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与应用路径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2 位作者 董清榕 雷雅茹 薛建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3类土地利用冲突经典模型和3类冲突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理论建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空间分析框架;其次,提出“场地认知—指标选取—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实践阐述框架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分析框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晨野 汤洁 +2 位作者 李昭阳 毛子龙 汪雪格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14-1920,共7页
针对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情况,基于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86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4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全面揭示研究区15年的LUCC... 针对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情况,基于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86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4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全面揭示研究区15年的LUC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扩张,湿地、水域萎缩和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吉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粮食总产量等12个指标作为LUCC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农业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同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矩阵 驱动力 逐步回归分析 吉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国平 李治 张祚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9年第10期32-36,共5页
将"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能较好地揭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情... 将"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能较好地揭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梯度分布;②陕西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③PSR系统的协调度与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较高正相关,充分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同时模型可信度也比较高。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PSR框架 主成分分析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武文波 吴云 +1 位作者 姬翠翠 姚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4848-14851,共4页
以1998年和2007年2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软件eCognition对影像进行分类,得到两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之后做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该区各类土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1998~2007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 以1998年和2007年2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软件eCognition对影像进行分类,得到两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之后做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该区各类土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1998~2007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林草地和其他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增长率达8.47%;耕地、煤矿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面积达7090.71hm2。造成该区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推动等。另外,煤矿开发与复垦也是造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江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周龙 冯学智 +1 位作者 张安定 王大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82,88,共4页
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对江宁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译得到了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叠置功能以马尔柯夫概率模型的类型转移矩阵对江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经济的... 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对江宁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译得到了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叠置功能以马尔柯夫概率模型的类型转移矩阵对江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辽宁耕地损失达4214.02hm2这些耕地被转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养殖业,但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土地利用/覆盖 分析 空间分析 类型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转移对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明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9,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途径,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农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省经济发展数据,形成一...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途径,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农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省经济发展数据,形成一套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估计、检验劳动力省内和省际转移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各省农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2)劳动力省内转移促进了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3)劳动力省际转移对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出发,未来的政策应该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本省内流动;同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关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地利用效率 面板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 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5年第2期108-111,116,共5页
以围场县最近两期土地详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转移矩阵和区间相对变化率比较表;再结合有关社会数据,对1992~2002年围场县10年间土地转移情况进行空间分析;进而探讨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分析坝上、坝缘和坝... 以围场县最近两期土地详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转移矩阵和区间相对变化率比较表;再结合有关社会数据,对1992~2002年围场县10年间土地转移情况进行空间分析;进而探讨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分析坝上、坝缘和坝下3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为当地结合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表4,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转移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空间分析——经济学和生态学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新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62-65,共4页
经济学家忽视空间格局和动态研究,而景观生态学家很重视土地的空间分析。经济学家的参与会使生态学家的研究更深入。本文讨论经济学家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研究途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 转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西州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牛乐乐 张必成 +1 位作者 贾天忠 佘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 基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方法,从间隔层次、类别层次和转移层次3个方面对海西州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稳定性予以研究,深入分析了海西州不同层次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过程与模式。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海西州199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现为慢速变化,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快速变化。(2)地类层次,1995—2018年间,耕地和城乡、居民和建设用地(城居建设用地)变化活跃。1995—2000年水域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00—2010年水域、林地和草地变化相对活跃;2010—2018年间,水域和林地变化活跃,未利用地变化表现为稳定状态。(3)转移层次,1995—2018年增加的草地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水域以及林地;耕地和城居建设用地向草地的转变过程均呈现出一种稳定的避免性系统转换模式;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变为城居建设用地,耕地向城居建设用地转移表现出稳定的倾向性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强度分析 稳定性 海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8年昆明市呈贡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译著 黄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2-49,共8页
为应对昆明市呈贡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矛盾突出的问题,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平均中心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区域15年间建设用地扩张情况与区域发展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03~2018年呈贡区建设用地共... 为应对昆明市呈贡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矛盾突出的问题,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平均中心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区域15年间建设用地扩张情况与区域发展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03~2018年呈贡区建设用地共增加了101. 91 km2,绿地共增加了57. 01 km2,耕地共减少了175. 97 km2。同时呈贡区扩张展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轴进行倾斜,建设用地的平均中心向南缓慢移动,其热点已发展到全区西部、中部大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标准差椭圆 平均中心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图谱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碧屿 曹孟磊 +1 位作者 刑哲 冯仲科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6期5-9,共5页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5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永定河流域(北京段)1987~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即:①永定河流域水量在逐年递减,但随着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永定河流域的水量年递减速度有所缓...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5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永定河流域(北京段)1987~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即:①永定河流域水量在逐年递减,但随着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永定河流域的水量年递减速度有所缓解.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区将向永定河流域扩张,从而使永定河流域居民用地迅速增长,年增长率依次为1.41%、2.78%、3.96%和5.06%,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③从1987年和2009年土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中可以看出,居民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变,而水域面积转移到了耕地上.④永定河流域林地面积有升有降,在这23年间,政府推行退耕还林等政策,2009年林地面积恢复到8 198.62km2,使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转移矩阵 图谱分析 永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临川区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俞斌传 刘平辉 +1 位作者 程飞 吴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466-471,共6页
以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区域,对其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基于2005、2010、2015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及变更数据,利用Arc GIS10.2软件得到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研究时期内临川... 以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区域,对其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基于2005、2010、2015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及变更数据,利用Arc GIS10.2软件得到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研究时期内临川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利用Fragstats 4.2软件选取4个类型指标、5个景观指标,对临川区2005—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景观分析。结果表明,临川区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有大量耕地、林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水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005—201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上升趋势;耕地、林地始终保持较大优势度,同时破碎度也不断提高。建设用地越来越集中分布,分散度不断降低。景观趋于丰富和复杂,异质性增加,土地利用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动态度 景观指数 景观分析 临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及多情景预测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白雪霖 王利 +1 位作者 杜鹏 崔晓琪 《绿色科技》 2023年第5期228-233,共6页
针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问题,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 Land30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PLUS模型对2030年太原市进行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以探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 针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问题,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 Land30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PLUS模型对2030年太原市进行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以探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驱动因子对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水体、灌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加。②3种情景之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结果,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均有一定增长,在耕地保护情景之下,耕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③各驱动因子对于不同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DEM、人口、年平均气温、铁路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PLUS模型 多情景预测分析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宇 李心平 +3 位作者 赵娜 牛晓丽 尹冬雪 秦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80-3186,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问题是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的LandsatTM卫星遥感影像、R语言弦图可视化模型以及线性模型冗余分析(RDA分析),...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问题是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的LandsatTM卫星遥感影像、R语言弦图可视化模型以及线性模型冗余分析(RDA分析),对伊洛河流域1990年—2020年30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土地覆被的流量、流向及内在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0年—2020年间,伊洛河流域的土地变化呈现林地先减小后增加、耕地先增加后减小、建设用地整体增加、水域整体减小的变化趋势;(2)在数量上,1990年—2020年每10年间,耕地和林地的总变化量最大,建设用地次之,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量很小;(3)1990年—2000年、2000年—201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2020年达到最高;(4)1990年—2020年间,林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耕地的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林地和耕地重心的变化与退耕还林政策有关。建设用地总体围绕洛阳市主城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方向有关;(5)在驱动力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推动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高分历史影像的楚雄市东南新城土地利用动态与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饶艳 吴家敏 +2 位作者 杨云源 李榕峰 段述雅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0期98-102,共5页
下载2004年、2011年、2019年楚雄市东南新城Google高分遥感影像,依据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住宅用地增加400.79hm^(2),工业用地增加193.33hm^(2),公路用地增加167.57hm^(2),... 下载2004年、2011年、2019年楚雄市东南新城Google高分遥感影像,依据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住宅用地增加400.79hm^(2),工业用地增加193.33hm^(2),公路用地增加167.57hm^(2),水浇地减少952.25hm^(2)。2004—2011年,土地转出最大的是水浇地(364.47hm^(2))和空闲地(294.24hm^(2)),转入最大的是工业用地(177.04hm^(2))。2011—2019年,土地转出最大的是水浇地(930.74hm^(2)),转入最大的是住宅用地(327.81hm^(2))和空闲用地(327.47hm^(2))。3个监测时点,水浇地的PLAND和LPI指数呈减小趋势,住宅用地与之相反;而景观级LPI和CONTAG指数都减小。楚雄市三大无污染的优势工业园区入驻东南新城,加快了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截至2019年,楚雄市东南新城片区空闲地囤积过多,州医院以东-富民镇沿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高分历史影像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转移矩阵 景观格局分析 楚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民和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
17
作者 冶晓铮 张金旭 候智国 《农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0-57,共8页
为研究青海省民和县近20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土地利用程度问题,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青海省民和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10、2020年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基于GlobeLand30分类系统,构建分类体系,并通过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得... 为研究青海省民和县近20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土地利用程度问题,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青海省民和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10、2020年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基于GlobeLand30分类系统,构建分类体系,并通过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得到20年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及其变化情况,最后利用Fragstats4景观分析软件选取9个主要景观指标,对民和县的景观格局进行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人造地表,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转化为人造地表的趋势尤为明显;(2)草地和耕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湿地破碎化程度较小;(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整体上升,土地利用效果明显。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对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县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动态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龚健 杨建新 +1 位作者 张志 黄如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5-289,共5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基于鄂州市199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基于鄂州市199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8a期间,鄂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2)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3)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加,政策和城市规划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主成分分析 驱动因素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谢颖颖 邵争 +2 位作者 兰小机 李付伟 曾凡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共5页
利用RS与GIS技术,提取地类、坡度和植被等3个因子的数据信息,模拟1990—2010年毕节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过程和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运用叠置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土壤侵蚀的响应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 利用RS与GIS技术,提取地类、坡度和植被等3个因子的数据信息,模拟1990—2010年毕节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过程和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运用叠置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土壤侵蚀的响应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土地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壤侵蚀以轻度、中度侵蚀为主,整体呈现改善的趋势,尤其是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的面积与强度均不断降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具有密切的联系,耕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土地类型,耕地的减少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关系,林地面积变化与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退耕还林的初期,土壤侵蚀的强度略有增加,草地增加与土壤侵蚀负相关,增加草地有利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增强。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为区域土地规划及水土保持等宏观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侵蚀 叠置分析 转移矩阵 毕节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熟市水体氮负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西 王延华 +2 位作者 蔡祖聪 周伟 杨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4-680,共7页
为研究水环境变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以常熟地区为例,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功能和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常熟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和水体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常熟地区耕地和水域面积在持续缩减,建设用地和林... 为研究水环境变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以常熟地区为例,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功能和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常熟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和水体总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常熟地区耕地和水域面积在持续缩减,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在增加;各土类状态指数(Di)大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占据的是耕地和水域,水域面积的缩减主要被耕地占用;耕地面积与水体总氮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959*,P<0.05),说明种植型污染贡献比例在下降;林草地与水体总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建设用地与水体总氮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929*,P<0.05),说明建设用地造成了点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熟市 水体氮负荷 土地利用类型 转移矩阵 Pearson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