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格局分析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1 位作者 吕钢 陈佑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湿地保护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结论:将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结合,可以快速的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转换矩阵 景观格局分析法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彦随 彭留英 陈玉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5-178,共4页
基于1990、1995、2000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S支持下分析了东北地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换特征与格局,以及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转换态势和成因.研究表明:农业土地利用内部及其非农化转换趋势明显.耕地、草地年均减少4.99... 基于1990、1995、2000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S支持下分析了东北地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换特征与格局,以及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转换态势和成因.研究表明:农业土地利用内部及其非农化转换趋势明显.耕地、草地年均减少4.99×104和1.40×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年均增加2.39×104、1.93×104和1.44×104 hm2;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差异较大,以1990~1995年间变化为主,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量分别占总变化量的93.5%、85.8%和75.8%.耕地内部水田和旱地的转换频繁,主要是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综合作用下实施农田改造工程的结果.退耕还林草与林草地开垦的逆向发展,以及水田与旱地频繁的转换过程,已带来土地退化、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严重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农田改造工程 环境效应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梦蝶 王立龙 +2 位作者 夏强 王友保 晋秀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8-67,共10页
该文根据近30年来(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期间,黄山太平湖湿地公园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水体... 该文根据近30年来(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期间,黄山太平湖湿地公园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水体和建筑的土地利用面积波动较大。(2)研究区域在30年间,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景观斑块破碎零散;耕地对景观的控制度逐年下降;水体的斑块形状复杂,受人为干扰程度不显著;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较规则,受人类活动影响大。(3)2015年景观破碎度达到峰值;2000年区域景观的连通性最大,空间格局分布最均匀;2020年景观形状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大,景观丰富度最大,各类景观均衡发展。公园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开发、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景观格局发生改变,气候、降水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湖湿地公园 土地利用转换 GIS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利平 王成 +1 位作者 李晓庆 雷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94,共7页
研究基于2000-2008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通过赋予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相对生态价值,识别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方向与程度,旨在判断区域生态质量的总体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研究区土地... 研究基于2000-2008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通过赋予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相对生态价值,识别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方向与程度,旨在判断区域生态质量的总体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且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程度不一:水田转换为建设用地对生态质量恶化的贡献率最高(24.44%),主要发生于沙坪坝区中南部的槽谷地带;旱地转换为林地对区域生态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31.81%),集中在缙云山及歌乐山山体两侧坡度较陡的区域.区域总体生态质量未因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而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其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响应 贡献率 沙坪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G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5
作者 欧阳建婷 许铭宇 陈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6-70,共5页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2年研究区的耕地、裸地、灌木地和人造地表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耕地、灌木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95%、1.46%、6.80%和1.63%,其中裸地的变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73%、-7.28%和-3.10%。总体而言,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人造地表和水体方面,其中部分林地和水体主要向耕地等转变。本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渐变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对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6
作者 汪滨 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70,共11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特征,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提出一个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程度的算法,判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将土地利用变化分解为土地利用转换和改造2种形式,在剔除降雨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2000、2005、2011、2014和2020年流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6.21、41.02、24.93、23.72和8.24 t/(hm^(2)·a),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阶段平均影响程度分别为75.23%和24.77%,土地利用变化在流域土壤侵蚀的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2)流域土地利用转换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转换过程中地类类别变更及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差异的影响,改造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改造过程中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的影响。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改造区的阶段平均起始侵蚀模数较转换区高43.47%,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难度总体上大于转换区;转换区侵蚀模数的阶段平均下降量较改造区高50.80%,改造区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减少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减少量的71.16%,土地利用转换在降低其实施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改造因实施面积较大在减少流域土壤侵蚀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草地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变化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变化量的70.51%,且草地阶段合计变化量中改造区占67.41%,其变化特别是其改造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和过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高质量发展有效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改造 土地利用转换 影响程度 退耕还林工程 RUSL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演变特征与生态安全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建春 曹力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282,共10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数量转型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cGIS的信息图谱法分析包头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采用综合... [目的]从土地利用数量转型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cGIS的信息图谱法分析包头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与隐性转型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分析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利用计量统计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1)研究时期内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消耗耕地为主,总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89.91 km^(2),新减耕地面积503.84 km^(2),新增草地面积84.43 km^(2);(2)研究时期内包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并与土地利用转型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且显性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度大于隐性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度;(3)土地利用显性转型负向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则正向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结论]包头市不仅要重视土地利用转型的数量,更要重视已经转型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存量土地优化,流量土地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安全 信息图谱 包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庭秦 陈梓萌 +2 位作者 程麟淞 赵正 夏建新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5,共13页
毛乌素沙地治理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和敏感性系数模型,评价分析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动态变化和特征,揭示生态服务价值受地类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2000—2... 毛乌素沙地治理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和敏感性系数模型,评价分析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动态变化和特征,揭示生态服务价值受地类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毛乌素沙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集中表现为动态度为负值的草地与水域面积的不断减少和相应的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这是造成总生态服务价值减少的关键因素;2)除水文调节、食物生产外,各项生态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对毛乌素沙地而言,草地在整体生态系统中的贡献率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改水型农田整治对土壤碳排放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浮 李肖肖 +3 位作者 马静 于昊辰 杨永均 王艺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25-7734,共10页
灌溉农业可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此类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影响旱作农田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碳循环。然而,旱改水整治过程中土壤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互馈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大田模拟实验,连续7 ... 灌溉农业可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此类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影响旱作农田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碳循环。然而,旱改水整治过程中土壤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互馈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大田模拟实验,连续7 d监测土壤碳通量变化,评估旱改水整治对土壤碳库组成及环境驱动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①旱地、水田的土壤碳通量和温度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且碳通量与温度峰值出现于每日13:00前后,但水田土壤碳通量稍高于旱地。②旱改水后短期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惰性有机碳(ROC)、总有机碳(TOC)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降幅分别达28.55%、29.09%。③土壤含水量、微生物OTU数、碳库含量是影响碳通量速率变化的关键因子(P<0.05),土壤温度、理化性状是制约土壤碳库的主控因子(P<0.05)。农业活动是重要的碳源之一,深入研究大范围旱改水诱发的碳排放问题可为低碳农业、气候减缓及其应对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壤碳通量 土壤碳库 结构方程模型 土地利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生态储存估算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笑然 白中科 +3 位作者 曹银贵 赵中秋 卢元清 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38-5048,共11页
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 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研究区近30年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矿区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同时利用生态储存模型定量分析矿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时段内所处的水平。结果表明:(1)1986—2013年耕地和林地大幅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采矿造成的损毁土地面积迅速增加;(2)矿区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用地之间的转化均较为活跃,城镇扩张、采矿活动加剧、损毁土地复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可划分为原地貌阶段、损毁阶段、重建阶段;(4)研究区生态储存状态呈恶化趋势,生态储存转化表现为逆向过程,生态储存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区 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储存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改设施有机蔬菜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权玲 徐灵颖 +1 位作者 赵旭 王世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193,共10页
为探讨稻田改为设施蔬菜地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均衡供应的影响,于2021年收获后采集南京市郊区种植历史为13和18年的露天有机菜地土壤和设施有机菜地耕层(0~15 cm)和犁底层(15~30 cm)土壤,同时采集毗邻稻田作为基准,空间替代时间... 为探讨稻田改为设施蔬菜地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均衡供应的影响,于2021年收获后采集南京市郊区种植历史为13和18年的露天有机菜地土壤和设施有机菜地耕层(0~15 cm)和犁底层(15~30 cm)土壤,同时采集毗邻稻田作为基准,空间替代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特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田转为设施有机菜地后,除碳库活度指数(AI)外,土壤溶解有机碳(DOC)、活性有机碳(AOC)、碳库指数(CPI)、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呈“∧”形的先升后降趋势。各处理间耕层土壤MBC无显著差异。设施有机菜地的土壤氮磷钾累积量、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均显著高于露天有机菜地土壤。18年设施有机菜地耕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分别较露天菜地高7.32%、23.22%和18.57%,犁底层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养分计量比间的关系强度存在差异,其中土壤碳氮比受有机碳总量的影响较大,土壤氮磷比受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更显著,土壤碳磷比同时受到土壤有机碳质量、数量、碳库管理指数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累积的改善作用受时间限制,且在养分平衡供应的调控效果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种植模式 长期有机肥施用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转化.营造灌木林将是整个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受损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近20年来流动沙地的面积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未治理的流动沙地变得越来越集中,治理难度可能也越来越大.维持这些流动沙地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增加景观稳定性,并实现半干旱区有限资源利用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转换 农牧交错区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