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视角的四川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
1
作者 穆羽 陈正洪 +5 位作者 李军 邓云思 王雅婧 夏建国 蒋晓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总体土地利用适宜度高值区分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②四川多数市的生产空间适宜度较高,生活空间适宜度高值区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生态空间发展适宜区集中于甘孜州等高原山地区。③根据适宜度可将四川省分为9个单一导向区及12个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复合导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分区 土地利用适宜性 生态位适宜 三维魔方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县级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江西省湖口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小燕 聂运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5期187-190,共4页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索县域土地利用适宜性问题,基于改进的AHP法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再应用信度检验探求评价值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湖口县土地利用适宜性处于Ⅲ状态,说明湖口县土地生态功能受到一定破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尚好,土...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索县域土地利用适宜性问题,基于改进的AHP法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再应用信度检验探求评价值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湖口县土地利用适宜性处于Ⅲ状态,说明湖口县土地生态功能受到一定破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尚好,土地尚能维持基本产出能力、基本承载能力及基本哺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适宜性 供给侧结构改革 AHP 信度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巧 彭玉玲 秦文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162,共7页
基于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将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子适宜性和综合适宜性评价,提出不同区域的... 基于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将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子适宜性和综合适宜性评价,提出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主要适宜分布在研究区西侧湄公河沿岸土壤较肥沃的地区;林业用地适宜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东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分布在沙湾水经济区西南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地形较平坦的地区。本研究为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为东南亚同类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特尔菲法 老挝沙湾水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顺县低丘缓坡资源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远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5期13791-13793,共3页
在土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背景下,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提出了低丘缓坡资源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旨在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低丘缓坡 指标体系 丰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2 位作者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186,共5页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评价 工业结构 工业布局 赞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8
6
作者 孙伟 陈雯 段学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20-223,共4页
重点讨论了G IS技术在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方法中的应用。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要求将评价单元的自然生态要素与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反映出来,并对各单元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需求进行聚类分析。G IS技术在获取、处理和集合... 重点讨论了G IS技术在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方法中的应用。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要求将评价单元的自然生态要素与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反映出来,并对各单元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需求进行聚类分析。G IS技术在获取、处理和集合各基本空间单元的要素数据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应用G IS技术建立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行面状要素叠加分析、线状要素网络分析、统计要素链接分析和赋值要素追加分析,使分区数据的采集、组织和分析更加简单;专题地图的应用,也使分区方案的表现更为直观;尤其是G 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通过图形处理与空间数据运算有机地结合,解决了自然分区和行政分区界限中的若干要素的切分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进一步说明了G IS技术在以县市为单元区域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的应用 区域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区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环评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武汉某产业基地PEIA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文妹 赵锦慧 宫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年第6期67-72,共6页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建立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因子,评定得分,以规划环评导则为基础介绍了武汉某产业基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评价表明,产业基地土地利用适宜性基本适宜,这为规划环评(PEIA)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规划环评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集
8
作者 杨华 徐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60-171,共12页
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厘清青藏高原建设用地的适宜空间对于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去除森林和建筑物的裸地数字高程模型FABDEM,生... 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厘清青藏高原建设用地的适宜空间对于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去除森林和建筑物的裸地数字高程模型FABDEM,生产覆盖青藏高原全域的30 m空间分辨率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集,最终得到青藏高原建设用地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欠适宜和不适宜等级面积分别为3593 km^(2)、100,258 km^(2)、166,033 km^(2)、208,411 km^(2)和2,104,249 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0.14%、3.88%、6.43%、8.07%和81.48%。使用2020年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CNLUCC)和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的实际建设用地图层进行用户精度验证,本数据集对实际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总体用户精度分别达到76.41%和81.65%。本数据集可为青藏高原生态移民搬迁、稳边固边型镇村居民点建设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DEM 土地资源 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适宜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海湾土地利用动态预测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季秋 俞花美 +2 位作者 肖明 葛成军 唐文浩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531-539,共9页
以海南八门湾为例,利用GIS分析手段,基于Markov预测结果分析,从土地利用适宜性原则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约束条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域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防风林、天然... 以海南八门湾为例,利用GIS分析手段,基于Markov预测结果分析,从土地利用适宜性原则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约束条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域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防风林、天然林和红树林等天然植被和功能性植被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养殖水面、果园和水田等农业生产性用地将有所减少。表明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能够在不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适宜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