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变化与碳核算情景模拟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乌英嘎
蒲万平
董霁红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2-408,共17页
-
基金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项目“2023年度自然资源遥感监测”(2023100088)。
-
文摘
[目的]明晰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和碳排放变化趋势,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成都平原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和IPCC碳排放系数法明确成都平原2006-2022年土地利用重心变化趋势和碳排放,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模型探究耕地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使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与碳排放。[结果]①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及未利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移动4.23,5.46,8.44和31.58 km,林地与草地向东南方向移动11.12和3.41 km。在主要粮食作物方面,水稻与玉米重心向东北方向分别移动15.47和7.52 km,小麦向西南方向移动17.77 km。②2006-2022年,成都平原33个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均呈上升态势,共增加1.36×10^(7)t,碳汇持续下降,共减少5.68×10^(5)t。③自然情景、碳增汇情景和碳减排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分别比2022年减少5.39×10^(5),3.47×10^(5)t和4.53×10^(5)t。[结论]研究期间,成都平原耕地流失严重,主要流转为成都平原中部的建设用地和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与乐山市内的林地,未来需要加强对该区域的耕地保护,33个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上升趋势明显且主要影响因素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推行减源办法与增汇路径。
-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土地利用重心变化
PLUS模型
碳核算
成都平原
-
Keywords
multi-source data
land use gravity center change
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model
carbon accounting
Chengdu Plain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