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优度评价法的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庆日 谭永忠 +1 位作者 薛继斌 余振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4,共7页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藏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研究方法:优度评价法,可拓理论。研究结果: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总体程度不高,所有地(市)表现出基本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生态安...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藏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研究方法:优度评价法,可拓理论。研究结果:西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总体程度不高,所有地(市)表现出基本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最好,藏北和藏西北地区最差,其他地区居中。研究结论:优度评价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优度评价 可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1
2
作者 曲青林 曹爱霞 刘学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6,共4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4,比1997年提高了0.060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1
3
作者 鲍艳 胡振琪 +1 位作者 柏玉 郭瑞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7-90,共4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问题也日益被重视。该文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类。先建立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剔除存在相关性、信息重叠的指标,再利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问题也日益被重视。该文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类。先建立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剔除存在相关性、信息重叠的指标,再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指标代替原来的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聚类分析,所得结果客观,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和谐性指标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惠群 刘凌 +1 位作者 刘永珍 周启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0-92,共3页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选取适当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将和谐性指标引入到主成分分析法中,在不影响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几个能较好反映原来资料信息的综...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选取适当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将和谐性指标引入到主成分分析法中,在不影响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几个能较好反映原来资料信息的综合指标,将原指标体系投影到几个主成分指标中,以得到一个整体的评价值。将这种基于和谐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性指标 主成分分析法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玉妍 马艳敏 +1 位作者 于万辉 张丽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266,325,共5页
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松嫩平原1980,2000,2010年TM影像为依据,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松嫩平原1980... 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松嫩平原1980,2000,2010年TM影像为依据,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松嫩平原1980—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风险在空间上呈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较低风险区比重最大,在50%以上。其次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2)1980—2000年,各风险区面积均减少并向较低风险区转化,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而在2000—2010年,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均减少明显,向中、高风险转化趋势明显。(3)2020—2050年预测结果表明,中度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等级、高风险等级均表现出逐步递增趋势,松嫩平原生态安全恶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风险 综合指数评价 时空变化 马尔可夫预测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海南岛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
6
作者 赵丽敏 关颖慧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4,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林地和耕地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地类,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67.01%和24.76%。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总体稳定而局部变化剧烈的特点,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加(1241.82 km^(2))和草地面积的减少(1049.38 km^(2))最为明显,变化率高达232.45%和67.31%。(2)海南岛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但景观蔓延度和连通性有所提升,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3)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恶化态势。20年间,较低、低安全区面积增加了10824.10 km^(2),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减少了13122.56km^(2);至2020年,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占比仅有47.52%。空间上,海南岛中南部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而沿海地区则逐渐恶化。(4)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聚集单元由“分散”逐步转变为“集中”。2020年,高-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而低-低值集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结论】城市化用地需求的急剧扩张和造林力度的下降可能是导致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退化的重要因素。未来,应持续推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保障其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同时,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修复,以优化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安全水平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安全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谢佐清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4,246,共12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昆明市2030年和2050年土地利用模拟
10
作者 梁秋燕 宋明洁 +1 位作者 张豆 李士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63-1472,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拟定未来区域规划、开展潜在风险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现有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在生态安全方面考量不足,难以给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支撑。以昆明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将...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拟定未来区域规划、开展潜在风险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现有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在生态安全方面考量不足,难以给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支撑。以昆明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将Markov与PLUS模型耦合,对生态安全情景下昆明市2030年和20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并与惯性发展情景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昆明市现存在15块生态源地,总面积约为7400 km^(2),呈现西部、北部聚集成片,东部零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另有43条重要生态廊道,总长度约为1150 km,增强了各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2)2030年和2050年的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显示,在生态安全情景下,土地利用扩张主要在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之外,且在此情景下的昆明市林地面积占比较高,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更契合区域发展的需求;而在惯性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呈现无序扩张的态势,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生产用地的现象突出,并且至2050年呈现出逐渐侵占滇池水体的趋势。该研究对昆明市关键生态区域的识别,以及对不同情景下长时段土地利用的模拟结果,可为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Markov-PLUS模型 生境质量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研究
11
作者 祝培甜 马永欢 +1 位作者 李蕾 雷涵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185,共6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3)全局自相关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整体显著性较强,主要表现为“高—高”“低—低”“低—高”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性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12
作者 杨光绪 马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0期95-99,共5页
本文基于新疆喀什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Fragstats 4.2等空间信息技术平台,划分评价单元,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裸地... 本文基于新疆喀什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Fragstats 4.2等空间信息技术平台,划分评价单元,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裸地、草地、农田和冰雪地4种,面积占比分别为57.7801%,23.4966%、11.6262%和6.6314%。(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在0.0102~0.1755,高风险区面积最小,为834239.18 hm^(2),占比6.13%,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冰雪地和裸地;较低风险区面积最大,为4109047.97 hm^(2),占比30.2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裸地、草地和农田;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高低与草地、裸地、农田、冰雪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紧密相关。(3)研究区12个区域中高风险区面积占比较低,8个区域面积占比为0,其余4个区域面积占比在10%~50%,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研究结果为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高 田建林 +1 位作者 曾婷 张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为揭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分析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PSR模型,选取17个指标建立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2... 为揭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分析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PSR模型,选取17个指标建立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2011—2021年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耕地、林地、草地是张家界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占比较少;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除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外,耕地、草地和水域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11—2021年,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244上升至0.7442,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变化过程,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但距离理想安全状态仍有一定差距,在未来生态环境工作中,要针对性地处理阻碍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补齐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时空关联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胥蕊 朱大明 +1 位作者 王琳 彭秋志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二者的关联特征。[结果] 1)云南省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超过总面积的57%。2)2000—2020年云南省生态风险缓慢下降,较低和中风险面积超过50%,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风险变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高等级风险区向低等级风险区转移39 675.06 km^(2)。3)云南省碳储量先增后减,2000—2020年共减少2.257×10^(7) t,林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耕地、草地和林地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是造成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4)2030年,3种情景下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均下降。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较2020年增加895.83 km^(2),较高和高生态风险面积显著减少,碳储量的减少得到抑制,说明该情景是云南省今后发展的最优情景。5)研究区生态风险与碳储量呈负相关,空间分布主要以低-高和高-低聚集为主。[结论]研究结果根据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空间聚集特征提出不同建议,可为云南省生态风险防范和提升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碳储量 空间自相关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通过分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索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路径。利用Super-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以200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 通过分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索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路径。利用Super-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以200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评估其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和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效率良好,平均值0.991,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空间上以鄂尔多斯为高水平集聚中心;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稳定,平均值为2.012,空间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高水平集聚中心;二者耦合协调均值为0.616,整体处于低度协调水平,大部分城市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因此,“几字弯”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应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验共享与联动发展,共建差异化产业格局,协同推进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弯” 耦合协调 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多情景格局预测:以重庆市为例
16
作者 沈祺林 牟凤云 +1 位作者 朱诗柔 朱智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27-2636,共10页
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为探究近年来重庆市及2030年生态安全变化情况,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 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为探究近年来重庆市及2030年生态安全变化情况,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优先、发展优先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基于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突变模型定量评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面积减少3 995.14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147.36 km^(2),实现城市快速发展;2000—2020年重庆市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等级以上面积占比呈增加-降低-增加-减少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三种情景下处于在相对安全及以上占64.53%、67.31%、55.97%;重庆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与人口密度、GDP等空间格局相反,与植被覆盖、坡度等自然数据空间格局相符。通过对往年及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生态评定,为生态及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评价 多情景模拟 突变级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恩施市LUCC多情景模拟及生态安全评价
17
作者 刘勋 周迪 周鹏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邻域因素中选取8种因子作为多情景模拟实验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以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数据,通过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与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并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顾及生态网络的高生态安全情景4种情景下,预测了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从生态景观格局、生态功能、生态干扰度和生态弹性4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4种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4种情景中,自然发展情景下恩施市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下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恩施市中心地区乡镇控制了建设用地的粗放式扩张;耕地保护情景和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区域各等级面积占比相差不大,且高于自然发展情景,低于顾及生态网络的高生态安全情景。可通过限制中心地区乡镇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周围地区的生态用地面积,并将其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纳入保护范畴,避免占用此类生态用地,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评价 多情景模拟 元胞自动机(CA) 马尔可夫模型 恩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昆明市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8
作者 可凯勒 彭建松 +2 位作者 苗雪 杨嘉绮 符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得出生态风险评价,运用MSPA模型与连通性重要指数(dPC)选取生态源地,选取7个阻力因子,通过MCR模型构建一般生态廊道与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昆明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 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得出生态风险评价,运用MSPA模型与连通性重要指数(dPC)选取生态源地,选取7个阻力因子,通过MCR模型构建一般生态廊道与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结果表明:昆明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00—2020年,中低风险区面积增加3329.44 km^(2),面积占比从32.89%增至56.30%;低生态风险区持续减少,中、中高、高生态风险区均呈先减后增趋势。通过dPC选出23个一般生态源地,18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构建52条一般生态廊道、33条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廊道集中于研究区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而东南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造成廊道缺失,形成“一带二廊四区”的生态格局,研究结果反映了昆明市近20a生态风险演变。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与市域生态网络,可为昆明市生态控制区的划定、调整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风险评估 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供需与土地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晓辉 梁坤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错配关系;(2)通过PLUS模型对江阴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心周边,主要用地转换类型为耕地和水域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净增加61.92 km^(2),扩张主要发生在南部和东北部;(3)将剔除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作为生态源地,使用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表征人类活动干扰修正景观地类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共识别江阴市116个生态源地,210条生态廊道,以及80处生态夹点、20处生态障碍点与17处生态断裂点;(4)为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江阴市应加强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维护、生态节点修复。[结论]在快速城市化地区,通过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较为有效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人类生态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生态网络 江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效应
20
作者 侯棻 王黎华 +1 位作者 孟昱州 李甜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7,共11页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通过地学信息图谱,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InVEST模型探究2011—2021年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从生态安全、生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地利用转型生境贡献率4个方面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①研究期内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即草地转出面积最多,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②太原市生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0.2661上升至2021年的0.7255。生境质量则呈缓慢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0.5768下降至2021年的0.5735。③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1—2021年期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体仍较稳定;对生境质量贡献最大的是从耕地向草地的转化,贡献率为3.354%,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贡献率为8.838%。[结论]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生态环境退化,耕地与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安全 生境质量 地学信息图谱 山西省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