西农村 土地占有权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春秋晋国土地关系的变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苏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56-62,共7页
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变革的趋势是旧制度的不断消亡和新制度的逐步确立。关于春秋晋国政治,军事及法律制度演变的情况,笔者已有专文论述①,本文主要讨论经济关系的变动。
关键词 土地关系 春秋时期 晋国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 异姓宗族 土地占有权 土地分配 经济关系 军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代福建土地典卖看农村阶级关系
6
作者 周玉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中,土地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人与物的关系,它同时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中,十分清晰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土地典卖问题总是作为研究土地关系及其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一个...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中,土地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人与物的关系,它同时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中,十分清晰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土地典卖问题总是作为研究土地关系及其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着眼点。清代福建土地典卖有田面、田粮典卖等不同形式。有的学者已指出,这是土地所有权分化的表现。但是,我们还应当进一步看到,伴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文书 历史系 封建社会 封建生产关系 土地关系 乾隆 土地占有权 土名 社会地位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股份制改革与土地产权
7
作者 姚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S2期12-16,共5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有多年,然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举步为艰,这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围绕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改革措施,但是,无论是放权让利...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有多年,然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举步为艰,这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围绕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改革措施,但是,无论是放权让利、承包租赁,还是税利分流,都没有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让土地使用权 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土地占有权 划拨土地使用权 土地出让金 土地收益权 土地所有者产权 土地使用者产权 土地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马来亚的土地关系
8
作者 何启拔 钱文宝 《南洋问题研究》 1978年第3期105-132,共28页
一九五七年宣告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80%左右农业劳动者占整个劳动人口的76%,农业生产占国民收入的75%左右,农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56%,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民族运动问题,实质上,
关键词 马来亚 土地关系 吉兰丹 玻璃市 吉打 农业劳动者 农业国家 地租率 农村人口 土地占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田与井田制度 被引量:8
9
作者 史建群 《农业考古》 1989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井田与井田制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井田是疆理土地为井字形方块田的耕作方法。井田制是将土地划分为小块授予农夫独立耕作的分配土地占有权的制度。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概念,以井田的存在论证井田制的起源。殷商西周时期确曾以沟... 井田与井田制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井田是疆理土地为井字形方块田的耕作方法。井田制是将土地划分为小块授予农夫独立耕作的分配土地占有权的制度。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概念,以井田的存在论证井田制的起源。殷商西周时期确曾以沟渠、道路交错分割土地为井田。然而其时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仍是木、石、蚌器。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组织形式是家族公社集体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田制 土地占有权 劳动组织形式 相适应 家族公社 土地制度 个体家庭 一夫百亩 生产工具 井字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前期的寺院经济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文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3-101,共9页
中国古代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寺庙所有的土地。这些公共土地的占有方式怎样呢?它与封建地主占有制有哪些同异呢?这... 中国古代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寺庙所有的土地。这些公共土地的占有方式怎样呢?它与封建地主占有制有哪些同异呢?这里结合唐开元天宝之前的佛教寺院经济,作点探讨性分析。唐代寺院大土地占有制的确定根据史料可以论定,寺院经济发生在东晋,而它繁盛的重要时期是南北朝。北朝一代,除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两次毁佛外,其余帝王都是极力保护佛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寺院经济 占有方式 唐前期 寺院地主 财产关系 土地占有权 宗教性 开元天宝 南北朝 佛教寺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经济新的矛盾运动形式探讨
11
作者 程立顺 《学术界》 CSSCI 1991年第2期84-88,共5页
一、农村经济的巨大成就与现实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改革浪潮,逐步扩展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回顾十多年来的农村改革轨迹,认真总结农村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实分析... 一、农村经济的巨大成就与现实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改革浪潮,逐步扩展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回顾十多年来的农村改革轨迹,认真总结农村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实分析存在的各种矛盾,有助于我们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措施,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土地使用权 土地占有权 农民利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及特点
12
作者 李桂海 《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第5期61-67,共7页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大灾荒和残酷而频繁的战争,由于封建社会一直釆取多子平均继承财产的制度,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占有权转移十分频繁和不稳定。为了减轻因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造成的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减少因经济...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大灾荒和残酷而频繁的战争,由于封建社会一直釆取多子平均继承财产的制度,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占有权转移十分频繁和不稳定。为了减轻因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造成的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减少因经济的波动而引起的政治上的稳定,封建统治阶级就釆用了种种办法,以减轻和缓和土地转移对政治统治的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官僚制度,并使这种官僚制度尽量与土地的占有关系脱节,不受土地占有权转移的影响,以割断土地占有关系与政治统治的直接联系,不因土地占有关系的不稳定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不稳定。这种逐渐从土地占有关系中游离出来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在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独有的特点。首先是权利的相对不稳定性,官员常被撤换或罢免,职位升降无规律。其次是封建等级之间的相互依附性,上下级之间变成主仆关系,结成“朋党”,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巩固等级地位。再其次是权力的贪婪性,表现为由于权力的不稳定引起对权力的滥用,并促使当权的官吏尽快将自己的特权转让给子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占有权 官僚制度 政治统治 不稳定性 中国封建社会 依附性 统治阶级 土地买卖 封建主义 土地兼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