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转移矩阵的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文龙 张景华 +6 位作者 刘洪 欧阳渊 吴君毅 苏悦 邵璐 宋雯洁 刘小念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减少到4090 km^(2),减少了63%;林地面积由11713 km^(2)增长到18658 km^(2),增长了59%;草地面积1990~2000年由7708 km^(2)增长到10160 km^(2),2000~2010年下降到5128 km^(2),2010~2022年增长到6907 km^(2),整体面积下降10%;水域湿地与建设用地1990~2022年分别从254 km^(2)和92 km^(2)增长到了520 km^(2)和748 km^(2),增幅分别为104%与713%,增幅明显。这与大凉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预期结果相对应。再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林地面积的增长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草地面积初期增长来自林地被砍伐后的逆向演替,在“天保工程”等政策进行保护后,草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自耕地。2010年后,大凉山区林地保护政策从种植人工林地转为维护现有成果,因此林地增长速度放缓。总览1990~2022年,尤其是1998年“天保工程”等政策实施后,大凉山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在实地考察中,仍有部分林地被砍伐后形成草地,且大面积人工针叶林也存在生态系统单一、易发生火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背后驱动因素的探讨分析,旨在为大凉山区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生态环境 驱动因素 大凉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Markov模型的宝鸡峡灌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婷婷 张尧 +2 位作者 马其浩 侯健哲 降亚楠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4-611,共8页
为了明确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文中利用1985-2022年逐年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对宝鸡峡灌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FLUS-Markov模型预测了2035年的... 为了明确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文中利用1985-2022年逐年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对宝鸡峡灌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FLUS-Markov模型预测了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宝鸡峡灌区的多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1985年到2022年耕地面积减少407.776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28.462 km^(2);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与2015年现状结果对比,得Kappa系数为85.98%,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宝鸡峡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预测;预测2035年耕地面积将缩小至1785.720 km^(2),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到844.160 km^(2).该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为宝鸡峡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以及灌溉水资源的最佳配置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推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峡灌区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FLUS-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窟野河流域碳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硕 盛艳 +3 位作者 范淑花 刘林甫 圆圆 白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协同响应关系。[结果](1)1997—2022年,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研究期间冷点区域明显增加,碳储量发生下降,减少7.003×10^(6) t。(2)1997—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草地面积变化明显,减少498.47 km^(2),主要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由景观指数变化可知,研究区草地优势度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抵御风险能力减弱,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3)1997—2022年,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转移是研究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碳储量损失最为严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结论]窟野河流域碳储量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林地最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未来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研究区草地、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格局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抚仙湖流域产水量影响的多情景模拟研究
4
作者 曹源飞 刘伟 +3 位作者 赵世民 罗跃辉 邹凯波 杨智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5,共9页
抚仙湖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湖泊水位一直低于法定最低运行水位。结合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量化分析1990—2022年流域的产水量,评估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情景... 抚仙湖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湖泊水位一直低于法定最低运行水位。结合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量化分析1990—2022年流域的产水量,评估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情景模拟方法探讨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近33年抚仙湖年均产水量为2.65亿m^(3),产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z=-0.04,p>0.05),年均下降率为0.023亿m^(3)/a,产水区主要分布于抚仙湖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及北部坝区。流域产水量变化受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影响,1990—2020年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73.08%、26.92%。其中,降雨变化是影响流域产水功能的主要因素,其在各个时期的贡献均高于70%。研究结果表明,制定抚仙湖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需综合考虑降雨变化、土地管理与产水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InVEST产水量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情景分析 抚仙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刚察县在198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水域、林地、耕地次之,居民工矿用地最少。刚察县未利用地呈先增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经济的快速... 基于5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刚察县在198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水域、林地、耕地次之,居民工矿用地最少。刚察县未利用地呈先增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开采程度加剧。草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可能表明粗放型经济是刚察县土地利用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刚察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察县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失衡及其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郭晓东 刘强 +4 位作者 李文鹏 张慧荣 熊海钦 王长琪 陈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西辽河平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生态环境脆弱。2004年以来农田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为查明区域地下水失衡、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西辽河平原地下水水位统测和长期监测,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水均衡分析、... 西辽河平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生态环境脆弱。2004年以来农田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为查明区域地下水失衡、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西辽河平原地下水水位统测和长期监测,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水均衡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地下水水位变化贡献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区域地下水均衡状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西辽河平原2020年地下水水位比2004年平均下降2.23 m,地下水储存量年均减少10.90×10^(8) m^(3);平原中部农业集中灌溉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尤其通辽科尔沁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最为明显;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贡献度为33%,科尔沁区超过50%;地下水水位下降区水位埋深从4.71 m下降至8.34 m,导致草地退化,面积减少,覆盖度下降;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为24.28×10^(8) m^(3)/a。用于农业灌溉的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是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提出了提高节水灌溉能力,调整种植结构、引入外源水及压缩地下水开采量等综合治理建议。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农业种植规划、地下水管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地下水水位 地下水开采 耕地 生态问题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沁萍 李欢 +4 位作者 田洪阵 魏娜 吴筝 李乐 常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5-1705,共11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结果表明:①1985—2021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趋势以耕地萎缩和不透水面扩张为主,其次是林地扩张,再次是灌丛、草地和裸地收缩,最后是水域小幅度扩张。②前期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后期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③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离散程度低,耕地向不透水面转换的变化比例最高,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高的经济圈地带。④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升0.88%,森林面积增加了4088.89 km^(2),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5.1.1目标。森林覆盖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控制,呈现改善趋势,满足可持续发展15.2目标要求。土地退化率前期迅速增加,后期趋于稳定,36 a间研究区土地退化率为11.76%,土地退化面积仍高于改善面积,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5.3(土地退化零增长)还存在一定距离。未来需合理规划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加大土地改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明超 崔铁军 +1 位作者 何龙 刘朋飞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4,共11页
为探究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覆盖时空变化模式,揭示其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格局,选取天津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对天津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模式和... 为探究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覆盖时空变化模式,揭示其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格局,选取天津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对天津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模式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天津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约占天津市总面积的60%,其次为水体和建设用地.②天津市土地利用整体变化稳定,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间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0.58%.③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其余地类之间存在小幅度转换.④耕地和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水体和草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分散,林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各地类空间分布趋于“南-北”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标准差椭圆 地学信息图谱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2005—2020年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祝悦 刘家福 +3 位作者 张柏豪 孔祥力 张震禹 文思懿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土地利用是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研究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异,为松花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根据松花江流域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是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研究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异,为松花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根据松花江流域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耕地转入主要来源是林地和草地;林地面积作为6个地类中面积最大的类型,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西部和东部地区,林地大部分转出变为耕地和草地;草地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共减少6747.85km 2,零星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建设用地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共增加2564.34km 2。2005—2020年单一土地动态度绝对值最小为林地,最大为未利用土地。2005—2020年综合土地动态度不断增加,代表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动态度 松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丹江口水库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小根 段小芳 +3 位作者 付景保 李思瑶 邓梦莹 张子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8,共9页
以丹江口水库所属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2010年、2020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并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 以丹江口水库所属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2010年、2020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并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等指数,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为水体,其次为林地、耕地、草地、人造地表、湿地、未利用地;水体面积在2000年、2010年、2020年占比分别为5.61%、8.66%、12.88%,20年来,水体的面积变化波动最大,2020年水体面积较2000年的增加了428.56 km^(2),人造地表的面积增加了86.91 km^(2),其他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均在减少;水体的土地利用开发度最高,处于快速发展期,丹江口大坝的加高工程是引起水体这一土地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掌握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有利于其土地规划与水土资源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GIS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阳市红枫湖水源保护区生态风险演变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卢江林 李阳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9-233,239,共6页
以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红枫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年,2007年,2013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生态风险评价的角度出发,利用ArcGIS,ERDAS IMAGINE平台,通过逐网格采样和空间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红枫湖保护区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 以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红枫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年,2007年,2013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生态风险评价的角度出发,利用ArcGIS,ERDAS IMAGINE平台,通过逐网格采样和空间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红枫湖保护区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结果表明:近22a主要以中间等级生态风险为主,1991—2007年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中生态风险所占面积比例均下降。2007—2013年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高生态风险面积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移则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最为显著,耕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而林地、建设用地总体则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水源保护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生态风险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春蕾 王志明 +2 位作者 王欣欣 李秉柏 化国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8-521,共4页
以常熟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9年和2009年3期的1∶10万Landsat/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常熟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耕地流出强度大,... 以常熟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9年和2009年3期的1∶10万Landsat/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常熟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耕地流出强度大,年均递减率高,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建设用地比重增加,土地利用不平衡。说明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密不可分,应从人口、政策、规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文波 吴云 +1 位作者 姬翠翠 姚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4848-14851,共4页
以1998年和2007年2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软件eCognition对影像进行分类,得到两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之后做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该区各类土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1998~2007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 以1998年和2007年2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软件eCognition对影像进行分类,得到两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之后做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该区各类土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1998~2007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林草地和其他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增长率达8.47%;耕地、煤矿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面积达7090.71hm2。造成该区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推动等。另外,煤矿开发与复垦也是造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市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春燕 王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4140-4143,4147,共5页
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总体... 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克逊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8期131-132,157,共3页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1996年与2009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出...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1996年与2009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出托克逊县合理用地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克逊县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动态度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亚鑫 周维博 宋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90,共7页
为探究西安市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对降雨-径流过程产生的影响,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SCS模型对西安市主城区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CN的高值区在逐步扩大;在相同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状态下,同一时期的径流量... 为探究西安市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对降雨-径流过程产生的影响,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SCS模型对西安市主城区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CN的高值区在逐步扩大;在相同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状态下,同一时期的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1995年、2000年、2006年、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得到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产流能力较强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逐步扩大,产流能力较小的耕地、林地的面积逐步减小。可见,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使得西安市主城区的径流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主城区 土地利用 径流 SCS模型 CN值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薛嵩嵩 高凡 +1 位作者 何兵 闫正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3-229,I0002,共8页
[目的]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 [目的]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①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扩张趋势,水体和湿地面积呈微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显著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草地面积1989-2006年呈减少趋势,2006-2017年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净增加量最大(847 km 2),未利用地净减少量最大(744 km 2),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显著区域主要位于福海县、杜热乡和齐干吉迭乡;②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89年的146.75增加至2017年的168.2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89年的2.6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915亿元,净增加0.28亿元。[结论]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及相互转换,研究区土地资源总体处于高强度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相应响应,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3S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广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晨晴 刘淑英 王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8-125,共8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广河县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GIS平台,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诊断曲线,研究了2009-2014年广河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耕地、林地、草地、建... 【目的】探究甘肃省广河县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GIS平台,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诊断曲线,研究了2009-2014年广河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2009-2014年间,广河县耕地、草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面积占总转移量的51.14%,草地向耕地转移的面积占总转移量的33.17%.通过ROC检验得到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0.645,林地0.717,草地0.797,建设用地0.954,水域0.942,未利用地0.978,拟和结果较满意.【结论】广河县以耕地与草地为主,呈西南耕东北草分布.2009-2014年间,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其中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源,草地是耕地主要补给源.影响耕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高程和人口密度;影响林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坡度和人均纯收入;影响草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村庄距离;影响水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是高程;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53
19
作者 赵哲远 马奇 +1 位作者 华元春 蒋明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5-60,54,共7页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耕地保护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2
20
作者 谢向东 林孝松 +2 位作者 王莹 涂荣誉 张吉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2,113,共8页
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川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动态度、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近20 a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从社会... 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川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动态度、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近20 a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交通路网3个方面选取15个驱动因子,设置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3种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研究区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对比分析各情景模拟差异。结果表明:①近20 a,研究区耕地减少明显,达63.56 km^(2);建设用地增幅显著,占比从0.3%增至2.8%,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②2020年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和总体精度分别为0.938、0.957,均高于标准值,PLUS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模拟。③综合比较不同情景模拟结果发现,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总量得以保障,同时生态用地得到保护、建设用地大幅蔓延受到一定限制,该模拟结果更符合研究区今后可持续发展,可为南川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以及打造高品质新城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南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