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1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2
作者 郭景怡 邵建勋 +3 位作者 岳永杰 李婧 文明 钟淇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布面积来看,草地>耕地>林地>沙地>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水域>滩地,分别占比38.46%、27.05%、16.15%、8.05%、6.23%、2.41%、1.01%、0.64%;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表现为“有减有增”,K值为正的有耕地、林地、滩地、建设用地、沙地,增速分别为2.79%、6.25%、1.02%、1.80%、0.59%,K值为负的有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速分别为-2.46%、-2.63%、-0.17%;30年间各地类均存在相互转化情况,草地的转出幅度最大,共减少了24947.7 km^(2)。耕地的转出面积次之,主要流向林地和草地,转出量为6212.7 km^(2)。林地转入比转出剧烈,变化量分别为10491.0、3269.7 km^(2)。沙地变化幅度较小,面积处于稳定持平状态。滩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扩张趋势,而水域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ARCGIS 转移矩阵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窟野河流域碳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
3
作者 王硕 盛艳 +3 位作者 范淑花 刘林甫 圆圆 白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六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碳储量变化之间的协同响应关系。[结果](1)1997—2022年,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研究期间冷点区域明显增加,碳储量发生下降,减少7.003×10^(6) t。(2)1997—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耕地为主,草地面积变化明显,减少498.47 km^(2),主要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由景观指数变化可知,研究区草地优势度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抵御风险能力减弱,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3)1997—2022年,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转移是研究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碳储量损失最为严重。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结论]窟野河流域碳储量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林地最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未来应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研究区草地、耕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格局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庞萬隆 冀鹏浩 +1 位作者 庞立东 高润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1,361,共13页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EST-CASA模型和四象限模型法,评估5种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土地利用强度(LUI)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结果](1)1990—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稳定,农田、草地和林地(天然林、人工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组成地类。(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北高南低缓慢退化态势,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逐年下降,产水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波动式衰减,碳储量增速减缓。(3)由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利用强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值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该研究区的东南侧。[结论]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CASA模型 生态四象限模型 内蒙古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及多情景开发模拟——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应超 李加林 +3 位作者 钟捷 赵蓉蓉 陈宇昕 甘付兵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0,共12页
海岸带土地在高强度开发下变化显著,明确其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海岸带土地在高强度开发下变化显著,明确其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和2030年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土地利用格局演化明显,其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发生小幅度动荡,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2)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区北部增长趋势明显,而南部增长速度缓慢。(3)地形和坡度是影响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但影响程度不断减弱;GDP密度和人口密度是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影响强度逐渐增强;因子间交互作用类型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社会经济因子与自然因素中的海拔和坡度交互作用最为强烈。(4)未来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区域将集中于杭州湾南岸、象山县东北部和宁海县南部,生态保护情景能最大程度保持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驱动因子 预测 地理探测器 CA-Markov模型 宁波市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2040年土地利用格局及有机碳储量预测研究
7
作者 胡国宝 乔栋 +2 位作者 张楚磊 李晓林 田耀武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基于河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社会、气象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河南省204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及有机碳分布格局。模拟结果显示,河南省2040年3种情景下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206.98×10^(6) t(自然发展情景)、1211.... 基于河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社会、气象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河南省204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及有机碳分布格局。模拟结果显示,河南省2040年3种情景下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206.98×10^(6) t(自然发展情景)、1211.98×10^(6) t(耕地保护情景)、1212.20×10^(6) t(生态保护情景),表明林地数量的提高对河南省有机碳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河南省有机碳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西部较高,南部次之,东部和北部表现出一定的中等水平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有机碳储量 预测 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野保护视角下普洱市土地利用格局多情景模拟研究
8
作者 周帅 张云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0期83-91,共9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森林覆盖率超过67%,是典型的生态型城市及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荒野保护对于优化普洱市土地利用格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普洱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荒野制图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栅...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森林覆盖率超过67%,是典型的生态型城市及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荒野保护对于优化普洱市土地利用格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普洱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荒野制图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栅格进行荒野质量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高质量的三四级荒野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4.37%和14.27%。使用GeoSOS-FLUS模型,选取影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数据作为情景模拟驱动因子,将4个等级的荒野质量作为变量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普洱市2030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演变结果,对比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在不同限制条件情景模拟下演变规律及特征,针对协调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为目的,对普洱市土地利用格局提出优化布局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荒野保护模式情景下,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格局将更为平衡,更能符合当前生态保护时代背景下的需要,研究可为普洱市的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 普洱市 flus模型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生协调与村级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以南昌市石岗镇上坪村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艺 蔡海生 张学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以南昌市石岗镇上坪村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研究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现状、特征、问题和不足,借鉴了国内外典型村庄土地空间布局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总结出三产协调视角下村级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思路,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村级土地利用规... 以南昌市石岗镇上坪村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研究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现状、特征、问题和不足,借鉴了国内外典型村庄土地空间布局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总结出三产协调视角下村级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思路,最后,提出了研究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格局 三生协调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82
10
作者 龚文峰 袁力 范文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9,F0003,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研究该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程,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成因和机理,并基于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探究土地利用图谱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异和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分别由20.96km2减少到2.87km2和3.92km2减少到0.09km2,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未利用地(滩涂地和湿地)→耕地是其主要的转变轨迹,居民工矿用地呈现不平衡的增加态势,耕地是居民工矿用地和林地的主要转化来源,林地的破碎度由0.117个/km2增加到0.532个/km2,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前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在地形位等级2时最大,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在地形位等级1时最大,之后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减小;中间过渡型呈现一定的曲线变化。该文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等级 土地利用格局 地形位指数 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 被引量:55
11
作者 邵一希 李满春 +2 位作者 陈振杰 杨康 蔡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7,共6页
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的回归建模中考虑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的空间不稳定性,实现基于地理加权的回归分析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地... 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的回归建模中考虑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的空间不稳定性,实现基于地理加权的回归分析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的建模方法,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拟合优度和更高的拟合准确率,而且可以获得各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孟河镇及其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格局空间模拟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被引量:34
12
作者 赵文武 傅伯杰 +2 位作者 陈利顶 吕一河 刘永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58-1364,共7页
以陕北杏河集水区 1 985和 1 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结合水文、DEM数据 ,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 ,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 ,用 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 以陕北杏河集水区 1 985和 1 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结合水文、DEM数据 ,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 ,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 ,用 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 ,用不同时期降雨量 /径流量、降雨侵蚀力 /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 1 981~ 2 0 0 0年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 1 990~ 1 991年 ,可以用 1 985、1 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 2 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 ;(2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 ,杏河集水区的 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 ,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 ;(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 -径流量、降雨侵蚀力 -输沙率的关系 ,出现了从 2 0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 ,虽然降雨量 /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是水土流失量 ,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 ,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 ,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 ,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 ,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 ,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水土流失 集水区 C值 双累积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局地土地利用格局厘定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成 赵万民 谭少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229,共8页
量化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直接比较,更重要的是基于此厘定土地利用格局为局地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该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 量化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直接比较,更重要的是基于此厘定土地利用格局为局地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该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及其分布,厘定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1996~2006年间生态服务价值从$1.50×107降低到$1.40×107,净损失$1.00×106,平均每公顷土地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25.54;采用Costanza等人赋予耕地、林地和园地的生物量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总和接近于区域真实值,但水域相差甚远,调整30%达5667$/hm2·a更接近于真实值;研究区基于生态效益变化的土地利用表现为4种类型:稳定区,主要集中于井口镇与回龙坝镇两镇;先降后升区,主要集中于覃家岗镇和虎溪镇;敏感区,主要集中于陈家桥镇、曾家镇和土主镇;持续增长区,主要集中于歌乐山镇和中梁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格局 厘定 局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荞 王萍 +3 位作者 陈慧 杨正银 张艳梅 孙姝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6,F0002,共8页
[目的]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状况,为该区及类似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综合利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宜宾市2010,2015年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 [目的]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状况,为该区及类似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综合利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宜宾市2010,2015年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宜宾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响应。[结果]宜宾市整体景观格局以耕地和林地为基质,其他景观镶嵌在其中。2010—2015年宜宾市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变化明显,各类景观要素的相互转移比较频繁,研究区各类景观要素的形状复杂度、破碎化程度和聚集度等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基于景观要素的格局变化趋势,发现房屋建筑区、道路、水域的稳定性增强,而其他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下降。受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向着均匀化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同时,受垂直地带性的影响,海拔越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越低、斑块形状越简单、景观优势度越大。[结论]今后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城镇规划应结合土地利用格局与地区优势,分区治理,分区建设。减少生态功能区内人类活动,加强水源涵养功能保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沿江重点开发区域,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城镇发展 生态保护 长江上游地区 地理国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空间粒度效应 被引量:38
15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0,共7页
基于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3年的遥感图像对长沙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Arc GIS 10.0、ENVI4.8、Fragstats 4.0和Excel 2007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上推尺度像元的比例占优法改变空间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 基于2003年、2006年、2009年及2013年的遥感图像对长沙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Arc GIS 10.0、ENVI4.8、Fragstats 4.0和Excel 2007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上推尺度像元的比例占优法改变空间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粒度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类型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增大,各土地类型的指数呈现出3种变化趋势:增大、减小及无明显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粒度越小,对斑块密度及斑块形状指数变化的影响越明显。空间粒度越大,对斑块结合度和斑块集聚度变化的影响越明显。2景观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增大,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基本不变;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缓慢减小;随着时间的变化,蔓延度指数呈减小的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大的趋势。90 m是本研究中分析空间粒度的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空间粒度效应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蒙接壤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动态遥感研究与预测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雪军 杨建新 孙玉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8-61,共4页
应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影像判图制图,编制两期晋陕蒙接壤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INFO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套合叠加,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揭示该地区14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 应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影像判图制图,编制两期晋陕蒙接壤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INFO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套合叠加,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揭示该地区14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应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总的趋势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还存在着草地沙化、耕地退化的生态问题,因此加大草地、林地、耕地的保护和改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晋陕蒙接壤地区 土地利用格局 遥感 马尔柯夫链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及整治方向分析——以北京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巧芹 秦岭 +2 位作者 吴克宁 马建辉 郭爱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9-385,共7页
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以SPOT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分析了北京大兴区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整治方向。结果表明:①该区后备耕地资源贫乏,土地破碎严重,不同地类镶嵌且分散分布,同类土地集聚度较低;②村庄用地总面积大,人均用地... 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以SPOT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分析了北京大兴区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整治方向。结果表明:①该区后备耕地资源贫乏,土地破碎严重,不同地类镶嵌且分散分布,同类土地集聚度较低;②村庄用地总面积大,人均用地极高,斑块数量多,分布均匀,整理潜力和难度大;③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但规模化程度较低;④畜禽养殖用地离村庄用地和道路太近,且用于消纳畜禽废弃物的农用地不足,防疫和污染风险较高;上述问题表明该区亟需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郊区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综合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海燕 赵文武 +3 位作者 刘国彬 朱恆峰 朱婧 解纯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2,72,共5页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小区实验研究,探讨了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次降雨的径流数据,对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4种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小区实验研究,探讨了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次降雨的径流数据,对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4种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的月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月分布基本一致,高降雨量导致高产流量;(2)同一坡度条件下,格局ab,ac,ad与格局a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的顺序为:ab>ac>ad;(3)随着坡度从10°增加到25°,格局a,ab,ad的径流量逐渐增大,格局ac的径流量则是呈现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4)由于受植被盖度、降雨以及人为干扰的复合作用,不同月份产流量的变化特征与年产流量变化规律不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径流 坡面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动态监测与预测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仙巍 邵怀勇 周万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4,共4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研究区1986~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运用马尔柯夫原理,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预测...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研究区1986~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运用马尔柯夫原理,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预测。作者认为,必须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坚决贯彻国家相应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城镇用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天然林保护,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并有规划的植树造林,建立区域外补偿机制,以实现研究区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动态监测 预测 马尔柯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arkov过程预测安吉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蒋文伟 管宇 +2 位作者 刘彤 周国模 沈振明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根据浙江安吉山区2个时期山地资源清查资料获得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成功地确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并用Markov链模型预测了该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该区的土地利用格局正处在一种荒山、农田、居民点及水域逐渐... 根据浙江安吉山区2个时期山地资源清查资料获得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成功地确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并用Markov链模型预测了该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该区的土地利用格局正处在一种荒山、农田、居民点及水域逐渐减少,林地、果园用地逐渐增加的变化状态,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最后达到以山区林地78 4%为主体,同时湿地在不断减少的新的土地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OV过程 土地利用格局 转移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