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效应 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南昌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的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强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艺 陈银蓉 +2 位作者 蔡海生 陈坤 刘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7-399,共13页
研究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互动关系,对于缓解我国碳减排压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排放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大南昌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 研究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互动关系,对于缓解我国碳减排压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排放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大南昌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区域差异特征,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交互影响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势逐渐放缓,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较大,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且二者整体区域差距均逐年减小。不同新型城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土地利用效率和人口城镇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持续增加,经济发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地利用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的复合作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产生较大影响。在进行低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区应侧重土地利用效率、劳动力流向等方面的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优化城镇建设,缓解城市碳减排压力,助力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新型城镇化 影响强度 建设 大南昌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
作者 尹琛 聂艳 +4 位作者 于婧 徐张洋 许悦 于雷 齐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38-7051,共14页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为此,中国不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为此,中国不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山水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其通过改善或恢复现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为碳减排提供了可行思路,而如何评估山水工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则成为了核心议题。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聚焦于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实施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样本数据筛选、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其抑制效应为29.9%。(2)在作用机制方面,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自然植被恢复、土地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三条路径来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3)在城市异质性方面,山水工程试点政策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积极摆脱“资源诅咒”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从而更加有效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同样,中东部地区优越的人力、技术、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加强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在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方面的作用。尽管山水工程试点政策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但受限于非资源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碳减排的内生动力存在不足,影响了山水工程试点政策的施行效果。未来应紧扣三大作用机制靶向施策,重视城市类型和区位差异,继续发挥山水工程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对完善山水工程顶层设计、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 土地利用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4
作者 汪哲宇 曹萍 +1 位作者 韩力 汪向楠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3,389,共11页
县域层级的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有助于分解减碳目标,从而实现精细管控,并提高减排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以陕西省为对象,利用夜间灯光、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等数据估算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土地利... 县域层级的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有助于分解减碳目标,从而实现精细管控,并提高减排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以陕西省为对象,利用夜间灯光、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等数据估算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陕西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增加了113.19%,耕地减少了9 692.751 6km^(2);碳排放总量在20年间增长了8.66倍,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林地在碳汇中贡献显著,空间上呈现陕北>关中>陕南的格局;财务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投资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及城市发展水平是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且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县域尺度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邵帅 唐鑫行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格网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复杂性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呈现整体较高的特征,高、重度风险区数量增长15.2%,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及东南部城市群,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兴安岭林区、河流流域地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总体较高,但呈现降低趋势,由2005年718.16×10^(7)元下降到2020年的714.6×10^(7)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呈现出北部、西部高,而中南部较低的特征;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即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空间上相关关系较强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域北部、中南部城市群地区,其他外围区域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东北黑土区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与影响因素
6
作者 谢甜甜 吴雅 +2 位作者 黄棕翰 李贤瑶 刘九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中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试...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中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刻画土地利用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采用LMDI分解法剖析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整体上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由2005年的7.74×10^(8) t增长至2020年的1.80×10^(9) t。②试点城市整体脱钩指数在研究期内逐步减小,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依赖性呈下降趋势。2015—202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呈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而保定市则呈现不理想的扩张性负脱钩,其余6个城市表现为弱脱钩。由此反映出协调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关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③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正向因素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人口密度>土地总面积;负向因素依次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地类碳排放强度。[结论]试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区域差异较大,且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建议结合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分解法 第一批试点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赵萍 孙雨 +3 位作者 赵思逸 阮旭东 常杰 周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40,457,共9页
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测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县域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探究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12—2018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特征较为显著,主要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次之,水... 文章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测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县域尺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探究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12—2018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特征较为显著,主要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次之,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少;2012—2018年,巢湖流域碳源主要集中于合肥市区、肥东县和肥西县,碳汇主要集中于舒城县、巢湖市和庐江县,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区域投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对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都有较大影响,且双因子交互作用均超过单个指标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碳排放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夜间灯光遥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俊超 梅志雄 +1 位作者 马君杰 王心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8-307,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措施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乡镇级和1 km格网两个空间尺度测算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 [目的]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措施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乡镇级和1 km格网两个空间尺度测算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运用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性回归和地理地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两个尺度下中、高度碳排放区面积逐渐增加,负碳排放和低度碳排放区面积逐渐减小。(2)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上具较强的正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趋于增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单元居多,低—高集聚区零星分布且变化不大。(3)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高集聚区逐渐扩大;低—低集聚区在乡镇级尺度下有所收缩,而1 km格网尺度下略微扩大。(4)土地利用结构、投资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正向作用,95.32%的乡镇单元的人口密度具抑制作用。[结论]广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水平逐渐增加,且整体上呈现正空间集聚特征,各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差异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广州市制定精准化碳减排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探索性回归 GWR模型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康 张寒 +1 位作者 王玲 郑伟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3)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大规模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研究区应扎实推进以高效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助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IRPAT-GW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怀玉 唐园清 +1 位作者 龚直文 陈小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5-1205,共11页
探究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差异化的降碳减污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揭示重庆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动态特征,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和地理加权... 探究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差异化的降碳减污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揭示重庆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动态特征,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净碳排放量在2000—2020年总计增长3723.14×104 t,其时序变化可划分为急剧增加阶段和缓慢增加阶段;土地利用碳汇与碳源仍存在收支不平衡问题。净碳排放总体呈现“中心高、两翼低”的分布格局,净碳排放增量在主城都市区的增长幅度最为剧烈,在渝东南各区县均呈现微度增长态势,渝东北各区县的增长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土地利用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碳排放强度和人均GDP是关键主导因素,其他依次为城镇人口规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在渝东北地区的影响强度较大,城镇人口规模在主城都市区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时空动态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宜之 余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转移内部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借助FLUS-Markov模型和GM-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共有1.01×10^(4)km^(2)土地发生转化,耕地与林地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为活跃。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由8.79×10^(6)t增至3.63×10^(7)t,碳源/碳汇比值逐年上升,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为主要碳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均表现为碳排放,且呈先增后减态势,研究期间共产生4.05×10^(7)t碳排放,主要由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引致。2025年、2030年、203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为4.13×10^(7)t,4.69×10^(7)t和5.39×10^(7)t。[结论]未来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仍会持续增加,减排重心应集中在减少建设用地碳源和增加林地碳汇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传导效应 FLUS-Markov模型 GM-Markov模型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轨迹分析与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黎霞 兰小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共11页
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研究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有助于区域协调减排。该文以土地利用和能源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运用标准差椭圆进一步探究土地... 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研究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有助于区域协调减排。该文以土地利用和能源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运用标准差椭圆进一步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迁移轨迹,最后采用Markov-PLUS模型和灰色BP神经网络对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多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是城市群快速扩张的重要来源,土地利用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188.01万t,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碳源和碳汇的主要贡献者。(2)碳排放重心整体上呈现由西南迁移发展为向东北迁移的趋势,分别累计迁移37.39 km和38.50 km。(3)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在耕地保护情景下碳排放量最高,为5882.63万t;其次是自然发展和生态优先情景,分别为5876.48万t、5866.94万t。该文的研究结果可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增汇减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标准差椭圆 Markov-PLUS模型 灰色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湖北省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关联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单玉红 程秋月 +1 位作者 柯新利 郑东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9,共12页
研究目的:剖析“流空间”背景下湖北省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动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调控碳排放的关联态势推动县域间的协同碳减排。研究方法:夜间灯光数据模拟能源消耗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 研究目的:剖析“流空间”背景下湖北省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动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调控碳排放的关联态势推动县域间的协同碳减排。研究方法:夜间灯光数据模拟能源消耗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明显,整体形成以武汉市区为大核心,以各市辖区为小核心的多组团结构,网络的稳健性较强,等级结构有所弱化,紧密度仍有待提升。(2)武汉、黄石等地的市辖区长期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更多充当净收益角色。(3)人口流、信息流和经济流均显著促进县域间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其影响作用具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特征;各县域在经济、产业结构、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差异水平及地理邻近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形成。研究结论:需调控县域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强度,依据各县域在碳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及发展态势探索总体碳平衡目标导向下的差别化碳减排措施,形成协同碳减排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关联网络 要素流动 影响因素 湖北省县域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萱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基于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探索性空间分析,探究2005—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协调水平、时空演变格局及其空间集聚效应,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 基于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探索性空间分析,探究2005—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协调水平、时空演变格局及其空间集聚效应,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005—2020年间,地市间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呈现持续增强趋势,但整体以初级协调为主,存在进一步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相对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中部>东部>西部>西南的空间分布态势,地市间差距不断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耦合协调 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性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程子腾 严金明 高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89,共3页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土地利用碳排放 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 被引量:59
16
作者 李玉玲 李世平 祁静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2-390,共9页
通过测算陕西省2001—2014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的结果构建脱钩弹性分解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4年,陕西... 通过测算陕西省2001—2014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的结果构建脱钩弹性分解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年间上升163%。(2)能源强度是唯一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负效应因素,正效应因素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土地规模效应;(3)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土地规模效应,且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清晰了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碳减排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影响因素 脱钩效应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 被引量:19
17
作者 余光英 员开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碳排放过量引发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低碳发展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主要路径。文章在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视角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动态演变过程。根据IPCC给出的碳排放清单,从能源消费... 碳排放过量引发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低碳发展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主要路径。文章在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视角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动态演变过程。根据IPCC给出的碳排放清单,从能源消费、农业、废弃物三方面系统测算湖南省历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以投入和产出为分类建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序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速较快,能源消费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保持年均28.32%的增速,根据RD指数分解结果,效率提升的来源主要是技术进步。湖南省应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倡导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低碳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MALMQUIST指数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张余 姜博 +3 位作者 赵映慧 赵毅 邹铁安 薛睿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56,共7页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1.3%;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和大连,低值区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3)Moran’s I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热点区分布在辽宁省的阜新、锦州、鞍山、营口和大连,冷点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佳木斯及吉林省的白山和通化。(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结构、总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碳排放 GWR模型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丹 荆延德 +1 位作者 韩善梅 高明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604-9614,共11页
社会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有显著影响,探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关联规律,对促进区域低碳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碳排放与ESV的时空关系,以南四湖流域为研究对... 社会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有显著影响,探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关联规律,对促进区域低碳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碳排放与ESV的时空关系,以南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并引入了碳源、碳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ESV强度作为研究变量,探索了ESV和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关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年内流域内各地类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转移,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变化最大的类型;ESV随土地间的相互转化而波动变化,但整体上是增加的,水体面积的增加是导致其增加的决定性原因。ESV强度呈现“东高、西低,湖区不变”的分布特点,这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受自然和社会等多因素影响;流域的碳汇量要远低于碳源量,净碳排放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设用地在碳减排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期间发生了明显的时空变化,最大值从21.61 t/hm^(2)增长到101.42 t/hm^(2),增长了4.69倍,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和ESV强度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现象明显,以高低聚集区为主转变为以低低聚集区为主,与地类面积和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系数有关;低高聚集区的范围和分布变化不大。总之,该流域在整体上面临着ESV和碳排放增加的趋势,根据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流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碳排放快速增长对周围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并构建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以实现流域低碳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南四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余 姜博 +1 位作者 赵映慧 赵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9-217,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关联性对于区域实现低碳土地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软件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东北地区36个地市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并对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关联性对于区域实现低碳土地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软件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东北地区36个地市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共有165363.13 km2土地进行了相互转化,林地转出面积最大,是耕地和草地最大转换来源;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2000-2018年东北地区整体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增长率达31.3%,其中辽宁省贡献最大,其次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3)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排放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东北地区整体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明显区域差异。(4)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是促进东北地区碳吸收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除未利用地之外,其他碳吸收用地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负相关,同时政策干预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造成一定的影响。该文从碳减排和碳增汇两方面为东北地区低碳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碳排放 东北地区 灰色关联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