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农林系统学发展概况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爱国 《西部林业科学》 CAS 1990年第4期34-38,22,共6页
混农林系统学是土地管理技术新学科,近10多年来已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混农林系统学的产生,混农林系统的基本概念,混农林系统的主要类型和实践,混农林系统的植物种类和多用途树种,混农林系统学的前景作了综述。随着混农林系统的... 混农林系统学是土地管理技术新学科,近10多年来已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混农林系统学的产生,混农林系统的基本概念,混农林系统的主要类型和实践,混农林系统的植物种类和多用途树种,混农林系统学的前景作了综述。随着混农林系统的研究深入,它将在经济开发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用途树种 经济开发 土地管理 发展概况 土地利用系统 立地条件 林业主 土地利用活动 生物工程学 品种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闫章美 周德成 张良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870-8881,共12页
以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和农业作为城市群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活动,其气候效应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更为普遍的农业活动以及中小城市城市化的... 以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和农业作为城市群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活动,其气候效应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更为普遍的农业活动以及中小城市城市化的气候效应认识十分薄弱。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以自然林地为参照,提出了一种可逐像元估算土地利用地表热环境效应的新方法,进而对比分析了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子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白天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地级以上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达3.2℃以上,但最强热岛均未发生在核心城市。夜晚热岛效应明显减弱,京津冀和长三角部分城市甚至出现冷岛效应。农业用地在白天亦表现出明显的增温效应,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而在夜晚除珠三角城市群外,降温效应明显,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平均降温2.3℃和0.7℃。虽然城市用地平均增温强度大于农业用地,但农业用地因面积优势对区域温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白天城市和农业用地整体导致各城市群温度明显增加,京津冀增温最高(4.0℃),夜晚二者导致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平均温度降低。研究还发现各城市群城市和农业用地地表热环境效应时空异质性极大,主要受植被、地表反照率、气候背景和人口密度控制。本文对制定缓解气候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活动 城市热岛 农业 热环境效应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