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三江垦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时空分异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佳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54,共7页
对受到强干扰下的区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 对受到强干扰下的区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特征;定量计算研究区不同尺度的景观稳定性,并结合DPSIR模型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15个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2010年,各农场的景观整体组合特征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亦有显著变化。在时间分异上,创业农场、二道河农场和浓江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值和等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其他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值和等级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在空间分布上,1992年,等级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西北部和东部;2001年,呈现两个带状分布;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均提升,等级低的地区镶嵌其中。这种等级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即结构和功能对干扰的抗性和恢复性水平,并体现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对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结构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 景观稳定性 DPSIR模型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5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与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游桂璇 王沛然 +1 位作者 曹嘉铄 胡远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大庆市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储存、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大庆市草地...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大庆市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储存、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大庆市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4种生态服务功能均呈先降低再增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土壤保持和产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产水量与其他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呈现“权衡”关系,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之间存在“协同”关系;林地和水域面积的提升可以提高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对产水量和土壤保持两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变 耦合效应 InVEST模型 大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焦艳菲 白蕾 张少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拟和ESV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之和占比在91%以上;研究期内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种情景下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增加,草地和水体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下有所减少。4)陕西黄土高原ESV在1980—2020年持续增加,2030年ESV在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顺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雷燕慧 张玉涛 +1 位作者 赵媛媛 吴文芬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39,共6页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22年林地成为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类,面积达4789.88 km^(2),占总面积的51.88%;类型转换随时间推移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以后,主要是耕地和草地恢复为林地,面积共计1133.64 km^(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2010—2022年高达129.84%,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2010—2022年变化最为剧烈;林地类型变化促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1985—2022年均保持在70%以上。总的来看,安顺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应持续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类型转换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10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
11
作者 谢佐清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4,246,共12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
12
作者 马泽钰 邢延军 +3 位作者 王勇为 翟军华 李鹏 王博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 [目的]分析青海省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评估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影响,为该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VORS和GMMOP-PLUS模型研究青海省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演变格局,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①青海省生态系统健康空间上呈现出西北低、西南次之,东部高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从0.292下降至0.252,尤其在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区域,生态健康显著下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破坏了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导致生态健康水平下降。②基于GMMOP-PLUS模型设定不同自然和社会政策条件,模拟了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下〔自然发展(ND)、生态保护(EP)、城镇发展(UD)和综合发展(CD)〕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UD和CD情景中建设用地增幅为3.72×10^(4)hm^(2),空间上集中在以西宁市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张,且共和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EP情景下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林地和湿地面积比例最大达7.54%。③4种情景模拟中EP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最高(0.256),表明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保障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显著提升斑块及景观连通性,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论]空间集约化利用是提升生态健康的关键策略,尤其是在城镇化较快的地区。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限制土地扩张,提升生态用地的连通性,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和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模拟 VORS模型 InVEST模型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3
作者 耿秘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覃文艺 郑朋飞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目的]分析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情况,为探寻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InVEST模型计算了产水量、水质净化、碳固定等指标值,并结合ESV价值当量表,评价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目的]分析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情况,为探寻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InVEST模型计算了产水量、水质净化、碳固定等指标值,并结合ESV价值当量表,评价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差异分析,采用生态敏感指数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2012—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但仅为2.99%,增速温和。②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随时间变化整体上呈现减弱趋势。③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服务综合值整体上差异扩大,区域间差异明显,上下游差异是区域间差异的主要缘由。④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所得生态系统服务结果可靠。[结论]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总体增强,而在局部如草地、水域等地类却呈现一定的减弱趋势。根据研究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合理优化土地格局,加强保护措施,以促进生态安全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交互特征
14
作者 赵文静 王承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73,共14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网格分析法划分目标单元,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建设用地持续快速扩张,耕地、林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②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内为正且上涨趋势明显;偏西北至东南方向城市群轴线的碳排放量高于其他区域,高值区逐年向其东北向扩散;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在空间上呈现西北低,西部、中部高的特征;④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在空间局部集聚上表现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莫兰指数 交互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情景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15
作者 赵孟琪 李倞 王子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41,共13页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 【目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压力,将碳中和目标融入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量化评估不同发展情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经济、生态、碳排放和碳储存指标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设置4种未来情景(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生态平衡发展和低碳绿色发展),分析2030年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布局变化,并比较情景间两者响应关系的差异。【结果】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和景观生态风险的降低是各情景的共同变化。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总生态价值增幅最高,为896 639.170×10^(4)元,整体风险降低幅度最大,较高及高风险总占比为1.280%。在规划目标的介入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负相关性增强,在低碳绿色发展情景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协同关系的减弱幅度较高,高价值-低风险区的占比增加至22.652%。综合所有情景,收缩建设空间并促进蓝绿空间的扩张和联通是缓解区域生态保护压力的重要举措。【结论】经土地结构优化,区域内生态价值与生态风险的权衡关系有所增强,但仍存在小型风险区的新增。低碳绿色发展情景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应积极采取多层级相协调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优化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16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3-1574,共12页
研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综合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生态系统... 研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综合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定量分析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轴线呈现“东密西疏、北疏南密”的非均衡特征,武陵源-永定始终为强联系关系,武陵源、冷水江、鹤城、吉首和永定的度数中心度均值远高于其他地区。(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单一地类动态度大小排序为:建设用地>水域>草地>耕地>林地;林地和耕地相互转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表现形式。(3)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与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CSCN)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不同地类的动态度与CSCN的权衡协同关系具有阶段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可为促进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系统发展 空间关联网络 土地利用转型 权衡协同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耦合关系分析
17
作者 付帅 徐炳先 +2 位作者 彭雨欣 汪鸿波 李秀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31,342,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ESV当量因子法、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下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ESV时空耦合关系。[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中耕地的转入和转出量均最多,总量相对稳定;林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分别为1282.29 km^(2),1697.04 km^(2)。(2)流域整体属于碳源,净碳排放显著增加,年平均增长17.70%,建设用地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强度低值区分布广泛且占主导地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西南部,与城镇分布位置吻合。(3)总ESV缓慢降低,从1800.41亿元减少到1705.73亿元;ESV强度呈现出湖区高、周围低的分布特征。(4)碳排放强度与ESV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局部集聚现象显著,高低聚集区逐渐增多。[结论]重点修复和保护林草地与水域,严格控制城镇的迅速扩张能够有效促进鄱阳湖流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邵帅 唐鑫行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对于促进地区低碳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东北黑土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格网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复杂性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呈现整体较高的特征,高、重度风险区数量增长15.2%,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及东南部城市群,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兴安岭林区、河流流域地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总体较高,但呈现降低趋势,由2005年718.16×10^(7)元下降到2020年的714.6×10^(7)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呈现出北部、西部高,而中南部较低的特征;2005-2020年东北黑土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即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空间上相关关系较强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域北部、中南部城市群地区,其他外围区域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东北黑土区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亮 李杨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裸地面积相对稳定。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265.47亿元,原因主要在于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环洞庭湖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和湘中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大湘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状态,但空间集聚性有减弱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集聚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湖南省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0
作者 杨英 潘安 +3 位作者 曹珑誉 周恒 丛睿 舒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是成都市的主体,面积变化表现为耕地和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土地转换主要是耕地转向林地和建设用地。(2)成都市ESV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年间净增加2.03亿元。从各地类ESV大小来看: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和水域ESV增加是引起成都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两者生态贡献率之和为53.66%。(3)单项ESV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成都市的核心生态功能,共占总ESV的57.52%。(4)成都市ESV空间差异显著,冷热点整体呈“西热中冷,东无显著”的分布格局,热点区集中在西部龙门山及水域附近,冷点区集中在中部中心城区,并不断向中心城区缩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体ESV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朝着ESV增值和保值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成都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生态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