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海南岛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
2
作者 赵丽敏 关颖慧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4,共12页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 【目的】研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为优化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海南岛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造林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林地和耕地是海南岛的优势景观地类,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67.01%和24.76%。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总体稳定而局部变化剧烈的特点,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加(1241.82 km^(2))和草地面积的减少(1049.38 km^(2))最为明显,变化率高达232.45%和67.31%。(2)海南岛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但景观蔓延度和连通性有所提升,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3)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恶化态势。20年间,较低、低安全区面积增加了10824.10 km^(2),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减少了13122.56km^(2);至2020年,安全、较安全区面积占比仅有47.52%。空间上,海南岛中南部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而沿海地区则逐渐恶化。(4)景观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聚集单元由“分散”逐步转变为“集中”。2020年,高-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而低-低值集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结论】城市化用地需求的急剧扩张和造林力度的下降可能是导致海南岛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退化的重要因素。未来,应持续推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保障其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同时,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修复,以优化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安全水平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安全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研究
3
作者 祝培甜 马永欢 +1 位作者 李蕾 雷涵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185,共6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3)全局自相关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整体显著性较强,主要表现为“高—高”“低—低”“低—高”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性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通过分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索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路径。利用Super-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以200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 通过分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索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路径。利用Super-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以200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评估其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和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效率良好,平均值0.991,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空间上以鄂尔多斯为高水平集聚中心;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稳定,平均值为2.012,空间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高水平集聚中心;二者耦合协调均值为0.616,整体处于低度协调水平,大部分城市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因此,“几字弯”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应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验共享与联动发展,共建差异化产业格局,协同推进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弯” 耦合协调 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中银铁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风险影响
5
作者 雷泽鑫 李丽君 +1 位作者 韦妍柔 赵旭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5,共6页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风险动态变化进行归纳。研究结论:(1)铁路沿线3km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特别是铁路建设期间,斑块形态趋于简单集中,景观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2)铁路显著干扰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速度快、变化程度高,区域开发强度在铁路建设及运营阶段逐步加大;(3)显著干扰范围内,生态风险指数(ERI)在铁路建设期显著增加、高风险区域快速扩展;铁路运营期间生态风险趋于稳定,但部分高风险区域仍然持续存在,反映出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4)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铁路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建设 黄土高原 缓冲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综合利用促进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实践问题及建议——以张家口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佟丹丹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87-91,共5页
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分析了张家口市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针对性提出张家口市盐碱地改造提... 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分析了张家口市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针对性提出张家口市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综合利用 促进 生态治理 粮食安全 实践问题 建议 张家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
8
作者 林欣源 程扬健 +2 位作者 谢伟 李传庆 聂闻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4,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该文以淮南市顾桥煤矿(井工开采)和马鞍山市南山铁矿(露天开采)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耦合绿度、热度、干度、湿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 为探究不同开采模式下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该文以淮南市顾桥煤矿(井工开采)和马鞍山市南山铁矿(露天开采)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耦合绿度、热度、干度、湿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对2种不同开采模式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别分析其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矿区的耕地占比最大,井工开采矿区水域面积扩大显著,露天开采矿区以耕地、林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为主;(2)2个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一般及良好态势,顾桥煤矿RSEI值分别为0.60,0.82,0.71,0.65和0.68,南山铁矿RESI值分别为0.58,0.59,0.59,0.63和0.6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和水体部分生态环境较差,林地和耕地生态环境较优;(3)井工开采模式矿区地表沉降,耕地向水域转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变差,而露天开采模式矿区剥离土体,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建设用地增加是露天矿生态环境变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开采 露天开采 谷歌地球引擎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生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交互特征
9
作者 赵文静 王承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73,共14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网格分析法划分目标单元,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建设用地持续快速扩张,耕地、林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②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内为正且上涨趋势明显;偏西北至东南方向城市群轴线的碳排放量高于其他区域,高值区逐年向其东北向扩散;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在空间上呈现西北低,西部、中部高的特征;④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在空间局部集聚上表现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莫兰指数 交互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组态路径——基于浙江省乡镇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10
作者 卢泓钢 付净雅 张俊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 基于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利用卫星反演技术获取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等多维度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基于2015-2022年浙江省571个乡镇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实证检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影响及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且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组态路径分析表明,内核驱动型、治理协同型、市场导向型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实现高生态系统服务的具体路径;而“土地”要素调整不足是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的核心原因。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政策,并整合“内核-外缘”系统中的多元要素,因地制宜地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供需与土地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11
作者 施晓辉 梁坤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 [目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阴市为研究区,通过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水平,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江阴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错配关系;(2)通过PLUS模型对江阴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心周边,主要用地转换类型为耕地和水域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净增加61.92 km^(2),扩张主要发生在南部和东北部;(3)将剔除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作为生态源地,使用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表征人类活动干扰修正景观地类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共识别江阴市116个生态源地,210条生态廊道,以及80处生态夹点、20处生态障碍点与17处生态断裂点;(4)为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江阴市应加强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维护、生态节点修复。[结论]在快速城市化地区,通过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土地利用变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较为有效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人类生态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生态网络 江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12
作者 潘青青 黄小兰 +1 位作者 罗力 王博伟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均-人均”碳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碳强度逐渐下降。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现象。2)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时空互动相关性,“地均”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由脱钩向负脱钩转变,而“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经过负脱钩变化后已重回理想的脱钩状态。3)现阶段以“地均”碳强度一维不理想互动区数量最多,占47.4%,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三维理想互动区与二维理想互动区的数量有小幅上升,分别占15.8%、2.6%,衰退型脱钩为主要的理想互动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时空互动关系,明确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 脱钩指数 三维互动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效应
13
作者 侯棻 王黎华 +1 位作者 孟昱州 李甜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7,共11页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 [目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中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和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通过地学信息图谱,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和InVEST模型探究2011—2021年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从生态安全、生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地利用转型生境贡献率4个方面探究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①研究期内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即草地转出面积最多,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②太原市生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0.2661上升至2021年的0.7255。生境质量则呈缓慢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0.5768下降至2021年的0.5735。③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1—2021年期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体仍较稳定;对生境质量贡献最大的是从耕地向草地的转化,贡献率为3.354%,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贡献率为8.838%。[结论]太原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生态环境退化,耕地与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安全 生境质量 地学信息图谱 山西省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云计算的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4
作者 陈万基 赵阳 +1 位作者 周君涛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71-283,共13页
探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相关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区健康发展、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研究基于AI Earth地球科学云平台,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度和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方法探究西天山国... 探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相关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区健康发展、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研究基于AI Earth地球科学云平台,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度和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方法探究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草地和冰雪面积缩小,其他地类均有扩张。(2)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最大的是农田,其次是裸地,森林和草地动态度最小。(3)保护区2000-2020年绿度和湿度变化表现持续减小,干度先增加后减小,热度表现持续增加趋势。(4)保护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和优秀的面积比例上升,且良好等级面积有部分流入优秀等级,使得优秀等级面积增加较多。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草地向森林的转移改善生态环境,裸地面积的持续性扩张和农田扩张潜在生态风险;冰雪面积减少短期内贡献土地,为植被发育提供条件,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长期发展过程中冰雪面积的持续缩减会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AI Earth 生态环境效应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15
作者 张辉 谢涛 +4 位作者 杨张瑜 邢海波 赵巧珍 冯恬 柴茜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2022年西安市高精度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2332988.33万元,其中林地占比达86.58%,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总体偏低,范围介于[0,0.234],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以及中部,高风险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及西安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呈负相关,Moran’sI指数为-0.121,需高度关注水域和未利用地聚集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有向其他地类转化的风险。西安市林地在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各土地利用图斑碎片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指数 相关性 高精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视角下山地-平原型城市土地利用冲突区分级识别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3 位作者 南昊 雷雅茹 董清榕 姚龙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5期130-137,149,共9页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 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地、建设用地)的叠合分析识别冲突区,并据此制定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长安区共识别生态源地79处(总面积867.57 km^(2)),潜在生态廊道178条(总长258.59 km);2)土地利用冲突类型被细分为12类,分布于秦岭北麓山前区域以及主要流域中下游;3)根据冲突区分级结果,划定不同级别的冲突管控区,即一级管控区(建设用地/耕地与生态源地等冲突)、二级管控区(与中安全缓冲区冲突)、三级管控区(与高安全缓冲区冲突)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控策略。因此,本研究在提升冲突区识别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土地利用冲突发生,这种差异化管理有助于管控实施的针对性和落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平原型城市 土地利用冲突区 分级识别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明霞 刘平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8-16,共9页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整体呈“四升两减”的变化特征,耕地和水域面积整体表现为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协调相对稳定。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低、中东部高的特征。土地利用冲突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中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不同用地类型的冲突等级存在一定差异。林地和草地的冲突等级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建设用地的冲突水平较高,但有缓和趋势。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明显,LISA集聚态势整体呈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景观生态指数 成都都市圈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高 田建林 +1 位作者 曾婷 张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为揭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分析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PSR模型,选取17个指标建立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2... 为揭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分析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PSR模型,选取17个指标建立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2011—2021年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耕地、林地、草地是张家界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占比较少;201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除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外,耕地、草地和水域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11—2021年,张家界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244上升至0.7442,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变化过程,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但距离理想安全状态仍有一定差距,在未来生态环境工作中,要针对性地处理阻碍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补齐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1
19
作者 曲青林 曹爱霞 刘学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6,共4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4,比1997年提高了0.060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新疆米东区生态环境监测与土地利用
20
作者 付志鹏 杨建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等生态指标,结合ArcGIS平台,对新疆米东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并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主成分分析发现,绿度指...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等生态指标,结合ArcGIS平台,对新疆米东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并探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主成分分析发现,绿度指标和湿度指标载荷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干度指标和热度指标载荷值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差,生态指标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叠加分析发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关系。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草地和耕地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新疆米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