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
1
作者 杨霏 周玉 +1 位作者 陈银银 梁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3,96,共11页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1年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递增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2)下游、上游-下游分别是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中最为显著的,造成总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差异;3)资源集聚能力是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 Dagum基尼系数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郝玉芬 杨璐 胡振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2-44,共3页
战略环评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矿-粮复合主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 战略环评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矿-粮复合主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在该区域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环评 -粮复合主产区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渭-库绿洲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古丽波斯坦·巴图 丁建丽 李艳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1,共9页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以2005年、2015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2期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级处理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时空分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区域环境质量...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以2005年、2015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2期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级处理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时空分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区域环境质量3个方面进行生态效应研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从而获得区域环境质量指数,最终建立渭-库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与此相反,草地、林地和盐渍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10年间渭-库绿洲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90亿元增加到5.50亿元,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渭-库绿洲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8上升至0.43。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上升态势。本文通过对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定性定量分析,有助于干旱区生态脆弱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GIS空间分析方法 -库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节点-场所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贺鹏 陈珍 +1 位作者 黄靖茹 许奇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23,共7页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i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公共交通站点地区的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为TOD理论提供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建成环境的角度介绍TOD的基本概念以及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模型,然后系统地梳理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形式及其改进模型,总结节点-场所模型常见的评估指标及车站影响范围参数,最后归纳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应用场景,提出其局限性及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TOD 节点-场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SCS模型在深圳市的应用 被引量:65
5
作者 袁艺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以深圳市为例 ,应用SCS流域水文模型对该市部分流域进行降雨 径流过程的模拟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 ,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 以深圳市为例 ,应用SCS流域水文模型对该市部分流域进行降雨 径流过程的模拟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 ,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就越小 .降雨 径流的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 ,CN值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 ,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降雨-径流关系 SCS模型 深圳市 径流量 土壤湿润程度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加尔肯居马肯.爱特 王文杰 +1 位作者 朱海涌 阿依木古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2,共4页
解译2000和2005年伊犁河谷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分析和探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和动态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总体程度低,土地利用过程还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面积变化显著,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 解译2000和2005年伊犁河谷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分析和探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和动态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总体程度低,土地利用过程还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面积变化显著,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问题 RS—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互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云 刘泓昆 +3 位作者 胡慧敏 巩科麟 张亚男 殷子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5,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客流量等多个指标精细化分析轨道交通车站运能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入“节点-场所”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间的发展协调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二者协调状态划分为从属状态、平衡状态及失衡状态.结果表明,随着轨道交通车站开发建设,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车站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全天客流量与容积率和商办建筑面积显著正相关,早高峰客流量与居住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容积率显著负相关,晚高峰客流量则与商办建筑面积和道路网密度显著正相关.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偏低,站点类型以节点和场所价值低度均衡发展的从属状态为主,而协调状态则较少且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圈层.未来应进一步对失衡节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提升集聚效应与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车站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协调关系 客流量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性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明星 赵金宝 +2 位作者 刘文静 姜嘉伟 徐月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231,共10页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值得分为输入,采用层次K-Means聚类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5类:从属型、场所滞后型、平衡发展型、节点滞后型和压力型。其中压力型和节点滞后型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出较高水平,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但节点滞后型的节点价值低于平均水平;平衡发展型站点的指标价值适中,而场所滞后型的场所价值相对较低,表明该类站点地区的土地开发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从属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片区,各项指标普遍较低。通过分析典型站点,得到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模型 站点分类 土地利用 协同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海城-大石桥菱镁矿矿集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金桐 姚玉增 +2 位作者 付建飞 杨富强 胡思汉 《中国矿业》 2022年第4期71-79,共9页
辽宁海城-大石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菱镁矿基地,露天开采使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更好地开发矿山、保护地区生态,本文对其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选取1984年、1990年、2007年、2010年和2016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 辽宁海城-大石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菱镁矿基地,露天开采使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更好地开发矿山、保护地区生态,本文对其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选取1984年、1990年、2007年、2010年和2016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个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演化。结果表明,1984—2016年间RSEI均值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通过RSEI值的分级结果可以看出,生态质量差的区域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质量良的区域面积最大。结合RSEI值的分级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规模扩大,林地及耕地被侵占或林地被改造为耕地;二是菱镁矿的露天开采及排土场影响了矿区环境。后期生态环境改善则是因为矿区复垦、植树造林,提高了林地面积,改善了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该研究可为露天采矿地区的生态监测及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大石桥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菱镁矿矿集区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麦地娜.哈尔山 母睿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92,共7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交通顺畅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已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通带动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形态决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交通顺畅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已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通带动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的生成和交通模式的分担率。因此,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高其一体化程度,对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通过建立节点及场所指标体系,考察乌鲁木齐市地铁1号线及BRT的14个站点周围区域交通-土地利用一体化程度,并据此对站点进行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站点类型的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一体化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枢纽站“站-城”融合的概念框架与思考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郭源园 杨林川 崔叙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9期10-17,共8页
近年来,我国高铁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高铁枢纽站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如何将枢纽站点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体化,即"站"与“城”的有机融合问题。文章通过对"站-城"融合概念的梳理,结合当前我... 近年来,我国高铁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高铁枢纽站的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如何将枢纽站点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体化,即"站"与“城”的有机融合问题。文章通过对"站-城"融合概念的梳理,结合当前我国大城市内部高铁枢纽的建设背景和快速的城市发展需求,深入解读我国城市高铁枢纽站点的"站-城"融合内涵,建立了基于产业、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空间开发、接驳及管理为核心维度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框架,提出“站-城”融合需要强化功能开发一体化、 要素配置一体化、空间利用一体化以及接驳管理一体化。同时,对我国当前“站-城”融合设计的现实制约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枢纽站 "站-城"融合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站区空间一体化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韬 张梦莹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4,共6页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响,将其空间连接指标添加到节点和场所价值中,构建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根据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点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压力型、平衡型、从属型和失衡节点型。压力型和平衡型站点各项指标都较高,且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相对均衡,一体化程度较高。从属型站点位于城市的外围区域,各项指标都较低,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失衡节点型站点的节点价值高于场所价值,站区空间利用相对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加强站区空间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街道网络 节点-场所模型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土地利用交通模型的发展(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钟鸣 John Douglas Hunt John Edward Abraham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7年第1期79-91,共13页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为全省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全省的土地利用交通模型.该模型以PECAS(生产、交易和消费分派系统)结构为基础,实质是在整体经济的前提下考虑基本的交通需求...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为全省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全省的土地利用交通模型.该模型以PECAS(生产、交易和消费分派系统)结构为基础,实质是在整体经济的前提下考虑基本的交通需求(商品、服务、劳动力交换的流通过程)而进行交通规划.生产、交易和消费分派系统是一种空间经济模拟系统,它侧重交通规划和发展规划,近几年在美国提出并在一些州和城市得到应用.阿尔伯塔省土地利用交通模型受其模型建立基础,尤其是MEPLAN和TRANUS模型的影响,但该模型在理论基础和行为描述上都做了明显的改进.本文从数据源和标定方法方面介绍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土地利用交通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交通模型 变通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 空间经济模型 输入-输出表 LOG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欧阳志坚 马小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4年第3期63-65,共3页
客流规模是决定轨道是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以广州市的轨道交通发展为例 ,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 ,从沿线土地利用、城市经济水平、城市中心区潜在的增长前景、自行车 -公共汽车的联运、有效的城市管理、高效的经营等 6个方面对影... 客流规模是决定轨道是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以广州市的轨道交通发展为例 ,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 ,从沿线土地利用、城市经济水平、城市中心区潜在的增长前景、自行车 -公共汽车的联运、有效的城市管理、高效的经营等 6个方面对影响客流规模的因素进行了阐述。一般的客流预测量往往偏高。而实际影响客流规模的因素大都较难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规模 自行车-公共汽车联运 沿线土地利用 城市经济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5
作者 牛方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4,共9页
回顾了LUTI模型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模型的一般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LUTI模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作为模拟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LUTI模型是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 回顾了LUTI模型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模型的一般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LUTI模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作为模拟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LUTI模型是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规律,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角度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根据LUTI模型,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是土地利用系统和交通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交通模型根据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及交通设施评价城市交通状况,而土地利用模型根据交通可达性和其他影响因素预测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在交通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后,将改变城市房租、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而再次导致城市活动空间分布随之变化,如此不断相互作用、趋于平衡。LUTI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城市空间政策检验、辅助决策。就LUTI模型的发展而言,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对模型的理论结构关注较少,导致模型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应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LUTI模型理论上的进一步突破。将LUTI的工作原理植入城市研究的背景中,旨在让读者对LUTI模型原理、结构、实现技术及面临的问题有深入了解,推进LUTI模型在中国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检验 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模型 模型模拟 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 城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规划建模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16
作者 王万乐 钟鸣 HUNT John douglas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年第4期1-12,23,共13页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针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分析需求,本文提出基于城市经济-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Urban-Integrated Econ... 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针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分析需求,本文提出基于城市经济-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Urban-Integrated Economy, Land Use, and Transport, U-IELUT)建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框架和方法。在传统“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城市经济和人口预测、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配、城市空间开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模块,构建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广义经济效益评估的“PECAS+(Production,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Allocation System)”广义经济效益评估模型。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基于武汉“PECAS+”广义经济效益评估模型测算其直接经济效益和广义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地铁2号线在2027年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10.43亿元;广义经济效益中,动态集聚效益约为2.64亿元,约为直接经济效益的25.3%,说明广义经济效益尤其是集聚效益等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忽略。同时,还探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小区的影响差异,即广义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可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供多维度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效益评估 经济-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模型 广义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规划框架的区域综合货运规划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桂花 钟鸣 +2 位作者 RAZA Asif HUNT John-douglas 周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42,共13页
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系统谋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使经济、土地/空间及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统筹考虑经济、土地/空间及交通和环境要素的动态交互关系,提出大区域综合货... 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系统谋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使经济、土地/空间及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统筹考虑经济、土地/空间及交通和环境要素的动态交互关系,提出大区域综合货运整体规划模型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利用PECAS(Production,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Allocation System)理论框架分析生产者、消费者、交换商品、土地(空间)和运输方式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通过PECAS的集计经济流表设计模型结构,构建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配、空间开发以及交通运输需求预测这4个模块,模拟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增长及其空间分布与土地/空间开发及综合交通需求时变等特征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空间和环境等约束条件下,通过构建空间经济模型和综合交通一体化网络分配模型,实现面向多货品和多方式的综合货运整体规划建模方法,以辅助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大区域综合货运整体规划模型,分析评估2012—2035年模型预测结果。结果显示,预测得到的综合交通年平均日货运量拟合优度超过85%,分担率误差低于1%,验证了本文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综合货运规划模型 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建模 多货品货物运输 超级网络 区域整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