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土地利用调整对策 被引量:17
1
作者 康相武 吴绍洪 +2 位作者 尹云鹤 杨勤业 戴尔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5-51,共7页
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 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监测数据空间叠加和地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15a来不存在明显的开荒和毁林等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现象,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占总土地的95.98%。严重沙化土地的91.39%发生在利用方式未变化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三者沙化程度加重分别占该区所有沙化程度加重土地的55.16%、25.92%和10.31%。实地调查和遥感、统计等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耕地沙化主要是秋耕和农业大机械的应用为风蚀创造了条件,连年耕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耕地退化;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沙漠化主要因为载畜量过重和草原交通对草场的破坏。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强度过大等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提出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土地利用强度 华北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及调整规划研究--以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沿线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丁邹洲 夏杰 +2 位作者 刘婧 孙庆颖 张海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91-97,共7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密集、住房紧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弊病日趋严重,其中交通拥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城际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交通问题的一种交通方式,其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成为业界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密集、住房紧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弊病日趋严重,其中交通拥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城际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交通问题的一种交通方式,其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沿线为例,探讨其土地利用调整及交通接驳优化的策略、措施,以期为同类型用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调整 交通接驳优化 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广西平果铝土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3
作者 覃事娅 陈建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并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的耕地总量已从1995、2002年... 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并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的耕地总量已从1995、2002年的极不平衡状态提高到了2008的不平衡状态。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最后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定量评价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表6,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平果铝土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世斌 李江风 +1 位作者 劳燕玲 王建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8-223,共6页
为防止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湖泊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采用地域分异规律,运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屏障区的土地利用... 为防止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湖泊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采用地域分异规律,运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屏障区的土地利用斑块数减少了67.3%,土地利用破碎度显著降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林地、坑塘水面等用地类型的布局更趋合理;经过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屏障区形成梁子湖外围封闭的环状缓冲带,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阻隔外部因素对梁子湖产生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梁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服务
5
作者 戴磊 贺淑云 梁彦超 《工业技术经济》 1995年第2期47-48,共2页
土地不仅给人类提供活动的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土地数量有限,只有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利用好每寸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土地持... 土地不仅给人类提供活动的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土地数量有限,只有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利用好每寸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土地持续利用的根本所在。 一、吉林省的土地资源与利用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东西长600多公里,南北宽300多公里,幅员面积190946.9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幅员面积的2%。 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是:八大类土地齐全(耕地、园地、草地、居民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水利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吉林省经济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持续利用 充分利用 科技情报研究所 土地利用 幅员面积 利用现状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潮土农田土壤酶活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盛美君 李胜君 +4 位作者 杨昕玥 王蕊 李洁 李刚 修伟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8,共10页
集约化农业引发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土壤酶是指示农田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土地利用强度调整的响应及其驱动因子,设置高土地利用强度(玉米-小麦轮作,MW)、中土地利用强度(临时草地-... 集约化农业引发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土壤酶是指示农田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对农田土地利用强度调整的响应及其驱动因子,设置高土地利用强度(玉米-小麦轮作,MW)、中土地利用强度(临时草地-小麦,GW和玉米-临时草地,MG)和低土地利用强度(多年生草地,PG)共4个处理,在玉米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脱氢酶(Dehydrogenase,DHA)、纤维素酶(Cellulose,CL)、脲酶(Urease,UE)和碱性磷酸酶(Alka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分析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并耦合土壤理化性质解析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后,土壤pH值下降,而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上升;随着作物生长期的推进,土壤CL与UE活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ALP活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壤DHA未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土地利用强度的降低增加了土壤DHA及ALP活性,而降低了CL与UE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L和UE活性均与pH显著正相关(P<0.05),而ALP活性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UE活性与含水量(Soil moisture,SM)极显著负相关(P<0.01);CL活性与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显著负相关(P<0.05),与铵态氮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机森林分析(Random forest analysis,RFA)结果表明,研究中所选定的土壤理化性质对ALP活性的解释度最高(44.66%)。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pH、SM和铵态氮是土壤酶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共同驱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华北潮土区土地利用强度调整与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提出及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耕作区 潮土 常规耕作 土地利用强度调整 临时草地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迎华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6,共2页
豫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生长的水分、光热条件较好 ,但人口密度大 ,治理措施配置应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主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
关键词 豫西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基本农田建设 沟道工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东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治祥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年第1期38-39,共2页
丹东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 352.54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96%。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的矛盾,经济林比例不合理,生态修复与农村能源的矛盾,绒山羊与封禁造林的矛盾。解决办法是建立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建四为一体沼气... 丹东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 352.54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96%。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的矛盾,经济林比例不合理,生态修复与农村能源的矛盾,绒山羊与封禁造林的矛盾。解决办法是建立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建四为一体沼气池、建秸秆气化工程、建太阳能采暖房、建节能炕灶;改革绒山羊饲养的方式;调整农、林用地;合理调整经果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