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0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类型对内蒙古盐碱地土壤大孔隙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郑思宇 许迪 +2 位作者 焦平金 任贺靖 宋瑞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1-79,共9页
为探究内蒙古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差异,该研究结合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稻田、葵花地、盐荒地的土壤大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量化表征。结果表明,稻田以短小密集孔隙为主,葵花地及盐荒地以长粗稀疏孔隙... 为探究内蒙古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差异,该研究结合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稻田、葵花地、盐荒地的土壤大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量化表征。结果表明,稻田以短小密集孔隙为主,葵花地及盐荒地以长粗稀疏孔隙交错为主。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孔隙主要集中在3.8~15 cm土层,该土层孔隙度变化范围为7.59×10^(−3)~24.83×10^(−3)mm^(3)/mm^(3),稻田土壤总孔隙数、孔隙总表面积、孔隙总长度、分形维数整体上高于葵花地和盐荒地。葵花地土壤大孔隙连通性优于稻田及盐荒地,其分支节点密度高达2.87个/cm^(3);从等效水力半径来看,盐荒地、葵花地、稻田的水力传输能力依次减弱。土壤孔隙复杂程度与孔隙总表面积、孔隙度、孔隙总体积、孔隙总长度、总孔隙数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为0.84~0.97。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盐碱地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及复杂程度,该研究有助于完善对盐碱地土壤孔隙结构的认识,可为土壤水盐运移理论研究及盐碱地改良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孔隙结构 CT扫描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
2
作者 杨倩 张伟 +3 位作者 梁月明 王克林 胡培雷 潘复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6-1018,共13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差异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1)土壤无机磷组分受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耕地土壤中磷酸二钙(Ca_(2)-P)、磷酸八钙(Ca_(8)-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磷酸十钙(Ca_(10)-P)的含量均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Ca_(8)-P、Fe-P和O-P的含量表现为耕地>人工林>天然林,Ca_(2)-P和盐酸磷(HCl-P)的含量则表现为耕地>天然林>人工林。(2)在高水热地区,天然林土壤Ca_(10)-P和O-P的含量显著高于低水热地区,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的酶提取磷(Enzyme-P)含量高于低水热地区。(3)土壤无机磷组分Ca_(2)-P、Ca_(8)-P、Al-P、Fe-P和Ca_(10)-P的含量与生物有效磷组分CaCl_(2)-P和HC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Ca_(2)-P是影响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组分。综上认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生物有效磷组分特征的关键因素,无机磷组分含量的提高对生物有效磷组分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应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水热条件 无机磷组分 生物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
3
作者 杨子薇 潘雄 +3 位作者 林莉 陈和春 王继保 吴伟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85±333、798±143、625±175 n/kg,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分别占比44.0%、27.2%和11.1%;其中超过75%的微塑料为纤维状,且大约39.5%的微塑料粒径范围分布在50~500μm之间,为主要的粒径范围;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裸地>林地>耕地的趋势。研究成果对开展水库消落带微塑料污染控制、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微塑料赋存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微塑料污染控制 水质安全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4
作者 王丽平 赵炯昌 +3 位作者 朱洪盛 池金洺 王子涵 于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2,共9页
【目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在2023年生长季(5—9月)... 【目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在2023年生长季(5—9月),以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灌木林(黄刺玫Rosa xanthina)、草地(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果园(苹果Malus pumila)、农田(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 cm)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的定位监测。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使用最优分割法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层次。【结果】生长季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21.06%)、灌木林(17.88%)、草地(15.17%)、果园(15.02%)、乔木林(13.29%)。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将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强变异层、中等变异层以及弱变异层。草地和乔木林地的垂直层次一致,强变异层为0~10 cm土层,中等变异层为10~10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100~180 cm土层。灌木林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140 cm土层,深度范围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80 cm土层,深度范围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不同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100~180 cm土层变异性最强,中等变异层为0~2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20~100 cm土层。【结论】土壤水分动态受降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程措施综合影响。在开展植被恢复时,应重点关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类型 垂直分布 蔡家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穆政源 王亚俊 +4 位作者 李卫平 魏大和 刘庆庆 方捷 肖秋香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057,共17页
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动态变化、周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水生态环境健康研究的热点,而明确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DOM含量、组成和来源的影响,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本文以福建省东张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枯水期(2024... 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动态变化、周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水生态环境健康研究的热点,而明确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DOM含量、组成和来源的影响,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本文以福建省东张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枯水期(2024年4月)和丰水期(2024年8月)采集22条入库河流水样,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光谱学,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河流DOM含量、组成成分及其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解析土地利用类型对DOM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①城镇流域的河流DOM荧光强度和氮、磷浓度高、生物可利用性强,是水库碳源和营养盐输入的重点区域;林地流域中土壤和凋落层富含大量有机质,使得流域输出DOM的荧光强度低、氮、磷浓度低、生物可利用性弱;农用地流域的DOM多为新近降解的自生源小分子物质,氮、磷浓度较高;混合用地流域的DOM受到城镇、林地和农用地面积占比的共同影响。②PLS-PM分析结果表明,在枯水期,土地利用类型通过UV指数(反映DOM内部结构)影响河流DOM组分,而在丰水期,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荧光指数(反映污染源信息)影响河流DOM组分。研究显示,不同水文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流域的DOM组分、动态特征和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可为东张水库流域的污染防控和水质目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张水库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荧光光谱 土地利用类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市大石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汛期产流产沙特征
6
作者 顾再柯 黄森 +1 位作者 黄金权 李力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68-71,75,共5页
对赤水市大石河小流域赤水试验站12个径流小区2020年汛期(5—9月)的降雨、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降水的相关性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①试验站降水及侵蚀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月侵蚀性... 对赤水市大石河小流域赤水试验站12个径流小区2020年汛期(5—9月)的降雨、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降水的相关性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①试验站降水及侵蚀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月侵蚀性降水次数占当月降水总次数的均值为34.90%。②4种土地利用类型小区6—7月的产流量占汛期总产流量的66.65%~100%,6月侵蚀量占汛期总侵蚀量的40.74%~100%;相比裸地,旱地、林地和草地的减流效益分别为39.36%、91.92%和99.28%,减沙效益分别为51.61%、98.68%和99.93%,草地的蓄水减沙效益高于旱地、林地。③裸地和旱地的径流量与侵蚀性降水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量与径流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根据拟合方程的系数,在相同径流条件下,裸地造成的侵蚀量分别是旱地、林地和草地的1.7139、10.2698、13.070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产流 产沙 土地利用类型 汛期 大石河小流域 赤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
7
作者 高珞婷 梁捷宁 +1 位作者 张镭 王彬睿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WRF 地表蒸散 降水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邹钰峰 陆晓辉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76-83,共8页
探究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流域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地区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覆盖水田、旱地、草地、林地、灌草地等土地利... 探究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流域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地区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覆盖水田、旱地、草地、林地、灌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针对表层土壤开展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SOC含量林地>灌草地>草地>旱地>水田;TN含量林地>灌草地>草地>水田>旱地;TP含量水田>旱地>林地>灌草地>草地。自然地C/P显著高于耕地;林地、灌草地N/P显著高于旱地、水田。研究区C/N、C/P和N/P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显著。研究区土壤养分主要受P制约,草地有机质矿化速率最慢,水田、旱地土壤磷有效性较高。SOC和TN与土壤pH及CEC显著正相关。有机质、CEC、pH、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分布有显著影响。地理探测器显示,各土壤因子与环境因子两两作用均增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与各因子综合作用有效影响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喀斯特流域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流域 化学计量学 土地利用类型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关系的空间尺度研究
9
作者 王新宇 梅琨 +1 位作者 时浩南 吴宇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圆形与河岸带缓冲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缓冲区下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高于河岸带缓冲区;pH值...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圆形与河岸带缓冲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缓冲区下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高于河岸带缓冲区;pH值在5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草地相关性最高,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在15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森林相关性最高,氨氮在10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建设用地相关性最高;在圆形缓冲区下,MLR模型的R^(2)为0.132~0.431,GWR模型的R^(2)为0.287~0.569,均优于河岸带缓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河流水质 相关性 空间尺度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申佳龙 吴栎宏 +2 位作者 李林霜 周远芳 杨孝民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发挥喀斯特山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区撂荒地、耕地、板栗林地、灌丛林地等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0...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发挥喀斯特山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区撂荒地、耕地、板栗林地、灌丛林地等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法和修正后的硫酸水解法将土壤总有机碳(SOC)划分为活性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组分,以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深度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LOC储量并无显著性差异,而SOC和ROC储量在20-40 cm和80-100 cm土层中则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灌丛林地具有较高的SOC储量和ROC储量,表明其固碳效应相对较强;由于荒地具有较低的ROC储量和较高的LOC储量,因此其固碳效应相对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深度范围的土层中土地利用类型对LOC和ROC组分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此外,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减少或杜绝耕地弃耕抛荒现象可提高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喀斯特山区土地管理,从而提高喀斯特山区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上海中小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参数关系研究
11
作者 王莹 《园林》 2025年第6期114-121,共8页
以上海市中小河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商用地、工业用地)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参数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等)和水质参数(p H、电导率(Cond... 以上海市中小河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商用地、工业用地)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参数的影响。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等)和水质参数(p H、电导率(Cond)、总悬浮物(TSS)、叶绿素(Chla)、总氮(TN)、总磷(TP)),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区域河流浮游植物群落以隐藻属(Cryptomonas)为主,营养盐浓度较高,生物量较高,但多样性较低;农业区域河流浮游植物群落以黄群藻属(Synura)为主;工业区域及商业区域周边河流浮游植物群落以Telcaulax为主。河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p<0.05)、OTU的丰富度(Chao指数)(p<0.05)。冗余分析表明,TN、TSS、p H、Chla以及Cond显著(p<0.05)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黄群藻属、斜片藻属(Plagioselmis)、鱼鳞藻属(Mallomonas)可以作为指示种做进一步的探讨。旨在为上海市中小河流的水生态修复和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 土地利用类型 水质参数 中小河流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12
作者 王洁 张广英 +1 位作者 刘凤婵 陶泽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7期42-47,共6页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流次数最少(7次),坡耕地产流次数最多(24次);径流深与次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长速度在林地最小,在坡耕地最大,表明林地对降雨的拦截作用最强;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坡耕地的增长速度最快;林地、坡耕地及裸地7—9月土壤流失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100%、98.44%和88.79%;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减少作用远大于雨季之后,表明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抑制作用更强。坡耕地是太行山区产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同降雨类型下有植被覆盖、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土地可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类型 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江北水源地准保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土中氮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明会 郭平 +8 位作者 董维红 郝安静 于睿 陈指路 潘存兴 赵程鹏 王瀚伯 杨镇 张振海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4-1284,共11页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江北水源地准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水和包气带氮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80cm包气带深度内水浇地中氨态氮(NH_(4)^(+))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下同)...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江北水源地准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水和包气带氮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80cm包气带深度内水浇地中氨态氮(NH_(4)^(+))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下同);居民点包气带可溶性氮、磷分布特征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最大,其中硝态氮(NO_(3)^(-),0~150cm)、亚硝态氮(NO_(2)^(-),0~120cm)和溶解态磷(DP,0~90cm)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地下水中,NO_(3)^(-)是总氮(TN)主要组成成分,其中居民点和水浇地地下水中NO_(3)^(-)含量和TN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粪便和废水是居民点位地下水中NO_(3)^(-)的主要来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NO_(2)^(-)含量与0~30cm深度土壤中的NH_(4)^(+),NO_(2)^(-)和NO_(3)^(-)含量以及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NH_(4)^(+)含量与150~180cm深度土壤的pH值呈显著正相关;TN与0~30cm深度土壤中的NH_(4)^(+)和NO_(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包气带土壤氮、磷分布特征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包气带土壤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娟 杨满元 杨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2-672,共11页
评价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为紫色土的植被和地力恢复提供参考依据。以衡阳紫色土恢复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人工灌丛地、坡耕地和人工林地0~20 cm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理化性... 评价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为紫色土的植被和地力恢复提供参考依据。以衡阳紫色土恢复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人工灌丛地、坡耕地和人工林地0~20 cm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评价其土壤质量。结果表明: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与坡耕地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土地利用类型(P<0.05),但其pH值、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其余土地利用类型(P<0.05),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与坡耕地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含量、真菌含量、放线菌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土地利用类型(P<0.05);除速效钾含量外,土壤各肥力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从PCA法的评价结果来看,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较高,是有利于恢复区土壤质量恢复较好的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质量 微生物群落 主成分分析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樊荣 雷坤 +3 位作者 郎琪 孙明东 王刚 程全国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55,462,共6页
为全面、详细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对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甬江流域氮污染水平较重,磷污染水平较轻,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枯水期高... 为全面、详细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对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甬江流域氮污染水平较重,磷污染水平较轻,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而磷营养盐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2)建设用地面积占比与溶解态总氮(DTN)、总磷(TP)有正相关关系,林地面积占比与硝酸盐氮、TP、DTN有负相关关系。(3)建议根据不同河段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差异考虑不同防治策略,姚江及甬江干流流域应增加绿化用地面积,加强对建设用地点源废水排污控制;奉化江流域应加强化肥农药控制,实施“林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流域 氮磷营养盐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7
作者 胡斯乐 董立国 +8 位作者 白晓雄 许浩 安钰 万海霞 韩新生 王月玲 李妍 郭永忠 余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人工林地土壤SOC、C∶P、N∶P高于梯田和川道地,而农耕用地(梯田和川道地)土壤TP含量则高于人工林地。(2)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为51.56~133.19,7.97~21.98,4.63~12.81 mg/kg。其中,土壤微生物量C、N、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微生物量C、N、P的比值及C∶N_(imb)、C∶P_(imb)、N∶P_(imb)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内稳性特征。(3)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熵具有显著影响,qMBC表现为梯田地>人工林地>川道地,而qMBN和qMB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通过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得出,微生物量C∶P(R^(2)=0.75,p<0.01)和C∶P_(imb)(R^(2)=0.74,p<0.01)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综上所述,“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引起土壤C、P以及微生物量C、N、P含量的显著变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P元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熵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对养分流失的影响
18
作者 冯婷婷 郭锁娜 +3 位作者 郑阳 张丽娟 向萍 脱云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3,共9页
【目的】研究滇中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对养分流失的影响。【方法】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2018—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荒草地、耕地和裸地的水土流失... 【目的】研究滇中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对养分流失的影响。【方法】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2018—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荒草地、耕地和裸地的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对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林地、园地、耕地和裸地间的泥沙量、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差异显著(P<0.05);7—9月地表产流径流快,侵蚀泥沙量大,其径流量、泥沙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均高于其他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保水保肥能力的综合排名依次为园地、林地、荒草地、耕地、裸地,贴合度分别为0.6060、0.5330、0.4560、0.3700、0.3680。园地和林地的土壤养分流失最少,裸地的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流失最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容重、含水率、径流量、泥沙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和降雨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土壤侵蚀是影响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泥沙量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
19
作者 杜倩倩 张兵 +2 位作者 代孟均 孙季珲 王义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1,共9页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天津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天津市主要河流水和附近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表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Mg-Cl·HCO_(3),地下水的主...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天津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天津市主要河流水和附近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表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Mg-Cl·HCO_(3),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Ca-HCO_(3);②耕地类型下水中NO_(3)^(-)质量浓度高,部分耕地和草地类型下水中K^(+)质量浓度高,城乡居民工矿用地类型下水中Na^(+)和Cl^(-)质量浓度高;③地表水和地下水中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部分SO_(4)^(2-)来源于蒸发盐岩的溶解,Na^(+)、Cl^(-)和NO_(3)^(-)质量浓度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地表水 地下水 土地利用类型 离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焦秦华 何文博 +2 位作者 黄枭 李泽霞 高金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7,共8页
探究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度与含水率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为准确揭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循环特征提供科学支撑。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仪,在2023年5、6、7月中旬,将研究区分为荒草地... 探究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度与含水率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为准确揭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循环特征提供科学支撑。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仪,在2023年5、6、7月中旬,将研究区分为荒草地、柠条林、原地貌和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测定了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整体表现为:耕地>荒草地>柠条林地>原地貌。在达到最适温度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过最适温度会降低土壤呼吸速率。(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均能与5cm深度土壤温度进行较好的指数模型拟合,Q10值介于3.18~4.66之间,且原地貌、耕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显著(P<0.05)。(3)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率(10 cm)之间线性相关性不显著(P>0.05),除柠条林地外其余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率(10 cm)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的CO_(2)排放影响显著,土壤温度与含水率共同作用是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区域气候、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进一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以期为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率 极端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